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十六章辅导:河南省基本概况

发表时间:2019/6/21 16:14:26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华中地区

第十六章

河南省基本概况

河南省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河南为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从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河南省古称中原、中州、豫州,简称“豫”。因省域大部分地区位于今黄河以南,故称河南。

【地理环境】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华北平原的南部,秦岭山系余脉的东端。东接安徽、山东,西连陕西,北接河北、山西,南临湖北,全省土地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位居第17位。

河南省地势总体为西高东低,全省地貌可概括为“三山一原二盆地”。三山指的是西北侧太行山脉、西侧伏牛山脉、南侧桐柏山脉和大别山脉,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一原为中、东部的黄淮海大平原;二盆地为南阳盆地和洛阳盆地。河南省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55.7%;山地和丘陵面积7 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44.3%。位于三门峡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最低处在信阳市固始县的淮河出省处,海拔23.2米。

河南省境内有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千米的有8条: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1/2,是境内最大的水系;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14亿立方米,位居全国第19位。

【气候特征】

河南省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地区差异性较大,灾害性天气频繁的明显特征。

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为12℃~16C,其中1月最冷,7月最热;春季以4月温度回升幅度最大,秋季以11月降温幅度最大。

受季风气候影响,53%的降水分布在6月、7月、8月三个月。7月最多,为169.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3%;12月最少,只有11.6毫米,仅占年降水量的1.6%。北部少,南部多,自北向南递增,最多的是信阳的光山县,年降水量为532 6毫米,最少的是新乡的长垣县,年降水量只有138.6毫米,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500~ 900毫米。

【行政区划】

截至2016年年底,河南辖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17个省辖市,济源1个省直管市,52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85个县,省会郑州市。

【历史沿革】

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已开始在河南境内劳动、生息和繁衍,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之一,境内分布着大量的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

5000年前,中华文明始祖黄帝在此出生、成长、建国,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4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在河南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公元前16世纪,发源于河南商丘的商民族建立商朝,初都于毫,历经迁移后定都于殷(今安阳),其中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西周初期周成王营建都城成周(今洛阳),东周建都洛阳,河南再次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众多诸侯国的都城也均在河南境内。 秦朝建立后,在今河南境内设置三川郡;西汉初都洛阳,后迁移到今西安,东汉建都洛阳后,河南再次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东汉之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曹魏定都洛阳。北魏统~北方后,孝文帝将首都迁至洛阳。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均建都于今河南安阳。

隋朝初期,以洛阳为东都,之后隋炀帝迁都洛阳,又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沟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达地中海东岸。唐代自高宗时仍以洛阳为都,称东都。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改洛阳为“神都”,以更大规模歼凿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像龛便是盛唐雕刻艺术的辉煌代表。

唐朝之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的王朝,史称五代,这五个王朝相继定都于洛阳和开封。

北宋建都开封,以开封为东京、以洛阳为西京、以商丘为南京。河南又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宋时,都城开封人口达150多万人,为当时全球第一大城市,商业贸易额占全国的一半,各方面都极一时之盛,可以说是古代河南历史的黄金时代。

金朝时期由于受到蒙古帝国频繁入侵,迁都到开封,称南京。元朝实行行省制,河南时称河南江北行省,开封是治所,此为河南称省的开始。明朝时期河南省下设8个府1个直隶州。清朝时期河南基本沿袭了明朝行政区划。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会初定开封,1954年,河南省会从开封市迁往郑州市。

【人口民族】

截至2015年年底,河南省总人口为10 72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8%,位居全国第一;常佳人口为9480万人,在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广东和山东、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80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0.69%;女性人口为46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9.31%。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44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6.8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3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3.15%。全省各地市中,南阳市是唯一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人口数量1002.12万人.

河南省常住人口中以汉族人口为主体,占全省人口的98.34%。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少数民族人口1441 968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6%。世居河南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满族和维吾尔族。其中回族1 231 858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5.4%;蒙古族91 079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3%;满族75 148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2%;其他少数民族43 883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全省现有城市民族区3个,民族乡13个,民族镇8个。

【宗教信仰】

河南省是我国几大宗教的重要传播地。

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作为我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的白马寺在洛阳建成,历来被佛教界尊为“释源”和“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南北朝时,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座,大规模的石窟开凿,给河南留下了极其丰富而又辉煌的佛教雕刻艺术遗产。北魏宣武帝时,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首传禅宗,使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隋唐两代,洛阳成为佛教中心,唐太宗时期的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法,回国后带回大量的佛经,共译出大小乘佛经论75部1335卷,使中国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也促使佛教在唐朝时期鼎盛发展。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河南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春秋时期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今周口鹿邑人)和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今商丘人)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渊源。道家的“道”为万物之源和长生之根的思想,为道教的创立提供了哲学依据;墨家学派为道教提供了“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也为道教提供了勤劳、节用、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伦理思想。

隋末唐初,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唐代的管城已是两京通往沿海各地的水陆码头,一些过往的阿拉伯使节和商人或寄寓,或留居,成为今天郑州回族的最早来源。北宋和金代,许多穆斯林来到当时的京都开封。蒙古军西征东归时,又将大批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带到中原,很快形成了回族人皆以中原为家之势。明初,分散在河南各地的穆斯林通过同汉族通婚,大大增加了伊斯兰教的教徒人数,全省近半数县出现了伊斯兰教徒聚居区,清真寺达700座以上。清朝,从陕西、河北、山东迁来许多穆斯林,进一步增加了河南地区伊斯兰教的信众。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除了少数几个县外,大多数县都有穆斯林聚居区,至2011年年底,河南全省共有伊斯兰教清真寺842座,其他伊斯兰教活动固定处所131处。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最早传人河南的是天主教。自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始,意大利籍神父艾儒略等先后到开封传教,发展教徒数百人。清初(1660-1665年),法国传教士恩理格以开封为据点逐步向外传播,河南天主教信徒达3000余人。鸦片战争之前,基督教(在我国单指基督教新教)已传人中国。1865年,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在上海建立一个专门人内地传教的跨宗派组织一一中华基督教内地会。戴德生分两路派人进入河南传教:一是豫东商埠周口镇(今周口市),水路可直通上海;二是豫西南商埠赊旗镇(今社旗

县),其水路发达,交通便利。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所支持的基督教各差会,争相派遣传教士来河南传教。各教会为了扩大各自传教范围,协议划定传教区域和各自的势力范围,以开办学校和医院作为传教、吸收教徒的主要手段。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入河南,大部分外国传教士相继回国,教会经济来源断绝,教徒四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省基督教实行中国教会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革新”运动,成立了“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有基督教教堂2525座,其他基督教活动固定处所4002处。

【交通状况】

河南省是中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所在地,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轨道交通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航空方面,河南目前拥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北郊机场、南阳姜营机场、信阳明港机场、商丘观堂机场等五大民用机场,均可起降大型客机。其中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按照国际化标准设计,可满足波音747—400型客机全载起降,2016年1月7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启用,成为中部地区唯一拥有双航站楼双跑道的机场。截至2016年年底,郑州机场有运营客运航空公司40家(国内31家、国际9家),开通客运航线162条(其中国际航线25条),客运通航城市86个(其中国际城市19个),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的航线网络通达性进一步增强,已成为国内除上海浦东、广州白云、深圳宝安机场之外的第四大货运机

场;在全球前20位货运枢纽机场中,开通12个航点,基本形成覆盖欧美和东南亚主要货运枢纽的航线网络。

河南的铁路交通优势尤其突出,国家铁路主通道“三纵三横”(“三纵”:京广、京九、焦柳铁路;“三横”:陇海、宁西、新荷兖日铁路)贯穿河南全省。其中,郑州车站是全国特等客运站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旅客中转站和行包中转站,素有中国铁路客运的“心脏”之称;郑州北站是亚洲作业量最大的铁路枢纽编组站;郑州货运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零担货运站;郑州东站是亚洲最大的高铁站,也是世界第一座、世界最大规模的设计时速350千米及以上高速铁路十字枢纽火车站,全国唯一的一座“米”字形高铁枢纽。郑西高铁、京广高铁、郑徐高铁等高铁干线已经开通。中原城市群城规划的7条城际交通轨道,最终形成以郑州为

中心、洛阳为副中心,以京广、陇海为主轴,连接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十字加半环线”网络构架,覆盖中原城市群的“一小时交通圈”。

【自然资源】

截至2016年年底,河南已发现的矿种144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10种,已开发利用的矿种93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23种、非金属矿产62种、水气矿产2种。河南优势矿产可归纳为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和钼、金崩、银“四大金属矿产”。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作物有78种之多。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甘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芝麻、油菜籽、花生、茶叶、药材、花卉、食用菌、果树等。粮、棉、油、芝麻、烟叶等的产量稳居全国前列。

河南省水力资源蕴藏量490.5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5万千瓦。中国跨世纪的特大型水力枢纽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已于2001年全都竣工投入使用。

河南省已知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20种,占全国总数的23.9%;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种,二级保护动物75种。已知的高等植物3979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有40种。林业用地470.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7.32%,林木覆盖率23.77%。全省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5个,国际级自然保护区11个,总面积75.69万公顷。

【文化艺术】

中原文化是以中原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约6000年至公元前约3000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它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

神龙文化:河南是龙的故乡。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吴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叉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是因此而来。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

汉字文化: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黄帝时代仓颉造字、安阳甲骨文出土;上蔡人李斯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漯河人许慎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河南。

姓氏文化: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在当今的前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前1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78个。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大姓,其根均在河南。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诗歌文化: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河南篇目作品100多篇,占总篇目的1/3。历史上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左思《三都赋》创造了“洛阳纸贵”的佳话。唐代三大诗人河南有其二一一“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著名文学家有蔡文姬、潘安、谢灵运、江淹、韩愈、刘禹锡、元稹、李贺、李商隐等。

中医文化:中原医学文化以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的用药手段而著称于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黄帝被后人公认为中医药的创始人,中医药文化起源并发达于中原。南阳人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其《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瑰宝,享誉中外。

武术文化:中原武术文化技冠天下。少林功夫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内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蕴,最具完整性体系,最具权威性,已成为中国武功的主流学派。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创立的陈氏太极拳,博采众长、阴阳相合、刚柔相济,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

戏曲文化:民间戏曲与曲艺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活跃于中原大地田间地头、乡村城市。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其唱腔以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昧醇美、生动活泼,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从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四大声腔,即祥符凋(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豫东南沙河流域为中心)。经常被谈论的有陈(素真)派、常(香玉)派、崔(兰田)派、马(金风)派,阎(立品)派,桑(振君)派等旦角六大流派;老生(即须生、红脸)唐(玉成)派、唐(喜

成)派、刘(忠河)派;净行李(斯忠)派和丑行牛(得草)派等。在中原大地上,还有以申凤梅、毛爱莲等一批艺术家为代表的越调,以张新芳、马琪等一批艺术家为代表的曲剧。此外,大平调、怀梆、宛梆、二夹弦、道情、马街书会等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特产美食】

河南省特产众多,类型丰富。旅游工艺品有汝瓷、钧瓷、洛阳唐三彩、南阳玉雕、西平棠溪宝剑、开封汴绣、朱仙镇木板年画、浚县泥咕咕、淮阳泥泥狗、洛阳铲、麦秆画等。名酒有杜康酒、宝丰酒、仰韶酒、张弓酒、宋河粮液等。土特名产有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怀山药)、新郑大枣、灵宝苹果、信阳毛尖、原阳大米、河阴石榴、中牟大蒜、信阳板栗、黄河鲤鱼、西峡中华猕猴桃等。

特色饮食有郑州烩面、洛阳水席、开封灌汤包子、道口烧鸡等。特色小吃有洛阳浆面条、开封花生糕、杞县酱菜、武陟油茶、胡辣汤、海蟾宫松花蛋、沁阳驴肉、开封套四宝、烙馍卷菜、吊炉烧饼、鹤壁石子馍、濮阳壮馍等。

【民俗风情】

河南历史悠久,民俗风情丰富多彩。

腊八枣树“吃”米饭。在汉族传统的腊八节,我国大多数地区都要吃腊八粥,在豫北,腊八早上熬好粥之后,第一件事是将粥喂给枣树。在枣树树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诚地把粥抹在树痕上,这是源自一个用粥敬枣树后,枣树丰收的传说。其实这个风俗里包含了科学道理,枣树上的小口子可以让枣树将营养集中供应地上部分,保证果实的营养需求。当地有民谣:腊八枣树“吃”米饭,枣儿结得干连蛋。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啪啪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焚烧香表后,男主人斟酒叩头,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棱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

二月二炒黄豆。这天是龙抬头节,也叫青龙节,河南的乡村会炒黄豆。相传除非金豆开花,玉帝才能饶恕玉龙。百姓发现玉米和黄豆就是金黄金黄的,炒炒不就是金豆开花么,所以各家各户都炒金豆供起来,玉龙回到天上后哗哗下起雨,此时正是“春雨贵如油”的季节。

庙会。河南有许多赶庙会的风俗。如农历三月三,盘古山庙会,一般持续5天,善男信女抬着整猪整羊等供品,一路焚香燃表,吹吹打打到盘古寺祭拜,之后会安排戏班唱戏等活动。还有中岳庙会,春季农历三月初十和秋季十月初拉开序幕,会期长达10天,活动丰富,热闹非凡。还有浚县一年一度的“正月庙会”闻名遐迩,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2007年,“浚县古庙会”和“浚县民间社火”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被评为河南民俗经典。

【旅游资源】

河南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也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云台山、嵩山、伏牛山、王屋山一黛眉山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被列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此外,云梦山被称为“中华第一古军校”,白云山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地方”,鸡公山被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太行山大峡谷被称为“中国四大峡谷之一”,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被称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都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黄河流经河南700多千米,其间从中游到下游,既有三门峡水库的碧波荡漾,又有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波澜壮阔,还有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更有高出地面14米的开封“悬河”奇观。伴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全线开通,自浙川境内的陶岔闸首由丹江水库向中国北方地区输送水源,沿线地区又形成了一道新的景观。人工天河——红旗渠,更向世人展示了中原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

每年4月,洛阳牡丹甲天下,一年一度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吸引了四方宾朋云集古都洛阳;每年I J月,开封菊花世无双,傲霜怒放迎游人,真可谓“万里游燕客,十年归此台。只今秋色里,忍为菊花来”。

河南省是一个人文旅游资源大省,在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量的史书记载和多年的考古发掘证明,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已开始在河南境内劳动、生息和繁衍。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到公元13世纪的金朝,先后有20多个王朝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河南,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

河南省是文物资源大省,地下文物总量居全国第1位,地上文物总量居全国第2位,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50余座,收藏各类文物140万余件,约占全国的1/8,被誉为“中国历史的自然博物馆”。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据了半壁江山(洛阳、开封、安阳、郑州),数量居全国第1位。有洛阳、开封、安阳,南阳、郑州、商丘、濮阳、浚县等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神重镇、荆紫关镇、赊店镇、朱仙镇、古荥镇、竹沟镇、冢头镇、道日镇、嵖岈山镇、白雀园镇),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郏县堂街镇临沣寨、郏县李口乡张店村),2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截至2016年7月,河南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6项25处,分别是长城(河南段)、龙门石窟、殷墟、天地之中——嵩山历史建筑群、隋唐大运河(河南段)、丝绸之路(河南段);截至2016年年底,河南省拥有各类重点文物3万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人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3个,国家SA级旅游景区13处(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一神农山一青天河、殷墟、白云山、清明上河园、尧山一中原大佛、老君山一鸡冠洞、龙潭大峡谷、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一伏牛山一老界岭、嵖岈山、红旗渠一太行大峡谷、芒砀山),世界地质公园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处(嵩山、龙门石窟、万仙山、鸡公山、王屋山、云台山、尧山、神农山、青天河、林虑山、桐柏山一淮源、郑州黄河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处(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焦作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国家森林公园34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实景演出已成为河南省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

宗教建筑遍布全省,比较著名的有: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洛阳白马寺,祥宗祖庭、武术胜地——登封少林寺,北宋名寺——开封大相国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我国目前最高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琉璃砖塔——开封铁塔,道教第六小洞天——嵩山中岳庙,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传教地——开封延庆观,老子归隐西去、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的灵宝函谷关等。

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殷墟遗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郑韩故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故城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裴李岗遗址、仰韶遗址、大河村遗址等遍布全省;太吴陵、韩王陵、汉梁孝王墓群(中国规模最庞大的汉墓群)、邙山陵墓群、北宋皇陵、张衡墓、张仲景墓、范仲淹墓、欧阳修墓等帝陵及名人贵族墓地众多;内乡县衙(中国四大古代官衙之一)、关林(海内外三大关帝庙建筑之一,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群)、武侯祠、康百万庄园(全国三大地主庄园之一)、嵩阳书院(北宋四大书院之首)等建筑价值较高。

编辑推荐: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辅导 全新课程上线

2019年导游资格考试报名时间及入口专题

重磅!2019年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大纲公布啦

2019导游证报名即将开始,该如何高效备考?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导游资格

        [VIP通关班-协议退费]

        课程模块 刷题模块 专享服务

        3680(起)

        了解课程

        596人正在学习

      • 导游资格

        [VIP通关班-畅学]

        课程模块 刷题模块 专享服务

        2580(起)

        了解课程

        615人正在学习

      • 导游资格

        [零基础通关班]

        课程模块 刷题模块 专享服务

        1280(起)

        了解课程

        782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