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

本章所占分值约为4分。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

大纲要求:

重点:

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正常值

难点:

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检查结果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的项目: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分类计数(d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

知识点一、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区间】

新生儿:(6.0-7.0)×1012/l明显高于成年男性和女性

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略高于女性)

女:(3.5-50)×1012/l

(二)临床意义
1.
生理变化(略)

2.病理变化

(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点记忆肾癌

相对增多: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暂时的现象。

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可引起红细胞代偿性增生;

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l)(单选)

2.病理变化
(2)
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称为贫血

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常由各种原因的出血引起,如消化道溃疡、痔疮

生成减少

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导致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减少和作用迟钝,如慢性病贫血,肾性贫血。

血红蛋白生成减少:包括正铁血红素合成障碍,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

知识点二、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在体内的作用主要为运输氧和二氧化碳,携带的血红蛋白称为氧合血红蛋白,携带二氧化碳的称为还原血红蛋白。

【正常参考区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其他与红细胞增减同)

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

极重度贫血,hb<30g/l

重度贫血,hb量在31-60g/l

中度贫血,hb量在>61-90g/l

轻度贫血,hb量在>90g/l与低于正常参考的下限之间。

知识点三、白细胞计数(wbc

(一)简述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参考范围:

成人末梢血:

4.010.0×109l(记住)
成人静脉血:

3.510.0×109l(略不同于末梢血)

 新生儿:

15.020.0×l09l(显著高于成人)
6
个月~2岁儿童:

11.012.0×109l(略高于成人)

a型题(最佳选择题)【2012年真题】

成人末梢血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值参考范围

a4.0-10.0×109/lb5.0-11.0×109/l

c6.0-12.0×109/ld7.0-13.0×109/l

e8.0-14.0×109/l

答案:a

(二)临床意义

1)生理性(了解))(高于10.0×109l

妊娠与分娩,妊娠白细胞常轻度增加,特别是临近分娩的最后一日,常波动于(12-17×l0g/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

产后2-5天内恢复正常。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因此白细胞计数波动小于30%(甚至有人认为50%)临床上常无诊断意义,只有通过定时或反复查才有意义。

2病理变化病理性(细菌性感染/恶性肿瘤/急性创伤、溶血、中毒

(1)中性粒细胞增加: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所占百分率高(50%-70%),因此它的数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中毒急性大出血;白血病为中性粒细胞增多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

(2)中性粒细胞减少低于4.0×109l

特殊感染

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及流行性感冒

物理化学损害血液病如再障过敏性休克脾功能亢进

总结:
白细胞增多——主见于细菌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也见于恶性肿瘤、急性创伤、急性溶血、尿毒症、汞中毒、铅中毒等。

白细胞减少——主见于病毒性感染、脾功能亢进、也见于特殊细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合分枝杆菌、布氏杆菌)、寄生虫感染(疟疾)

知识点四、白细胞分类计数(dc

jy01

正常值参考范围(选择性记忆重点内容)
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包括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和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二者比例约为131

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5%);儿童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减的临床意义===前面白细胞的临床意义相同

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1%5%
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增多:皮肤、过敏、寄生虫
1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

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
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3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4)用药(记)
应用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呋辛钠、头孢哌酮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单选或多选

a型题(最佳选择题)【2013年真题】

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药物是

a.头孢呋辛b.甲泼尼龙

c.泼尼松龙d.维生素b1

e.坎地沙坦(肾上腺皮质激素、坎地沙坦、甲基多巴

答案:a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哌酮)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减少:伤寒、副伤寒、大创伤、长期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嗜碱性粒细胞
(仅占白细胞总数的0%1%,临床意义不大)
嗜碱性粒细胞无吞噬功能,通过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记忆具有诊断意义之处即可
1)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或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罕见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

2)创伤及中毒

3)恶性肿瘤

4)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吸人物超敏反应等。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记忆易混淆之处即可:过敏反应/肾上腺皮质激素
1)疾病
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酸多碱少)等。回忆——酸增多:皮肤、过敏、寄生虫

2)用药
见于促皮质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酸碱少)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

(四)淋巴细胞20%40%
淋巴细胞在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
1.
淋巴细胞增多(传染病/血液病/移植排斥

1传染病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许多传染病的恢复期。

2)血液病
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计数绝对性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相对性增多
3)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

2.淋巴细胞减少(记忆归纳总结

过量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a.嗜酸性粒细胞和b.嗜碱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均减少

(五)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
单核细胞:血液中叫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转化为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吞噬细菌、组织碎片、衰老红细胞、抗原等,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单核细胞减少不常见,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

(传染病或寄生虫病/血液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知识点五、血小板计数(plt

(一)简述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的胞浆脱落而来(在骨髓中生成)。血小板的主要作用——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血小板因子参与止血和凝血。

【正常参考区间】

100300×109l

(二)临床意义

病理变化

1)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减少(重点记忆:造血障碍/母亲噻嗪)见于造血功能损伤(再障、贫血、急性白血病)母亲服用噻嗪类利尿剂导致婴儿血小板减少症等。

血小板破坏过多(自身免疫或自身抗体病/脾亢/体外循环)

血小板消耗过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

药物中毒或过敏引起:

氯霉素、甲砜霉、噻氯匹定、阿司匹林、阿加曲班,肝素钠、依诺肝素、磺达肝癸钠;抗肿瘤药、抗生素、磺胺药、细胞毒性药亦可引起血小板减少。(记)

知识点六、红细胞沉降率(esr

(一)正常值参考范围
血沉——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一般说来,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体内有感染、炎症或坏死组织的情况,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变的存在。

【正常参考区间】

男性0-15mm/lh

女性0-20mm/lh

(二)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快见于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
2.
红细胞沉降率病理性增快(血沉增快)
感染/炎症/组织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1炎症(常识判断)
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
2)组织损伤及坏死(常识判断)
心肌梗死、手术或创伤,并持续23周。
3)恶性肿瘤
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4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肾炎、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巨球蛋白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贫血、高胆固醇血症(血管炎症机制)

(5)贫血

(6)高胆固醇血症

x型题(多项选择题)【2009年真题】

病理性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可见于

a.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

b.急性心肌梗死

c.贫血d.脂肪瘤

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晚期

答案: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