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用:2019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辨析题“答题模板”

发表时间:2019/7/29 18:02:17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即将来临,是不是还在为不会做辨析题而发愁?今天小编和大家仔细分析一下辨析题到底应该如何作答。

辨析题又叫判断说明题,是一种先判断正误再做判断解释的题型。在历年的教师资格笔试考试中辨析题一共是4道,每道题为8分,总分为32分。这一类题目是传统的判断题的变形,在具体作答过程中,考生或者无从下手,或者找不准得分点。究竟如何在辨析题中拿到满意的分数呢?

答题思路

首先按照常规判断题判断正误。

第一步:找切入点,关注程度副词、关联词、关键词等

1.程度副词、关联词:“凡是”、“一定”、“必须”、“就是”、“只要……就……”等。可考虑题干表述是否狭隘,例如:“只要充分备课,就能上好课”。

2.找到关键词,:从关系、概念解析入手。例如:“学校教育是一种传授知识的社会活动”。

第二步:判断对错并详细分析

只有“对”“错”两种答案,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回答,例如“此说法是片面的”“此说法应该一分为二的看”“此说法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分析时按照“表明观点——分析观点——总结观点”的方案进行作答。

【答题模板】

第一步:表明观点。“此观点是正确的/错误的。”“以上说法是正确的/错误的。”

第二步:分析观点。这是整道题的核心要点。需要做到充实、有理有据。

A.若观点错误:

1.概括指明错在哪里。例如:“违背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对素质教育要求买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

2.指明观点提出的背景/确定分析题干所处的环境/解释概念/理论阐述。例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专家’是指在本学科领域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杂家’具有丰富知识的教师。”

3.详细分析错误之处。结合基础理论详细分析理论,几种作答方式可选:(1)阐述正确的理论应该是什么;(2)错误理论详解。例如:在一道否认纪律约束的题目里,就要详细阐述纪律约束的概念、作用、重要意义、造成的不良后果,以及与正面引导相互结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4.提出策略。结合题干中错误的观点、做法,提出正确的做法。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因坚持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做到……”“教师应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有……。”

B.若观点正确:与A部分结构相同,稍作变动即可,具体模板如下:

1.概括对在哪里;

2.指明观点提出的背景/确定分析题干所处的环境/解释概念/理论阐述;

3.详细分析错误之处;

4.提出策略。

只要大家勤加练习,勤于思考,就一定能够在辨析题上拿到满意的分数。

举例说明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判断理由。

2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23.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4.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

25.学生知识越多,说明学生能力越强。

【参考答案】

22.此题说法正确。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其中相对独立性包括三方面,分别是、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23.此题说法正确。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也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途径。

24.此题说法错误。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它是主动的,是注意的重要品质;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它是被动的,是注意稳定性相反的一种现象。不能将二者混同,故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25.此题说法错误。知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并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能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影响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学习进度。但是知识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故上述说法不正确。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判断理由。

22.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

23.教学具有教育性。

24.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25.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参考答案】

22.【解析】此观点错误。

(1)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提高的过程。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标志。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开端。

(3)作为一名教师,应意识到品德的构成要素具有多种开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23.【解析】该说法是正确的。

(1)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递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2)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防止两种极端倾向。

(3)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传递科学知识,还要贯穿思想品德教育,将知识和思想品德结合起来。

24.【解析】此观点错误。

(1)记忆的三级模型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大约在2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

(2)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加以复述,便可以进入长时记忆,得以继续保存;如果它们得不到复述,就会很快消失掉。因此,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

(3)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重要的知识进行复述,使得重要知识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得到长期保存。

(4)综上所述,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而不是想象,题干观点错误。

25.【解析】此观点错误。

(1)强化有正负之分,负强化通过终止不愉快的刺激增强行为反应的概率。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2)负强化的目的是提高行为反应的概率,而惩罚的目的是消除或抑制某行为反应。

(3)因此,负强化和惩罚本质并不相同。


考生必看:

2019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时间_入口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注意事项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表

题库推荐 2019年教师资格考试题库 免费下载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教师资格

        [笔面护航班]

        笔试+面试 一站式服务 协议重学班主任督学

        1980

        幼儿 小学 中学

        505人正在学习

      • 教师资格

        [精品乐学班-科目三]

        精讲课程 题库练习 优选学科

        380

        了解课程

        445人正在学习

      • 教师资格

        [面试特训班]

        升级模块 协议重学 研发资料班主任督学

        1980

        幼儿 小学 中学

        505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