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21年导游证考试考点:中国各民族民俗知识

发表时间:2021/5/6 17:53:00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1. 了解汉族的传统节日

 (1)  春节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年画、张灯结彩,热热闹闹过大年。

(2 )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就被称为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家家户户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3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就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另外,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所以清明节也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时候,在这一天还有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4 )端午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天中节、女儿节、五月节等等,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当然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节日期间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等活动,也有的地方在这一天煮水沐浴以祛暑辟邪。

(5 )中秋节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仲秋节及八月节等,是仅次于我国春节的第二大节日。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的秋祀、祭月习俗有关。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二是起源于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三是起源于古代秋季拜土地神的习俗。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节日期间主要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舞龙灯等活动,在我国江南地区,历来还有有外观潮的习俗。

(6 )重阳节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起源于民间登高避灾的习俗,又称“踏秋”,在 1989 年,我国又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重阳节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的习俗有很多,节日期间主要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2. 了解壮族 、 满族 、 苗族 、 维吾尔族 、 土家族 、 蒙古族 、 藏族 、 白族 、 傣族 、 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习俗及禁忌

(1 )壮族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与布依、傣、侗、水、毛南等族同源于古代越人中的瓯越、骆越,后被称为乌浒、俚、僚、土,旧称“僮”,1965 年改族名为“壮族”。刘三姐歌谣、壮族织锦技艺、壮族歌圩、铜鼓习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歌圩”是壮族人民对歌、赛歌的盛大集会,相传与歌仙刘三姐有关。壮族铸造使用铜鼓已有 2000 多年历史,素有“铜鼓之乡”的誉称。而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2 )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及河北省,以辽宁最多,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王朝(金朝和清朝)的少数民族。满族二字在满语中是“吉祥”的意思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过去长期信奉萨满教,以后还曾信奉佛教。古代满族先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马褂、坎肩,因为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满族人喜爱白肉血肠和猪肉酸菜炖粉条,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须吃手扒肉,最有名的点心是很多人都喜欢的 “萨其玛”。满族最突出的忌讳是不准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穿戴狗皮袖头的衣服。

(3 )苗族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属汉藏语系,有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和川黔滇方言。苗族人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芦笙舞是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芦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通过“游方”、“跳月”等社交活动,苗族青年男女自由对歌,恋爱成婚。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仅妇女的服装就有百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4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维吾尔族意为“团结”“联合”,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多才多艺,音乐“十二木卡姆”有“维吾尔音乐之母”的誉称,已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赛乃姆”、“夏地亚纳”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民间集体舞蹈。维吾尔族传统的男子外衣称为“袷袢”,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穿时腰间系一长带。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妇女和姑娘都喜欢用天然的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

 (5 )土家族

土家族人自称“毕慈卡”,意为本地人,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重庆一带的丛山之中。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土家织锦和“摆手舞”并称为“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舞、农事舞、生活舞、军事舞等,它节奏鲜明,形象优美,舞姿朴素,有着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深为土家族人民所喜爱。摆手舞根据规模大小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

(6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约公元七世纪的唐朝望建河的一个部落,1206 年,铁木真建大蒙古国,被推为蒙古大汗,“蒙古”开始成为民族的族称。传统节日这方面,蒙古族主要有年节、敖包祭祀、那达慕大会等。其中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盛会,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敖包,早期只有摔跤、骑马、射箭三项活动。

(7 )藏族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语的民族,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人民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医药等方面,都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传统节日这方面,藏族主要有藏历年、酥油花灯节、雪顿节、采花节、望果节、赛马节等。其中雪顿节愿意为“酸奶宴”,后来又增加了会演藏戏的内容,变成藏戏节。

(8 )白族

白族是中国第 15 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创建了灿烂的艺术文化,扎染技艺与绕三灵习俗还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节日这方面,白族主要有三月街、绕三灵、耍海节、火把节等。其中三月街又称“观音街”、“观音市”,是白族人民的传统盛会,已有上千年历史。

 (9 )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于我国云南省,民族语言为傣语,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傣族人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因此又有“水的民族”的美称。傣族还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传统节日这方面,傣族主要有泼水节、 关门节和开门节等。其中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又称“浴佛节”,时间一般在傣历六月。

(10 )纳西族

纳西族是中国 56 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西北的丽江市,族中家族组织普遍存在,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纳西族人普遍信奉“东巴教”,用东巴文撰写的《东巴经》是纳西族的宗教经书,还是古代纳西族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说起纳西族最具有特色的服饰,莫过于妇女的“七星披肩”,分别象征日、月、星辰,表示披星戴月、勤劳不息,恶鬼不敢近前。

编辑推荐:

2021年导游证考试报名时间

2021导游资格考试科目分析

导游资格证书个税抵扣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导游资格

        [协议退费班]

        7大模块 准题库高端资料 校方服务

        3980起

        了解课程

        3996人正在学习

        • 导游资格

          [智学班]

          6大模块 准题库高端资料 校方服务

          2980起

          了解课程

          3986人正在学习

        • 导游资格

          [轻学班]

          3大模块 准题库高端资料 校方服务

          1280起

          了解课程

          6105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