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案例5】某计量技术人员在校准100ω标准电阻后,在出具的校准证书上给出“校准值为100. 2ω,测量不确定度为0.5%”。问题在于测量不确定度应如何表示?

【案例分析】依据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中关于测量不确定度表示的规定,在报告测量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时,必须说明是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还是扩展不确定,如果给出扩展不确定度,还必须同时说明包含因子k是为多少。例如可以报告:“校准值为100.2ω”测量不确定度u0.5%k=2)”。该案例中计量技术人员笼统地给出测量不确定度的值是不对的。

【案例6】考评员在考核长度室时,问室主任小尹:“你讲一讲什么是测量过程,如测量一个精密零件,测量过程主要涉及哪些环节?”回答:“测量过程就是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其主要环节是,首先明确测量要求,确定测量原理和方法,选择测量仪器和手段,制定测量程序,实施测量,最后提出测量报告。”问:“这一过程完整吗?”回答:“我看可以吧!

【案例分析】针对以上问题,该室主任在实际应用时对测量过程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按 gb/t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第7.2 条的要求,测量过程中还必须识别及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各种影响量,包括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操作者能力,对测量人员的技能要求、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

【案例7】考评员在考核长度室时,问检定员小王:“有一块量块,其标称值为1omm,经检定其实际值为10.1mm,则该量块的示值误差、修正值及其偏差各为多少?”小王回答:“其示值误差为+0.1mm,修正值为-0.1mm,偏差为-0.1mm”。

【问题】如何理解并正确应用示值误差、偏差?

【案例分析】小王的回答是错误的。依据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7.32条,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是指“测量仪器示值与对应输入量的真值之差”。由于真值不知,用约定真值代替,经检定的实际值10.1mm为约定真值;实物量具量块的示值就是它的标称值。所以量块的示值误差=标称值-实际值=1omm- 10.1mm=-0.1mm,说明此量块的标称值比约定真值小了0.1mm。因为修正值=-示值误差,所以在使用时,要在标称值加上+0.1mm的修正值。

【案例8】某企业购买了一台准确度等级很高的电能计量标准作为企业的最高计量标准,并将计量标准器送省计量院检定合格后,就开始开展本企业电能表的检定工作。

【案例分析】该企业的做法是不对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十条及《计量标准考核办法》第五条的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建立本单位各项最高计量标准,须向与其主管部门同级的计量行政部门申请考核,考核合格取得《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后,企业、事业单位方可使用。而该企业只是将计量标准器检定合格,没有向计量行政部门申请考核,就开始开展检定工作,所以不对。

【案例9】在对某计量检定机构评审时,评审员在检定温度计的实验室墙上看到两张同一温度标准器的修正值表,其数据不尽相同。评审员问检定人员:在进行检定时怎样使用这两张修正值表。检定人员告之,两张中有一张是标准器今年检定后的修正值表,另一张是去年检定后的修正值表,我们只使用今年的修正值表,去年的那一张已经不用了。评审员抽查了该标准器今年检定以后的检定、校准原始记录,发现在使用这个标准器时有的用的是今年的修正值,而有的却用了去年的修正值。

【案例分析】依据《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规定:“当检定或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机构应有程序确保其所有备份得到正确更新。”计量标准器在检定或校准后,设备保管人和使用人应用新的修正值替换旧的修正值。为工作时查阅而编制的修正值表,应按受控的技术文件管理,在今年的新修正值表上盖上受控章,而在去年的旧修正值表上盖上作废章,并从工作场所撤出,以防误用。如果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应将计算机程序中预置的修正值以新的修正值替换。这些工作程序都应写在设备保管人和使用人的职责规定中,或仪器设备管理程序中,以保证做到。上述案例中,由于去年和今年检定后的两张修正值表同时存在,以至发生了混淆,出现了检定、校准工作中错用修正值的情况。

该温度计检定室人员应立即对新的修正值表加盖受控章,并从墙上取下旧的修正值表盖上作废章,然后对今年标准器检定后使用此修正值进行检定、校准的原始记录全部给以核对,凡错用了修正值的,一律改正,重新出具证书,并如实通知客户,为客户更换正确的证书。该室还应针对这一问题修订有关仪器设备维护保养的作业指导书,将有关修正值及时替换的内容补充进去。

【案例10】一天早晨,检定人员老张在检定一件计量器具之前,对需要使用的计量标准器进行例行的加电检查时,发现标准器没有了数字显示。他打开该计量标准器的使用记录,未见最近的使用记录和设备状态的记载。老张记得昨天见过本组的小李曾使用过这台设备,于是向小李询问。小李说昨天操作时不小心过载了,以后设备就没有数字显示了。老张问小李为什么不向组长报告,也不在该设备使用记录上记载。小李说他很害怕,想悄悄地找个人把设备修好。小李是刚到本单位一个月的新职工,还未受过系统的培训。由于最近工作量很大,组里人手不够,很多检定工作,组长就叫小李去做了。

【案例分析】依据jjf 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6.4.5.3条款要求:当设备由于过载或处置不当,出现故障时,比如给出可疑结果,不能正常工作等,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将设备上的合格标志改成停用标志。如果可能还应将这样的设备撤离工作现场,以防止误用。

根据jjf 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6.2节“人员”的有关要求,应配备足够的人员,制定对人员的管理、使用和培训的制度,并认真执行。

设备的状况对检定、校准结果的正确与否十分重要。一旦出现设备故障,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保证设备在修复后经检定、校准合格才能使用。同时必须采取措施,消除所有由于设备的故障对检定、校准的影响。小李没有记录,也不报告,还想悄悄找人修好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这种做法对设备的安全也是很危险的。

使用人员应将设备故障情况如实记录在设备使用记录上,如故障发生的时间、地点、出现的不正常现象,由于什么原因,进行了什么处理等。然后,需要做两件事。一件是按规定的程序申请维修,经批准由专业人员实施。不能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拆机维修。设备修好以后,必须经过检定或校准证明设备已经合格后,才能重新启用。第二件事是检查是否由于此设备故障,对之前用该设备进行的检定或校准结果造成了影响。

在处理这一设备故障问题时,要找到发生问题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纠正措施,避免此事故再次发生。

【案例11】某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在接受评审组评审时,某评审员在一间实验室对其申请考核的一个项目进行评审。评审员询问检定人员这一项目是依据什么文件实施检定、校准的,检定人员立刻拿出所依据的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并告诉评审员这一规程今年进行了修订,我们已经换了最新版本的检定规程。评审员随后检查了该项目使用的设备、环境条件,以及进行检定、校准的原始记录。评审员发现其设备并未按新规程进行补充,原始记录的格式仍然是修订前的内容。评审员让检定人员说说新旧规程有什么不同,他们认为两者差不多。

【案例分析】依据jjf 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中7.3条的有关规定:开展检定、校准、检测必须执行适合的规程,规范、大纲和检验规则,这些规程、规范、大纲和检验规则必须是现行有效版本。

本案例中的检定人员在检定、校准所依据的方法文件被修订后,没有通过学习正确理解掌握新版本的检定规程,使现行有效的检定规程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这样就不能保证检定、校准结果的质量。

当新的规程、规范等文件颁布后,负责文件管理的部门不仅要及时收集新的版本,并负责将使用人员领用的旧版本收回,发给新的版本(在此案例中这一步已经做到),更换新的版本是为了执行,因此更重要的是要尽快组织规程、规范的使用人员学习。

【案例12】计量校准人员小王有这样的工作习惯,他每次进行实验操作时先将实验数据和计算记录在一张草稿纸上。待做完实验后,再将数据和计算结果整整齐齐地抄在按规定印有记录格式的记录纸上,草稿纸则不再保存。有一次,因对某仪器的校准结果引起关于仪器质量的索赔纠纷,用户方告到法院,特通过法院裁决。这台仪器正是校准人员小王校准和出具校准证书的。法院在调查时要求提供校准原始记录,但由于提供的是抄件,法院认为不能作为凭证,给调查和判断造成麻烦。

【案例分析】依据jjf 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7.10“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的要求,原始记录必须是当时记录的,不能事后追记或补记,也不能以重新抄过的记录代替原始记录。检定、校准人员必须要改掉用草稿纸记录以后重抄的习惯。原始记录必须做到真实客观,信息量足够,能从中了解到不确定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需要时能在尽可能与原来条件接近的条件下使检定或校准实验重现。重抄的记录不能作为原始记录,也不能作为其承担法律责任的凭证。在重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错漏,导致结果不可靠。必须记录客观事实,直接观察到的现象,记录读取的数据和数据处理的过程,不得虚构记录,伪造数据。证书、报告在各种执法活动中是重要凭证,而证书、报告是依据原始记录编制的,因此必须保证原始记录的真实和信息的完整。为此,必须使用按规定设计的记录格式;记录要有编号、页号;要包含足够的信息;要符合记录书写要求和修改要求;要按规定在原始记录上亲笔签名;按规定的保存期限妥善保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