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年护士资格证考试教材第一章第八节生命体征评估知识点

发表时间:2017/2/6 15:12:40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第八节生命体征的评估

一、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体温的评估

1体温的产生与生理调节

(1)体温的产生:体温是物质代谢的产物,是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肌运动过程中不断产生热能的结果。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机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2)体温的生理调节:正常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它通过大脑与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散热方式

1)辐射:是指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到另一个与之不接触的物体表面的散热方式。在安静状态下及低温环境中,辐射是主要的散热方式。由身体辐射所散射出的热量与辐射面积的大小成正比。

2)对流:是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散热量与气体或液体的流动速度成正比。

3)蒸发:是指由液态变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在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如病人高热时用乙醇拭浴,就是利用乙醇的蒸发带走热量,以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4)传导: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到另一个同他直接接触且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如高热时用冰袋、冰帽等降温,就是利用传导散热。

2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1)正常体温:所谓正常体温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点,而是一个范围。临床上通常以口腔、直肠和腋窝的温度为标准,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深部的体温。但临床测量口腔、腋下

温度更为常见。正常值:口腔舌下温度为37℃(范围在36.0—37.2℃),直肠温度37.5℃(范围在36.5~37.7℃),腋F温度36.5℃(范围在36.O一37.0℃)。

(2)理性变化:体温虽然保持相对恒定,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随年龄、性别、昼夜、运动和情绪等因素的变化而有所波动,但这种波动很小,常在正常范围内。

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由于基础代谢水平不同,体温也不同。新生儿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发生波动。儿童基础代谢率高,体温可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基础代谢率低,故体温偏低。

2)性别因素:女性一般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体温可轻度升高,而排卵期较低,这主要与孕激素分泌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3)昼夜因素:体温随昼夜变化出现有规律的波动,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体温最高,但变化范围不大,约在O5~1℃之间。

4)其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均可使体温略有升高。而安静、睡眠、饥饿等可使体温略有下降。

3异常体温

体温过高体温过高称为发热。根据引起发热的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其中感染性发热临床上最常见。

(1)发热程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发热程度可划分为:

1)低热:体温37.3~38O℃。

2)中等度热:体温381—39.O℃。

3)高热:体温39.1~4l℃。

4)超高热:体温在41qC以上。

(2)发热的过程:发热的I临床过程可分为以F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临床表现:病人畏寒、无汗、皮肤苍白,有时伴有寒战。体温上升的方式有骤升和渐升。体温突然升高,在数小时内体温就上升到最高点,称为骤升,如肺炎球菌性肺炎。体温逐渐升高,在数日内上升到最高点,称为渐升,如伤寒。

2)高热持续期: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临床表现:病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深快,脉搏加快,尿量减少。此期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因疾病及治疗效果而异。

3)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大于产热,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临床表现:病人大量出汗,皮肤温度下降。退热的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体温急剧下降称为骤退,如大叶性肺炎;体温逐渐下降称为渐退,如伤寒。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及患心血管病的病人,易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应密切观察,加强护理。

(3)热型:热型是根据绘制在体温单上的体温曲线波动的特点所分的类型。l临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体温持续升高达39.O一40.O℃左右,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0℃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l℃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等。

3)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天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4)体温过高病人的护理

1)密切观察:测量体温,对高热病人应每隔4_,J、时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2次;同时注意观察发热的临床过程、热型、伴随症状及治疗效果等,如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血压及出汗等体征。小儿高热易出现惊厥.应密切观察,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卧床休息:高热时,新陈代谢增快,进食量少,消耗增加,病人又大多体质虚弱,因此应卧床休息,减少能量消耗,以利于机体的康复。护士还应为病人提供温度适宜、安静舒适、通风良好的室内环境。

3)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9.0qC,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时,可用乙醇拭浴、温水拭浴或做大动脉冷敷。*行药物或物理降温半小时后;应测量体温,并1做好记录及交班。

4)保暖:体温上升期,病人如伴寒战,应及时调节室温,注意保暖,必要时可饮热饮料。

5)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病人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鼓励病人少量多餐。鼓励病人多饮水,以补充大量消耗的水分,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对不能进食的病人,遵医嘱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以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

6)口腔护理:高热病人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引起日。腔炎症及溃疡,因此,护士应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病人漱口_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感染,如口唇干裂应涂润滑油保护。

7)皮肤清洁:病人在退热期常常大量l出秆,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及床单、被套,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着凉。对长期高热卧床的病人,还应注意预防压疮的发生。

8)心理护理:观察了解发热各期病1人的心理反应,对体温的变化、伴随的症状给予合理的解释,经常关心体贴病人,满足病人的需要i以缓解其紧张情绪消除躯体不适。

9)健康教育:教会病人及家属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简易的物理降温方法,并告知病人及家属休息、营养、饮水、清洁的重要性。

Ⅱ.体温过低

(1)概念:体温在35.0℃以下,称体温过低i常见予早产儿及全身衰竭帕危重病人。前者因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对外界温度变化不能自行调节;后者则由于末梢循环不良,特别是当环境温度较低、保暖措施不当时,机体散热大于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2)临床表现:病人表现为躁动、嗜睡,甚至昏迷i心跳呼吸减慢、血压降低,轻度颤抖、皮肤苍白、四肢冰冷。

(3)护理:若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采取以下措施:

1)保暖:给予毛毯或加盖被,足部放热水袋,给热饮料等,以提高机体温度,减少热量散失,但对老人、小儿及昏迷病人,保暖的同时要注意防止烫伤。

2)提高室温:应设法维祷室温在24~26℃。

3)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每小时测量体温一次。

4)配合抢救:积极配合医生作好抢救准备。

(二)测量体温的方法

1体温计的种类

(1)冰银体温计的种类:包括口表、肛表、腋表,分别用来测量口腔、直肠、腋下温度。

(2)其他:如电子体温计、可弃式化学体温计、红外线测温仪等。

2.测量方法

(1)用物:体温计放人弯盘内(垫纱布)或体温篮内,消毒液纱布,记录本,笔和带秒针的表。

(2)操作方法:测量前,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水银柱是否在35℃以下。备好用物携至床边,确认病人,给予解释,以取得合作。根据病人病情选择合适的测量体温的方法:

1)口腔测温法:①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舌F热窝,即舌系带两侧;②嘱病人紧闭口唇含住口表,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不要说话;③3分钟后取出。

2)腋下测温法:①协助病人解开衣扣,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使之紧贴皮肤;②嘱病人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不能合作的病人应协助夹紧手臂;③10分钟后取出。

3)直肠测温法:①协助病人侧卧、俯卧或屈膝仰卧位,露出臀部;②润滑肛表水银端,将其轻轻插人肛门3~4c“;③3分钟后取出;④用卫生纸擦净肛门处。

体温计取出后,用消毒纱布擦净,准确滨数,将体温计甩至35℃以下,放到消毒液容器内消毒,记录体温值;整理床单位,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3)注意事项

1)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总数。手甩体温计时要用腕部力量,勿触及他物,以防撞碎。切忌把体温计放人热水中清洗或放在沸水中煮,以防爆裂。

2)根据病人病情选择合适的测量体温的方法:①凡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鼻腔手术以及呼吸困难、不能合作的病人,不宜测口腔温度;②凡消瘦不能夹紧体温计、腋下出汗较多者,以及腋下有炎症、创伤或手术的病人不宜使用腋下测温法;③凡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以及心肌梗死的病人不宜使用直肠测温法。

3)病人进食、饮水,或进行蒸汽吸入、面颊冷热敷等,须隔30分钟后测口腔温度;腋窝局部冷热敷应隔30分钟再测量腋温;灌肠、坐浴后须隔30分钟,方可经直肠测温。

4)测口温时,当病人不慎咬破体温计时,应立即清除玻璃碎屑,以免损伤唇、舌、口腔、食管及胃肠道的黏膜;口服牛奶或蛋清以延缓汞的吸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服大量粗纤维食物(如韭菜等),以加速汞的排出。

5)凡给婴幼儿、昏迷、危重病人及精神异常者测体温时,应有专人看护,以免发生意外。

6)如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合,应守在病人身旁重新测量,必要时可同时测口温和肛温作对照。

(三)水银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和检查法

1.水银体温计的清洁、消毒

(1)目的:保持体温计清洁,防止交叉感染。

(2)消毒液:常用的有70%乙醇、1%过氧乙酸、l%消毒灵等。

(3)方法

1)水银体温计使用后,全部浸泡于消毒容器内,5分钟后取出,用冷开水冲洗后,将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再放入另一盛有消毒液容器内浸泡,30分钟后取出,用冷开水冲洗,擦干后存放于清洁的容器内备用。

2)口表、腋表、肛表应分别消毒、清洗与存放。

3)消毒液和冷开水须每日更换,盛放的容器应每周消毒一次。

2水银体温计的检查方法水银体温计需定期检查,以保持准确性。方法:将所有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0c以下,于同一时间放人已经测试过的400C以下的温水内,3分钟后取出

检视。若读数相差0.2℃以上、玻璃管有裂隙、水银柱自动下降的体温计则取出,不再使用。

二、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一)脉搏的评估

1脉搏的概念随着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相应地出现扩张和回缩,动脉这种有节律的搏动称为脉搏。

2.正常脉搏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1)正常脉搏的观察

1)脉率:即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在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的脉率为60:100次/分。在正常情况下,脉率与心率是一致的;如脉率微弱难以测得,应测心率。

2)脉律:脉律是指脉搏的节律性。正常脉搏的节律均匀、规则,间隔时间相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脏的功能。

3)脉搏的强弱:正常情况下脉搏强弱一致。t脉搏的强弱取决于心排出量、动脉的充盈程度、动脉管壁的弹性和脉压大小。

4)动脉管壁的弹性:正常的动脉管壁光滑、柔软,有一定的弹性。

(2)生理性变化:脉搏可随年龄、性别、情绪、运动等因素而变动。一般同年龄女性脉搏比男性稍快;幼儿比成人快;老人稍慢;运动、情绪变化时可暂时增快;休息、睡眠时较慢。

(二)异常脉搏

1异常脉搏的观察,

(1)频率异常

1)速脉:在安静状态下,成人脉率超过100次/分,称为速脉。常见于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休克、大出血前期的病人。

2)缓脉:在安静状态下,成人脉率低于60次/分,称为缓脉。。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人。

(2)节律异常:脉搏出现节律不均匀、不规则、间隔时间不等的变化。.

1)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搏动,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即代偿性间歇),亦称过早搏动或期前收缩。间歇脉多见于各种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的病人,少数健康人在过度劳累l情绪激动、体位改变时也可出现。发生机制是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地发出冲动,使心脏搏动提早出现。

2)二联律、三联律:每隔一个正常搏动出现一次期前收缩,称二联律j每隔两个正常搏动出现一次期前收缩,称三联律。

3)脉搏短绌:也称为“绌脉”。是指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表现为脉搏细速、极不规则,听诊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j0常见于心房纤维颤动的病人。发生机制:由于心肌收缩力强弱不等i有些心排出量少的搏动只产生心音,而不能引起周日血管的搏动,造成脉率低于心率b心律失常越严重时,“绌脉”越多,当病情好转时,“绌脉”消失。

(3)脉搏强弱的异常

1)洪脉:当心排出量增加,动脉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脉搏强大有力,称洪脉。常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

2)丝脉:又称细脉。当心排出量减少,动脉充盈度降低,脉搏细弱无力时;扪之如细丝,称丝脉常见于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等病人

(4)动脉管壁弹性的异常:动脉硬化时,管壁变硬,失去弹性,且呈迂曲状或条索状,触诊如同按在琴弦上。常见于动脉硬化病人。

2.异常脉搏的护理

(1)观察:观察病人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及动脉管壁的弹性,以及其他相关症状。

(2)遵医嘱给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作好用药指导。

(3)做好心理护理,消除顾虑。

(4)协助进行各项检查,如心电图等。

(三)测量脉搏的方法

1.测量部位凡身体浅表靠近骨骼的动脉,均可用以诊脉。常用的是桡动脉,其次有颞浅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胭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股动脉等。

2.测量方法触诊法,以桡动脉为例。

(1)诊脉前,病人应情绪稳定,测量前30分钟无过度活动,无紧张、恐惧等。

(2)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手臂舒适,手腕伸展。

(3)护士将示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指端轻按于桡动脉处,按压的力量大小以能清楚触到搏动为宜。

(4)正常脉搏计数半分钟,并将所测得数值乘2,即为脉率。如脉搏异常或危重病人应测1分钟。若脉搏细弱而触不清时,应用昕诊器听心率1分钟代替触诊。

(5)记录结果。

(6)脉搏短绌的测量:发现脉搏短绌的病人,应由两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出“起”、“停”口令,两人同时开始,测1分钟。记录方法:心率/脉率。

3,注意事项

(1)诊脉前,病人有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应休息20~30分钟后再测。

(2)不町用拇指诊脉,以防拇指小动脉搏动与病人脉搏相混淆。

(3)为偏瘫病人测脉搏,应选择健侧肢体。

三、呼吸的评估及护理

(一J呼吸的评估

1.呼吸的概念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取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种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2.正常呼吸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1)正常呼吸的观察:在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的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正常呼吸表现为节律规则,均匀无声,不费力。

(2)生理性变化:正常呼吸的频率和深浅度可因年龄、性别、运动、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一般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老年人稍慢;同年龄的女性较男性呼吸频率稍快;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呼吸增快;休息和睡眠时呼吸频率减慢。另外,呼吸的频率和深浅度还可受意识控制。

(二)异常呼吸

1.异常呼吸的观察

(1)频率异常

1)呼吸增快:在安静状态下,成人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称呼吸增快或气促。常见于高热、缺氧等病人。因血液中二氧化碳积聚,血氧不足,可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发热时体

温每升高l℃,呼吸每分钟增加约4次。

2)呼吸缓慢:在安静状态下,成人呼吸频率少l于12次/分;称呼吸缓慢。常见于呼吸中枢受抑制的疾病,如颅内压增高、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病人。

(2)节律异常

1)潮式呼吸:又称陈一施呼吸,是一种周期性的呼吸异常。特点表现为开始呼吸浅慢,以后逐渐加深加快,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浅变慢,然后呼吸暂停5~30秒后,再重复出现以上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其呼吸形态呈潮水涨落样,故称潮式呼吸。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脑炎、颅内压增高、酸中毒、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病人。

发生机制:当呼吸中枢若奋性减弱和高度缺氧时,呼吸减弱至暂停,血中二氧化碳增高到一定程度时,通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刺激呼吸中枢j使呼吸恢复。随着呼吸的由弱到强,二氧化碳不断排出,使其分压降低,呼吸中枢又失去有效的刺激;呼吸再次减弱至暂停,从而形成了周期性呼吸扎

2)间断呼吸:又称毕奥呼吸。表现为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特点为有规律地

呼吸几次后,突然暂停呼吸,问隔时间长短不同,随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出现。

发生机制:同潮式呼吸,是呼吸中枢兴奋性显著降低的表现,但比潮式呼吸更为严重,预后不良,多在呼吸停止前出现。一常见于颅内病变j呼吸中枢衰竭等病人

(3)深浅度异常.

1)深度呼吸:又称库斯莫呼吸,黾_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等引起

的代谢性酸中毒病人。

2)浮浅性呼吸:是一种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有时呈叹息样。见于濒死病人。

(4)音响异常

1)蝉呜样呼吸:吸气时有一种高音调的音响,声音似蝉鸣,称为蝉呜样呼吸:发生机制:多由于声带附近阻塞,使空氯进入发生困难所致。常见于喉头水肿、痉挛或喉头有异物等病人。

2)鼾声呼吸:是指呼气时发出粗糙鼾声的呼吸。发生机制:由于气管或支气管有较多的分泌物蓄积。多见于深昏迷病人。

(5)呼吸困难:呼吸困难的病人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出现用力呼吸、张口耸肩、鼻翼扇动、发绀,辅助呼吸肌也参与呼吸运动,在呼吸频率、节律j深浅度上出现异常改变。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

1)吸气性呼吸困难:病人吸气费力,吸气时间显著长于呼气时间,辅助呼吸肌收缩增强,出现明显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i肋间隙或腹上角凹陷)。原因:由于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进入肺部不畅,呼吸肌收缩,肺内负压极度增高所致。见于喉头水肿、喉头有异物的病人。

2)呼气性呼吸困难:病人口纸费力j呼气时间显著长于吸气时间:原因:由于下呼吸道部分梗阻,气体呼出肺部不畅所致。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病人。

3)混合性呼吸困难:病人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呼吸的频率加快而表浅。多见于肺部感染的病人。

2.异常呼吸的护理.

(1)观察:密切观察呼吸及相关症状、体征的变化。

(2)卧床休息:采取舒适体位卧床休息,减少耗氧量,并调节室内温度、湿度,保持空气清新。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吸痰。

(4)吸氧:酌情给予氧气吸人,必要时可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5)根据医嘱给药,注意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6)心理护理:根据病人反应,有针对性地作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恐惧与不安,使病人情绪稳定,有安全感,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三)测量呼吸的方法

1测量方法

(1)护士在测量脉搏后,手仍按在病人手腕处保持诊脉姿势,以免病人紧张而影响测量结果。

(2)观察病人胸部或腹部起伏次数,一起一伏为一次,一般病人观察30秒,将测得数值乘以2,呼吸异常病人观察1分钟。

(3)危重或呼吸微弱病人,如不易观察,可用少许棉花置于病人鼻孔前,观察棉花被吹动的次数,计时1分钟。

(4)记录呼吸数值。

2.注意事项

(1)测量呼吸应在安静状态下,如病人情绪激动或有剧烈运动,应休息30分钟再测量。

(2)在测量呼吸频率时,应同时注意观察呼吸的节律、深浅度、音响及气味等变化。

(3)因为呼吸可受意识控制,所以测量呼吸时应注意不要让病人察觉。

四、血压的评估及护理

(一)血压的评估

1血压的概念

(1)血压:是指在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临床上所谓的血压是指动

脉血压。

(2)收缩压:当心室收缩时,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最高,称为收缩压。

(3)舒张压:当心室舒张时,动脉管壁弹性回缩,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降至最低,称为舒张压。

(4)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

2.正常血压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1)血压正常值:血压一般以肱动脉血压为标准。在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收缩压为90~139mmHg(12—18.5kPa),舒张压为60~89mmHg(8~l】.8kPa),脉压为30~40mmt{g(4~5.3kPa)。

(2)生理性变化

1)年龄:动脉血压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新生儿血压最低,儿童血压比成人低。

2)性别:同龄女性血压比男性偏低,但更年期后,女性血压逐渐增高,与男性差别较小。

3)昼夜和睡眠:一天中,清晨血压一般最低,傍晚血压最高,夜间睡眠血压降低,如过度劳累或睡眠不佳,血压稍有升高。

4)环境:在寒冷刺激下,血压可略升高;在高温环境中,血压可略下降。

5)部位:因左右肱动脉解剖位置的关系,一般右上肢血压高于左上肢。因股动脉的管径较肱动脉粗,血流量多,故下肢血压比上肢高。

6)其他:紧张、恐惧、害怕、兴奋及疼痛等精神状态的改变,均可致血压升高。此外,吸

烟、饮酒、盐摄人过多及药物等也会影响血压值。

(二)异常血压

1.异常血压的观察

(1)高血压:成人收缩压≥t40mniHg(18.7KP~i)和(或)舒张压~>90mmt-【g(12kPa),称为『苟血』盘。

(2)低血压:成人血压低于90/60~50tr。mHg(12/8:_6.65kPa)称为低血压b常见于大量失血、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病人

(3)脉压的变化: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硬化等病人;脉压减小: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主动脉瓣狭窄等病人。

2.异常血压的护理.

(1)发现血压异常时,应保持镇静,与病人基础血压对照后,给予解释、安慰。

(2)密切观察血压及其他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3)病人血压过高,:应卧床休息;血压过低,应迅速取平卧位及时报告医生,作相应的处理。

(三)测量血压的方法

1.血压计的种类包括:水银血压计(分台式、立式两种)、弹簧表式血压计、电子血压计等。

2.测量方法测量部位:常用部位有上肢肱动脉、下肢股动脉.以下以水银血压计测量上肢肱动脉为例。

(1)测量前:①嘱病人休息20730分钟,以消除劳累或缓解紧张情绪,防止影响血压值;

②检查血压计,符合要求:袖带宽窄合适,玻璃管无裂隙,管道连接正确,水银充足,橡胶管和输,气球不漏气。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病人,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3)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露出上臂,将衣袖卷至肩部,伸直肘部,手掌向上。

(4)放平血压计,打开盒盖呈90。垂直位置,打开水银槽开关,血压计水银柱确定在O的位置。

(5)将袖带平整无折地缠于上臂,袖带下缘距肘窝2~3cm,松紧以能放人一指为宜。

(6)戴好听诊器,在袖带下缘将听诊器胸件紧贴肱动脉搏动最强点(勿塞在袖带内),护士一手固定胸件,另一手关闭气门,握住输气球向袖带内打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使水银柱再上升20一30mml趣(267~4.00kPa)。

(7)松开气门,使水银柱缓慢下降,速度为4mmHg/。s(O.533kPa/s),并注视水银柱所指的刻度,当从听诊器中听到第一声搏动音时水银柱l上所指刻度,即为收缩压;随后搏动声逐渐增强,当搏动音突然变弱或消失时水银柱所指刻度为舒张压。

(8)整理血压计:测量完毕,驱除袖带内余气,整理袖带放回盒内适当位置,将血压计向右倾斜45。角时关闭水银槽开关,以防止水银倒流,关闭血压计盒盖。

(9)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

(1O)记录:记录方法为:收缩压/舒张压。读血压数值时,应先读收缩压,后读舒张压。变音和消失音之间有差异时,两个读数都应记录。

3.注意事项

(1)测量前应检查血压计符合要求方可使用。如水银不足;可使血压值偏低。

(2)需要密切观察血压的病人,应做到!‘四定甜即定时间i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以

确保所测血压的准确性及呵比性。

(3)测血压时,血压计“O”点应与心脏、肱动脉在同一水平位上。坐位时肱动脉平第四肋软骨,仰卧位时肱动脉平腋中线水平。

(4)排除袖带因素干扰:①根据所测部位选择合适的袖带,袖带过宽时测得的血压值偏低,袖带过窄时测得的血压值偏高;②所缠袖带应松紧合适,过紧使血管在袖带未充气前已受压,测得的血压值偏低;过松则使袖袋呈气球状,导致有效测量面积变窄,测得的血压值偏高。

(5)打气不可过猛、过高,以免水银溢出,影响测量结果及病人舒适度。水银柱出现气泡,应及时调节、检修。

(6)当发现血压异常或听不清时,应重测血压。注意应先将袖带内的气体驱尽,使水银柱降至“O”点,稍待片刻,再进行测量。

(7)为偏瘫病人测血压,应选择健侧。因患侧血液循环障碍,不能真实地反映血压的动态变化。

相关推荐:

春节特惠抢红包啦

→→免费注册会员获取更多资讯

2017年护士资格证考试准题库下载

护士资格证考试手机版访问

2016年护士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

(责任编辑:昆凌)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护士资格

        [旗舰班]

        学霸定制 一站式通关 重学保障

        3680

        了解课程

        496人正在学习

      • 护士资格

        [精讲班]

        大数据高频题库 畅快刷题 高性价比

        1580

        了解课程

        615人正在学习

      • 护士资格

        [启航班]

        集训通关 核心考点提炼 真题演练

        9.9

        了解课程

        655人正在学习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