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学教育基础

考点一、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  教育的定义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特点:有计划、有组织;专业;特定组织形式

2、教育的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

(1)       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

(2)       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区别于动物的本能

(3)       以人类语言意识发展为条件

(4)       职能: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沉淀的生产和生活经验

(5)       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四、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教育:中国、印度、古埃及、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西欧

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三)近代教育

 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第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第三,教育的世俗化。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四)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现代化

 

五、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1、形式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3)非制度化教育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例题:单选题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和(   

a、相对独立性   b、绝对独立性   c、客观性   d、主观性

答案:a

 

考点二、教育学的发展

一、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  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孔子、墨家、道家、

董仲舒、朱熹、王明阳、王夫之

2、  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

(1)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      文艺复兴后:维多里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

 

二、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  教育学学科建立

1)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卢梭《爱弥儿》

(3)      裴斯泰洛齐(瑞士)

(4)      洛克:“白板说”  绅士教育

2、  规范教育学建立

(1)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三、              当代教育学发展

苏联凯洛夫和《教育学》

 

例题:单选题

《大教学论》作者是(   

a、  赫尔巴特

b、 凯洛夫的

c、 杜威

d、  夸美纽斯的

答案:d

 

考点三、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              教育心理学概述

1、  研究内容

(1)       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

2)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及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作用

(1)       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

(2)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括

a、在西方的发展

(1)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赫尔巴特 (德国)   把教学理论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第一个

冯特(德国)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莱比锡大学)

特点:以普通心理学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学习资料

(2)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

40年代:佛洛伊德理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特点:出版书籍多,内容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3)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注重结合教育实际,为学校教育服务

(4)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b、在中国的发展

建国后:学习苏联

c、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区别:

1、  研究对象不同:教育学——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  研究角度和方法着眼点不同:教育学——教育措施与效果之间关系;教育心理学——学生在这种教育措施下,心理活动发展变化规律

 

例题:简单题:简述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阶段

答案: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特点:以普通心理学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学习资料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

特点:出版书籍多,内容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3、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注重结合教育实际,为学校教育服务

4、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考点四、我国小学教育

一、历史与现状

1986    《义务教育法》(第一部义务教育法规)

二、基本特征

1、全民性:

小学教育的全民性,从广义上说,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从狭义上讲,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

2、义务性:必须接受;强制;免费

3、全面性:德、智、体、美

 

三、作用

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转化:

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

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

例题:单选题

《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年

a1980    b1982     c1986      d1993

答案:c

 

考点五、小学教育的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文化:

分类:

1)精神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形成

2)物质文化:学校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校园布局、教学设备、图书馆

3)制度文化:传统、仪式、规章

 

二、学校管理

1、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

  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此外也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

  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包括总务处、教导处、办公室等

学校管理对象是学校的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他们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客体或被管理者。

 

()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

1.沟通的作用

  (1)信息传递作用。

 (2)控制作用。

  (3)激励作用。

  (4)情感交流作用。

2.学校沟通的形式——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和斜向几种渠道。

非正式沟通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和社会传闻。

 

(四)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学校绩效

1、为学校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教学安排提供信息

2、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依据

3、增加教职工公平感、成就感;调动积极性、创造性

(五)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六)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七)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

成绩评定: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相结合,成绩分学习成绩、操行成绩、体育成绩,按百分制、五级分制评价

操行成绩、体育成绩:甲、乙、丙、丁

学习成绩考察:平时考察、阶段考察、学期考试,及格升级,不及格补习、补考、留级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1)小学高级、一级、二级、三级教师

2)聘用制:三年,定期、不定期考核

 

例题:简答题

简述沟通的作用

 答案: (1)信息传递作用。

 (2)控制作用。

  (3)激励作用。

  (4)情感交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