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生态、固体废物)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考点1掌握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中基本图件和推荐图件的组成;

1.一般原则:⑴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是指以图形、图像的形式对生态影响评价有关空间内容的描述、表达或定量分析。是生态影响评价报告的必要组成内容,是评价的主要依据和成果的重要表示形式,是指导生态保护措施设计的重要依据。

⑵生态影响评价工作中表达地理空间信息的地图,应遵循有效、实用、规范的原则,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和成图范围以及所表达的主题内容选择适当的成图精度和图件构成,充分反映出评价项目、生态因子构成、空间分布以及评价项目与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空间作用关系、途径或规模。

2.图件构成:基本图件和推荐图件。基本图件是指根据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不同,各级生态影响评价工作需提供的必要图件。当评价项目涉及特殊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必须提供能反映生态敏感特征的专题图(如保护物种空间分布图),当开展生态监测工作时必须提供相应的生态监测点位图。推荐图件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图形图像形式表达的、有助于阐明生态影响评价结果的选作图件。

例题:1.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下列哪些图件不属于生态影响二级评价中的基本图件(  )

a.地表水系图

b.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示意图

c.植被类型图

d.生态监测布点图

e.土地利用现状图

答案:cd

解析:cd属于一级评价的基本图件。

考点2熟悉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成图比例规范与要求;

图与成图精度要求:

⑴生态影响评价制图的工作精度一般不低于工程可研制图精度,成图精度应满足生态影响判别和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⑵生态影响评价成图应能准确、清晰地反映评价主题内容,成图比例不应低于表b.2中的规范要求(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除外)。当成图范围过大时,可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分幅成图;当涉及敏感生态保护目标时,应分幅单独成图,以提高成图精度。

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成图比例规范要求

考点3掌握生态机理分析法;

1.生态机理分析法是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受其影响的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依照生态学原理分析、预测工程生态影响的方法。

2.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生态保护基本原则,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中应注意问题:

⑴层次性⑵结构—过程—功能整体性。⑶区域性。⑷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⑸特殊性。

3.工作步骤:

①调查环境背景现状和搜集工程组成和建设等有关资料;

②调查植物和动物分布,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

③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植物或动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描述其分布特点、结构特征和演化等级;

④识别有无珍稀濒危物种及重要经济、历史、景观和科研价值的物种;

⑤监测项目建成后该地区动物、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

⑥根据项目建成后的环境(水、气、土和生命组分)变化,对照无开发项目条件下动物、植物或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项目对动物和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并预测生态系统演替方向。评价中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生物模拟试验(如环境条件—生物习性模拟试验、生物毒理学试验、实地种植或放养试验等)或数学模拟(如种群增长模型的应用)

例题:1.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生态机理分析法是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受其影响的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依照()分析、预测工程生态影响的方法。

a.生态学原理

b.生命科学原理

c.景观学原理

d.生物学原理

答案:a

考点4掌握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

1.指数法是利用同度量因素的相对值来表明因素变化状况的方法。

特点:简明扼要,且符合人们所熟悉的环境污染影响评价思路,但难点在于需明确建立表征生态质量的标准体系,且难以赋权和准确定量。

2.综合指数法是从确定同度量因素出发,把不能直接对比的事物变成能够同度量的方法。

分类:

⑴单因子指数法。选定合适的评价标准,采集拟评价项目区的现状资料。可进行生态因子现状评价:例如以同类型立地条件的森林植被覆盖率为标准,可评价项目建设区的植被覆盖现状情况;亦可进行生态因子的预测评价:如以评价区现状植被盖度为评价标准,可评价建设项目建成后植被盖度的变化率。

⑵综合指数法。

①分析研究评价的生态因子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②建立表征各生态因子特性的指标体系;

③确定评价标准;

④建立评价函数曲线,将评价的环境因子的现状值(开发建设活动前)与预测值(开发建设活动后)转换为统一的无量纲的环境质量指标。用1~0表示优劣(1”表示最佳的、顶极的、原始或人类干预甚少的生态状况,“0”表示最差的、极度破坏的、几乎无生物性的生态状况)由此计算出开发建设活动前后环境因子质量的变化值;

⑤根据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赋予权重;

⑥将各因子的变化值综合,提出综合影响评价值。即δe=σ(ehi-eqi)×wi式中:δe—开发建设活动日前后生态质量变化值;ehi—开发建设活动后i因子的质量指标;eqi—开发建设活动前i因子的质量指标;wii因子的权值。

3.指数法的应用:

①生态因子单因子质量评价;

②生态多因子质量评价;

③生态系统功能评价;

4.说明。建立评价函数曲线须根据标准规定的指标值确定曲线的上、下限。对于空气和水这些已有明确质量标准的因子,可直接用不同级别的标准值作上、下限;对于无明确标准的生态因子,须根据评价目的、评价要求和环境特点选择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值,再确定上、下限。

考点5熟悉类比分析法;

1.类比法是根据已有的开发建设活动(项目、工程)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或预测拟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项目、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是一种较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

2.类比法分类:生态整体类比、生态因子类比和生态问题类比。

3.类比对象(类比项目)的选择标准:

①生态背景的相同,即区域具有一致性,因为同一生态背景下,区域主要生态问题相同。

②类比的项目性质相同。项目的工程性质、工艺流程、规模相当。

③类比项目已经建成,并对生态产生了实际影响,所产生的影响已基本全部显现。【注意】不要根据性质相同的拟建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进行类比。

4.类比法应用:

①生态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②以原始生态系统作为参照,评价目标生态系统的质量;

③生态系统的定性分析与评价;

④某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影响评价;

⑤预测生态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趋势及其危害;

⑥确定环保目标和寻求最有效、可行的生态保护措施。

例题:1.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生态影响评价中,类比分析法可应用于()

a.进行生态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b.以原始生态系统作为参照,可评价目标生态系统的质量

c.进行生态影响的定量分析与评价

d.进行某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影响评价

e.预测生态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趋势及其危害

答案:abde

解析:此题是关于类比分析法的应用。其中c的正确说法应该是“进行生态影响的定性分析与评价”。

考点6掌握优势度及其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

1.基质是景观的背景地块,是可以控制环境质量的组分。

判定标准:相对面积大、连通程度高、有动态控制功能。可用优势度(d0)值反映,优势度值由密度(rd)、频率(rf)和景观比例(lp)三个参数计算得出。rd=(斑块i的数目/斑块总数)×100%;rf=(斑块i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100%;lp=(斑块i的面积/样地总面积)×100%;d0=0.5×[0.5×(rd+rf)+lp]×100%

2.景观的功能与稳定性分析的内容:

⑴生物恢复力分析:分析景观基本元素的再生能力或高亚稳定性元素能否占主导地位。

⑵异质性分析:基质为绿地时,由于异质化程度高的基质很容易维护它的基质地位,从而达到增强景观稳定性的作用。

⑶种群源的持久性和可达性分析:分析动、植物物种能否持久保持能量流、养分流,分析物种流可否顺利地从一种景观元素迁移到另一种元素,从而增强共生性。

⑷景观组织的开放性分析:分析景观组织与周边生境的交流渠道是否畅通。开放性强的景观组织可以增强抵抗力和恢复力。景观生态学方法既可以用于生态现状评价也可以用于生境变化预测,目前是国内外生态影响评价学术领域中较先进的方法。

考点7了解生物多样性评价的香农一威纳指数法;

生物多样性通常用香农-威纳指数表征

式中:h——样品的信息含量(彼得/个体)=群落的多样性指数;

s——种数;

pi——样品中属于第i种的个体比例,如样品总个体数为ⅳ,第z种个体数为ni,赋pi=ni/n

 

考点8:熟悉土壤侵蚀、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方法

1.土壤侵蚀。

⑴定义: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风、水流、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并且主要指水力侵蚀。

⑵一般有侵蚀模数[侵蚀强度,t/(km2·a)]、侵蚀面积和侵蚀量数据

⑶侵蚀模数预测方法:①已有资料调查法。②物理模型法。③现场调查法。④水文手册查算法。

(4)水土流失评价:根据土壤侵蚀强度分级评价。土壤侵蚀强度以土壤侵蚀模数(t/km2·a))表示。

 

2.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指人为因素引起的湖泊、水库中氮、磷增加对其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影响因素:一般认为,水体中磷的增加是导致富营养化的原因,但与氮含量、水温及水体特征(湖泊水面积、水源、形状、流速、水深等)有关。

⑴流域污染源调查

⑵营养物质负荷法预测富营养化

vollenweider1969年提出湖泊营养状况与营养物质特别是与总磷浓度之间有密切关系。

dillona.tp浓度<10mg/m3,为贫营养;b.10~20mg/m3,为中营养;c.>20mg/m3,为富营养。该方法简单、方便,但依据指标太少,难以准确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真实状况及其时空变化趋势。

③在此基础上,提出湖泊磷滞留的估计方法。该公式适合于总磷浓度<25μg/l的湖泊,对于总磷浓度较高的湖泊不一定适合。

⑶营养状况指数法预测富营养化

carlson根据透明度、总磷和叶绿素三种指标发展了一种简单的营养状况指数(tsi),用于评价湖泊富营养化的方法。

透明度参数式:tsi=60-14.41lnsd(m)

叶绿素a参数式:tsi=9.81lnchl(mg/m3)+30.6;

总磷参数式:tsi=14.42lntp(mg/m3)+4.15

湖水过于浑浊(非藻类浊度)或水草繁茂的湖泊,carlson指数则不适用。

例题:

1.风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有()

a.植被覆盖度、年风蚀厚度、侵蚀模数

b.植被覆盖度、年风蚀厚度、土壤侵蚀面积

c.植被覆盖度、侵蚀模数、土壤侵蚀面积

d.侵蚀模数、年风蚀厚度、土壤侵蚀面积

答案:a

2.一般认为春季湖水循环期间的总磷浓度在()以下时基本不发生藻花和降低水的透明度。

a1mgm3

b2mgm3

c10mgm3

d20mgm3

答案:c

3.关于水体富营养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富营养化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

b.富营养化只与水体磷的增加相关

c.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指人为因素引起的湖泊、水库中氮、磷增加对其水生生态产生不良的影响

d.水体富营养化与水温无关

e.富营养化与水体特征有关

答案:ace

4.风力侵蚀的强度分级按()指标划分。

a.植被覆盖度

b.年风蚀厚度

c.生物生产量

d.侵蚀模数

答案:abd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考点1熟悉固体废物的分类;

⑴按其污染特性:①一般废物、②危险废物。

⑵按废物来源:①城市固废、②工业固废和③农业固废。

1.城市固废是指居民生活、商业活动、市政建设与维护、机关办公等过程产生的固废,分类:⑴生活垃圾⑵城建渣土⑶商业固废⑷粪便。

2.工业固废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废,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⑴冶金工业固废

⑵能源工业固废

⑶石油化学工业固废

⑷矿业固废

⑸轻工业固废

⑹其他工业固废

3.农业固废来自农业生产、畜禽饲养、农副产品加工所产生的废物,如农作物秸秆、农用薄膜及畜禽排泄物等。

4.危险废物泛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规定:“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废。”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保部、国家发改委令2008年第1),我国危险废物共分为49类。

例题:

1.固体废物按其来源可分为()

a.农业固体废物

b.工业固体废物

c.一般废物

d.危险废物

e.城市固体废物

答案:abe

2.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08年第1号),我国危险废物共分为()类。

a.47

b.48

c.49

d.50

答案:c

 

考点2:了解固体废物中污染物进入环境的方式及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固废中污染物进入环境的方式。污染物进入环境是不可避免的,污染物通过产品的制造和利用以及废物处理、处置被释放,到达环境的路径或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

⑴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①露天堆放和填埋的固废会由于有机组分的分解而产生沼气。a.沼气恶臭(氨气、硫化氢、甲硫醇等);b.沼气的温室效应;c.甲烷容易发生爆炸。

②堆放的固废中的细微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从而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③一些有机固废,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被微生物分解,能释放出有害气体,产生毒气或恶臭,造成地区性空气污染。

④固废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粉尘、酸性气体、二噁英(有机氯化物)

⑵对水环境的影响。按污染途径有:①直接污染是把水体作为固废的接纳体;②间接污染是固废在堆积过程中,经过自身分解和雨水淋溶产生的渗滤液流入江河、湖泊和渗入地下而导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①废物堆放、贮存和处置过程中,其中有害组分容易污染土壤。②固废堆放需要占用土地。

⑷固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例题:

1.通常,人畜粪便和有机垃圾所含的成分经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后会形成()污染。

a.物理物质型
b
.化学物质型
c
.辐射物质型
d
.病原体型

答案:d

2.固体废物可以通过()危害人类健康。

a.大气环境
b
.食物链

c.声环境
d
.土壤环境
e
.水环境

答案:abde

考点3掌握采用焚烧、填埋等方式处置固体废物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

1.焚烧法:尾气⑴粒状污染物有三类:①废物中的不可燃物;②部分无机盐类在高温下氧化而排出,在炉外凝结成粒状物;③未燃烧完全而产生的碳颗粒与煤烟。⑵酸性气体主要包括so2hclhf;nox;⑷废物中所含重金属物质,高温焚烧后部分残渣留于灰渣中,部分在高温下气化挥发进入烟气;⑸废物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毒性有机氯化物。

2.填埋技术:渗滤液和填埋气体。

运行中的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⑴填埋场渗滤液泄漏或处理不当对地下水及地面水的污染;⑵填埋场产生的气体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以及可能产生的爆炸对公众安全的威胁;⑶填埋场的存在对周围景观的不利影响;⑷填埋场作业及垃圾堆体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如造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⑸填埋场机械噪声对公众的影响;⑹填埋场孳生的害虫、昆虫、啮齿动物以及在填埋场觅食的鸟类和其他动物可能传播疾病;⑺填埋场垃圾中的塑料袋、纸张以及尘土等在未来得及覆土压实情况下可能飘出场外,造成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⑻流经填埋场区的地表径流可能受到污染。封场后的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减小,但填埋场植被恢复过程种植于填埋场顶部覆盖层上的植物可能受到污染。

★填埋场主要污染源是渗滤液和填埋气体(p313)

⑴渗滤液: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通常可根据填埋场“年龄”分为两大类:

①“年轻”填埋场(填埋时间在5年以下渗滤液的水质特点是:ph较低,bod5cod浓度较高,色度大,且bod5/cod的比值较高,同时各类重金属离子浓度也较高(因为较低的ph);

②“年老”的填埋场(填埋时间一般在5年以上)渗滤液的主要水质特点为:ph值接近中性或弱碱性(一般在6~8)bod5cod浓度较低,而nh4+-n的浓度高,重金属离子浓度则开始下降(因为此阶段ph值开始下降,不利于重金属离子的溶出),渗滤液的可生化性差。

⑵填埋场释放气体由主要气体和微量气体两部分组成。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气体主要为甲烷和co2,还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氢、硫化氢、氨、氮和氧等,接受工业废物的城市生活填埋场垃圾其气体中还可能含有微量挥发性有毒气体。填埋场释放气体中的微量气体量很小,但成分却很多。国外通过对大量填埋场释放气体取样分析,发现了多达116种有机成分,其中许多可以归为挥发性有机组分(vocs)

例题:

1.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通常可根据填埋场“年龄”分为两类,“年轻”填埋场的填埋时间在()年以下。

a2
b
3
c
4
d
5

答案:d

2.一般情况,“年轻”填埋场的渗滤液的bod5/cod的比值()

a.中等
b
.较低
c
.较高
d
.不能确定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