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房室模型

知识点一、单室模型

知识点二、双室模型

知识点三、多剂量给药

知识点四、非线性动力学

知识点一、单室模型

大纲要求:

1. 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血管外给药的药动学方程、基本参数求算及临床意义

2. 尿药排泄数据法的药动学方程、特点

3. 静脉滴注稳态血药浓度和达坪分数

4. 静脉滴注负荷剂量的意义

5. 残数法求算吸收速度常数

知识点一(1.1  静脉注射

一、血药浓度分析

1. 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单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给药后,能很快随血液分布到机体各组织、器官中,药物的消除速度与该时刻体内的药物量成正比。其体内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如图9-1所示。

9-1中,x为静脉注射的给药剂量,x为时间t时体内药物量。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后,药物的消除按下列一级速度进行。

式中,dx/dt为药物的消除速度,k为消除速度常数,负号表示体内药量x随时间t的减少。

(9-5)式可推出下面的公式:

其中c0为时间是零时的初始血药浓度。(9-7)式表示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指数函数表达式,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如图9-2所示。

 

2. 基本参数的求算

当静脉注射给药以后,测得不同时间ti的血药浓度ci,根据( 9-8)式,以lgct作图,可得一条直线,如图(9-3)所示。采用最小二乘法作直线回归,可求得斜率b和截距a,根据直线斜率(-k/2.303)和截距(lgc0)求出kc0

k= -2. 303b                 (9-9)                                

c0=lg-1a                    (9-10)

3. 其他参数的求算

(1) 半衰期 t1/2

             

从上式可见,药物的半衰期与消除速度常数成反比。除药物本身的特性外,生理及病理状况能够影响药物的半衰期,肾功能不全或肝功能受损者,均可使半衰期延长。

(2) 表观分布容积 ( v )

式中,xo为静注剂量,c0为初始浓度,可由(9-8)式回归直线方程的截距求得,代入上式即可求出v

(3)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以给药后测得的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出的曲线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简称药-时曲线),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与横坐标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auc可由一些参数计算得到:

当给药剂量x0,表观分布容积v和消除速度常数k已知时,利用上式即可求出auc

(4) 清除率 ( cl )

药物体内总清除率是消除速度常数与表观分布容积的乘积。也可换算后根据下式求得:

例:给某患者静脉注射一单室模型药物,剂量1050mg,测得不同时刻血药浓度数据如下:

试求该药的kt1/2vclauc以及12h的血药浓度。

解:先将血药浓度c取对数,再与时间t作线性回归,计算得斜率b=-0. 1355,截距a=2. 176

所以回归方程为:

lg c= -0. 1355t+2. 176

参数计算如下:

1) k= -2. 303×-0. 1355)=0.312 (h-1)

lgc0=2.176c0= 150( μg/ml)

2)

3)

4) cl=kv=0.312x7=2.184 (l/h)

5)

 

6)12h的血药浓度,可将t=12代人上述方程式,即:lgc= -0.1355t+2.176= -0. 1355×12+2. 176=0.55

12h的血药浓度c=3.548μgml

知识点一(1.2 静脉滴注

一、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

静脉滴注是以恒定速度向血管内给药的方式。在滴注时间t 之内,以恒定速度k0增加药量,同时又以一级速度过程从体内消除。当滴注完成后,体内才只有消除过程。体内过程的模型如下图所示。

0≤t≤t时间内,体内药物量一方面以k0恒速增加,另一方面从体内消除,药物从体内的消除速度与当时体内药物量成正比,体内药物的变化速度是这两部分的代数和,用微分方程表示为:

式中,dx/dt为体内药物量的瞬时变化率,k0为零级静脉滴注速度,k为一级消除速度常数。式( 9-22)(9-23)即为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体内药量x或血药浓度c与时间t的关系式。

知识点一(1.3 血管外给药

一、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血管外给药存在吸收过程,药物逐渐进入血液循环。药物的吸收和消除用一级过程描述,如图9-6所示。

图中,x0是给药剂量,f为吸收系数,xa为吸收部位可吸收的药量,ka为吸收速度常数,x为体内药量,k为消除速度常数。

在血管外给药的模型中,体内药物的变化速度dx/dt应等于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之差,即:

由上式导出的其他相关公式包括:

其中f为吸收系数(0≤f≤1),表示吸收占剂量的分数值,或称其为生物利用度

二、峰浓度、达峰时间与曲线下面积的计算

单室模型血管外途径给药,药物按一级速度吸收进入体内时,血药浓度-时间关系为单峰曲线,如图9-8所示。

在该曲线中,峰左边称为吸收相,此时吸收速度大于消除速度,曲线呈上升状态,主要体现药物的吸收过程。峰的右边称为消除相,反映了药物的消除情况,此时的吸收速度小于消除速度;在到达峰顶的瞬间,吸收速度等于消除速度,其峰值就是峰浓度(cmax),这个时间称为达峰时间(tmax)

(9-37)式可知,药物的tmaxkak决定,与剂量大小无关。而cmaxx0成正比。药物制剂的达峰时间和峰浓度能够反映制剂中药物吸收的速度。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求算方法与静脉注射给药时相同,对式( 9-32)从时间为零至无穷大间作定积分可得:

知识点一(2) 尿药排泄数据法的药动学方程、特点

采用尿排泄数据求算动力学参数须符合以下条件,大部分药物以原形从尿中排泄,并且药物经肾排泄过程符合一级速度过程,即尿中原形药物出现的速度与体内的药量成正比。

1. 尿排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静脉注射某一药物,其尿排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式中,为原形药物经肾排泄速度,xut时间排泄于尿中原形药物累积量,xt时间体内药物量,ke为肾排泄速度常数。

(9-6)式代入上式,得:

2. 参数的求算

将式(9-17)两边取对数,得:

 

作图,得一直线(如图9-4所示),该直线的斜率与血药浓度法(lgc-t作图)所得斜率相同。通过直线斜率(-k/2.303)即可求出药物的消除速度常数,所以,药物的消除速度常数既可以从血药浓度得到,也可以从尿药排泄速度数据得到。若设该直线的截距为lga,则:

因此,通过该直线的截距即可求出肾排泄速度常数ke

“dxudt”应为t时间的瞬时尿药排泄速度,实际工作中只能在某段时间间隔“t1→t2内收集尿液,以该段时间内排泄的原形药物量“xu2→xu1xu,除以该段时间“t2 –t1t,得到一个平均尿药速度xut”

该平均尿药速度可以近似地看作该段集尿时间内,其中点时间的瞬时尿药速度。因此:

知识点一(3 静脉滴注的稳态血药浓度和达坪分数

静脉滴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血药浓度逐渐上升,然后趋近于恒定水平,此时的血药浓度值称为稳态血药浓度或坪浓度,用css表示。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药物的消除速度等于药物的输入速度。

从式中可以看出,稳态血药浓度与静滴速度k0成正比。达坪分数fss则为:

从式(9-25)可见,k越大,趋近于1越快,达到坪浓度越快,即药物的t1/2越短,到达坪浓度越快。以t1/2的个数n来表示时间,则:

式中,n表示静脉滴注给药达到坪浓度某一分数所需t1/2的个数。由此式即可求出任何药物达css某一分数fss所需的时间(即半衰期的个数),见表9-1。如达到css90%3.32t1/2,达到css99%6.64t1/2

 

知识点一(4)静脉滴注负荷剂量的意义

在静脉滴注之初,血药浓度距稳态浓度的差距很大,药物的半衰期如大于0.5小时,则达稳态的95%,就需要2. 16小时以上。为此,在滴注开始时,需要静注一个负荷剂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或接近css,继之以静脉滴注来维持该浓度。负荷剂量亦称为首剂量,可由式( 9-27)求得。

知识点一(5)残数法求算吸收速度常数

假设ka>k,若t充分大时,首先趋于零,则式(9-31)简化为:

此式描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吸收后相(即此时吸收已不再存在),两端取对数,得:

以血药浓度对数对时间作图得二项指数曲线,其尾端为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该直线外推至零时间的截距为,见图9-7。因此,从直线的斜率可求出消除速率常数k值。

血药浓度曲线由多项指数式表示时,可采用残数法求出各指数项中的参数,上式中吸收速率常数ka的计算即可用残数法。

残数浓度的方程:

式中,cr为残数浓度,以lgcr→t作图,得到残数线,该直线的斜率为截距为,从直线斜率可求出ka

知识点二、 双室模型给药

大纲要求:

1. 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血管外给药的药动学参数的意义

2. 静脉注射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式

一、静脉注射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双室模型药物经中央室进入系统,并从中央室消除,在中央室与周边室之间药物进行着可逆性的转运,其体内过程模型如图9-9所示。

图中,x0为静脉注射给药剂量,xc为中央室的药量,xp为周边室的药量,vc为中央室分布容积,vp为周边室分布容积,k12为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速度常数,k21为药物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速度常数,k10为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速度常数。

双室模型药物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为:

简化后为:

α称为分布速度常数或快配置速度常数;β称为消除速度常数或称为慢配置速度常数。从临床药物的角度分析,αβ分别代表着两个指数项即药物体内分布相和消除相的特征。

以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即作lgc-t图,将得到一条二项指数曲线,如图9-10所示。

二、静脉滴注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在双室模型中,当静脉滴注给药时,药物以恒定速度k0逐渐进入中央室,药物同时也在中央室与周边室转运及从中央室消除。滴注时间内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为:

当时间趋向于无穷大时,血药浓度趋近于一个恒定水平即稳态血药浓度css:

三、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双室模型药物以血管外途径给药时,药物首先通过胃肠道或肌肉吸收之后,才能进入中央室,然后进行分布和消除。血管外途径给药的双室模型,见图9-11

图中,x0为给药剂量,f为吸收率,xa为吸收部位的药量,xc为中央室内药物量,xp为周边室内药物量,vc为中央室分布容积,vp为周边室分布容积,ka为吸收速度常数,k12为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速度常数,k21为药物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速度常数,k10为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速度常数。

知识点三、多剂量给药

大纲要求:

1. 多剂量函数

2. n 次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

3. 蓄积系数的定义及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临床意义

一、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

多剂量给药又称重复给药,在重复给药时,由于前一次给药的药物尚未完全消除,体内药物量在重复给药后逐渐蓄积。随着不断给药,体内药物量不断增加,同时消除也相应加快,经过一定时间能达到稳态。达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范围内消除一个剂量药物。

对于符合单室模型按一级过程处置的药物,连续多次静脉注射给药后,血药浓度呈现出有规律的波动,如图9-12所示。

多剂量给药时可用单剂量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方程式和多剂量函数,预测重复给药某一个剂量后某一个时间的血药浓度。如多剂量给药时每次剂量相同,给药间隔时间也不变,则多剂量函数r为:

n为给药次数,ki为一级速度常数,τ为给药间隔时间。重复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可在单剂量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方程式中,将每一个指数项乘以多剂量函数即可。多剂量函数的速率常数与指数项的速率常数相同。如单室模型静脉注射重复给药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为:

式中,cnn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

单室模型血管外重复给药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为:

二、多剂量给药稳态血药浓度

多次重复给药,随着给药次数n的增加,血药浓度不断增加,但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当n充分大时,血药浓度不再升高,达到稳态水平。此时若继续给药则血药浓度在稳态水平上下波动,随每次给药作周期性变化。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或称坪浓度,记为css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稳态时血药浓度的经时变化过程为:

式中,css为达稳态后在一个给药间隔中血药浓度的时间函数。稳态时,在一个给药间隔(τ)内,血药浓度有波动,亦即血药浓度在一个恒定的水平范围内波动。

三、多剂量给药体内药量的蓄积

重复给药时,如果第2次给药前体内药量尚未清除完,则重复给药会产生药物在体内的蓄积,当达到稳态时,则体内蓄积量保持一个定值。

不同药物,在体内蓄积程度不同,蓄积程度用蓄积系数表示。蓄积系数又称蓄积因子或积累系数,以r表示,为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与第一次给药后的最小血药浓度(c1)min的比值:

四、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的波动程度

最高血药浓度与最低血药浓度的差值与给药方法、给药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生物半衰期等因素有关。因此,了解血药浓度波动情况,对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血药浓度波动程度有波动百分数、波动度、血药浓度变化率等表示方法。其中波动程度是评价缓控释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

知识点四、非线性动力学

大纲要求:

1. 药物体内过程的非线性现象、特点和识别

2. 米氏方程及米氏过程的药动学特征

3. 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km vm值估算

4. 生物半衰期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5.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的关系

一、非线性药动学意义

1. 药物体内过程的非线性现象

当有些过程有酶或载体参与,在高浓度时酶或载体可能被饱和,如吸收过程中主动转运系统的饱和,分布过程中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的饱和等,都可能使这些过程的速度与药物浓度不成正比。这些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不能用一级速度过程或线性过程表示,这种药动学特征称为非线性动力学。

具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在较大剂量时的表观消除速率常数比小剂量时的要小,因此不能根据小剂量时的动力学参数预测高剂量下的血药浓度。一旦消除过程在高浓度下达到饱和,则血药浓度会急剧增大;当血药浓度下降到一定值时,药物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成正比,表现为线性动力学特征。

 

9-13显示了非线性药动学药物静脉注射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曲线a为低剂量给药后呈线性动力学消除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曲线b为高剂量给药后呈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开始时药物消除较慢,随着血药浓度的降低,消除加快,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定时间后,曲线末端血药浓度较低,呈现与曲线a平行的具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2非线性药动学的特点

(1)药物的消除不呈现一级动力学特征,即消除动力学是非线性的。

(2)当剂量增加时,消除半衰期延长。

(3) auc和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与剂量不成正比。

(4)其他可能竞争酶或载体系统的药物,影响其动力学过程。

3.非线性药动学的识别

常用的识别非线性药动学方法是静脉注射高、中、低三个剂量,得到各剂量的一系列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可按如下方法识别:

(1)不同剂量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相互平行,表明在该剂量范围内为线性动力学过程,反之则为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2)以剂量对相应的血药浓度进行归一化,以单位剂量下血药浓度对时间作图,所得的曲线如明显不重叠,则可能存在非线性过程。

(3) auc分别除以相应的剂量,如果所得比值明显不同,则可能存在非线性过程。

(4)将每个剂量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按线性动力学模型处理,若所求得的动力学参数(t1/2kcl等)明显地随剂量大小而改变,则可能存在非线性过程。

二、非线性药动学方程

1. michaelis-menlen方程

非线性药动学过程通常用米氏方程来表征。其方程式如下:

式中,为药物浓度在t时间的下降速度,vm为药物消除过程的理论最大速度,kmmichaelis常数,简称米氏常数,是指药物消除速度为vm一半时的血药浓度。

2.具michaelis-menten过程的药动学特征

michaelis-menten方程基于药物在酶或载体参与下进行体内转运或消除过程。这些过程为具有饱和过程的动力学。药物的生物转化、肾小管的分泌以及某些药物的胆汁分泌过程都有酶或载体参与,所以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

michaelis-menten方程有两种极端的情况。当km远大于c时,式( 9-54)可简化为:

该式表明血药浓度下降速度与血药浓度一次方成正比,表现为一级消除过程,其消除速率常数(k)等于vmkm。如图9-14中曲线的末端,此段曲线近似直线,即-dc/dtc之间为线性关系,其斜率为vmkm。这与具有线性动力学特征药物相似。

michaelis-menten方程的另一极端为药物浓度远大于km。此时式( 9-54)可以简化为:

这种情况下,药物浓度下降的速度与药物浓度无关。即以一个恒定的速度vm消除,如图9-14中,它接近于vm,基本上是一条水平线。

 

三、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及参数的计算

1. 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

血药浓度的经时过程可表示如下:

2kmvm值估算

利用体内试验得到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可用不同方法来估算非线性药动学参数kmvm。可根据下式求kmvm

1-c/t)对1/cm作图得一条直线,其斜率为kmvm,截距为1/vm。故从各点的回归直线求得其斜率及截距,即可求得kmvm

3.生物半衰期

非线性消除的药物静脉注射后,其生物半衰期为:

由上式可见,非线性动力学药物由初浓度消除一半所需时间与初浓度成正比,随着血药浓度增大,其生物半衰期延长。

当血药浓度下降到很低时,即c<<km t1/2与血药浓度无关,表现为线性动力学特征;当血药浓度较高时,即c>>km表明生物半衰期随血药浓度的增加而延长。

4.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若药物静脉注射后,体内消除按非线性过程进行,则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上式表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不呈正比关系。

当剂量低到x0/(2v)<<km 时,式(9-60) 可简化为:

即曲线下面积直接与剂量成正比,相当于一级消除过程。

x0/(2v)>>km,即剂量较大,浓度较高时,则式(9-60)简化为:

表明曲线下面积与剂量平方成正比,此时剂量少量增加,会引起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比较大的增加,如苯妥英钠等药物的体内过程就属于此类情况,在临床应用时应引起注意。

5. 稳态血药浓度

具有非线性药动学性质的药物,当多次给药达到稳态浓度时,其药物消除速度和给药速度相等,则:

( 9-63)表明,当增加剂量时,将使稳态血药浓度的升高幅度高于正比例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