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太鼓达人 奔跑中的"人鼓合一"

发表时间:2014/7/31 11:59:45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导语】:无论世界任何角落,鼓都是流传最久远的音乐,可以照映出一个民族深处的烙印。“太鼓”是日本传统的鼓艺表演形式。现在日本不光有纯粹的太鼓表演,还有以太鼓为器材的健美操,在学习了传统乐器的同时又锻炼了身体,真是一举两得…

直树是北海道鼓乐团里最不起眼的男孩,朴素敦实,眼睛细长,牙齿洁白,站在乐队的最后一排。我连续看了三天他们的太鼓演出,等到表演结束,无所事事地看着他们散场收拾乐器。第三天,直树上来跟我打招呼。

我请教他打鼓的要领,他想了想,讷讷地说:人鼓合一。师傅总告诫他们演奏者不应当是敲鼓者,而是鼓本身,鼓既是人,人亦是鼓。打了六年太鼓的直树说,太鼓的演奏不仅对手法、对臂力有要求,对演奏者的思想和状态也很在意。它是一个集体演奏的乐器,每一个演奏者都要全力投入,也需要与身边的人有默契的配合,才能发挥出气势。

尽管日本有各种各样风靡亚洲的流行音乐,但如果你走得更远更深,就能感觉到太鼓才是日本音乐的灵魂。它不是普通音乐,它是民族的魂。自然界的声音—呢喃的微风、哀嚎震裂的雷声、海浪的冲击声,透过鼓声传达出爱、恨、悲、欢。只要鼓声响起来,所有人,不管他是哪个阶层、有怎样光鲜或落魄的外表,都会顿时热血沸腾。

人神相通

太鼓的起源已不可考,但与日本的文化息息相关,这个复杂极致的民族,用简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节奏传达着对日月星辰、宇宙大地的敬慕,在击打中寻求大自然乐音的激励和哲思。它天然拥有这样的魔力:让人不知不觉回归到遥远的最初。许多人听太鼓表演时,喜欢坐在地上而不是椅子上,用身体感受这种原始的胎动。鼓面像一面镜子,喜怒哀乐、忧愁烦恼都能在鼓上相当直接表现、发散出来。不仅是击鼓者的情思,连听者的情思也会凝汇成一种无形的波浪,推动着击鼓者。很多西方人在聆听太鼓表演时,都会有“人神相通”的体验,尤其是曲终而余音袅袅的瞬间。

日本太鼓分为平鼓、缔鼓、宫鼓和大鼓,威力无比,要求演奏者有着强劲的体力和准确的打击力度。一般鼓的尺寸都比较大,形状如啤酒桶,鼓身用榉木做成,两面蒙上熟牛皮,直径在60至80厘米。鼓皮的振动也比一般鼓要丰富很多,造就了太鼓击打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在古代,太鼓可迎神宴飨,亦可驱瘟赶鬼。在佛教中,太鼓象征了佛的声音。一般,用鼓槌击打的叫太鼓,用手击打的叫鼓。据说早在绳文时代就出现了太鼓,当时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在日本的创世神话中,还有天宇受卖命(即《日本神话古事记》中的舞蹈女神)把桶倒过来敲得嘣嘣响的故事。中世纪随着“田乐”等的发达,太鼓在日本民间非常隆盛。而战国时代的大名们,则利用太鼓指挥军队,阵太鼓随之兴起。时至今日,太鼓成为音乐界备受关注的表演项目。每逢节日,全国各地都会组织不同的太鼓表演,表演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时鼓时舞,嘴里喊着口号,场面极宏伟壮观。

追随远方的鼓声

同在日本,不同地区的太鼓也有着彼此相异的艺术内涵,这其中,八丈太鼓最具代表性。

流行于八丈岛上的八丈太鼓,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同时敲击。这个位于东京以南约300公里的美丽小岛,面积仅68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万,江户时期曾是囚犯流放地,而八丈太鼓鼓音哀愁,有种悲怆之美,与这样的历史有很大关系。

看八丈太鼓表演时,能感受到鲜明的民族风范。鼓手们临场即兴发挥,用鼓声振奋自己,传达真挚而丰富的情感世界。鼓手稳稳地跨开双脚,握着的两只鼓棒划出斜斜的角度,然后一鼓作气向太鼓走去,激烈得像是用全身在打鼓一般。眼神没有丝毫转移,动作利落,倾泻涌出。它超越了传统太鼓的表现方式,企图让大地万物坚强柔韧的生命力在舞台上重新苏醒。

八丈太鼓本身坚强的风格,结合细致的舞台设计,营造出充满想象力的场景。没有语言、没有画面,就是鼓声传达出一幕幕丰富传奇的故事。时而激昂壮阔,如惊涛拍岸,时而沉潜幽远,如小溪潺潺。刚柔并济、物我合一。

幕后灵魂

太鼓并没有像很多古老艺术那样逐渐萎缩甚至消失,而是随着时代发扬光大,甚至走向国际,这样的良性发展,要得益于一位太鼓艺术家—田耕先生。

早年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的田耕其实不谙音乐,但他才思过人、观点激烈。1969年,田耕离校到佐渡岛考察乡土艺术。就是这一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却大大地触动了他。由于对太鼓的接触、了解,进而发展为热爱,不满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轻视和默然的他旋即在当地组织起鬼太鼓座,并且成为这个日后在日本最富盛名的太鼓组合的精神支柱与幕后灵魂。

同时还是一位马拉松爱好者的田耕认为,跑步与音乐是一体的,都是人生戏剧与能量的反应,主张音乐与人的原始野性结合。他藉马拉松锻炼体能,视打鼓为原始生命力的抒发。鬼太鼓座成员在佐渡岛上隔绝俗世5年,精炼太鼓艺术,发展肢体语言,冀求完美的舞台呈现。而这种厚积薄发的行为也让他获得了应有的回报,1975年,鬼太鼓座在美国波士顿跑完马拉松后直接登上舞台,以三尺八寸大鼓演奏,从此蜚声国际。

鬼太鼓座组合的乐器配置都很大众—传统的鼓为主奏乐器(最大的太鼓重350公斤),辅以尺八(类似竹笛)、三味线(类似三弦)等民族器乐、体魄健美的舞蹈。他们的演奏充满淳朴的民风与古老神秘的气氛。各种不同类型、大小高低、音色各异的鼓声,奏鸣出振撼心魄的乐响。不管听众的背景如何相异,都能在鼓乐声中动容。

初听鬼太鼓座组合的演奏,会觉得节奏单调呆板,不善变化。只有细细品味,才会渐渐在这简洁、有力的鼓声中感悟出无以比拟的坚毅的力量。他们甚至会选择单一节奏的鼓乐长达数分钟之久,体现出一种无畏、坚韧,一往直前的音乐风范。这种没有多少花哨和技巧的做法,反而化繁为简、直抵人心。

奔跑、敲击、舞动

除了隐身幕后的创始人田耕,“座长”高久保康子则是台前英雄。乐团鼎盛时,她刚刚31岁,长得娇小玲珑,四肢清瘦,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很多人见到台下的保康子,都不会相信她会是鬼太鼓的领导者。然而她绝非可等闲视之的花瓶,一到舞台上,她便瞬间焕发活力,肢体舞姿柔韧有力、吹奏竹笛冷艳动人,及至挥击太鼓的狂放有力,让力与美天衣无缝地给合。

鬼太鼓座的成功,也在于成员间刚柔并济、阴阳调和、全团凝聚一体。观者不会觉得是十几位演奏者在表演,而是宛若一人。听众与其说是在听鼓,不如说是在感受一种强悍。甚至是充满野性的神采。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太鼓的声音更贴近人性。因为是打击乐器,因而杂音很多,与经过多道处理的清澄声乐正好相反,太鼓的声音更为感性和生猛,对听者的触动更加短促、强烈。而击鼓者不论男女,用的除了头脑、记忆、情思外,还有富有张力的肉体活动,纯粹、清爽,身体变成器乐的一部分,因此十分迷人。

三十年的演出历程,鬼太鼓座带给世界无与伦比的震撼和感动。他们曾由小泽征尔指挥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共同演出,也曾在美国用徒步巡演的方式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始于1990年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终于1993年马拉松长跑至卡内基,完成最后一场演出。全程共跑了14000英里,演出多达三百场,穿破121双运动鞋。奔跑、敲击、舞动,这些简单的重复赢得了全世界的观众,

田耕逝世后,鬼太鼓座成员渡海重回他们的发源地佐渡岛,再次从那里出发,到达新总部富士市,重现马拉松巡演旅程。他们认为,唯有继续地跑步击鼓,才能慰藉在天国的田耕先生。

当今的太鼓,在鬼太鼓座以及更多年轻组合的演绎下与时俱进,新元素源源不断。而演出的范围也早已扩展到全球,从洛杉矶到马尼拉、从巴塞罗那到约翰内斯堡……不同的人在各种音乐厅、广场、剧院听到了太鼓声。不知道他们是否如我在北海道听太鼓一样,战栗、震慑然后开悟。

更多关注:日语学习网 日语学习资料 日语学习方法 日语旅游指南

(责任编辑:zm)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各地资讯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