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6年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四级教材知识点精讲(9)

发表时间:2016/7/26 13:08:58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劳动定额的内窖知识要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劳动定额的影响因素及制定劳动定额的依据,以及劳动定额制定的基本方法。

【知识要求】

一、劳动定额的影响因素

(一)与设备、工具有关的因素

设备、工具、材料的数量、性质、使用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操作方法和操作时间。所以,在工时定额制定之前,应查明生产设备的种类,决定其效能,鉴别其精度等级,并确定其数量;同时应建立必要的生产管理制度,实行定人、定机、定活,合理分工,加强协作,实现专业化生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与生产情况、生产过程有关的因素

加工材料对工时定额的制定也有较大的影响,如加工零件所使用的材料种类、规格、性能、数量等,以及零件本身的种类、数量、名称、规格(形状尺寸)、加工面大小、加工精度等,都应了解是否一致。生产情况对工时定额制定的影响也很大。生产情况不正常,月初松月底紧,则将发生前后不一致的现象,严重地影响工时定额的执行。

(三)与操作方法有关的因素

必须了解操作规程是否合理,工人是否遵守,与实际操作是否一致,谁做得比较好,有无先进经验可以推广,机动与手动有无交叉的可能’,劳动强度怎样,操作是否需要指导等。当掌握第一手资料以后,进一步分析研究,设计合理的操作方法。

(四)劳动力的配备与组织有关的因素

对于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的配备情况、分工协作情况,应进行了解和分析,以便发现劳动组织上的不足之处,从而寻求原因,采取措施。同时,还必须了解工人等级与工作物等级的配合情况,了解工作物等级的决定是否根据生产条件,是否考虑到工作物的精确性、复杂性与重要性,是否高等级工人做低等级工作,而低等级工人却做高等级工作;还必须了解工人等级的评定情形,了解分工与专职的情况,个别工人的工种、工龄等,以供分析时参考。

(五)与工作地有关的因素

1.对工作地的布置应进行分析与了解,以决定生产设备、工具、材料、半成品在工作地上的布置是否合理,工作地面积是否够用,工人的坐凳及工作台是否适当等。

2.工作地的光线、通讯、温度等情况。也影响到工作的进行,必须使工作地的环境与劳动条件尽可能地有利于生产。

(六)与各种规章制度及其他有关的影响因素

1.要了解本企业的作息换班制度,一班还是二班或三班,是否轮流日夜班工作,各班上下班的时间、缺勤率及迟到或早退等情况。

2.要了解劳动纪律的情况,如有无停工做私事、不遵守劳动纪律的情况及原因。’

3.要了解工资及奖励制度推行的效果怎样,有无对劳动生产率起到积极作用,要不要修改,了解这些之后,才能了解工人的生产情绪,掌握定额制定工作。

4.应了解设备的修理制度,有无预修制度,修理制度是否合理、应否改进。如果修理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则机器发生大故障时,也得由工人自修,修不好,再去请修理工人,就浪费许多时间。

5.对于车间的平面布置及工作地分布情况要力求合理,使运输线路缩至最短,以提高效率。

二、制定劳动定额的科学依据

1.技术依据。它包括:生产条件;对工作地的供应服务和组织的状况;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经验和技能。

2.经济依据。它包括:劳动者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工作负荷程度;整个生产周期和产品总劳动量。

3.心理生理依据。它包括:劳动环境和生产条件对操作者的影响;工作时间的长度和休息时间的比重;劳动分工和协作的状况。

三、制定劳动定额的要求

“快、准、全”地制定劳动定额,是企业管理对劳动定额工作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

“快”是时间上的要求,就是定额的制定应该迅速及时,以满足生产和管理的需要;“准”是质量上的要求,即制定的劳动定额应该先进合理,同时在不同产品、不同车间和工种之间保持水平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定额在生产和分配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全”是定额制定范围上的要求,即制定的劳动定额应该完整齐全。凡是需要和可能制定劳动定额的产品、车间、工种、岗位都要实施定额管理。

四、定额制定方法的评价

为了正确地结合企业生产技术组织状况,合理地选择适用的定额制定方法,应当对制定定额的基本方法做出客观的评价。

分析研究分析计算

1对工艺文件要求一般一般较细致较细致最细致

2对统计工作要求作参考详细与准确重点零件准确——

3对生产组织要求—重复生产同类零件集中生产重复及大量生产—

4对管理工作要求要求较低——改进管理工作较高

5要求进行测定——重点进行按工序进行有选择地进行

6要求编制标准——要部分编制要

7编制标准过程——逐步积累一次性建立一次性建立

8制定工序定额的工作量较小较小较小大较大

9制定定额质量不平衡不够平衡同类零件平衡较好较好

10制定定额的水平高低不偏向落后留下余地灵活先进先进

11挖掘生产潜力的作用不好不好局部可以做到好较好

12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较差一般局部可以做到好较好

13工人接受程度对松紧不一有反感易于接受局部易于接爱要进行宣传解释

14对定额人员要求有实际经验—既有实际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

【能力要求】

一、制定劳动定额的基本方法

1.经验估工法。即由定额员(必要时可以和技术人员、老工人相结合),依照产品图纸和工艺技术要求,并考虑生产现场使用的设备、工艺装备、原材料及其他生产条件,根据过去的实践经验对产品劳动消耗量进行估定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工作量小,能满足定额制定“快”和“全”的要求;但是,容易受估工人员的水平和经验的局限,出现定额偏高、偏低的现象,制定的劳动定额准确性较差,定额水平不易平衡。

2.统计分析法。即根据过去生产的同类型产品、零件、工序的实耗工时或产量的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考虑今后企业的生产组织技术条件的变化,制定或修订定额的方法。如何利用统计资料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制定和修订劳动定额,将在下文“统计定额的制定”中详细说明。

3.类推比较法。即以现有同类型产品的零件或工序的定额为依据,经过分析比较推算出另一种产品、零件和工序定额的方法。一般的做法是:

(1)把产品结构和工艺相同的零件或工序进行分组排列,在各组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零件,并根据直径、长度、精度、重量等影响工时消耗的因素,按照工序制定出典型定额标准。

(2)根据典型定额来类推比较,制定同类型相似零件的工序定额。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制定定额简便易行,工作量小,便于保持定额水平的平衡,也有利于提高定额的准确性。但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制定一套典型定额标准,工作量比较大。另外。如果典型零件的选择不适当,对影响劳动时间的因素考虑不充分,还会影响定额的质量。

4.技术定额法。它是通过对生产技术条件的分析,在挖掘生产潜力以及操作合理化的基础上,采用分析计算或实地测定来制定定额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方法。步骤如下:

(1)分解工序。将工序分解为工步、操作组、操作、动作等,并分析工序结构,将不合理的或多余操作、动作予以删除或重新组合,使操作方法合理化。

(2)分析设备状况。主要分析设备、工具的性能及技术参数,充分发挥现有设备和工具的效能,并采用新的工艺规程,以达到工艺技术的先进性。

(3)分析生产组织与劳动组织。主要了解劳动分工、协作与车间布局是否合理;操作者技术水平、设备性能精度和加工件技术等级要求是否适应等。

(4)现场观察和分析计算。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工作日写实、测时、摄影、录像和分析计算,求出该项作业的各部分工时消耗的数值。

二、统计定额的制定

-运用生产统计和劳动统计的有关资料,经过必要的整理汇总以后,通过分析计算,即采用统计分析法制定出的劳动定额,简称为统计定额。

(一)简单算术平均法

简单算术平均法是根据实作工时(亦称实耗工时)的统计数据,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的基本计算公式,先求出一次平均数,然后再求出二次平均数,经过认真的对比分析和调整后,再制定出新的定额。

1.平均先进值的计算

例如:某零件A工序加工原定额为14工分/件,已知其实耗工时统计资料为11、13、14、12、10、9(工分/件)。试根据这些资料求出平均先进值。

计算平均先进工时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先求平均数,再将平均值与完成最好的实耗工时相加,求出二次平均数:

(2)先求平均数,再将平均值与所有比平均值先进_的实耗工时相加,除以项数,求出二次平均数:

(3)先求平均数,再将平均值与两个最先进和一个最落后的实耗工时相加,除以项数,求出二次平均数:

(4)先剔除已知数据中的最大的一个和最小的一个实耗工时,然后再按上述的第二种方法求出二次平均数:

2.先进平均值的计算

上述介绍的平均先进值的几种计算方法,都把一次平均数,甚至还将落后的数值,作为计算二次平均数的基础。而先进平均工时是指在一次平均数之外,所有先进数值的二次平均数。其计算方法是:

先求一次平均数,即

再求出先进数值的平均数,即:通过上述的分析计算可以看出,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求解平均先进(或先进平均)数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企业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无非是使劳动定额更能反映企业当前的生产水平,能够为绝大多数职工所接受,保证定额水平既先进又合理。

在生产重复程度低、工作地专业化程度不高的企业,由于实耗工时资料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多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

(二)加权算术平均法

当企业积累的实耗工时统计资料比较多时,可将工时资料先进行适当的分组,然后再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求出平均先进值。

例如:某车间100名工人日产量统计资料,经过统计整理、分组,得到表1一15中的分组资料。

表1-15分组统计资料

平均日产量组中值(x)人数(f)每组产量敷(xf)

20以下15460

20~302510250

30~403522770

40~5045281260

50~6055201100

60~706514910

70~80752150

合计—100—4500

根据表1—15中的分组资料,先计算平均日产量:

1.平均先进日产量的计算

平均先进日产量()是参照简单算术平均法:按下式计算的:平均先进日产量G

2.先进平均日产量的计算

具体计算时,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先进平均日产量是在求出一次平均数以后,将平均日产量()所在组以外的各先进组的日产量加权平均的结果,即:

先进平均日产量

(2)采用上述方法,求出的先进平均日产量并不是十分准确的。这是因为它只考虑了高于平均数3个先进组的i36名工人的完成情况,而忽略了平均日产量45件所在的这一组28名工人的完成情况,在28名工人中肯定还有一部分人的日产量是高于平均数的。

因此,为了精确起见,在计算先进平均数时,可采用插补法,将日产量为40~50(件)这一组中的部分工人及其部分产量考虑进去。具体计算方法是:

首先从平均数所在组中,求出日产量高于平均数45件的人数,即:

计算出先进部分工人的日产量数,即:

先进部分工人日产量总数(x1f1)

根据上述计算可列出表1—16。

表1—16分组统计资料

平均日产址组中值(x)人数(f)每组产量数(xf)

45~5047.514665

50~6055201100

60~706514910

70~80752150

合计—502825

计算先进平均日产量,即:

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来制定劳动定额,从一般公式的运用上看,权数(f)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带“量”的规定性,而且还具有“质”的规定性。现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实例:某家用电器厂安排具有高级技术和中级、初级技术水平工人分别完成电器盒的下料工作。这三类工人在全部生产工人中的比重分别是:

10%、60%和30%。他们的实耗工时分别为:

A.高级技工:4、4.1、4.2、4.3、4.4;

B.中级技工:5、5.3、5.4、5.5、5.6;

C.初级技工:6、6.2、6.5、6.6、6.7。

为了计算总体平均实耗工时,应先求出各类员工的平均实耗工时:

A类工人平均实耗工时

B类工人平均实耗工时

C类工人平均实耗工时

根据上述结果,要求出总体平均实耗工时,可采用三类人员的比重作为权重,即:

总平均实耗工时

利用各级技工的比重作为权重,求出的总平均实耗工时,反映了生产工人的技术结构特征,以此作为制定工时定额的依据,能够提高定额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相关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网络课程学习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教材及辅导用书

(责任编辑:昆凌)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