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420100 工程安全生产隐患防范

1a420101 基础工程安全隐患防范

1a420102 脚手架搭设安全隐患防范

1a420103 现浇混凝土工程安全隐患防范

1a420104 吊装工程安全隐患防范

1a420105 高处作业安全隐患防范

1a420106 拆除工程安全隐患防范

1a420107 装饰装修工程安全隐患防范

1a420108 建筑机具安全操作规程

知识点汇总

1.基础工程安全控制

2.脚手架搭设安全控制(搭设、拆除、验收)

3.现浇混凝土工程安全控制(模板)

4.吊装作业安全控制(十不吊、高处作业)

5.拆除工程安全隐患防范(人工、机械、爆破)

6.装饰装修工程安全隐患防范(防火、防毒)

7.机具操作安全事项

知识点一:基础工程安全控制

基础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的主要内容

( 1 ) 挖土机械作业安全。

( 2 ) 边坡与基坑支护安全。

( 3 ) 降水设施与临时用电安全。

( 4 ) 防水施工时的防火、防毒安全。

( 5 ) 桩基施工的安全防范。

四、基坑(槽)施工安全控制要点  

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放坡要求、支护结构设计、机械选择、开挖时间、开挖顺序、 分层开挖深度、 坡道位置、车辆进出道路、降水措施及监测要求等。

(三)基坑(槽)土方开挖与回填安全技术措施

机械:多台机械开挖,挖土机间距应大于10m。在挖土机工作范围内,不允许进行其他作业。挖土应由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先挖坡脚或逆坡挖土。

开挖环境:不得在危岩、孤石的下边或贴近未加固的危险建筑物的下面进行

堆载:当土质良好时,要距坑边1m以外,堆放高度不能超过1.5m

开挖至坑底标高后坑底应及时满封闭并进行基础工程施工。

地下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进行夯实回填土施工。在进行基坑(槽)和管沟回填土时,其下方不得有人

在拆除护壁支撑时,应按照回填顺序,从下而上逐步拆除。更换护壁支撑时,必须先安装新的,再拆除旧的。

基坑工程的监测包括支护结构的监测和周围环境的监测。重点是做好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变形、地下水位等的监测。

 ( 六)基坑施工的安全应急措施 p261

漏水或渗水:采用坑底设沟排水、引流修补 、密实混凝土封堵 压密注浆 、高压喷射注浆等方法及时进行处理

如果悬臂式支护结构位移超过设计值时, 应采取加设支撑或锚杆 支护墙背卸土等方法及时进行处理

如果悬臂式支护结构发生深层滑动时 应及时浇筑垫层 必要时也可以加厚垫层 形成下部水平支撑

如果发生管涌, 可以在支护墙前再打设一排钢板桩 ,在钢板桩与支护墙间进行注浆

对于基坑周围管线保护的应急措施一般包括增设回灌井 、打设封闭桩或管线架空等方法

七、人工挖孔桩施工安全控制要点

1)开挖深度超过16m的人工挖孔桩工程还要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专家论证。

3)每日开工前必须对井下有毒有害气体成分和含量进行检测,并应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桩孔开挖深度超过10m时,应配置专门向井下送风的设备。

( 4 ) 孔口四周必须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运离孔口,不得堆放在孔口四周1m范围内。机动车辆通行应远离孔口。

挖孔桩各孔内用电严禁一闸多用。 孔上电缆必须架空2.0 m 以上, 严禁拖地和埋压土中, 孔内电缆线必须有防磨损、防潮、防断等措施。照明应采用安全矿灯或12 v 以下的安全电压。

典型例题

基坑(槽)开挖时,两人操作间距最小值是()m

a 1.5   b1.8   c 2.0    d. 2.5

答案:d

在土质良好的坑边堆放材料时,与坑边保持的距离满足相关规定的是()。

a距坑边1.0m以外,堆放高度不能超过1.0m

b.距坑边2.0m以外,堆放高度不能超过1.5m
c
距坑边1. 5m以外,堆放高度不能超过1.0m
d.
距坑边1.0m以外,堆放高度不能超过1.5m

答案:d

关于基坑土方开挖与回填的安全技术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有( )。

a.人工开挖时,两人操作间距应大于2m

b.机械开挖时,多台挖土机间距应大于10m

c.采用机械开挖时,在挖土机工作范围内,严禁进行其他作业

d.在基坑边堆放弃土时,应距坑边1m以外,堆放高度不能超过1m

e.施工中应防止地面水流人坑内,以免发生边坡塌方

答案:bce

知识点二:脚手架搭设安全控制

脚手架底面底座标高宜高于自然地坪50100mm

当脚手架基础下有设备基础、管沟时,在脚手架使用过程中不应开挖, 否则必须采取加固措施。

单排脚手架

单排脚手架的横向水平杆不应设置在下列部位:

1 ) 设计上不许留脚手眼的部位;

2 ) 过梁上与过梁两端成60° 的三角形范围内及过梁净跨度1/2的高度范围内;

3 ) 宽度小于1m 的窗间墙;120 mm 厚墙、料石清水墙和独立柱;

4 ) 梁或梁垫下及其左右500 mm 范围内;

5 ) 砖砌体门窗洞口两侧200mm  ( 石砌体为300mm ) 和转角450mm  (石砌体为600mm ) 范围内;

6 ) 墙体厚度小于或等于180mm ;

7 ) 独立或附墙砖柱, 空斗砖墙、加气块墙等轻质墙体;

8 ) 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小于或等于m2. 5 的砖墙。

( 4 ) 脚手架必须配合施工进度搭设,一次搭设高度不应超过相邻连墙件以上两步。

( 5 ) 纵向水平杆应设置在立杆内侧, 其长度不应小于3

( 6 ) 纵向水平杆接长应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或搭接

( 7 ) 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

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

开口形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 ,且不应大于4m

对高度24m及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宜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亦可采用钢筋与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严禁使用只有钢筋的柔性连墙件。对高度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

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均须在外侧两端 、转角及中间不超过15m 的立面上,各设置一道剪刀撑,并应由底至顶连续设置;高度在24m及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在外侧全立面连续设置剪刀撑。开口形双排脚手架的两端均必须设置横向斜撑。

脚手架的拆除

拆除作业必须由上而下逐层进行, 严禁上下同时作业。

连墙件必须随脚手架逐层拆除, 严禁先将连墙件整层拆除后再拆脚手架; 分段拆除高差不应大于2 ,如高差大于2 ,应增设连墙件加固。

各构配件严禁拋掷至地面。

脚手架在下列阶段应进行检查与验收

( 1 ) 脚手架基础完工后, 架体搭设前;

( 2 ) 每搭设完 6 8m 高度后

( 3 ) 作业层上施加荷载前

( 4 ) 达到设计高度后或遇有六级及以上风或大雨后 冻结地区解冻后

( 5 ) 停用超过一个月

典型例题

对高度在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与建筑可靠连

a 刚性连墙件

b 柔性连墙件

c 刚性或柔性连墙件 

d 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连墙方式

答案:a

对于脚手架及其地基基础,应进行检查和验收的情况有( )。

a.每搭设完68m高度后 

b.五级大风天气过后

c.作业层上施加荷载前 

d.冻结地区土层冻结后

e.停用40d

答案:ace

知识点三:现浇混凝土工程安全控制

保证模板安装施工安全的基本要求

1 ) 模板工程安装高度超过3.0m,必须搭设脚手架

8 ) 遇大雨 、大雾 、沙尘 、大雪或6级以上大风等恶劣天气时, 应暂停露天高处作业 6级及以上风力时,应停止高空吊运作业。 、雪停止后, 应及时清除模板和地面上的积水及积雪

保证模板拆除施工安全的基本要求

不承重的侧模板,包括梁 、柱 、墙的侧模板,只要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即可进行拆除

承重模板,包括梁、板等水平结构构件的底模,应在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试块强度达到规定要求时,进行拆除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模板的拆除,侧模应在预应力张拉前拆除,其混凝土强度达到侧模拆除条件即可 。进行预应力张拉,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规定值时进行,底模必须在预应力张拉完毕方能拆除

( 2 ) 拆模作业之前必须填写拆模申请,并在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记录达到规定要求时,技术负责人方能批准拆模。

( 4 ) 各类模板拆除的顺序: 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的模板 后拆承重的模板及支架的顺序进行

( 5 ) 拆模时下方不能有人,拆模区应设警戒线,以防有人误入

( 10 ) 模板及配件应放入室内或敞棚内,当必须露天堆放时,底部应垫高100mm,顶面应遮盖防水篷布或塑料布。

典型例题

关于模板拆除施工安全的基本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模板的拆除,侧模应在预应力张拉前拆除,其 混凝土强度达到侧模拆除条件即可

b.进行预应力张拉,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规定值时进行,底模必须在预应力张拉完毕后方能拆除

c. 梁、柱、墙等部位的模板,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时,即可进行拆除

d.承重模板,应在标准养护的试块强度达到规定要求时,进行拆除

e.拆模过程中,如发现实际结构混凝土强度并未达到要求,有影响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时,应暂停拆模,经处理、实际强度达到要求后,方可继续拆除

答案:abe

知识点四:吊装作业安全控制

( 1 )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安全培训,经考核合格,持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上岗 特种作业人员应按规定进行体检和复审。

( 2 ) 起重吊装作业前,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划定危险作业区域,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还应视现场作业环境专门设置监护人员,防止高处作业或交叉作业时造成的落物伤人事故。

( 4 ) 起重机要做到“ 十不吊”,即 超载或被吊物质量不清不吊;指挥信号不明确不吊; 捆绑、吊挂不牢或不平衡,可能引起滑动时不吊;被吊物上有人或浮置物时不吊;结构或零部件有影响安全工作的缺陷或损伤时不吊;遇有拉力不清的埋置物件时不吊;工作场地昏暗,无法看清场地、被吊物和指挥信号时不吊;被吊物棱角处与捆绑钢绳间未加衬垫时不吊; 歪拉斜吊重物时不吊;容器内装的物品过满时不吊。

( 5 ) 汽车式起重机进行吊装作业时,行走用的驾驶室内不得有人,吊物不得超越驾驶室上方,并严禁带载行驶。

预制构件的运输

运输时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强度不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的75%         

构件堆放

构件堆放平稳,底部按设计位置设置垫木

构件多层叠放时,柱子不超过2层;梁不超过3层;大型屋面板 多孔板6 8 钢屋架不超过3层,各层的支承垫木应在同一 垂直线上,各堆放构件之间应留不小于0 .7m宽的通道

高处作业(吊装)的安全控制要点 

起重吊装于高处作业时, 应按规定设置安全措施防止高处 坠落 包括各洞口盖严盖牢, 临边作业应搭设防护栏杆、封挂密目网等

大雨 、雾 、大雪 6级及以上大风等恶劣天气应停止吊装作业 雨雪后进行吊装作业时,应及时清理冰雪并采取防滑和防 漏电措施 先试吊,确认制动器灵敏可靠后方可进行作业

吊装作业使用行灯照明时,电压不得超过36v

知识点五:拆除工程安全隐患防范

人工拆除

(1)拆除施工程序应从上至下,按板、非承重墙、梁、承重墙、柱的顺序依次进行,或依照先非承重结构后承重结构的原则进行拆除。

(2)拆除施工应逐层拆除,分段进行,不得垂直交叉作业, (3)作业时,楼板上严禁多人聚集或集中堆放材料

(4)拆除建筑的栏杆、楼梯、楼板等构件,应与建筑结构整体拆除进度相配合,不得先行拆除。建筑的承重梁、柱,应在其所承载的全部构件拆除后,再进行拆除。

(5)人工拆除建筑墙体时,严禁采用掏掘或推倒的方法。

机械拆除

(1)拆除施工时.应按照专项施工方案设计选定的机械设备及吊装方案进行施工

(2)拆除程序应从上至下、逐层逐段进行,应先拆除非承重结构,再拆除承重结构。对只进行部分拆除的建筑,必须先将保留部分进行加固,然后再进行分离拆除。

(5)在拆除施工过程中,必须由专门人员负责随时监测被拆除建筑的结构状态,发现有不稳定状态的趋势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

(6)拆除吊装作业的起重机司机和信号指挥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爆破拆除

(3)爆破拆除单位必须持有所在地公安部门核发的《爆炸物品使用许可证》,承担相应等级的爆破拆除工程。爆破拆除工程的设计人员应具有爆破工程技术人员作业证,从事爆破拆除施工的作业人员亦应持证上岗。

(4)购买爆破器材,必须向工程所在地公安部门申请《爆炸物品购买许可证》,到指定的供应点进行购买,爆破器材严禁赠送、转让、转卖、转借。

(5)运输爆破器材时,必须向所在地公安部门申请领取《爆破物品运输许可证》,并按照规定的路线运输,派专职押运员押送。

(8)爆破拆除的预拆除是指爆破实施前有必要进行部分拆除的施工。

知识点六:装饰装修工程安全隐患防范

火灾的防范

防范措施包括:易燃材料施工前,制定相关的安全技术措施;明火作业前应履行批准手续;易挥发装饰材料的使用场所应采取必要的通风措施并应远离火源;对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交底,及时制止违章作业;专业管理人员对作业环境进行检查和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等。

有毒物品的防范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中,经常要使用有毒挥发物品,如油漆、胶粘剂、防腐材料、环氧树脂以及各种稀释剂、添加剂等,高温气焊会形成金属烟尘和有害的金属蒸汽。这些也属于安全隐患的内容,也必须考虑必要的防范措施。

知识点七:机具操作安全事项

一、塔吊的安全控制要点

(2)塔吊的拆装必须配备下列人员:

持有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的项目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机械管理人员;具有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的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起重司机、起重信号工、司索工等特殊作业操作人员。

(7)作业前,必须对工作现场周围环境、行驶道路、架空电线、建筑物以及构件重量和分布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12)突然停电时,采取措施将重物安全降到地面,严禁起吊重物后长时间悬挂空中。

(14)遇有6级及以上的大风或大雨、大雪、大雾等恶劣天气时,应停止塔吊露天作业。在雨雪过后或雨雪中作业时,应先进行试吊,确认制动器灵敏可靠后方可进行作业。

(16)重物提升和降落速度要均匀,严禁忽快忽慢和突然制动。

气瓶的安全控制要点

(2)气瓶的放置地点,不得靠近热源和明火,可燃、助燃性气体气瓶,与明火的距离一般不小于10m,应保证气瓶瓶底干燥;禁止敲击、碰撞;禁止在气瓶上进行电焊引弧:

严禁用带油的手套开气瓶。

(3)氧气瓶和乙炔瓶在室温下,满瓶之间安全距离5m;距点火源之间距离1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