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级经济师考试必备考点金融专业:信 用

发表时间:2018/1/12 14:43:54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初级经济师考试必备考点金融专业:信用

一、信用概述

(一)信用的含义从经济意义上看,信用是一种以偿还本金或商品并支付利息的借贷行为,其特征是货币或商品的所有者将其货币或商品暂时转让给别人使用,借贷双方约定期限,按期归还,并由借方支付给贷方一定利息。信用活动中形成的借贷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二)信用的特征

1.信用关系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信用是货币或商品使用权的暂时让渡,是债权人在一定时期内将一定数量的实物或一定数额货币的使用权暂时让渡给债务人。在借贷活动中,货币或商品多余的一方即债权人将商品或货币贷出,货币或商品的短缺方即债务人接受债权人的商品或货币。信用关系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应遵守承诺按期偿还商品或货币并支付利息,债权人则有要求对方按期足额偿还商品或货币并支付利息的权利。

2.信用具有债务偿还性和债权收益性

实物或货币的暂时让渡是以偿还为先决条件的。债权人贷出的实物或货币资金,要求在信用关系到期时,按一定方式得到返回,也就是说,债权人有到期追索其债权的权利,同样,债务人也有到期偿还所借债务的义务。同时,实物或货币资金的借贷不是无偿的,而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信用关系建立在有偿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债权人在让渡实物或货币的使用权时,要求在归还时有一定的增值或附加额。

3.信用活动具有风险性

信用活动的风险性是指债务人到期不能按期足额归还债权人的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债权人到期能否收回本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债务人的信誉和能力、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及社会道德规范,从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一)信用的产生

私有财产的出现是早期信用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出现了除保证生存以外的剩余产品,原始的公有制度开始分化瓦解,出现了私有财产;同时,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扩大,开始了原始的商品交换活动,这被认为是早期信用关系的物质基础。

商品货币关系是信用的客观经济基础。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收支的过程中会产生赊销、延期支付等借贷行为,同时在各经济主体中,经常同时存在盈余和赤字单位,这种对商品或货币占有的不均衡必然导致借贷行为的产生,形成了信用的客观经济基础。

早期的借贷主要是实物借贷,能直接满足借方的某种需要,具有直接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贷方的盈余量和借方的需求量往往并不一致,影响了信用的效率。在货币出现以后,货币借贷逐渐取代实物借贷占据信用活动的主导地位。

(二)信用的发展

1.高利贷信用

高利贷信用,是指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以获取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早期的信贷活动大部分属于高利贷信用,具有利率高、剥削重的特点,是广泛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古老的信用关系。

高利贷的贷款者包括商人和货币经营者,寺庙、教堂和修道院及奴隶主、封建贵族等。马克思在分析高利贷时指出,将所借资金投入非生产领域和贷款者对货币资金增值额的要求违反社会平均利润分配规律是高利贷活动的两个特征和衡量标准。

高利贷信用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高利贷在破坏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前提条件的形成。高利贷对小生产者和农民的剥削,使他们中的很多人失去生产资料,沦为无产者,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劳动力方面的准备。同时,高利贷者手中聚敛的大量财富,也为货币资金转化为生产资本创造了条件。但是,高利贷信用极高的利率也是资本家无法承受的,这使得反对高利贷信用成为新兴资产阶级为发展自己而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

2.早期资本主义信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信用表现为借贷资本的运动。借贷资本,是指货币资本家和银行为获得利息而贷放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金,其利息来源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生息资本的现代形式,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适应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借贷资本是在与高利贷资本的斗争中产生的,而资本主义信用的形成基础则是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发展。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如折旧基金、待支付的工资、用于准备购买生产资料的流动资本及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等:另一方面,总有一部分资本家在经营过程中会出现临时补充资本.,以维持其资本循环的连续性或出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范围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货币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之间就有可能通过信用形式调剂货币资本的余缺。于是,从产业资本中游离并独立出来的闲置资本就转化为借贷资本。

3.现代信用活动

由于信用活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人们把现代的经济称为“信用经济”,足觅信用活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谓信用经济,是指以货币经济为基础,以金融业的发达为条件,以信用交易为主要交易方式的经济形态。

现代市场经济中,债务和信用是无处不在的经济现象。所有的信用货币都由债务关系组成。社会经济活动中很多的支付方式都是使用支票和汇票等信用凭证,由于技术进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多数商品交易都是采用延期付款或预付部分货款的方式签订购销合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产品和交易程序不断创新,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和不断丰富更是将金融市场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金融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可以说,现代市场经济已经变成了高度发达的信用经济或金融经济。

三、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按照借贷关系中借方与贷方的不同,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租赁信用等。

(一)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或预付货款的形式提供的信用。它是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如赊销赊购、分期付款、预付货款等。

商业信用具有如下特点:①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工商企业,其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企业。②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商业信用提供的是处于再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资本。③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一致的。在经济复苏、繁荣时期,产业资本扩大,商业信用的规模随之扩大:反之规模缩小。

商业信用直接以商品生产和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生产和流通服务,因此商业信用对加速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最大限度利用产业资本和节约商业资本,促进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商业信用也有其自身局限性:①规模上和数量上的局限性。商业信用的最高限度是工商企业现有资本的利用,数量有限。②方向上的局限性。商业信用只能向商品直接需求者提供信用,或者需求者向供给者预付货款,而不可能相反。③信用能力上的局限性。企业之间发生商业信用时需要了解相互之间的信用能力。④期限上的局限性。商业信用只适用于短期借贷。

商业信用的工具主要是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以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债权所掌握的一种书面凭证,主要有期票和汇票两种。

(二)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经济中的重要形式,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银行信用具有如下特点:①银行信用的债权人主要是银行,也包括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主要是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工商企业和个人。②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货币资本。这一特点使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规模上、数量上和方向上的限制。③银行信用的能力和作用范围大大提高。由于银行与社会发生广泛的信用关系,利用社会资金的能力强,具有众多的机构和较高的稳定性及信誉,大大提高了信用的能力和作用范围。④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运动不完全一致。

银行信用在整个经济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银行信用虽然成了当代经济中信用的主要形式,它却不能完全代替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工具包括银行券、支票和金融债券三种类型。

(三)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为债务人或债权人而形成的一种信用形式。国家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两种。

国家信用与商业信用、银行信用不同,它与生产流通过程无密切联系。家国利用这种形式筹措资金,可以发挥如下特殊作用:①国家信用是调剂政府收支短期不平衡的手段。一国财政收支在财政年度内,常会因先支后收而发生暂时的不平衡,这样就可以借国库券这种短期债券解决收支矛盾。②国家信用是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国家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出现的财政赤字。为弥补赤字,不得不经常发行国债。③国家信用是协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通过发行各种长期和短期债券,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流动,从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国家信用工具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和政府担保债券三种类型。

(四)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满足其生活消费需要的信用。现代经济中的消费信用是与商品和劳务,特别是住房和耐用消费品的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消费信用方式一般包括赊销、分期付款、消费信贷三种。

消费信用的积极作用主要有:①启动新的消费热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②拓展银行经营空间,优化银行信贷资产结构,从而提升银行竞争力。③促进消费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消费信用同样存在缺陷。它使消费者提前动用未来的收入,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消费需求过高,加剧供需矛盾,制造虚假繁荣,过度膨胀必然推动通货膨胀。因此,对消费信用应加以适当的控制和引导。

消费信用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就是信用卡。信用卡是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对具有一定信用的顾客发行的一种赋予信用的证书。信用卡的基本功能包括:转账结算、储蓄、汇兑、消费贷款等。

(五)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是国际间相互提供的信用,是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内的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等扩展到了世界范围,并呈蓬勃发展之势。国际信用日益成为国际结算、进出口贸易、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国际信用存在不同的形式,主要有:

(1)国际商业信用。它是指出口商以延期付款方式向进口商提供的信用。除国际贸易中的延期付款外,还有补偿贸易和来料加工两种形式。

(2)国际银行信用。它是指进口国和出口国双方银行为进出口商提供的信用,主要形式是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是银行对出口贸易所提供的信贷,主要有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两种形式。卖方信贷是指出口方所在地银行向出口商提供的信贷,出口商对国外进口商提供延期付款销售。买方信贷是指由出口方所在地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进口方所在地银行或进口商提供贷款。

(3)国际间政府信用。它是指国家政府间相互提供的信用。一般由政府和财政部门进行借贷,利率较低、期限较长、条件较优惠,具有友好往来的性质,但个别附有政治条件。

(4)国际金融机构信用。它是指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为其成员国提供的信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一般期限较长、利率较低、条件优惠,但审查较严格。一般用于成员国弥补暂时性际国际收支不平衡、保持汇率稳定、经济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六)租赁信用

租赁信用是通过出租固定资产而收取租金的一种信用形式。物品出租期间,物品所有权仍归出租入所有,承租人有使用权。租金一般高于同期银行利息。租赁期满,承租人可以选择继续租赁,或归还所租设备,或作价购买所租设备。

租赁信用的主要形式包括:

(1)金融租赁。金融租赁又称财务租赁,是一种融资和融物相结合的租赁形式,其做法是先由承租人选好所需机器设备,由租赁公司出资购买,并出租给承租人,租约期满后回收全部投资。

(2)经营租赁。经营租赁又称服务租赁,是一种提供租赁设备或工具短期使用权的租赁形式。出租人将自己经营的设备或工具反复出租,不靠一次出租收回设备或工具的价款及利息,也不单靠某一次租金获得利润。因此,经营租赁是一种由出租人提供维修、保养、管理服务、可撤销的、不完全支付的短期租赁形式。

(3)杠杆租赁。杠杆租赁是一种投资和信贷相结合的租赁形式,其做法是:出租人自己承担20%~40%资金,其余部分向银行借人,将购买的设备租给承租人,出租人以出租的设备和租金作担保向银行取得借款。

四、信用工具

(一)信用工具的含义

信用工具是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保证债权人或投资人债权或所有权的凭证。信用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凭证,具有法律效力,一般需注明交易金额及偿还债务的具体条件。信用工具种类很多,各具特点,但都具有偿还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等特点。

(二)信用工具的分类

随着信用关系和信用形式的不断深化和扩展,信用工具的种类也不断增加。按照不同的标准或角度,信用工具可分为如下类型:

1.按信用工具的性质分为债权凭证和所有权凭证

债权凭证代表持有人即债权人对发行人即债务人的债权。债权人可以在约定期限要求债务人还本付息,故债权凭证也称为约定证券,有国债、公司债券、支票、汇票等。所有权凭证代表持有人即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持有人分享企业盈利也承担风险,又称权益凭证,只有股票一种形式。权益凭证表明资金的投入并非取得债权而是所有权,因而无权据以索要本金,只可以在必要时通过转让所有权,即以出售证券的方式收回本金。

2.按偿还期限分为短期信用工具、长期信用工具和不定期信用工具

短期信用工具又称货币市场信用工具,通常指期限一年以下的信用工具,包括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票据、支票、信用证及旅行支票等。长期信用工具也称资本市场工具,通常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信用工具,包括股票和中长期债券等。不定期信用工具主要指银行券。

3.按信用工具发行者的性质分为直接融资信用工具和间接融资信用工具

直接信用就是资金短缺单位(非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从资金盈余单位直接融通货币资金的信用形式。最常见的直接融资信用工具是股票和债券。间接信用指盈余单位把资金存放(或投资)到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再由这些机构以贷款或证券投资的形式将资金转移到短缺单位手中的信用形式。间接融资信用工具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发行的钞票、存款单、可转让存单、人寿保险单、各种借据和银行票据等o

4.按是否与实际信用活动直接相关分为基础信用工具和衍生信用工具

基础信用工具是指在实际信用活动中出具的能证明信用关系的合法凭证,如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衍生信用工具是在基础信用工具之上派生出来的可交易凭证,如各种金融期货合约、期权合约、掉期合约等。

五、社会信用体系与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一)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信用信息不对称是阻碍信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解决信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必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就是与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使用有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组织机构、监管体制、技术手段、交易工具的总和。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目的是建立一个适应信用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促进一国市场经济向信用经济方向转变,即从以原始支付手段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向以信用交易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健康发展。

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是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信用信息记录和传播机制,把失信者个体间的矛盾转化为失信者与全社会的矛盾,依靠市场经济内生的力量,实现社会对失信者的联防惩戒。要建立起这种机制,社会信用体系必须包含信用信息系统、信用法律制度体系、信用中介服务体系、信用监督管理体系及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等系列内容。

我国十分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以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形成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网络,加快征信立法,促进征信行业的发展,积极发展专业化的信用机构,有步骤、有重点地开放征信市场,逐步建立失信惩戒制度,规范社会征信机构,加强征信市场监督管理。2003年,国务院“三定方案”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责,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具体承担这方面的工作。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各级政府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征信业管理条例》经2012年12月26日国务院第228次常务会议通过,已于2013年3月15日起正式实施。

2014年6月14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经国务院发布,开始在全国执行。《纲要》指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为基础,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重点,以推进行业信用建设、地方信用建设和信用服务市场发展为支撑,以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改善经济社会运行环境为目的,以人为本,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使诚实守信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规范。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社会信用基础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基本建成,信用监管体制基本健全,信用服务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发挥作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市场和社会满意度大幅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信用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会秩序显著好转。

2015年6月,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总体方案》,这是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也是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基础和前提。2015年8月,商务部、国资委联合发布《于进一步做好行业信用评价工作的意见》,提出进一步规范和促进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加快构建以行业组织为主体、第三方机构为支撑、企业广泛参与、政府指导规范、社会监督保障的“五位一体”行业信用体系。覆盖全社会的信用惩戒大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二)社会征信体系

征信是指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估、信用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客户判断、控制信用风险,进行信用管理的活动。

征信活动主要有四种形式:个人信用调查、企业资信调查、资信评级和商业市场调查。征信活动具有独立性、信息性、公正性、时效性等特点。

征信体系指的是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共享和报告制度,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提高信贷市场信息共享程度,降低贷款机构收集信息的成本,提高信贷市场效率,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增长。征信体系主要为借贷市场服务,同时也服务于商品交易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建立有效信用体系极为关键的环节。信用体系是一个全方位的体系,涉及信用主体的身份识别、信用记录共享和失信惩戒机制等各个环节,而征信作为一个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产业,仅涉及前两个方面,如果将信用体系看成一个大系统,征信体系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

征信体系通过长期保存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使企业和个人过去的偿还历史对未来新的信用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守信者得到奖励,失信者遭到惩罚,是约束企业和个人重合同、守信用的制度基础,对形成良好的信用文化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从长远来看,企业和个人征信应当成为商业银行控制信用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制度支柱之一,而对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评价是企业和个人征信的重要内容。因此,专业化的征信机构对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对其信用等级进行科学、准确的评定,将为商业银行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提供有力的保证。同时,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还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和个人消费的持续健康增长,改善经济结构。

征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征信业务即为信用信息服务的机构。它包括信用信息登记机构、信用调查公司、信用评分公司、信用评级公司。实践中出现的征信机构主要有:企业资信调查机构、消费信用调查机构、资产调查机构、资信评级机构、市场调查机构、信用管理咨询机构等。

征信监管就是指政府对征信业的监督管理。征信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及国家经济信息安全等都有密切联系,其重要作用和机构活动的特殊性使得国家必须对其实施严格的监管,必要性体现在:①征信业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来保证公众利益和国家经济信息安全;②征信业是一个需要社会公信力的行业,信誉是征信业的生命,需要政府有效监管规范征信业的行为,以确保征信业的社会公信力;③征信业是一个需要有一定条件和门槛的行业,需要政府对其开办条件和资质进行认定;④征信业是一个必须保护适度竞争的行业,市场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征信机构过多、过滥会导致信息分割和市场秩序的混乱。

从各国征信监管的实际情况来看,征信监管的范围和内容主要包括:①征信机构的市场准人。这是监管的基本内容,征信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国家必须对其实施较为严格的市场准入管理。②经营合规性监管。主要包括征信数据采集、披露程序和手段的合规性,对采用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手段采集和使用数据的行为进行处罚。③对征信信息安全性的监管。世界各国都把征信信息作为国家经济信息安全的管理范围,对征信机构数据库的安全性及征信数据的跨国流动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④对征信信息真实性问题引起的纠纷进行行政裁决。

我国征信监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征信机构监管指引》,按照“依法合规、权益保护、全面覆盖”的监管原则,对征信机构的许可和备案程序、个人征信机构保证金管理、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等征信机构整个业务生命周期的监管内容、措施和程序作出具体规定。《征信机构监管指引》的颁布,进一步细化和补充了《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有助于及时发现、解决征信机构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实现对征信机构的精细化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强化监督管理,征信市场规范发展。组织开展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人机构的征信业务现场检查,从严排查信息泄露风险,严肃查处征信违规事件。积极受理征信业务投诉,维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稳妥推进个人征信机构许可和企业征信机构备案工作,制/定征信机构统计报告制度,排查未经申请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规范征信市场运行秩序。

中国人民银行注重加强事中事后管理,培育和规范信用评级市场。逐步规范和细化信用评级机构备案程序,完善信用评级统计动态监测与分析,开展信用评级违约率检验,进一步丰富事中事后监管手段,着重加强对执业不规范、违约率整体水平较高的评级机构的检查力度。

实现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分类管理,培育和规范信用评级市场发展。截至2015年末,在中国人民银行备案的法人信用评级机构112家、非法人信用评级机构80家。2015年,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完成信用评级业务2.83万笔。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两类机构信用评级工作,重点建立健全这两类机构信用评级工作长效机制、强化信用评级结果运用,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截至2015年末,共完成882家小额贷款公司和1772家融资性担保公司信用评级。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还将继续推进征信管理法规与征信标准规范研究制订工作,不断加强征信机构监管和信用评级事中事后管理,维护信用信息主体和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以规范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开展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支持中小微企业、农户融资发展。以诚信文化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征信宣传教育活动,促进社会信用意识提升。

考生必看:

符合这些条件才能报考初中级经济师

不得不看,2018年经济师考试报名时间

更多经济师报考问题,这里有你要找的答案

经济师备考的良师益友——经济师准题库app

(责任编辑:xy)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经济师

        [协议护航-畅学班]

        10大模块 准题库资料 协议续学校方服务

        1680起

        初级 中级

        561人正在学习

      • 经济师

        [协议护航-精品班]

        12大模块 准题库资料 精品课程校方支持

        1680起

        初级 中级

        505人正在学习

      • 经济师

        [丰羽计划-畅学班]

        4大模块 题库练习 协议续学

        1080起

        初级 中级

        445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