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知识点一、社区康复模式

概念:在城乡社区水平基础上,积极调动和协调社区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包括残疾人及其家属,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资源,在医疗、教育、职业和社会等方面,为残疾人及其他康复对象提供有效、可行、经济的全面康复服务,从而促进他们在社会生活及庭生活中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心,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一)社区康复的文化背景

(二)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有利条件

1.社区建设工作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

2.社区中有配置较为合理的资源

3.在社区中残疾人可以得到方便、及时的康复服务

4.在社区中可因地制宜地为残疾人提供各种康复服务

(三)如何开展社区康复

1.社区康复的原则

(1)社会化的工作原则

(2)成本低、覆盖广的原则

(3)因地制宜的原则

(4)因陋就简的原则

(5)因势利导的原则

(6)康复对象及其家庭积极参与的原则

2.社区康复的内容

(1)开展残疾的预防

①修建方便残疾儿童日常生活的无障碍设施,并保证这些设施能安全使用:不允许在盲道上堆放物品;坡道要及时扫除冰雪杂物:厕所的残疾儿童便池扶手等要保持清洁、稳固;打扫房间地面时应注意防止孩子滑倒摔伤。

②避免使用容易造成光、电伤害的玩具和有尖角、锐棱等容易碰伤儿童的玩具;儿童玩具经常消毒、修理和更新:教育并防范健全儿童在各种活动中伤害残疾儿童。

③关心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防止因孤独、自卑、妒忌等因素造成的自残或故意伤害其他儿童的行为。

④组织院内、院外集体活动时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中要加强纪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2)开展康复评定

(3)开展全面康复服务

知识点二、社会康复模式

社会康复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和基本模式。

社会康复和社区康复的根本区别是:社会康复是残疾人康复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康复医学的一个环节,主要是指在康复机构和社区里都应该采取的措施中有关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而社区康复则是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一种具体形式和途径,是在一定地域和范围内落实各项康复措施的工作,这些措施中也包含着社会康复的措施。无论是社会康复还是社区康复,都是康复医学和社会康复学理论指导下的康复社会工作模式。

知识点三、职业康复模式

(一)咨询

(二)评估

(三)培训

(四)就业指导

内涵包括:

(1)帮助残疾人了解某几类职业的情形,包括职业的性质、对于社会的贡献、职务、报酬等,使残疾人能够作出明确合理的选择。

(一)咨询

职业康复方法的第一个环节是职业咨询,其目的是在接案后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情况和与就业相关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帮助残疾人解决职业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残疾人的职业咨询活动与对健全人职业咨询服务的主要区别在于,要考虑到残疾与障碍对个体职业活动的影响和限制,同时由于残疾人职业选择的领域比较狭窄,所以更要注意他们对其职业的适应能力。

(二)评估

职业评估通常称为职业评定,是职业康复措施的第二个环节,也就是个案工作的预估。其目的是为了评定残疾人的作业水平和适应职业的可能性。职业评定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涉及身体、心理和职业适应性三个方面,包括对残疾者的兴趣、个性、气质、价值观、态度、身体能力、耐力、学习和工作的适应性等的评定。通过职业评定活动,可以诊断、指导和预测残疾人的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并为科学的职业指导、训练与制订职业康复讦划提供依据。

(三)培训

帮助残疾人有效从事职业活动的有效措施,是社会工作者与职业指导师一起对残疾人进行就业前培训和上岗前培训。就业前的培训是指受训者掌握与特定职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是从事特定职业活动的基础,它具有广泛性,其重点是让受训者掌握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和态度。

上岗前的培训要求残疾人掌握即将从事的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作业技能,从而适应职业活动的要求。职业培训是开发残疾人职业潜能、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有效措施和方法。通过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培训,可以使残疾人掌握一定的工作知识和技能,并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

(四)就业指导

职业康复措施的第四个环节是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提供劳动市场、就业方向等信息以及具体的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针对残疾人职业工作领域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跟踪服务。职业指导要求对残疾人的情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向残疾人提供有关方面的信息。

(2)使残疾人了解某些职业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以及所限定的资格,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

(3)使残疾人在学校内选择若干探索性的职业科目,并在校外参加实践,以便获得职业经验,了解职业信息,由此可以帮助残疾人发现自己的能力,扩展兴趣范围。

(4)使残疾人形成一种观念,即一切正常的工作都是重要的、社会所需要的。选择职业的主要标准在于本人能够从事哪一种工作和本人具有哪一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

(5)帮助残疾人学习分析职业信息的方法,并且在决定从事某种

(6)帮助残疾人了解自己的一般能力、特殊能力、职业兴趣等特点,作为选择职业的依据。

(7)帮助家庭贫穷的残疾人在接受义务教育后向有关部门申请奖学金或者其他经济补助,以便能够继续求学,完成自己的职业教育计划。

(8)帮助残疾人收集各种职业学校的资料,使他们了解各种职业学校的设备、课程、入学资格、修业期限、求学费用等。

(9)帮助已在业的残疾人适应其职业生活,了解本职工作和其他部门工作的关系、与有关职业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的关系。

知识点四、教育康复模式

(一)特殊教育

(二)如何配合特殊教育工作

1.对残疾人

2.对残疾儿童父母、家属

3.对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和其他残疾人康复工作者

1.对残疾人

要配合特殊教育工作者进行针对残疾人的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及劳动、职业技能的训练,加强对学龄前和学龄期残疾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课外训练。社会工作者在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或培训中心一方面要有选择性地开展个案工作,及时开展小组工作;另一方面要对不能到专门机构去的残疾人开展咨询服务或各种专门的辅导。

2.对残疾儿童父母、家属

社会工作者要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残疾人。残疾儿童的父母及家属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残疾,把残疾看成是“羞耻”“倒霉”或者有负罪感、过分自责,因此就出现了歧视残疾儿童、不平等对待或过分溺爱、关照等不正常的情况,一般对残疾人家庭成员的康复和发展没有信心,或者仅是“养活”“给口饭吃

社会上也存在歧视、蔑视残疾人或过分呵护、怜悯两种极端的认识和错误态度。这些都不利于残疾人的康复。家庭和社会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反过来也会从负面影响残疾人自身对残障的认识和态度,使他们更消极、自卑、退缩,不利于康复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社会地位及家庭地位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康复还有矫正这些不当行为和进行心理疏导的工作。

3.对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和其他残疾人康复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残疾儿童和家属的同时,还要促使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和其他残疾人康复工作者掌握有关知识,并使各种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不断提高。在国家残疾人事业“十五”和“十一五”计划纲要中多次提到了康复知识的普及、对家长或亲友的训练和对康复人员的训练。这些不仅是对残疾人家长(或亲属)与康复人员的一种特殊要求和教育,也是残疾人社会工作在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个内容。

本章小结

国际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直接推动了残疾人观念的变迁,人们对残疾的理解实现了由个体模型向社会模型的转变。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多元化的,主要有残疾发生上的社会代价理论,有残疾人社会融入上的社会照顾理论和残疾人社会康复上的社会网络理论等。因此,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始终要坚持残疾人理解的优势视角、残疾人服务的处境化原则,残疾人实务方法上的个案管理,残疾人实务的路径选择是推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