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6年人力资源管理员考试知识点精讲(6)

发表时间:2016/8/24 14:00:12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第四节企业员工与工时统计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企业员工的分类与统计的基本方法。

【知识要求】

一、企业员工的统计

企业员工统计包括人数统计和结构统计,企业员工人数统计是指一定时期内对整个企业或某个部门在职员工总人数的统计,又称平均人数统计;企业员工结构统计是指一定时期内对整个企业或某个部门在职员工按照一定标志所进行的构成统计。

二、企业员工的分类

1.按性别构成分类。在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由于工作环境不同,女性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也是不同的。有些岗位甚至对性别有严格要求,如工作环境较恶劣的岗位大都需要男性员工,这样的岗位有岗哨人员、开采人员、化工机械操作人员等;工作细致的岗位大都需要女性员工,如文秘、纺织人员等。

2.按年龄构成分类。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年龄有不同的要求,如计算机开发人员、业务人员、岗哨人员等通常比较年轻;中高层管理者通常比较年长。

3.按学历结构分类。员工的学历可体现在员工所持有的文凭上,如本科、硕士、博士等;也可体现在员工受教育的年限上。

4.按职业资格分类。即针对统一职业类别的人员,根据员工的职业技能的高低进行分类,如管理人员可分为高级管理人员、中级管理人员、初级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分为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员;技术人员可分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等。

5.按专业构成分类。即根据员工所属的专业类别进行分类,如财务人员(包含会计人员)、营销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

6.按职业类别分类。即根据员工所从事的职业类别进行分类,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务人员、服务人员等。

【能力要求】(计算题)

一、员工平均人数统计

(一)月平均人数

月平均人数是指计算月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是以计算月内每天实际人数相加之和,除以计算月内的日历日数求得,其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

例如,某单位5月份员工变动情况为:5月1日56人,6日2人调出,15日调进3人,22日又招进1人,26日4人退休,则全月平均人数为:

全月平均人数=(56×5+54×9+57×7+58×4+54×6)÷31

=55.5≈56(人)。

对人员增减变动很小的企业(单位),其月平均人数也可以用月初人数

与月末人数之和除以2求得。其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

在计算月平均人数时应注意:

1.公休日与节假日的人数按前一天的人数计算。

2.对新建立不满全月的单位(月中或月末建立),在计算该月平均人数时,应以其建立后各天实际人数之和,除以报告期日历日数求得,而不能除以该单位建立的天数。

例如,某单位5月12日建立,在员工工人数为80人,5月份以后各日人数没有变动。求该单位5月份的平均人数。

分析:5月份日历日数为31天,该单位自12日起的20天中每天均是80人。

月平均人数=51.6≈52(人)

(二)季平均人数

季平均人数是指计算季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是以计算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除以3后求得。其计算公式是:

季平均人数:

(三)年平均人数

年平均人数是指计算年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是以12个月的平均人数相加之和除以12求得,或以4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除以4求得。其计算公式是:

或:年平均人数

工时利用统计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工作时间统计的意义,工作时间的构成,以及工时统计

的方法。

I知识要求】

一、工作时间统计的意义(简答题)

1.为合理安排作业计划和定岗定员提供依据。对于生产性行业,通过工作时间统计,掌握工作时间利用水平的一般规律,可以为合理安排生产作业计划,督促和检查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提供必要而可靠的资料;对于服务性行业,通过工作时间统计,可以为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还可据此制定合理的定岗定员。

2.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提供依据。产品成本中,人工成本部分需要直接根据工时统计资料进行核算,料费、管理费部分的核算是以人工成本为基础的,因而也间接依辏于工时统计资料。

3.为合理发放工作报酬、考核、奖励、晋升提供依据。企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通过工作时间统计,可以了解工作人员的病、事假,出勤情况以及有效工时利用情况,从而确定工资、奖金的计发。同时,通过工作时间统计可以对工作者进行考核,以作为对其进行各种类型的奖励和晋升的重要依据。

4.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通过对工作时间的统计,可以了解对工作时间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揭示工作时间利用中的不合理环节,找出工作时间浪费的原因,提出减少工作时间损失的各类措施,以促进工作时间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和充分的利用,提高工作时问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发现和总结在工作时间利用方面的先进经验,为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工作时间创造条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工作时间的构成

1.日历时间。日历时间是整个时间资源的总量,是员工工作时间的自然极限。

2.制度公休时间。制度公休时间是指法定的公休日和节假日。我国的法定休息日,全年共有104天,加上全民的节假日10天,我国制度公休时间为114天。

3.制度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是指法定工作时间。它反映出能利用的工作时间的最大值,是考核企业工作时间利用程度充分与否的标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文件规定,员工全年月平均工作天数和工作小时数分别调整为20.92天和167.4小时。

4.缺勤时间。缺勤时间是指在制度工作时间内由于个人原因没有上班的时间。缺勤时间分为全日缺勤和非全日缺勤两类,前者是指员工在一个工作日中都未上班;后者是指员工在一个工作日中,仅有几个小时末上班,其他时间上班。

5.出勤时间。出勤时间是指在制度工作时间内,员工实际上班的时间。

6.停工时间:停工时间是指在制度工作时间内,由于企业的原因造成员工上班但没有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如由材料供应中断、动力不足、检修设备、任务安排不足、等待图纸和设计更改等原因造成员工无法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时间。但是,如果企业预先知晓这些原因,将公休日与工作日调换使用,。则工作日休息不算停工时间,公休日工作不算加班时间。

停工时间又分为停工被利用时间和停工损失的时间。停工被利用时间是指停工后员工被安排从事非本职的其他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表明企业为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积极组织安排员工从事其他生产性工作的情况。但需注意,如果企业安排员工从事的是非生产性活动,则不能称被利用,不能计入停工被利用时间内。

7.非生产时间。非生产时间是指在制度工作时间内,员工出勤后由于行政原因安排其从事非生产性活动的时间。如占用生产时间的选举、党团组织活动、开会、参观和各种公益活动等。;

8.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是指在规定的工作时闻内,员工出勤后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时间,它是工作时闻的核心部分。实际工作时间是制度内从事本职工作时间与停工被利用时间之和,即在规定的工作时闻内,实际从事本职生产性工作的时同与停工被利用从事其他非本职生产性工作的时间之和。

9.加班时问。加班时间是指在规定工作时间以外,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企业安排员工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时闻。

10.全部实际工作时间。全部实际工作时间是指员工在规定工作以内和以外,实际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时间总和。

相关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网络课程学习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教材及辅导用书

(责任编辑:昆凌)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