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8年出版资格考试《初级基础》第五章第四节

发表时间:2017/12/14 11:22:53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第四节常见修辞方式

修辞方式又称“修辞格”,常简称“辞格”,是人们利用语音、词汇与句式变化等因素所创造的有利于增强表达效果的特定格式。学习修辞方式,主要是体会其表达效果,以指导语言实践,提高语育表达的能力。

一、常见的汉语修辞方式

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汉语青的使用者们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创造出了,一些修辞方式。得到语言群体公认的一些修辞方式已经相对稳定,其中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一)比喻

比喻就是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也就是常说的“打比方”。其中,被说明或描绘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称为“喻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便是“喻词”。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它们各有特点,如表5—2所示。分别举例如下:

①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

②八个青白头皮的轿把式伴着一曲《颠轿歌》,在古朴苍凉的黄土地上把一乘花轿颠成了浪里扁舟。

③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例①是明喻。用“珠冠”和“孔雀开屏”两个喻体描绘本体——积雪的群峰和连绵的山峦,喻词是“像”。例②是暗喻。

“花轿”本是一个静物,作者用“浪里扁舟”这个喻体把轿把式伴着《颠轿歌》的旋律将“花轿”“颠”的程度和情状点染得极其生动传神。例③是借喻。本体未出现,它指的是“我”与“闰土”(鲁迅《故乡》中人物)在思想感情上存在的很大的隔阂;喻体“一层可悲的厚障壁”直接代替了本体,作者用“厚障壁”形象地表述了“我们”情感上的“隔阂”。

(二)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将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例如:

①车往上升,大阳往下掉,金碧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

②她颇得用点心思才能拢得住,这个急了也会尥蹶子的大人,或是大东西。

③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例①是拟人。“夕晖”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无生命无情感的,但作者赋予“夕晖”以人之生命情态和心理情绪,夕辉意有所属却又犹豫彷徨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平常情事得到了艺术化的提升,文本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顿然凸显出来。例②是拟物,将人拟作牲畜。它赋予人以牲畜的动作,形象地说明了平时温顺老实如牛马的样子被逼急了也会发脾气。例③也是拟物,把抽象的“寂寞”拟作能够生长的可以感知的东西,将抽象变为具体,无形变为有形,使感情得到进一步深化,更富有感染力。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对事物作夸大或缩小的描绘。夸张可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三类。分别举例如下:

①要说渴,真是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你能喝它一条江,我能喝它一条河。

②他?不过芝麻大的一个官儿!

③孩子们盯着母亲手里的糖,似乎满嘴已都是蜜了。

例①是扩大夸张,即将事物故意向大、多、高、强处说。“嗓子冒烟脸冒火”“喝它一条江…喝它一条河”,这些都是对“渴”这种感觉的特别渲染,突出强调了渴的程度。例②是缩小夸张,即将事物故意往小、少、低、弱处说。用芝麻来形容官职,极言其官卑职微,不值一提。例③是超前夸张,即故意将后出现的事说成先出现的。按常理,吃了糖之后才会感到甜,这里却说还没吃,嘴里就都是蜜了。

(四)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某事物,而借用另一种与之有关的事物来代替。其中,用来代替事物的称为“借体”,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体”。

借代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③要二两龙井,不要祁门。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⑦桑贵老头接按头上的头笠……解开光杆大棉袄,露出瘦骨嶙峋的肋骨,秋风裹着雨点儿吹过来,登时激起鸡度疙瘩。

例①是用特征代本体。毛发色黄是老年人的特征,垂发为饰是小孩的特征,此句以头发的特征分别代指老人、小孩。例②是以特称代通称,即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前一个“李公朴”是其本人,后一个则借指像李公朴那样的人们。例③是以产地代替事物本体。“龙井”和“祁门”本是两个名茶出产地,后被用来借指茶。这一句里的“龙井”是指浙江龙井产的绿茶,“祁门”是指安徽祁门所产的红茶。例④用创造者代本体。用传说中第一个造酒的人——杜康来借代酒。例⑤是用具体代抽象。以具体可见的古代边防报警用的烟火代指抽象的“战争”。例⑥是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来代替整体事物。“一针一线”在这里指代群众的一切财物。例⑦是结果代事情本身。“登时激起鸡皮疙瘩”是受凉的结果,用以代指桑贵老汉在秋风秋雨中浑身发冷。

(五)对偶

对偶是汉语所特有的,就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两个语句对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对、相似、相关或相承的意思。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从形式上看,它音节整齐匀称、韵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它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恰当地运用对偶能增强语言的形式美、音韵美和感染力。

就上、下旬在意义上的关系,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类。例如:

①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②江南的风景,处处可爱;江南的人事,事事堪哀。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例①是正对,即上下两句意思相似或相关,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事理,互相衬托、互相补充。此对是郭沫若为《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故居题写的对联,虽只有简洁的十六个字,却准确而深刻地评价了蒲松龄的文学成就。例②是反对,即上下两句表示相反、相对的关系,互为比较、对照。此例把江南的风景依旧可爱同国事衰败、民生凋敝的社会现状对比,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惆怅。例③是串对,即上下两句存在着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两联顺连而下,又叫“流水对”。此例就是假设关系的对偶句。

(六)排比

排比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在一起。排比可分为句子的排比和句子成分的排比。例如:

①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炸蕾吐絮的棉花,像一厢厢雪白的珍珠;婆娑起舞的莲蓬,却又像一盘盘碧绿的珍珠。

②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例①是句子的排比。作者把稻谷、棉花和莲蓬分别比作“金黄的珍珠”“雪白的珍珠”“碧绿的珍珠”,用分句排比的方式使它们一起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感到目不暇接,仿佛美丽富饶的洞庭湖一带就是一个用珍珠缀成的世界,这就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例②是由句子当中的短语构成排比,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十分形象地描绘出天山五彩缤纷而叉绵延不绝的美丽景色。

(七)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对比这种修辞方式可以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矛盾和对立,揭示事物的本质,使听者或读者在比较中认识事物、明辨是非。另外,对比的修辞方式还可以鲜明地传达作者的爱憎褒贬,增强语言的鲜明性和感染力。例如:

①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渡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②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又在捣鬼,这就是两面派行为的表现。

例①用对比的方式写景,突出梅雨潭的绿不太淡、不太浓,不太明、不太暗,恰到好处。作者将梅雨潭的“绿”和各风景名胜的“绿”作对比,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对梅雨潭的“绿”有一个更准确的定位和理解。例②把“阳奉”和“阴违”,“口是”和“心非”,“当面说得好听”和“背后叉在捣鬼”一一并举出来,准确地揭示了两面派行为的特点,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这种人的可恶嘴脸,同时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对两面派行为的贬斥和批判。

(八)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反复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例如:

①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②她从制造出来就没学过顶嘴、吵架。她是用顺从的水掺合着顺从的土合成的顺从的泥巴。她就是顺从的化身,她是用九十九个顺从加一个顺从做成的性格。

③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例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创作于1935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急关头。为了加强话语的感召力,多次使用反复,声声如呐喊,字字如雷电,催人猛醒,促人奋进。如果去掉反复部分,则话语的力度会大大削弱。例②中“顺从”间隔反复,形象而深入地表现出她的“顺从”仿佛是天生地就、深入骨髓的。作者巧妙地运用反复这种修辞手法,将原本抽象复杂的性格特征描绘得具体鲜明,可触可感。例③把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交错使用,表现出感情从一般到强烈的发展变化,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所谓“歌之不足则长歌之,言之不足则长言之”,反复这种修辞方式可以有效地突出所要表达的重点,抒发强烈深厚的感情。间隔反复还能使文章层次更加分明,意义更为清晰。恰当地运用反复,还能增强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a

反复虽有多方面的修辞作用,但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只一味地采用反复的形式,就容易造成重复累赘,那就是一种语病了。

(九)层递

层递就是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层层递升或递降的意思。运用层递,可以逐步加深文意,强化感情,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

①雕刻家的意思,随随便便雕一个石像不如不雕,要雕就得把这位英雄活活地雕出来,让看见石像的人认识这位英雄,明白这位英雄,因而更崇敬这位英雄。

②他一直是魂思梦想着打飞机,眼前飞过一只雁,一只麻雀,一只蝴蝶,一只蜻蜒,他都要拿枪瞄瞄。

递升,“认识明白-崇敬”的过程反映认识由浅到深,层层递进。例②是递降。“一只雁,一只麻雀,一只蝴蝶,一只蜻蜓”,动物的形体由大而小,非常细腻地刻画了战士想准确地打飞机而抓住一切机会刻苦练兵的情形。

运用层递辞格,必须注意词语或句子排列的逻辑顺序,分出层次进行描述或说明,递升或递降的次序不能紊乱。

(十)顶真

顶真就是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邻近的句子或段落上递下接,首尾蝉联。运用顶真论事说理,则步步深入,谨严周密;运用顶真状物叙事,则井然有序,顺畅连贯;运用顶真抒情写意,则环环紧扣,格调清新。例如:

①看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筒了。

②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

例①是词与词的顶真。此句是叙述戏台上放的道具,从半桌写起,由桌子引出“板鼓”,由“鼓”引出“梨花简”,由大到小,条理很清楚。例②运用顶真方式,将部署、决心、判断、侦察同思索之间的辩证关系,非常深刻地揭示出来,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十一)回环

回环就是通过前后语句的循环往复来表现不同事物问的相互关系。运用回环叙事说理,可充分展示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还可于凝重中见明快,在整齐中见变化,使语言表达更加严密紧凑,富于美感。例如:

①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③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例①中,作者用回环的方式形象有力地表现了毛竹年复一年不断生长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显示了它同井冈山人一样的坚贞不屈的精神。例②准确地表达了“福”与“祸”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矛盾又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例③运用回环辞格,把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价值作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歌颂了虽死犹生者的伟大,鞭挞了虽生犹死者的卑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十二)设问

设问就是利用疑问句式提出问题,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设问的作用在于提醒注意、启发思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使文章层次分明、跌宕有致、引人人胜。

例如:

①什么弯弯升上天?什么弯弯分两边?什么弯弯能割稻?什么弯弯会种田?月亮弯弯升上天,牛角弯弯分两边,镰刀弯弯能割稻,双手弯弯会种田。

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二项实践中来。

例①运用四个提问组合成篇,饶有情味,能充分显现民歌生动活泼的特色,假如一味直陈,就显得淡而寡味了。例②是连续设问,并边问边答.第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论述的中心,用设问方式提出,启发人们思考。接着再用两个设问作答,斩钉截铁地否定了两种错误观点,针锋相对地批判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然后又回头对中心议题进行正面的科学的回答。此例设问方式运用得相当巧妙,使中心论题鲜明突出,有破有立,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

(十三)反问

反问就是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和坚定的语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就包含在问句之中。

运用反问比直接从正面肯定更有气势,语气更重,更容易激发强烈的情感,引起读者的沉思。例如:

①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②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观众,写文章作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

例①首先用设问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提请思考,接着连用两个反问句暗示出答案: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我们为拥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这样就把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有力,并把读者的思考一步步引向深入。例②用否定的反问引出本体,表达了强烈的肯定的意思,即写文章作演说一定要看读者看观众。

反问和设问都是无疑而问,但又有明显的区别:设问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则问而不答,答案已寓于问句之中了。

(十四)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故意使用褒贬意思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反语具有辛辣讽刺、揭露批判、幽默诙谐的修辞效果。在一定的语境中,反语比正面论述更为有力,有时也能表现更为复杂微妙的感情。恰当地使用反语,有助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

①黛玉听了,不禁也起身叫妙,说:“这促狭鬼!果然留下好的。”

②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例①是用反面语句表达正面的意思,正话反说,增添了很多亲昵的情意,表现出黛玉对湘云所作诗句的赞叹及对湘云的由衷喜爱。例②是用正面语句表达反面的意思,故意将反话正说,加强了讽刺的力度。从下文的“毁掉”可以看出,作者实际上要说的是这些东西并不是真正的国粹。

(十五)双关

双关就是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在特定的环境中带有明暗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双关辞格表意以暗为主,以明为辅,使语言幽默风趣、含蓄曲折、机智巧妙。例如:

①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蠢才也敢对歌来。

②蘩漪:这些年喝这种葶孳,我大概是喝够了。

四凤;您忍一忍,喝了吧。药苦可能够治病。

谐音双关。陶、李、罗分别是三个秀才的姓,刘三姐利用同音的条件指桃、李、锣三种事物,讽刺他们愚蠢无舵。例②是语义双关。蘩漪所说的“苦药”,表面上是周朴园常常逼她喝的“治病的汤药”,实际上是指周朴园多年来对她的专横和精神折磨。蘩漪是借吃药这件事,用双关语曲折地表达她内心的痛苦及对周朴同的怨恨和抗议。

(责任编辑:gnn)

4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出版资格

        [VIP通关班-协议退费]

        7大课程模块 2大研发资料 准题库高端服务

        3980起

        初级 中级

        345人正在学习

      • 出版资格

        [VIP通关班-畅学]

        6大课程模块 2大研发资料 准题库高端服务

        3980

        初级 中级

        545人正在学习

      • 出版资格

        [零基础通关班]

        3大课程模块 准题库高端资料 校方服务

        1680

        初级 中级

        465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