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社会工作者《中级综合能力》第十章第二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发表时间:2019/9/30 14:07:08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关注:

2020年社会工作师考试报名时间 什么时候开始报名?

一、最低生活保障中的服务内容[了解]

(一)服务对象识别

服务对象识别就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瞄准机制。一般来说,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家计调查的方式,了解困难群众的家庭经济状况,并对照各个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选择“最需要或者最贫困的人群”作为救助服务对象。

在我国一些社会工作先发地区,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或社区通过向社会工作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专业社工承担人户调查、邻里访问、信息核查等工作,协助政府准确识别救助对象。

(二)帮助申请救助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一套严格的申请审批程序。在申请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救助对象了解申请程序和申请方法。首先,要帮助申请人判断是否具备申请的条件。其次,要以家庭为单位,帮助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同时需要如实提交所需的材料。接着可以协助申请人接受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会同社区居(村)委会开展的入户调查、社区评议等活动,并如实反映掌握的有关情况。

(三)提供心理支持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或者收入微薄,或者家庭成员身患重病、身体残疾等,或者没有劳动能力、不具备劳动条件,自身无法获取足够的收入。这一切都致使他们的生存和生活压力巨大,精神或者心理也易于焦虑。社会工作者需要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舒缓压力,宣泄情绪。

(四)调节家庭关系

良好的家庭关系对于家庭成员的发展和改变生活状态有积极的影响。生活处于贫困状态时,家庭成员的心态和家庭关系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在协助服务对象申请低保的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和分析其家庭结构和关系,及时发现问题,调节家庭关系,改善家庭生态环境。

(五)开展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包括学习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社会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增强。在生活压力之下,救助对象的就业意愿比较强烈,但是文化素质低,缺乏知识和技能,没有求职信息和技巧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救助对象再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家庭而言,需要积极开展能力建设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使其摆脱贫困状态。

例如,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转变就业观念,帮助救助对象提高操作技能、创业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等。

(六)促进社会融入

在社区层面.低保家庭对于社区的依赖程度颇高,生活范围也主要局限在社区内部,人际圈子同质性高,家庭支持不够。社会工作者要为低保家庭创造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社区的公益和文娱活动,帮助他们建立和其他社区居民的联系。同时,在互帮互助中,鼓励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增加他们的成员感、归属感和自信心。俗话说,远不如近邻。在社区中,邻里的守望相助对于困难群体来说是心灵上的莫大安慰。

二、特困人员供养中的服务内容[了解]

(一)提供基本生活条件

特困人员是困难群体中的困难群体。他们没有生活来源,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法定赡养人等可以依靠。对于这部分群体,首先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改善其生存状况。这里的基本生活条件主要包括住房、食物、衣服以及出行等。

(二)提供日常生活照料

很多特困人员生活不能自理,或者不能完全自理,这就需要通过供养政策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照料服务,例如个人卫生的洗漱洗理、居住环境的洒扫整饬、每日三餐的按时供给以及其他照料服务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季节变换时,要及时看护和照顾特困人员,以防发生意外。

(三)提供疾病治疗

应当建立特困人员的健康档案,了解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并对所患疾病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定时进行康复和救治。此外,应联系社区医院或者专门机构为特困人员定期体检。一般性的体检以及小的疾病,可以通过设立在供养机构的医务室给予治疗;需要到当地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还要及时联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部门,协调解决治疗费用问题。

(四)办理丧葬事宜

当特困人员身故之后,应当积极联系殡葬管理部门,处理丧葬事宜。如果当地制定有惠民殡葬政策,应当确保亡故的特困供养人员能够享受到。

三、医疗救助中的服务内容[了解]

(一)协助申请救助

医疗救助就是为了帮助城乡贫困人口解决基本医疗服务问题,减轻病人的经济压力。目前,医疗救助主要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有些地方已将医疗救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低收人家庭中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重病患者等。

社会工作者需要给救助对象讲解医疗救助的政策、标准和方式,协助救助对象准备所需材料申请救助,帮助他们获取医疗救助待遇。

(二)改善救治环境

在救助对象救治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救助对象了解医疗机构的诊疗程序,熟悉治疗过程以及了解治疗效果。同时,积极与医务人员沟通,介绍救助对象的具体情况,寻找较为合适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三)协调医疗资源

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连接医疗保险经办部门,通过医疗救助为城乡贫困人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供资助,并帮助患者通过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报销相应的医疗费用;另一方面要连接医疗机构和民政部门,帮助符合条件的患者准备各种材料,及时就医和诊治,并协助救助对象获得医疗救助。

此外,还要帮助救助对象了解治疗和康复的资源,寻找当地医院以及社区医院的资源,使得救助对象在医院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回到社区能获得继续治疗和康复。

(四)强化社会支持

救助对象身患疾病需要治疗时,除了没有经济收入之外,他们还缺乏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关爱。在医疗救助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动员志愿者和社区邻里共同帮助救助对象,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予他们关爱。

四、住房救助中的服务内容[了解]

(一)协助申请住房救助

住房救助的对象是符合住房困难规定标准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社会工作者要把握住这一政策要点,根据当地的基本住房保障标准和救助标准,协助住房困难群众准确评估自己的家庭收入、财产状况以及住房状况,并作出是否申请的判断。如果评估后认为符合救助条件,社会工作者应当帮助住房困难群众准备相关材料,及时提出申请,以便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优先给予住房保障。

(二)宣传讲解政策

住房救助主要通过配租公共租赁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实施,不同家庭情况涉及的救助政策有所不同。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申请人理解住房救助的政策,明了当地的救助标准,按照程序提出申请。同时,要帮助申请人正确对待和接受申请结果。

五、教育救助中的服务内容[了解]

(一)提供教育机会

国家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给予教育救助;同时为在高中(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这部分人员,以及不能入学的残疾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救助。社会工作者要了解救助对象的家庭情况,及时摸清潜在救助对象对教育救助的需求,

帮助申请政府提供的教育救助,使处于贫困状态的儿童和青少年能够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改变家庭和个人命运的机会,也是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途径。

(二)提供教育补助

针对困难家庭学生教育救助在内的教育资助体系共分5个层次,即“奖、贷、助、补、减”。所有这些措施,困难家庭的学生都可以享受。所谓奖,即学校设立奖学金支持家庭困难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三)心理能力建设

在儿童和青少年接受教育救助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关注他们的心理能力建设,给予积极正向的支持,鼓励青少年参与社区和学校的社团活动,多与同辈群体交往;引导青少年多用优势视角看待自己的生活境遇,在生活中获得成长。

六、就业救助中的服务内容[了解]

(一)转变就业观念

(二)自我认知调整

(三)职业技能培训

(四)连接就业资源

七、临时救助中的服务内容[了解]

(一)危机干预

申请临时救助的情形具有突发性、急难性、临时性特点,需要立即进行危机干预,否则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无法改变的严重后果。社会工作者面对申请临时救助的人员,要积极采取危机干预措施,真正救急解难,确保服务对象的生命安全。

(二)外展服务

社会工作机构或者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开展外展服务,对于生活陷入困境,无力改变自身状态的人员要给予及时的帮助。例如,对于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要了解其需求,并及时提供临时的食宿、衣物、疾病治疗等,或者协助他们返回原籍。外展服务是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一般包括街头救助和全天候救助两种。

街头救助是指借助救助巡逻车和救助亭对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全天候救助是指各个地区的救助站24小时开放接待流浪、乞讨或者其他需要急难救助的人员。比如,在一些地区救助社会工作者向流浪、乞讨人员派发“救助指引卡”,与城管人员合作劝助,并且动员市民和大学生志愿者劝导、指引流浪、乞讨人员。

(三)机构救助

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或者社会工作者要向在街头流浪、乞讨的人员告知如何向救助管理机构求助。如果是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或者行动不便的人员,还要引导、护送他们到当地的救助管理机构;对于有突发疾病的人员,要立即通知急救机构进行救治,确保生命安全。

知识点七、临时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机构救助包括基本生活安置以及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流浪、乞讨人员没有基本的生活条件,且生存缺乏保障。救助机构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予生活的合理安排。除了物质上的救助,还要开展教育,对其行为和心理进行疏导,消除其懒惰和依赖社会的想法,纠正偏差行为,帮助其分析自身的长处和弱点,鼓励他们独立自强,走出困境。

八、受灾人员救助中的服务内容[了解]

(一)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助的不同阶段(重点)

第一阶段:灾后紧急救援到一个月内的临时安置阶段。

第二阶段:灾后一个月至半年内。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建设临时住所,社会工作者要协助灾民迁入新居,并且要让灾民了解政府救助的内容以及如何寻求救助等,使之逐步适应过渡时期的生活。

第三阶段:灾后六个月至三年的中长期恢复重建阶段。一是家庭重建,二是社区重建,三是社会重建。

(二)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助的服务内容

1.协助安置受灾人员

自然灾害发生后,政府灾害救助应急机构应当根据情况紧急疏散、转移和安置受灾人员,并及时为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应急救助。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应当积极参与疏散、转移和安置工作,并随时开展针对受灾人员的危机干预工作。

2.及时开展危机干预

大灾过后,灾区群众目睹家园坍塌,遭遇丧亲之痛,会表现出震惊、恐慌、无助、焦虑、紧张、悲伤、抑郁等情绪,在行为上可能会出现行为失常、焦躁不安或者冷漠、退缩等。对于灾后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人、家庭和社区,社会工作机构和专业人员要尽快介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支持性的服务,使受灾人员迅速降低心理上的恼怒、悲伤等情绪,逐步恢复社会功能和生活功能。

3.修复社会支持系统

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受到严重破坏。家庭破碎、邻里失踪、社区被毁、村庄消失等突发事故,使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社会交往完全被打乱,社会生活突然陷入无序混乱状态。社会工作机构和专业人员要积极运用社工专业的方法,通过团体工作以及社区发展的方式为受灾人员重建和修复社会关系,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

4.社区重建与发展

受灾人员救助的长期目标应该是重建社区和发展社区。社区重建就是要组织和动员全体社区成员参与集体行动,寻找和利用资源,自助自救。同时,在解决社区问题中,促进社区早日重建并更好地发展。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要和社区成员一起,通过多方整合资源为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难题。

同时,组织和参与恢复重建工作,开展社区活动,复建邻里关系。社工机构要积极征求社区成员的看法并积极向政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编辑推荐:

原来这一科目是社工最难考的一科!

人家都是怎样一次性通过社会工作师考试的?

快速进入2020年社会工作师考试学习状态的小技巧!

(责任编辑:hbz)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社会工作师

        [协议护航-英才班]

        13大模块 准题库高端资料 协议退费

        1680起

        初级 中级

        750人正在学习

      • 社会工作师

        [丰羽计划-畅学班]

        准题库高端资料 协议续学

        880起

        初级 中级

        753人正在学习

      • 社会工作师

        [协议护航-畅学班]

        精研课程 准题库高端资料 协议须学

        1280起

        初级 中级

        655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