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

知识点1熟悉生态防护的一般技术要求;

原则:(1)应按照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的次序提出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措施;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应有利修复和增强区域生态功能。

(2)凡涉及不可替代、极具价值、极敏感、被破坏后很难恢复的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如特殊生态敏感区、珍稀濒危物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避让措施或生境替代方案。

(3)涉及采取措施后可恢复或修复的生态目标时,也应尽可能提出避让措施;否则,应制定恢复、修复和补偿措施。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应按项目实施阶段分别提出,并提出实施时限和估算经费。

知识点2熟悉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措施

1.从项目的选线、选址,工程方案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化、环境管理与工程生态监理、监测,以及恢复、绿化生态补偿与建设等方面具体落实具体的措施:

1)特别关注对生态敏感保护目标的保护,首先考虑避让措施。只有在不能避让的情况下,才能从减缓、补偿和重建方面予以考虑。应从项目选址选线、项目组成和内容、工艺和生产技术、施工和营运方案、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比选、选取合理的替代方案,并对替代方案济宁生态可行性论证,优先选择生态影响最小的替代方案,最终选定的方案至少应该是生态保护可行的。

2)生态恢复的基础是保障植被生长的基本条件,即土壤和水分。包括尽最大可能保护土壤层、利用土壤、保障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条件等。不同类型的工程应根据工程特性和环境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3)加强环境监理,编制环境监理方案,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环境监理。特别是生态建立和生态监测、预警。

2.水土流失的预防与治理。

预防:

(1)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减少资源消耗的方案)和合理的施工方案设计,减少土地占用和植被破坏。

(2)合理选择弃渣弃土场,保证弃渣场安全,并对弃渣弃土场实行先挡后弃(先修建挡土墙,再弃渣)的操作方案。

(3)实行集中取土、集中弃土方案,既减少破坏又相对易于防治。

(4)合理确定施工期,避开集中的降雨季节施工可避免土壤和水蚀流失,避开大风季节施工可避免土壤风蚀吹失。

(5)施工期备齐防止暴雨的挡护设备,如盖网、苫布或稻麦草帘等,在暴雨来临前覆盖施工作业破坏面,可极大地防止土壤流失。

(6)矿业和工业项目做好弃渣、尾矿、矸石的回用和堆放,防止风吹雨蚀的流失。

(7)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尤其须加强施工期的水土保持监理工作。

水土流失治理:

主要有工程治理措施和生物治理措施。

3.绿化方案

1.绿化方案一般原则

(1)采用乡土物种。(2)生态绿化。讲求生态系统综合环境功能的绿化。

(3)因土种植。(4)因地制宜。

2.绿化目标:绿化面积指标和绿化覆盖率。

绿化面积指标的规定取决于:

(1)建设项目破坏的植被量和相应补偿的植被面积。

(2)建设项目自身绿化美化需求和城市规划应达到的绿化指标。

(3)建设项目影响敏感保护目标(如水源林等)应进行的局部地区特殊补偿或植被重建等。

(4)水土保持需求的绿化量。

(5)立地条件所容许的最大绿化量,例如长江三角洲稻田水网区绿地量不足的限制。

根据绿化率和绿化面积指标,必要时提出单位面积生物量指标,亦可作为一种质量指标。

3.方案的实施

绿化实施法包括立地条件分析、植物类型推荐、绿化结构建议以及实施时间要求等。

(1)立地条件分析、植物类型推荐都遵循上述原则。

(2)绿化结构。一般应向自然学习,即按照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理想结构进行模仿与重建。换句话说,建立与当地自然地理区相似的植被结构。

(3)实施时间。应按照边施工建设边恢复植被的原则进行,并考虑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要求,抓紧进行。缩短土地裸露时间也是减缓生态影响十分需要的。

4.绿化实施的保障措施

(1)投资有保障。环评应概算投资额度,明确投资责任人。

(2)技术培训。根据绿化实施方式与技术要求,进行人员培训。环评应提出培训建议。

5.绿化管理

措施包括:

(1)绿化质量控制的检查,建设单位应检查委托绿化的执行情况。

(2)建立绿化管理制度。

(3)建立绿化管理机构或确定专门责任人。

上述绿化管理措施是否落实,由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和当地环保部门检查监督。

例题:

1.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特别注重保护下列哪些地区( bce )。

a城市居民区b生态良好地区c生态系统特别重要的地区d工业开发区

e资源强度利用,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处于高度不稳定或正在发生退化的地区

2.保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是以保护( b )为核心,保护生物的生境。

a.植被    b.生物多样性    c.物种    d.群落

3.植被破坏的生态补偿量不应少于破坏量,具体补偿量确定原则为 ( b )

a.等面积补偿  b.等当量生物质补偿c.等植株数量补偿  d.等植物种类补偿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新增】

知识点1熟悉锅炉大气污染物监测要求

1.20/t及以上的蒸汽锅炉和14mw及以上热水锅炉应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与环保部门联网。

2.锅炉企业应按照规范要求设置监测采样口、采样测试和排污口标志。

3.锅炉企业应建立企业监测制度,制定监测方案,对污染物排放状况和周边环境质量影响开展自行监测,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并公布监测结果。

4.锅炉大气污染的采样监测应按照hj/t373gb5468gb/t16157hj/t397规定执行。

知识点2熟悉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气连续监测系统(cems)安装位置要求

①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应安装在能准确可靠地连续监测固定②污染源烟气排放状况的有代表性的位置上。

③应优先选择在垂直管段和烟道负压区域。

④测定位置应避开烟道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

⑤为了便于颗粒物和流速参比方法的校验和比对监测,烟气cems不宜安装在烟道内烟气流速小于5m/s的位置。

⑥每台固定污染源排放设备应安装一套烟气cems.

知识点3了解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中的环境管理对策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t 610-2011

六、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知识点1熟悉大气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用:

1.大气环境容量的基本属性

在给定的区域内,达到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就是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有关:

1)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程度。

2)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

3)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

4)区域大气扩散、稀释能力。

5)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2.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

1a-p值法

a-p值法是最简单的大气环境容量估算方法,其特点是不需要知道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就可以粗略地估算指定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对决策和提出区域总量控制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适用于开发区规划阶段的环境条件的分析。

2)模拟法

模拟法是利用环境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开发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是否会导致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如果超标可按等比例或按对环境质量的贡献率对相关污染源的排放量进行削减,以最终满足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满足这个充分必要条件所对应的所有污染源排放量之和便可视为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

模拟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复杂环境功能的新建开发区,或将进行污染治理与技术改造的现有开发区。但使用这种方法时需要通过调查和类比了解或虚拟开发区大气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

3)线性优化法

对于特定的开发区,如果污染源布局、排放方式已确定,可以建立源排放和环境质量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然后根据区域空气质量环境保护目标,采用最优化方法,便可以计算出各污染源的最大允许排放量,而各污染源最大允许排放量之和,就是给定条件下的最大环境容量。

采用线性优化法,关键是将环境容量的计算变为一个线性规划问题并求解。一般情况下,可以将不同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保护目标为约束条件,以区域污染物排放量极大化为目标函数,建立基本的线性规划模型。这种满足功能区空气质量达标对应的区域污染物极大排放量可视为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

知识点2熟悉水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用。

1.定义:

水环境容量是水体在环境功能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所能接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水体一般分为河流、湖泊和海洋,收纳受体不同,其消纳污染物的能力也不同。

2.计算方法:

按以下方面计算水环境容量:

1)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如常年径流的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应估算其环境容量。

2)污染因子应包括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重点污染物、开发区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受纳水体敏感的污染物。

3)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受纳水体不同断(界)面的水质标准要求;通过现有资料或现场监测弄清受纳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

4)在对受纳水体动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水质模型建立污染物排放和受纳水体水质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5)确定合理的混合区,根据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考虑相关区域排污的叠加影响,应用输入响应关系,以受纳水体水质按功能达标为前提,估算相关污染物的环境容量(即最大允许排放量或排放强度)。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析

知识点1:掌握国家实行排放总量控制的重点污染物种类及要求;

国家规定的“十二五”期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有:

①大气环境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②水环境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

同时在国家确定的重点区域、流域、海域专项规划中,还要控制重金属、vocs、总氮、总磷等污染物。

国家对主要指标(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实行全国总量控制,根据各省市的具体情况,将指标分解到各省市,再由省市分解到地(市)州,最终控制指标下达到县。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爱芳总量控制指标。

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知识点2熟悉建设项目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途径;

建设项目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途径主要有三:预防、减少和控制。

1)首先应从清洁生产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出发,选择清洁的原料、产品、工艺和设备,通过加强管理,来预防污染物的产生;

2)其次,要对已经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治理,达到削减的目的,如采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水污染防治措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等,确保达标排放,以满足总量控制的要求;

3)在已经考虑了预防和减少的前提下,可以采用控制的手段,如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气筒高度、位置进行优化布置;

4)针对水环境保护目标,对水污染物的排放口、排放特征等进行适当调整,来确保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知识点3了解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标的方法。

国家规定的“十二五”期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有:

①大气环境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②水环境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

项目的特征污染物,虽然不属于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但由于其对环境影响较大,又是项目排放的特有污染物,所以必须作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国家对主要指标(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实行全国总量控制,根据各省市的具体情况,将指标分解到各省市,再由省市分解到地(市)州,最终控制指标下达到县。为了更科学地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全国组织对主要河流的水环境容量和主要城市的大气环境容量进行测算,使全国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更加科学合理。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建议指标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①符合达标排放的要求,排放不达标的污染物不能作为总量控制建议指标。

②符合相关环保要求,比总量控制更严的环境保护要求(如特殊控制的区域与河段)。

③技术上可行,通过技术改造可以实现达标排放。

例题:1.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单位是( a )

a.每年排放多少吨 b.每年排放多少立方米c.每月排放多少吨d.每年排放多少千克

七、清洁生产

知识点1掌握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依据生命周期分析的原则,环评中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可分为六大类:

1.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2.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定量)3.产品指标

4.污染物产生指标(定量)5.废物回收利用指标6.环境管理要求

知识点2熟悉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1.清洁生产分析的方法

1)指标对比法:根据我国己颁布的清洁生产标准,或参照国内外同类装置的清洁生产指标,对比分析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

2)分值评定法:将各项清洁生产指标逐项制定分值标准,再由专家按百分制打分,然后乘以各自权重值得总分,然后再按清洁生产等级分值对比分析项目清洁生产水平。

2.清洁生产分析的程序

用指标对比法进行清洁生产分析的程序如下:

1)收集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可参考,可与国内外同类装置清洁生产指标作比较。

2)预测环评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值。

3)将环评项目的预测值与清洁生产标准值对比。

4)得出清洁生产评价结论。

5)提出清洁生产改进方案和建议。

3.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清洁生产分析的编写要求

1)原则

应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对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有关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

大型工业项目可在环评报告书中单列清洁生产分析一章,专门进行叙述;中、小型且污染较轻的项目可在工程分析一章中增列清洁生产分析一节。

清洁生产指标项的确定要符合指标选取原则,从六类指标考虑并充分考虑行业特点。

清洁生产指标数值的确定要有充分的依据。调查收集同行业多数企业的数据,或同行业中有代表性企业的近年的基础数据,作参考依据。

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的描叙应真实客观。

报告书中必须给出关于清洁生产的结论及所应采取的清洁生产方案建议。

例题:1.生命周期全过程评价是针对( b )而言。

a.过程    b.产品    c.污染物排放    d.污染产生

2.清洁生产主要内容应为( b )

a.清洁的厂区、清洁的设备b.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产品

c.清洁的环境、清洁的产品、清洁的消费d.清洁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