方剂学

1考试内容及重点

药物组成:大纲中要求的方剂的药物组成,重点药物的药量、用药比例,,必须要熟记。最有效的就是要背方歌。

功效:直接考察方剂的功效,或者对几个方剂的功效进行鉴别。这种就是要记住每个方剂的功用,并特别注意与功用相似的方剂进行区别。

主治:一种是直接考察那个方剂治疗哪个疾病或病机。还有一种,是给出一系列的症状,选择方剂,难度更深。

方解。重点掌握不同方剂用药中的特殊或者是独特的地方。熟悉掌握每个方剂中用药的特色。

此外还有某些方剂的特殊的用法。

2学习方法

强调背方歌,联系记忆,区别记忆。掌握一些记忆技巧。重视真题。

第一节 方剂学总论

【大纲要求】

一:方剂与治法 要点: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常用治法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要点: 1.方剂的基本结构;2.方剂的变化形式

三:剂型 要点: 常用剂型及其特点

【历年考情】本章节基本是a1型的选择题,每年02分。近几年考试出题主要在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加减变化以及剂型。

【学习方法】本章以理解为主。重点不多,但是知识点比较细碎,可以多看几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

【要求】: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掌握常用的治法。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立、以法组方,以法遣方。

1.治法是用方组方的依据。2.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二、常用治法

清代程松龄《医学心悟》:汗、吐、下、和、消、清、温、补。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①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②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③水肿腰以上肿甚;④疮疡初起而有恶寒发热;⑤疟疾、痢疾而有寒热表证等。

注意事项:适度发汗,不可大汗。

2吐法: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治法。

适应症:①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②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③干霍乱吐泻不得等

注意事项:①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②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痰结等有形的积滞从下而出的治法。

适应症:凡实邪停滞在胃肠,表现为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注意事项:①下法容易损伤人体的阴液,伤人胃气,虚中病即止,顾护阴液。②年老体虚、孕妇、产妇、或正值经期,以及病后伤津亡血者,应慎用或禁用。

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是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寒热、阴阳、气血等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治法。

适应症 ①邪犯少阳、②肝脾不和、③表里同病④寒热错杂等。

5清法: 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治法。

适应症: 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里热病证。

注意事项:①热邪容易烧灼津液,导致伤阴耗气,所以在应用清法时,要注意应用生津、益气之品,不可纯用苦寒之品。②寒凉药久服,容易败坏脾胃,损伤中阳,所以应配伍健脾合胃的药物。顾护正气。

6温法:通过温阳、祛寒使在里的寒邪得以解除的治法。

适应症①脏腑沉寒痼冷②寒饮内停③寒饮不化④阳气衰微。

注意事项:温法用药,多辛温燥热,平素火旺或者阴虚体质,应用时要慎重,可能会耗伤真阴,须中病即止。

7消法:通过消导和散结的作用,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注意事项:消法与下法的区别。同是治疗内蓄有形实邪的方法,但在适应病证上有所不同。下法所治病证,大抵病势急迫,形症俱实,邪在肠胃,必须速除,而且是可以从下窍而出者。消法所治,主要是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邪坚病固来势较缓,属渐积形成,且多虚实夹杂,尤其是气血积聚而成之瘕瘕痞块、痰核瘰疬等,不可能迅即消除,必须渐消缓散。

8补法:通过补养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一切虚证。气血阴阳亏虚,脏腑亏虚等等。

注意事项:①补法不可滥用。确实存在虚证的,可以用补法。②虚不受补的情况,可先调理脾胃,适当配合健脾和胃之品,使补而不滞。

【总结】方剂的治法这部分,很少单独考查某个治法的功用,常常与后面的具体的方剂相联系,考察某个方剂用的是何种治法,所以,此部分的内容,重在理解其功用和主治范围,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要求】掌握方剂的基本结构以及方剂的变化形式

一、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

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药味少、药量大。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有两个含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当病人不拒药时就不必用反佐药。

4、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总结】总的来说,这部分内容中,君药含义比较固定和单一,臣药、佐药、使药的含义就比较多,这些都应该理解记忆,考试中会考到。并有意识的在每个方剂进行具体分析,考试中经常也会拿出一个具体的方子的某位药,然后要求分析是佐助、佐制、还是反佐。

二、方剂的组成变化

方剂的变化形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药味增减变化、药量增减变化、剂型的变化。

1、药味的增减变化:是在君药不变的前提下,对臣药或者是佐使药的加减。适用于主证不变的情况,随次要兼证的不同进行加减。佐使药的加减变化不会引起方剂功效的根本改变。而臣药的加减可能会改变方剂的陪护关系,使方剂的功效发生根本的的变化。还有一点,即对成方加减时,不可减去君药,否则就不能说是某方加减,而是另组新方了。

药量的增减变化:药物的组成相同,药量发生变化,这种经常使方剂的功效主治均发生变化。

剂型的更换变化:同一个方剂,用药用量完全相同,机型不同,作用也会有所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药力大小和缓峻的区别,在主治证上的病史的轻重缓急的区别。

上面所说的药味、药量、剂型的变化,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相互结合应用,都可以对功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主要药物的变化和药量的增减,有时会改变整个方剂的配伍关系。临床中应该注意应用。

【总结】这部分的理论以理解为主,不要求死记硬背。考试时能够分析出具体方剂的组成变化。

第三节 剂型

【要求】掌握常用剂型及其特点。

所谓剂型,就是方剂组成以后,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的一定的形态。

常用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酒剂/茶剂/露剂/锭剂/条剂/线剂/栓剂//冲片剂/胶囊剂/糖浆剂/口服剂/注射剂

重点介绍每个剂型的特点及其适用证。

1汤剂: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

特点: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且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患者或各具体病变阶段的特殊性,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2散剂  散剂是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

特点: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

3.丸剂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

特点:丸剂与汤剂相比,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

适用于①慢性、虚弱性疾病。也有丸剂②不宜作汤剂煎服的药物,多为芳香类药物与剧毒药物,药性比较峻猛,如安宫牛黄丸、舟车丸等。

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

(1)蜜丸  蜜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炼制的蜂蜜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性质柔润,作用缓和持久,并有补益和矫味作用,常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

(2)水丸:将药物细粉用水(冷开水或蒸馏水)或酒、醋、蜜水、药汁等为粘合剂制成的小丸。水丸较蜜丸崩解、溶散得快,吸收、起效快,易于吞服,适用于多种疾病。

(3)糊丸  糊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米糊、面糊、曲糊等为粘合剂制成的小丸。糊丸粘合力强,质地坚硬,崩解、溶散迟缓,内服可延长药效,减轻剧毒药的不良反应和对胃肠的刺激等。

(4)浓缩丸:将药物或方中部分药物煎汁浓缩成膏,再与其他药物细粉混合干燥、粉碎,用水或蜂蜜或药汁制成丸剂。因其体积小,有效成分高,服用剂量小,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4.膏剂  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分软膏、硬膏两种。现将煎膏与外用膏剂分述如下:

(1)煎膏:又称膏滋,是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液体剂型。其特点是体积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润补益作用,一般用于慢性虚弱性患者,有利于较长时间用药。

(2)软膏  又称药膏,是将药物细粉与适宜的基质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其中用乳剂型基质的亦称乳膏剂,多用于皮肤、粘膜或疮面。软膏具有一定的粘稠性,外涂后渐渐软化或熔化,使药物慢慢吸收,持久发挥疗效,适用于外科疮疡疖肿、烧烫伤等。

(3)硬膏  又称膏药,古称薄贴。它是以植物油将药物煎至一定程度,去渣,煎至滴水成珠,加入黄丹等搅匀,冷却制成的硬膏。用时加温摊涂在布或纸上,软化后贴于患处或穴位上,可治疗局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如疮疡肿毒、跌打损伤、风湿痹证以及腰痛、腹痛等。

5.酒剂  又称药酒,古称酒醴。它是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浸泡,或加温隔水炖煮,去渣取液,供内服或外用。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故常在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用,如风湿药酒、参茸药酒、五加皮酒等。外用酒剂尚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

6.丹剂  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丹剂没有固定剂型,有丸剂,也有散剂,每以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而名之曰丹,如至宝丹、活络丹等。外用丹剂亦称丹药,是以某些矿物类药经高温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常研粉涂撒疮面,治疗疮疡痈疽,亦可制成药条、药线和外用膏剂应用。

7.茶剂  是将药物经粉碎加工而制成的粗末状制品,或加入适宜粘合剂制成的方块状制剂。用时以沸水泡汁或煎汁,不定时饮用。大多用于治疗感冒、食积、腹泻,近年来又有许多健身、减肥的新产品,如午时茶、刺五加茶、减肥茶等。

8.露剂  亦称药露,多用新鲜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用蒸馏法制成的芳香气味的澄明水溶液。一般作为饮料及清凉解暑剂,常用的有金银花露、青蒿露等。

9.锭剂  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或加适当的粘合剂制成规定形状的固体剂型,有纺锤形、圆柱形、条形等,可供外用与内服。内服,取研末调服或磨汁服;外用,则磨汁涂患处,常用的有紫金锭、万应锭等。

10.条剂  亦称药捻,是将药物细粉用桑皮纸粘药后搓捻成细条,或将桑皮纸捻成细条再粘着药粉而成。用时插入疮口或瘘管内,能化腐拔毒、生肌收口,常用的有红升丹药条等。

11.线剂  亦称药线,是将丝线或棉线置药液中浸煮,经干燥制成的外用制剂。用于治疗瘘管、痔疮或赘生物,通过所含药物的轻度腐蚀作用和药线的机械紧扎作用,使其引流通畅,或萎缩、脱落。

12.搽剂 是将药物与适宜的溶媒制成的专供揉搽皮肤表面或涂于敷料用的溶液型、乳液状或混悬液制剂。有保护皮肤、镇痛、抗刺激的作用。

13.栓剂  古称坐药或塞药,是将药物细粉与基质混合制成一定形状的固体制剂,用于腔道并在其间融化或溶解而释放药物,有杀虫止痒、润滑、收敛等作用。《伤寒杂病论》中曾有蛇床子散坐药及蜜煎导法,即最早的阴道栓与肛门栓。近年来栓剂发展较快,可用以治疗全身性疾病。它的特点是通过直肠(也有用于阴道)粘膜吸收,有 50-70%的药物不经过肝脏而直接进入大循环,一方面减少药物在肝脏中的首过效应,同时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和副作用,还可以避免胃肠液对药物的影响及药物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婴幼儿直肠给药尤为方便,常用的有小儿解热栓、消痔栓等。

14.冲剂  冲剂是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或块状制剂,用时以开水冲服。冲剂具有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等特点,深受患者欢迎,常用的有感冒退热冲剂、复方羚角冲剂等。

15.片剂  片剂是将药物细粉或药材提取物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味很苦或具恶臭的药物压片后可再包糖衣,使之易于服用。如需在肠道吸收的药物,则又可包肠溶衣,使之在肠道中崩解。此外,尚有口含片、泡腾片等。

16.糖浆剂  糖浆剂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浓缩后,加入适量蔗糖溶解制成的浓蔗糖水溶液。糖浆剂具有味甜量小、服用方便、吸收较快等特点,适用于儿童服用,如止咳糖浆、桂皮糖浆等。

17.口服液  口服液是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经精制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该制剂集汤剂、糖浆剂、注射剂的特点,具有剂量较少、吸收较快、服用方便、口感适宜等优点。近年来发展很快,尤其是保健与滋补性口服液日益增多,如人参蜂王浆口服液、杞菊地黄口服液等。

18.注射液  亦称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等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或供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肉、静脉等注射的一种制剂。具有剂量准确、药效迅速、适于急救、不受消化系统影响的特点,对于神志昏迷,难于口服用药的患者尤为适宜,如清开灵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以上诸种剂型,各有特点,临证应根据病情与方剂特点酌情选用。此外,尚有胶囊剂、灸剂、熨剂、灌肠剂、搽剂、气雾剂等,临床中都在广泛应用,而且还在不断研制新剂型,以提高药效,便于临床使用。

【总结】药物的剂型这部分,内容比较零碎,重点在于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酒剂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