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中学课程(5%)

【考点一】课程的主要理论(易出选择题)

知识回顾:

理论

基本主张

学科

中心

课程论

该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基本主张:学校的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

活动

中心

课程论

该理论是20世纪初杜威提出的课程理论。该理论基本主张:课程应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改造其经验,促进其生长。

社会

中心

课程论

基本主张:课程应以社会的需要、社会的改造、社会的批判为中心,通过社会问题的批判、分析、研究,促进社会改造和进步。

代表人物:拉梅尔德、金蒂斯、布迪厄。

真题链接:

【例题】(2013)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b.斯宾塞c.杜威d.博比特

【答案】b

 

【考点二】课程的主要分类及其特征(易出选择题)

知识回顾:

一、按课程性质分类

(一)学科课程

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特点:

1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是课程本位。

2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3重视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活动课程

指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特点有:

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三)综合课程

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特点: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改进类型。优点:促进知识的综合化,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缺点:教科书的编写、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根据课程管理进行的分类

(一)国家课程

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一级课程。

(二)地方课程

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定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

(三)学校课程

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属于三级课程。

三、根据课程形态进行的分类

(一)显性课程

是以课程标准、教材等显性的形式出现的课程。显性课程是通过课堂学习等正式学习的方式来进行的,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明显的影响。

(二)隐形课程

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构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如学校的物理与文化环境、师生关系、课堂规则与程序、教科书中隐喻的内容、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它们能对学生发生经常而有效的影响。

四、根据课程修习进行的分类

(一)必修课程

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带有统一性和强制性

(二)选修课程

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决定是否学习的课程。具有选择性、多样性

真题链接:

【例题】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社会课程

【答案】选a。学科课程,也称为分科课程,强调从不同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考点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知识回顾:

一、整体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二、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教学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

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以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3.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即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三、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具体包括: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例题】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充分地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答案】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