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8年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前辅导试题2

发表时间:2017/12/5 9:57:42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第二章 症 状

第一节 发 热

【复习纲要】

1.起病时间及发病情况 发热开始的具体时间,是急性起病还是缓慢起病。感染性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发热、无菌性坏死物吸收发热多为急性起病,但也可以是亚急性或慢性起病。

2.病因及诱因 发热前有无明显原因,如劳累、受凉;有无感染表现,如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肠炎或皮肤化脓性感染、输血或输液反应等;有无开放性外伤,包括头部外伤等。

3.主要症状特点

(1)应询问发热的高低,是低热(37.3~38℃)、中等发热(38.1~39℃)还是高热(39.1~41℃)或超高热(41℃以上);询问发热持续时间;是自行退热还是药物或物理退热。

(2)尽可能了解是哪种热型。

①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②弛张热 体温常在39℃以上,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③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④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至39℃或39℃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菌病。

⑤回归热 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⑥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4.病情发展与演变 了解发热是否经过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 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①骤升型 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多伴有惊厥。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反应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②缓升型 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见于伤寒、结核病、布氏菌病。

(2)高热期 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持续数周。

(3)体温下降期 体温下降有两种方式。

①骤降 指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

②渐降 指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5.伴随症状

(1)发热伴有神经症状,如头痛、昏迷、惊厥、脑膜刺激征等,应考虑各种脑膜炎、中暑、脑血管意外、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2)发热伴咳嗽、胸痛、气促、咯血、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提示有支气管、肺或胸膜疾病。

(3)发热伴有肋脊角、腰肋部疼痛及尿频、脓尿、血尿者,提示泌尿系统疾病。

(4)发热伴有关节痛或关节炎者,提示有结缔组织病。

(5)发热伴腹痛、腹部包块者,提示腹腔内疾病。

(6)发热伴有皮疹,提示有细菌、结缔组织病、病毒感染等。

(7)发热伴淋巴结肿大者,提示结核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等。

6.诊治经过

(1)就诊前做过何种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血液、各种体液及分泌物等细菌学培养,各系统脏器血清学检查,自身抗体检查,各系统脏器的X线、CT、MRI及超声检查等。

(2)就诊前用过何种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退热药物,各种药物的剂量、疗程、疗效。

7.食欲及精神状态 应询问起病以后的饮食量、饮食习惯、吞咽是否通畅、是否需要用水助吞等,睡眠及精神状况如何。

8.其他病史 既往史、个人史、手术外伤、药物过敏、家族史以及近段时间中传染病接触史、疫区旅行史等均要详细询问。

编辑推荐: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教材与辅导用书

执业医师准题库,直播刷题学习平台!

(一站式解决做题、听课两大需求。)

马上下载


(责任编辑:lqh)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