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计算机排版及其差错特征

知识点一、电子原稿转换排版(熟悉)

    作者使用wordwps等写稿,但是计算机排版软件在版面制作方面的功能更强大,需进行转换。利用作者电子原稿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纸质原稿随附电子文件发排

此方式作者提供完整打印稿及电子原稿,出版单位用打印稿进行审稿、加工等编辑工作,征得作者同意的较大改动及时反映到原稿的电子文件复本中。

发稿时排版单位依据打印稿,利用电子文件进行格式转换、修改和组版,并打印出校样共校对。校样达到付印质量要求后印制。

(二)电子文件直接发排

出版单位收到作者提交的电子原稿并经三级审稿认定可以出版,须先获得作者授权,然后编辑直接对电子原稿进行编辑加工整理并发稿。格式转换和改版后由排版单位打出校样送出版单位校对。

此流程原稿与校样合一,校样中大部分文字与原稿相同。但在文件转换和改版过程中,电子原稿的一些符号、冷僻字可能变异(甚至变成乱码),正斜体易变化,插图、表格、公式易差错。初校在校是非时仍要注意校异同。该方式不将校样对照原稿进行对校,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此方式多见于新闻单位。

(三)电子文件先行转换格式

出版单位收到电子原稿并经三级审稿认定可接受出版后,也要先获得作者书面授权证明,将电子原稿制作一个复本(原稿存出版单位)送排版单位进行文件转换和改版,再打印纸质稿交出版单位进行后续编辑工作。此后校对工作同纸质稿校对。

最初文件转换中的差错,需在编辑加工或校对过程中特别注意。同时所有改动需要排版单位在提交初校样前通过改版来反映,改版工作量大。图书出版单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此方式。

因纸质原稿仍存在,打出的校样应仍按照校对的常规模式进行。初校以校异同为主要任务。

2011年单选题

15. 校样与原稿的差异,通常是在( )过程中发生差错而造成的。c

  a. 原稿撰写

  b. 原稿誊录

  c. 图文排版

  d. 编辑修改

知识点二、计算机排版校样的差错特征(掌握)【常考点】

    (一)作者原稿带入的差错

    1.文字输入引入的差错

    1)拼音法输入文字:同音别字,忘删多余字等;

    2)五笔字型输入,字根拆分失误产生的别字。

    2.图、表、公式中的差错

    1)图:使用绘画软件不熟练产生的线条图曲线不正确、粗细不恰当,图中文字位置不合理等;图片清晰度不够、规格不合要求;因软件兼容性产生的剪贴图片丢失等;

    2)表格:复杂表格处理不当,忘记修正,表格省略横表线时,左右多栏文字未能恰当对齐等;

    3)公式:复杂公式中外文正斜体、上下标差错。

3.打印稿与电子文件不一致

    原因:

1)作者只改了打印稿未改电子文件,或修改电子文件未重新打印;

    2)作者误复制了书稿的中间版本;

    3)作者使用了自造字,但交稿时未交造字文件。

    (二)排版人员文字输入差错

    1.编码差错:如五笔字型拆分错误;

    2.击键错误:误击邻键、对称键,手指未到位,选序错误,多击键等;

    3.误读原稿:如草字误判、形似字误判、错分字、错合字、多字漏字与点到字等;

    4.字母混淆:外文字母大小写混淆;不同文种字母混淆;

5.造字差错:笔画模糊、原稿错;计算机造字文件未直接附在电子文件中造成黑方块或误调用造字文件造成的错误。

(三)排版人员排版操作差错

1.字体差错:非常用字体排成常用字体;字体错误成行、成片。中外文不同的排版命令导致外文或数字字体错误等。

2.转行不合要求;

3.标题差错:格式不符合要求;出现背题等。

4.文字中出现多余符号:如方正排版软件造成多余的白鱼尾括号,五笔字型造成多余的字空等;

5.插图、表格、公式差错;

6.其他排版差错:包括1)漏行;2)漏段;3)版面文字重复;4)转页差错等。

(四)改版操作差错

1.邻行邻位错改:误将相邻的行、字修改,应改之处未改;

2.格式前对后错:改版操作不当造成。

(五)计算机系统引起的差错

1.系统不兼容:出现字体、字号变更的错误,甚至一片乱码;

2.简化字繁体字转换差错;

3.病毒感染导致出错。

2011年多选题

46. 关于计算机排版及其差错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有( )。bde

  a. 随纸质原稿一起发排的电子原稿应是作者的原始文件复本

  b. 用电子原稿排版后打出的校样中,文字差错和格式差错都可能存在

  c. 用电子原稿排版时,操作人员不必再输入任何字符

  d. 计算机排版的校样中,有时会缺失或重复整个段落

  e. 计算机排版的校样中,也可能存在背题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