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10章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10

22

 

2

2011

22

 12

4

2012

 

 

 

 

考点一:公共物品的特征及需求显示

公共物品的特征

非竞争性

(主要特征)

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为零。这一特征强调了集体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

非排他性

指出了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困难。

私人物品的需求显示

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易实现的;

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

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的。

 

考点二: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

 

公共物品的融资

 

政府融资

(强制融资)

政府应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提供者以强制税收的形式为公共物品融资。政府融资的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私人融资

(自愿融资)

适用公共物品的受益结构和成本分担都比较清晰的小规模集体 或者提供者同时也是该公共物品的主要受益者。私人融资的缺点是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

联合融资

常见的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生产

政府生产;合同外包

 

考点三: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

①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制度(是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

②公共物品供给的融资制度

③公共物品供给的生产制度

④公共物品的受益分配制度

 

考点四: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职能

关注的知识点

资源配置职能

1.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大小决定于政府的职能范围应当是公共物品和服务。

2.机制手段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2)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3)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 ;(4)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收入分配职能

机制手段:

1)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

2)加强税收调节;通过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将企业和个人的收益调节到合理水平,通过资源税调节自然资源形成的级差收入。

3)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

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机制和手段:

1)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

2)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

 

考点五:公共选择理论

含义

关于“政府失灵”的理论,它分析的是政治场景和公共选择中的个人(包括投票人、政治家、官僚)行为。

产生

产生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

理论基 石

个人主义方法论

人们只能通过对个人及其行为的理解来理解社会

 

经济人假设

政治场景中的个人都是自利、理性和效用最大化者,必定在政治场景的特定激励和约束下,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众利益最大化。

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

和市场过程一样,政治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个人之间的交易网络。

 

考点六:政府失灵的表现形式

    1.选民理性的无知理性的非理性

    2.政治家(政党)选票极大化;

    3.投票循环

    4.官僚体系无效率

    5.利益集团与寻租

 

第十一章 财政支出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10

11

 12

3

2011

 

 12

2

2012

33

12

5

 

考点一: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及经济性质
  财政支出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项目

含义

作用

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反映政府实际上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

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

反映政府用各项财政资金都做了什么事,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是如何运用财政资金的。

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

各项财政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

反映财政每一笔钱具体是怎么花的,反映了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实际履行何种职能

 

考点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

支出功能分类

按照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产出性质进行的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

支出经济分类

按照政府生产公共物品的成本投入进行分类,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

交易的经济性质

购买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考点三: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财政支出绝对规模规模

 

通常由按当年价格计算的财政支出的加总来反映。财政支出总量是不断增长的,这是由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所决定。

财政相对规模

 

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

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

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

 

考点四.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理论

观点

瓦格纳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公共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

皮考克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1)英国公共支出增长是“阶梯式”“非连续性”的

2)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

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初期阶段: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比重较大。

中期阶段:政府投资比重有所下降。

成熟阶段:环境、交通、教育、通讯等政府投资比重加大。

鲍莫尔非均衡增长理论

政府部门的投资效率偏低导致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

分别从选民、政治家、官僚行为及民主制度的特征等方面,提出了理解政府支出规模的新视角。

 

考点五: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

存在的问题

优化(十二五规划)

购买性支出比重大,转移性支出比重处于较低水平

应当更多的关注再分配问题相应压缩购买性支出,扩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并使财政支出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倾斜。

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较高

在处理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关系时,一方面要控制并调减投资性支出的规模,另一方面要注意投资性支出应当有保有压。新增财政支出的投向应更多投到最终需求。

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较低

在消费性支出上,要从严控制行政性公共消费。预算支出要保证重点支出的需要,使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性支出上

 

考点六: 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1)含义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

政府及其财政部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

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

公共委托-代理事项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原则

1、 经济性:从事某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

2、 效率性:强调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

3、 效果性: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

4、 公平性

2)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方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
3)指标选择

确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关键。

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经济性原则来确定。

12章 财政收入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10

44

 24

8

2011

33

 12

5

2012

22

 

2

 

考点一:政府收入的分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税收;社会缴款;赠与收入;其他收入

我国

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

 

考点二.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

口径类型

财政收入内容

最小口径

税收收入

小口径

1.税收收入及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即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收入。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社会缴款

2. 最为常用的一个财政收入口径,我国统计年鉴中对外公布的财政收入即是指这个口径。

中口径

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收入加社会保障缴费收入。

大口径

全部的政府收入

考点三、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

财政集中度,通俗地称为宏观税负,是指国家通过各种形式,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

考点四:税收的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其中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是区分税收收入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考点五:税制要素

税制要素

重点内容

纳税人

1、 纳税人,即纳税主体,是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 负税人是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注】纳税人和负税人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和负税人一致;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

课税对象

1、 课税对象,即征税课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课税对象是不同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它规定了政府可以对什么征税。

2、 税源即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税源总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的。

3、 税目即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

4、 计税依据(或课税标准)是指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它规定了如何确定和度量课税对象,以便计算税基。

 

税率

1、 税率,是指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税率的高低,体现着征税的深度。

2、  税率分类

(1)   比例税率:指对于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一种税率制度。主要特点是税率不随征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

(2)   定额税率(固定税额):是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的一种税率制度。

3)累进(退)税率。①全额累进税率 ②超额累进税率

纳税地点

是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地点。一般来说,纳税地点和纳税义务发生地是一致的。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二者也可不一致。如与总公司不在同一地点的分公司的利

润在总公司汇总纳税。

 

考点六、税收分类

分类标志

具体内容

按征税对象的不同

1.流转税:我国税收收入的主体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

2.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3.财产税:包括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

4.资源税:包括资源税和土地使用税

5.行为税:包括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按计量标准划分

1.从价税是以征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收,如增值税、营业税。

2.从量税是以征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和体积为计税依据的税收,如消费税中的啤酒、汽油等项目,资源税等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

1.价内税

2.价外税

增值税在零售以前各环节属于价外税,在零售环节采取价内税。

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

1.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收,即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2.间接税是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如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

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类

①中央税是由中央管辖课征并支配的税种,如消费税、关税。

②地方税是由地方管辖课征并支配的税种,如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③中央地方共享税是指属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享有并按照一定比例分成的税种,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考点七、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

拉弗曲线:描述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拉弗曲线提示各国政府: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 

 

考点八、税负转嫁

一、税负转嫁的方式

税负转嫁方式

具体含义

前转又称顺转或向前转嫁

提高售价、向前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

前转是税收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

后转又称逆转或向后转嫁

压低购入商品或者生产要素进价的方式、转给商品或者生产要素供给者

混转也称为散转

前转和后转的混合方式。这种转嫁方式实践中比较常见。

消转

使税负从新增利润中得到抵补。

旁转也叫侧转,

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

税收资本化也称资本还原

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当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最典型的就是对土地交易的课税。

 

税收资本化与税负后转区别:

1)税收资本化是税收后转的一种特殊形式

2)税负后转借助的是一般消费品、税收资本化借助的是资本品;

3)税负后转是商品交易时一次性税款的一次性转嫁、税收资本化是在商品交易后的预期历次累计税款一次性转嫁。

 

二、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关键因素)

1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税负不容易转嫁。

2)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弹性较大,税负较易转嫁。

课税商品的性质

1)非生活必需品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2)生活必需品税负容易转嫁;

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

1)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课征的税,不容易转嫁;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2)通过经济交易过程而间接对纳税人征收的税,容易转嫁,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

课税范围的大小

1)课税范围越狭窄,税负不容易转嫁

2)课税范围越广泛,税负容易转嫁

商品的竞争程度

  

 

考点九、国债特征和功能

国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国债功能

具体内容

弥补财政赤字

1)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增加税收;发行国债方式弥补。

2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赤字,产生的副作用较小

筹集建设资金

 

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1)国债是一种收入稳定,无风险或风险较低的投资工具,因此有“金边国债”之称。
2)政府发行的短期国债,流动性强,被称为“有利息的钞票”

调控宏观经济

 

 

考点十 、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一、国债负担

国债负担

具体内容

认购者负担

国债发行应考虑债权人的应债能力

债务人负担

政府借债应考虑政府的偿债能力,量力而行。

纳税人负担

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

代际负担

如果国债资金运用不善,或者仅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留给后人的就只是净债务,严重影响后代人的生产与生活。

 

二、国债限度

1、衡量国债绝对规模有三个指标:一是国债余额,即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

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

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

 2、衡量国债相对规模有两大指标:

国债相对规模

具体内容

国债负担率

1)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2)这个指标着眼于国债存量,反映国家累积债务的总规模和整个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是研究控制债务问题和防止出现债务危机的重要依据。

3一国的gdp值越大,国债负担率越小

4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

债务依存度

1)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2)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

3)我国分为全国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

4)国际公认的债务依存度警戒线在15%~20%之间

 

考点十一、李嘉图等价理论

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即国债有害论。

 

考点十二、国债制度
.国债发行制度
  1.决定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

2.国债发行方式主要有公募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直接发售方式和随买方式。

.国债偿还制度
我国选用的偿还方式主要有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一次偿还、转期偿还、提前偿还和市场购销法等方式。

三.国债市场制度

据国债交易的层次,国债市场分为国债发行市场和国债流通市场两大部分

1)国债发行市场又称国债一级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作为国债发行者的中央政府、发行中介机构和投资购买者。

2)国债流通市场又称国债二级市场,是指已经发行的国债的交易场所,其基本职能是为国债投资者提供转让变现的机会。
 

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国债交易按国债交易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划分,可以分为:   

①现货交易方式:证券交易中最古老的交易方式,也是国债交易方式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交易方式。
  ②回购交易方式:
是指国债的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约定一定期限和价格,将同笔国债再购回的交易活动。
  ③期货交易方式:以国债期货合约为交易对象的交易方式。
  ④期权交易方式:交易双方为限制损失或保障利益而订约,同意在约定时间内,按照协定价格买进或卖出契约中指定的债券,也可以放弃买进或卖出这种债券的交易方式。

 

  第十三章 政府预算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10

22

 

2

2011

21

 12

4

2012

33

36

9

 

考点一、政府预算的概念

政府预算

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从形式上看

政府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以预算平衡表的形式体现

从内容上看

政府预算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政府预算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

从政治方面看

政府预算是重大的政治行为

从本质上看

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政府预算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查和批准才能生效,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属于年度立法)。

政府预算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

 

考点二、政府预算原则---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政策方针。

原则

具体内容

完整性原则

政府预算必须包括政府所有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内容

统一性原则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必须按统一的预算科目、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填列和编制统一的预算,以保证整个财政活动的连续性和整体协调性。

可靠性原则

也称为“谨慎性”原则,强调真实可靠,有充分确实的依据。

合法性原则

政府预算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公开性原则

预算的内容必须明确并采取一定的形式公诸于众

年度性原则

世界各国采用的预算年度有两种:历年制和跨年制。

1)历年制从每年的11日起至同年的1231日止为一个预算年度。如中国、德国、法国等。

2)跨年制从每年某月某日至下年相应日期的前一日止,中间经历12个月,但要跨两个年份。如美国、英国、日本等。

 

考点三、政府预算的分类

预算编制形式

单式预算

 

复式预算

复式预算一般由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组成。

①经常预算:以税收为收入来源,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

  资本预算: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

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

增量(基数)预算

在以前预算年度的基础上调整

零基预算

不考虑以前年度的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类

年度预算

预算有效期为一年的政府预算。

多年预算

预算有效期为几年(多为三年至五年)的政府预算。 中期预算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

 

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类

投入预算 

用投入来控制各项支出

绩效预算

量化绩效指标

规划项目预算

成本-效益和成本-有效性分析

按预算管理层级分类

中央预算

 

地方预算

 

 

考点四.我国政府预算职权的划分

机关、部分、单位

预算管理职权

 

 

立法机关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审查批准中央预算草案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监督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

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等。

各级人民政府

组织编制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

具体编制具体组织

 

考点五:我国政府预算体系的内容

我国完整的政府预算系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

预算体系

具体内容

公共财政预算(基础)

一般预算,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

1、是指政府通过向社会征收基金、收费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

2、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1、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不列赤字。

3、从2010年开始,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交全国人大审查批准

社会保障预算

政府通过社会保险缴费、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收支预算。

 

考点六: 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

政府预算制度是财政制度的核心, 一般是通过“预算法”的形式予以确定。

预算编制制度

部门预算制度

1、 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

2部门收入预算编制:采用标准收入预算法

部门支出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

3编制程序实行两下两上

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201111日起,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预算执行制度(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

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1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2)规范财政性资金收缴方式。所有收入通过代理银行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3)改变财政资金分散拨付方式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实行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公开招标与非公开招标相结合;委托采购与自行采购相结合。

 

第十四章  财政管理体制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10

22

 12

4

2011

22

 12

4

2012

11

 

1

考点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

财政管理体制,就是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1)、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

2)、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考点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及类型

一、内容

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

事权或支出划分原则:技术原则、效率原则、区域原则和受益原则。

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

1. 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

2.收入划分原则:恰当原则、集权原则、效率原则、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调控功能强、、收入份额大、流动性大、收益与负担不直接对应的收入归中央政府)

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

 

二、类型

财政联邦制模式

(美国)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地方上级财政与下级财政之间没有整

体关系,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依靠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来实现。

财政单一制模式

(法英日韩)

财政大政方针和主要的规章制度由中央统一制定、安排,地方在中央决策和授权范围内对财政活动进行管理地方政府拥有的分权水平较低自主性较小

 

考点三、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项目

内容

中央固定收入

关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消费税。

地方固定收入

城镇土地使用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 、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新批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部分收入上缴中央财政)

 

 

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

 

1)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分享97%,地方分享3%
2)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5%8%5%
3)将新批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部分收入上缴中央财政;

4)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中央60%,地方40%

5)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的出口退税机制。目前超基数部分现在中央、地方负担比例为92.57.5

6)铁路运输企业所得税由中央和地方按60:40比例实行分享(新增)

 

(新增)党的“十八大”关于财税发展与改革提出的要求:

1、加快改革财税体制;

2、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3、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

4、构建地方税体系;

5、形成有利于机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

6、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

 

考点四、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 最早提出转移支付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庇古。

2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1)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弥补其收支差额,这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最基本作用

2解决各地方之间因财政状况不同而造成的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均等

3)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政府通过对地方政府的专项拨款,可以对地方的财政支出项目进行调节, 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能力。

3、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 :完整性、对称性、科学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法制性。

4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由地方统筹安排。

2、 专项转移支付:需要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

 

15章 财政政策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10

22

 

2

2011

22

 12

4

2012

22

24

6

本章考点:

考点一、财政政策的功能和目标

(1)  功能:导向、协调、控制、稳定

(2)  目标: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

 

考点二、财政政策的工具 :原则“逆经济风向而行事”

财政政策

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

(繁荣,抑制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萧条,刺激总需求)

预算政策

缩小支出规模、保持预算盈余

扩大支出规模,保持一定赤字规模

税收政策

提高税率、减少税收优惠来增加税收。

降低税率、增加税收优惠来减少税收

公债政策

增加长期国债、提高利率

增加短期国债、降低利率

公共支出

减少

增加

政府投资

降低投资支出水平

提高投资支出水平

补贴政策

减少财政补贴支出

增加财政补贴支出

 

考点三、财政政策的类型

分类标准

类别

具体内容

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累进所得税;

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主动灵活的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

扩张性财政政策

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小和抑制社会总需求

中性财政政策

实施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或者动态平衡财政政策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

1)双松类型

2)双紧类型

3)松紧类型

【例题 :2012年多选】财政汲水政策的特点包括( )

a.财政汲水政策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

b.财政汲水政策是一种可以长期使用的财政政策

c.财政汲水政策以市场经济的自发机制为前提,是一种诱导经济复苏的政策

d.财政汲水政策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为手段,启动和活跃社会投资

e.当社会投资恢复活力、经济实现自主增长后,政府就不再投资或缩小投资

答案:acde

 

考点四、财政政策乘数

     财政政策乘数,是用来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财政政策乘数具体包括税收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财政乘数类型

计算

特点及作用

税收乘数

=

税收乘数为负值,说明税收增减与国民收入变动呈反方向变动。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

购买性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1-b)(1-b)=1

即使实行平衡预算政策,仍具有扩张效应,其效应等于1

 

考点五、财政政策时滞

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产生下列五种时滞,依次为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以及效果时滞。

时滞类型

内容

 

内在

时滞

认识时滞

取决于行政部门掌握经济信息和准确预测的能力。

行政时滞

经济问题调查研究。

 

外在

时滞

决策时滞

分析的结果、提交给立法机关审议

执行时滞

立法机关批准后交付有关单位付诸实施

效果时滞

政策正式实施到已对经济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