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8年出版资格考试《初级基础》第七章第七节:标点和翻译

发表时间:2018/1/17 14:47:53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第七节标点和翻译

要给古代的文言文断句和加标点符号,除了掌握基本规律和方法外,还必须熟读若干篇典范的古文,积累必要的知识和语感。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古文则是进一步的更高境界。

一、标点

古人写文章不使用标点符号。古代的文献典籍,也没有标点。因此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从宋代开始,才有部分刻本加上句读。一直到清末,绝大多数的书籍仍然不加句读。所以古人很注重句读的训练,把明辨句读视为读懂古书的起点。能否正确的标点古书是体现读书人学识修养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鲁迅先生说:“标点古文真是一种试金石,只消几点几圈,就把真颜色显出来了。”(《花边文学·点句的难》)。

现代意义上的古文标点,就是根据文章的实际内容,用标点符号把原文的停顿、结构和语气等清晰而准确地表现出来。从总体要求及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来说,与现代汉语的标点使用是基本一致的。由于对古汉语的理解领会较之现代汉语容易发生偏差,所以古书标点也就容易产生错误。因此在断句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标点后的每个句子必须语义确切,字句通顺

①自汉以来畴人不知有黄极,西人入中国,始云赤道极之外,又有黄道极,是为七政。恒星右旋之枢,诧为《六经》所未有。(《清史列传·儒林传》)

“七政’’指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若按上例断句,则意为黄极为七政,谬矣。其本意谓黄极是七政恒星之枢,故“七政”后的句号应去掉。

②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粱绍壬《两般秋雨盘随笔·史阁部书》)

这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成为“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③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栗,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

文中的“今往仆少小”、 “相与夫街谈巷说”语义不通。“往”是“送往”的意思,“相与”是“送给对方”的意思。第一句意思是说, “现在送我少年时代所著的辞赋一篇给你。”“夫”在这里是引出议论的句首语气词。标点应为: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④八年,陈季扩复啸聚会,朝廷屡诏屡抚……(李翔《戒庵老人漫笔·安南邓尚书》)

这句中的“陈季扩”是人名,“啸聚”是互相招呼、聚集成群的意思,旧时多用以贬称“盗贼”结伙。标点者把“聚会”作为一个词,这就造成了说不通的“复啸聚会”。“会”在这里是副词,是“适逢”的意思。全句应标点为:

八年,陈季扩复啸聚,会朝廷屡诏屡抚……

以上四个例子,例①是不当断而断,例②是当断而未断,例③是当属上而误属下。例④是当属下而误属上。这四种错误断句,基本上包括了传统句读中所可能发生的错误类型。

2.必须符合作者的原意和情理

还有许多标点占文的错误,粗看起来每个句子都能成立,但联系上下文却有问题:或者有违事实,不符作者原意;或者不合事物情理.前后矛盾。这一类的标点错误往往不易发现,细心辨别。例如:

①(刘体乾)万历二年致仕,卒。赠太子少保。(《明史·刘体乾传》)

按现有标点,语意通顺,但给读者的信息是刘体乾万历二年退休,于当年去世,这与事实不合,不符合作者原意。据《明神宗实录》及《国榷》记载,刘体乾于万历四年五月去世。应标点为:

(刘体乾)万历二年致仕。卒,赠太子少保。

②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

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成了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而查《明史》,并无此二人,“陈德”“华高费聚”三人,为早年从朱元璋起兵的名将。所以此句应

标点为:

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众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给古文加标点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可循的。大体上应遵循这样几个步骤: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分析句型,体会语感;仔细观察,抓住标志(对话标志、虚词标志、修辞标志等);前后照应,落实标点。内容决定形式。只有对古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刻透彻的理解,给古文加标点的工作才能顺利完成。

根据对话标志“曰”“云”等,可确定冒号和引号的位置。

例如:

③于是王召觅,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于是赵惠文王召见,问蔺相如说:“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换我的璧,能不能给呢?”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

根据虚词标志(发语词或句末语气词),可确定句子的开头或结尾。例如:

④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译:上天是人的始祖,父母是人的根本。

根据句式(判断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可确定标点的位置。例如:

⑤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韩愈《送东阳马生序》)

译:如果有人学业不精通.品德没养成,不是天资低下,而是不像我这样专心罢了,难道是他人的过错吗?

⑥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贾谊《论积贮疏》)

译:假如粮食充足,钱财有余,办什么事情会不成功呢?凭着这去进攻就能攻占敌国,凭着这去防守国土就能牢固不破,凭着这去作战就能取胜。

根据修辞方法、行文特点、专有名词等,可确定标点的位置。例如: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合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译: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得到熊掌。生命是我需要的,仁义也是我需要的,如果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仁义。

⑧左尹项伯者,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译: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与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跟随沛公,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到沛公军营。

掌握了这些规律和方法,并不是说就能完全正确标点古文,有时候因为不明词义、不明语法等,还会导致标点的讹误。

一是不明词义而误。例如:

⑨(误)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这里的“铸”是动词,应下读。

(正)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

译: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都城成阳,销毁这些兵器,熔铸成十二尊金属人像,以削弱天下百姓的力量。

二是不明古代文化常识而误。例如:

⑩(误)令郡国举孝、靡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资治通鉴·汉纪·汉武帝元光元年》)

占代“孝廉”为一科,不曾分科,故“孝廉”不宜断开。

(正)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译:诏令各郡国分别推举一名孝廉.这是听从董仲舒的建议。

三是不明语法而误。例如:

11.(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陶潜《桃花源记》)这里的“所”指代“闻”的对象,不可能指代“闻”这一行为的主动者,故“所闻”当属上读。

(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陶潜《桃花源记》)

译:询问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此人一一详细说出所见所闻,众人都感到惊叹和惋惜。

二、翻译

对古文进行翻译,是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一项综合训练,是对所学古汉语词汇、语法等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古汉语的特点,透彻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同时有助于提高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关于翻译的原则,一般是讲求“信”“达”“雅”。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虽然“信” “达”“雅”是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对外文汉译提出的要求,但用来要求古文今译,也是适用的。总之,翻译古文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忠实原文,尽可能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对译,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翻译的方法,大致有这样几条,即留、补、删、换、调。

一是“留”,就是保留。凡古今词义相同,以及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

①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建武三年,充生。(《论衡·自纪》)

译:王充,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建武三年,王充出生。

②十六年春,陨石于宋五,陨星也。(《春秋左传》僖公十六年)

译:十六年春,天上坠落五块石头在宋国,这是坠落的星。

二是“补”,就是增补。古文言辞筒略,有时不得不加些词句,补出省略句的省略成分。例如:

③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利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郑穆公派人查看(杞子等人的)驻地。 (杞子等人)已经捆好行装,磨好刀枪,喂好战马(准备战斗)了。

④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译: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难呢?”

三是“删”,就是删除。将那些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删去。

例如: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译: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⑥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述而》)

译:孔子在家闲居,很整肃、安详,很和乐而舒展。

四是“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变单音词为相应的复音词。例如:

⑦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译: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动乱和鬼神。

⑧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刘开《问说》)

译:再说不喜欢发问的人,是由于内心不谦虚;内心不谦虚,是由于不真诚好学。

五是“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特有的倒装句等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

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一》)

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⑩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译:老夫我连国家都无法担忧,岂敢担心到王室?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常见词语有时有特定意义,不能望文生义。例如:

⑩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大王如果确实没人去,我愿意捧着璧玉前往。

“必”的常用义是“必须”“一定”“必定”,但按原文的意思就不能这样翻译了,因为不符合蔺相如人物性格,应译为“如果确实”。

一些修辞格,如比喻、借代、用典等,翻译时要恰当处理。例如:

⑧秦,虎狼之国也,不可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译:秦国是像虎狼一样凶狠贪戾的国家,不可相信。

这一句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此不能译为“秦国是虎狼的国家”。

⑩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能为荣。(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虽然有如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的宝贵才能,有如许

由、伯夷那样的清高品行,但终究不能引以为荣耀。

这里的“随”指随侯之珠,“和”指和氏璧,代表最宝贵的东西,最好的才能;“由”指许由,“夷”指伯夷,代表最清高的人。了解了这些典故,就能透彻理解原文,从而做到准确翻译。

更多关注

2018年出版资格考试《初级基础》第七章知识点

2018年出版资格考试《初级基础》第六章知识点

>>>2018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报考指南

历年出版专业资格资格考试真题大汇总

报名条件 考试科目 考试题型 考试时间



(责任编辑:gnn)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出版资格

        [VIP通关班-协议退费]

        7大课程模块 2大研发资料 准题库高端服务

        3980起

        初级 中级

        345人正在学习

      • 出版资格

        [VIP通关班-畅学]

        6大课程模块 2大研发资料 准题库高端服务

        3980

        初级 中级

        545人正在学习

      • 出版资格

        [零基础通关班]

        3大课程模块 准题库高端资料 校方服务

        1680

        初级 中级

        465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