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务员 >> 公选 >> 辅导资料 >> 正文

公选领导干部考试管理知识考点:现代领导决策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5/6/22 10:00:48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现代领导决策发展趋势

(一)从“无序决策”向“程序决策”转变

经验决策的最大弊端就是“无序决策”,即没有一定的决策程序,主观随意性很大。科学决策的最大特点是“程序决策”,必须按照一定的决策步骤,采用一定的决策手段,使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一般决策程序可分为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制方案、评估选优、组织实施、追踪反馈等几个阶段。发现问题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决策是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开始的,这就要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确定目标,这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一步。目标就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在预测的基础上所希望达到的结果。为了实现目标,就要拟制方案,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这一步要求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反复讨论,提出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拟定的方案进行评估,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再进行方案选择,还需要经过实施验证,追踪反馈。这一整套科学程序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部分着手,统筹考虑,多方协调,达到决策的最优化。

(二)从“静态决策”向“动态决策”转变

静态决策表现在除决策的作出是静态以外,在实施过程中也强调“坚定不移”、“不折不扣”,不能有半点改动。动态决策则相反,它要求执行决策不能照葫芦画瓢,在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利用反馈原理,调整、补充、修改决策,使其更符合实际,达到最优的目的。实践证明,任何一项决策,尽管是按决策程序作出的,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客观情况千变万化,总有与实际不完全一致的地方,这就要求不断地修正决策,使决策行动不断地趋近于目标值。因此,决策并非是凝固僵化的,而应该是动态的,在反复的修正中使之逐步完善。动态决策的另一个表现是追踪决策。追踪决策是指原有决策的实施表明将危及决策目标的实现时,对目标或决策方案所进行的一种根本性的修正。实施表明原有决策有错误,固然要追踪决策,原有决策正确,但当初赖以决策的客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者客观情况没变而主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都不能盲目地继续实施下去,也必须追踪决策。有的领导往往只要是由他作出的决策,尽管在执行过程中,主、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但为了维护决策者的威信,也不愿意实行修正决策、追踪决策,结果导致失误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

(三)从“个人决策”向“集体决策”转变

个人决策表现为凭资格决策,“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科学决策则要求注意发扬民主,发挥整体功能和集体智慧。要实现从“个人决策”向“集体决策”的转变,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有一个协助决策的智囊班子。作为一个小单位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智囊班子不可能,但要有一批思想敏锐、有真知灼见、敢于提建议的骨干分子,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既是领导联系群众的纽带,又是为领导决策的参谋,对一些技术性强的决策,还要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使决策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二是要形成一个民主、平等、协商的宽松环境。领导者听意见要诚心,不要搞真主意假商量,煞有介事做样子。讨论问题允许唱对台戏,不打棍子,不戴帽子,让大家毫无禁忌,慷慨陈词,畅所欲言,不迷信权威,不屈从个别领导者的意志。三是领导者是决策的主人,不能为群众所左右。智囊班子的建议,群众的意见,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一概接受。只能在全面分析比较中,采纳正确的意见。

(四)从“****决策”向“法治决策”转变

****决策的表现在于独断专行,听不得半点相反的意见。法治决策要求各级领导必须依法行政,它的决策程序和内容,必须依照宪法、法律和法规进行,所有决策必须保持高度的严肃性,不许有任何随意性,决策失误还应追究领导责任。尽快地实现从“****决策”向“法治决策”转变,其一是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民主法治观念。只有实行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调动人民群众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二是各级领导要知法、懂法,依法办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逐步恢复和加强了行政立法工作,使我国行政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些都是行政和决策的法律依据。其三是要加强监督,维护和保障各级领导的决策落到实处。行政诉讼法实施十年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关推荐:

2015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报考指南

(责任编辑:xy)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