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尿常规检查

大纲要求:

重点与难点

尿酸碱度、尿蛋白、尿沉渣结晶、尿白细胞临床意义

知识点一、尿液酸碱度(ph

(一)正常值参考范围(了解即可)
正常的尿液呈中性或弱酸性,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
晨尿ph    5.56.5       随机尿ph           4.58.0

(二)临床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
尿酸碱度增高(ph值升高)

1)疾病
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高钾血症,感染性膀胱炎、长期呕吐、草酸盐和磷酸盐结石症、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分泌的h+无法与流经肾小管尿液中的na+交换,na+ 重吸收减少,尿液中h+浓度减少。)

2)用药
应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乳酸钠、氨丁三醇等,使尿液ph值增高。

2.尿酸碱度降低(ph值降低)

1)疾病
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风、尿酸盐和胱氨酸结石、尿路结核、肾炎、失钾性的代谢性碱中毒、严重腹泻及饥饿状态。
2)用药
应用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氯化铵等,使尿液ph值降低。

知识点二、尿比重(sg

(一)简述 (了解即可)
尿比重——在4℃时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略高于1
(二)临床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易混淆处)
1.
尿比重增高(滤过功能差——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通透性增强)、心力衰竭、糖尿病、蛋白尿、高热、休克、腹水、周围循环衰竭、泌尿系统梗阻、妊娠中毒症或脱水等。

2.尿比重降低
慢性肾炎、等慢性肾病;**多尿期
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球损害性疾病、急性肾衰多尿期、尿毒症多尿期、结缔组织病、尿崩症、蛋白质营养不良、恶性高血压、低钙血症,以及肾性或原发性、先天性或获得性肾小管功能异常等。

知识点三、尿蛋白(pro

(一)简述(理解即可)

一般正常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的称为蛋白尿。

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
定性:阴性或弱阳性
定量:<100mgl或<150mg24h

(二)临床意义(大部分了解,不易出考题)
1.
生理性蛋白尿
由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导致,或妊娠期妇女也会有轻微蛋白尿。

2.病理性蛋白尿:主要反映肾功能受损
肾小球受损/肾小管受损/球管均受损/溢出性蛋白尿/药物肾毒性
 
药物肾毒性蛋白尿——氨基糖苷类,多粘灰黄氯丙嗪,甲氨蝶呤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肾盂肾炎
3)混合性蛋白尿 : 慢性肾炎
4)溢出性蛋白尿: 多发性骨髓瘤、严重创伤、大面积心梗
5药物肾毒性蛋白尿(记住,后续章节中强化记忆)

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多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抗肿瘤药(甲氨蝶呤)、抗真菌药(灰黄霉素)、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等。(多粘灰黄氯丙嗪,甲氨蝶呤蛋白尿
假性蛋白尿:泌尿道感染。

知识点四、尿葡萄糖(glu

(一)简述(了解即可)
尿液中糖类主要为葡萄糖,在正常情况下含量极微,用一般检测方法呈阴性反应。

(二)临床意义(重点记忆引起尿糖的疾病类型)
尿葡萄糖(阳性)多见于:
1)疾病(糖尿病/肾皮亢/甲亢/嗜铬细胞瘤
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垂体和肾上腺疾病如肢端肥大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功能性α、β细胞胰腺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心肌梗死、肥胖、肝脏疾病、糖原累积症、胰腺炎、肿瘤、膀胱囊性纤维化等也可见。
2)饮食性糖尿(了解即可)

3)暂时性和持续性糖尿(了解即可)
暂时性糖尿——见于剧烈运动后、头部外伤、脑出血、癫痫发作、各种中毒、肾上腺皮质激素用量过大等;
持续性糖尿——多见于原发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内分泌疾病、嗜铬细胞瘤等。
4)其他(了解即可)
烧伤、感染、骨折、应用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还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口服避孕药、蛋白同化激素)也可引起尿糖阳性。

知识点五、尿胆红素(bil

(一)简述
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在正常尿液中不含有胆红素,尿胆红素的检出是显示肝细胞损伤和鉴别黄疸(血清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的重要指标,在诊断和预后上有重要意义。
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
定性阴性

(二)临床意义(理解基础上记忆易混淆知识点)
尿胆红素阳性多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1)肝细胞性黄疸(肝脏病变,引起胆红素代谢异常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
2)阻塞性黄疸(胆管阻塞,影响胆红素排泄
如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结石、胆道肿瘤、胰腺肿瘤、原发性肝癌、手术刨伤所致的胆管狭窄等。

知识点六、尿隐血(bld

(一)简述
尿液中如混合有o.1%以上血液时,肉眼可观察到血尿,血液量在0.1%以下时,则可通过潜血反应,监测尿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来发现。正常人尿液中不能测出。

(二)临床意义(理解的基础上选择重点记忆)
1.
尿血红蛋白阳性(血液中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入血
1)创伤
心瓣膜手术、严重烧伤、剧烈运动、肌肉和血管组织严重损伤、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等。
2)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及引起血尿的疾病
肾炎、肾结石、肿瘤、感染、疟疾等。

3)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尿毒症、肾皮质坏死。
4)用药
应用阿司匹林、磺胺药、伯氨喹、硝基呋喃类、万古霉素、秋水仙碱、卡那霉素、吲哚美辛、吡罗昔康等。

2.尿肌红蛋白阳性(肌肉组织破坏,肌红蛋白释放入血
1)创伤
挤压综合征、电击伤、烧伤、手术创伤及痉挛。
2)原发性肌肉疾病
肌肉萎缩、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
3)局部缺血性肌红蛋白尿
心肌梗死、动脉阻塞。

4)代谢性疾病
肌糖原累积病、糖尿病酸中毒。
5)中毒
酒精、药物(他汀类调血脂药、两性霉素、海洛因、巴比妥类)中毒。

(重点记忆:可引起肌红蛋白阳性的药物——他汀类调节血脂药物

知识点七、尿沉渣白细胞(leu

(▲掌握原则:导致血液白细胞增多的疾病均会致尿沉渣白细胞增多
尿中白细胞增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女性白带混入尿液时,也可发现较多的白细胞。另由药品所致的过敏反应,尿中会出现多量嗜酸性粒细胞。

知识点八、尿沉渣管型

(一)简述
尿沉渣管型——尿液中的蛋白质在肾小管内聚集而成的管状物质。尿液中出现管型是肾实质性病变的证据。
参考范围:镜检法:0或偶见01hpf透明管型)

(二)临床意义(技巧性记忆)
尿沉渣管型异常见于:
1)急性肾小球肾炎
可见较多透明管型及颗粒管型,还可见红细胞管型。
2)慢性肾小球肾炎
可见较多细、粗颗粒管型,也可见透明管型,偶见脂肪管型、蜡样管型和宽大管型。

3)肾病综合征
常见有脂肪管型,容易见细、粗颗粒管型,也可见有透明管型。

4)急性肾盂肾炎
少见有白细胞管型,偶见有颗粒管型。

5)慢性肾盂肾炎
可见较多白细胞管型、粗颗粒管型
6)用药引起管形异常
多粘菌素、磺胺嘧啶、磺胺甲嘧唑、顺铂等。(多粘顺磺胺

jy01

知识点九、尿沉渣结晶

(一)简述
正常人尿沉渣中存在少量的磷酸盐、尿酸盐、草酸盐等结晶,多来自食物和盐类代谢的结果。 

(二)临床意义(选择性记忆最常见的、最具有诊断意义的)
尿沉渣结晶异常见于:
1)大量磷酸盐结晶常见于ph碱性的感染尿液。
2)大量的尿酸和尿酸盐结晶提示核蛋白更新增加,特别是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化疗期间。

3尿酸盐结晶常见于痛风

4大量的草酸盐结晶提示严重的慢性肾病,或乙二醇、甲氧氟烷中毒。
5)胱氨酸结晶可见于胱氨酸尿的患者,某些遗传病、肝豆状核变性可伴随有胱氨酸结石。
6酪氨酸和亮氨酸结晶常见于有严重肝病的患者尿液中

7胆红素结晶见于黄疸、急性肝萎缩、肝癌、肝硬化、磷中毒等患者的尿液中;
8)脂肪醇结晶见于膀胱尿潴留、下肢麻痹、慢性膀胱炎、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的尿液中。
9)服用磺胺药(出现尿磺胺结晶)、氨苄西林、巯嘌呤、扑米酮等药,可出现结晶尿。

jy02

知识点十、尿酮体(ket

(一)简述(理解即可)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是体内脂肪酸氧化的中间产物,酮体在肝脏产生,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其他组织,进一步氧化生成c02h20,因此在正常人体中极少有酮体。
参考范围:定性:阴性

(二)临床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尿酮体增高多见于:
1)糖尿病酮尿
糖尿病尚未控制或未曾治疗引起(糖类物质利用受阻,机体动用脂肪提供能量,导致酮体堆积)。

2)非糖尿病酮尿(饥饿、营养不良、消耗性疾病
婴儿、儿童急性发热,伴随呕吐、腹泻中毒,常出现酮尿;新生儿如有严重酮症酸中毒应疑为遗传性代谢性疾病;酮尿也可见于寒冷、剧烈运动后紧张状态、妊娠期、低糖性食物、禁食、呕吐、甲状腺功能亢进、恶病质、麻醉后、糖原累积病、活动性肢端肥大症及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分泌过度等。另外,伤寒、麻疹、猩红热、肺炎等疾病及氯仿、乙醚、磷中毒也可见尿酮体阳性反应。

a型题(最佳选择题)

出现糖尿病酮尿可提示

a.活动性肢端肥大症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胰岛素分泌过度     

d.麻疹、伤寒、猩红热

e.糖尿病尚未控制

答案:e

知识点十一、尿肌酐

(一)简述(了解即可)
肌肉代谢产物,因此与人体肌肉总量关系密切。由于尿肌酐经肾小球滤过后,肾小管不重吸收,直接排泌至尿液中,因此,人体每日的肌酐排出量较为恒定

(二)临床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
尿肌酐病理性增加
1)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糖尿病/甲退/肢端肥大/伤寒、破伤风
肢端肥大症(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亢进)、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2)消耗性疾病
伤寒、斑疹伤寒、破伤风等。

2.尿肌酐病理性减少(肌萎缩/肌营养不良/肾病/甲亢
 
1)疾病
 
严重进行性肌萎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贫血、瘫痪、进行性肾病、硬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其他
碱中毒、肾衰竭等。

知识点十二、尿尿酸

1.尿酸增高

1)疾病
痛风,或组织大量破坏、核蛋白分解过度,如肺炎、子痫等。
2)核蛋白代谢增强
如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细胞增生不良、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一氧化碳中毒、牛皮癣等。

3)生理性
食用高嘌呤食物、木糖醇摄入过多、剧烈运动、禁食。
4)用药
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如肝豆状核变性,或使用促皮质素(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此类疾病血尿酸减少,尿尿酸增多。

选择性记忆重点——痛风/甲亢/高嘌呤、高木醇/肾上腺皮质激素

2.尿酸减少(了解即可)
1)疾病
肾功能不全、痛风发作前期。
2)饮食
高糖、高脂肪饮食。

知识点十三、尿淀粉酶

(选择重点记忆)
1.
尿淀粉酶增高(急性胰腺炎发作/胰头癌
1)急性胰腺炎发作期
尿淀粉酶增高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决定性指标
尿淀粉酶活性上升稍晚于血清淀粉酶,且维持时间稍长。

2)疾病
胰头癌、流行性腮腺炎、胃溃疡穿孔也可见尿淀粉酶上升。
2.
尿淀粉酶减少(糖尿病
见于重症肝病、严重烧伤、糖尿病等。

b型题(配伍选择题)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病毒性肝炎

c.肺结核   

d.肾小球肾炎

e.急性细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

1.可引起红细胞减少的是 a

2.可引起血红蛋白减少的是 a  

3.可引起尿胆红素阳性的是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