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安全生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

大纲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组织编制安全生产检查表,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排查事故隐患,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提出治理方案,统计分析和上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考点安全生产检查的类型、内容、方法及工作程序,隐患排查治理的定义及分类、隐患排查治理的要求、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

重点安全生产检查的类型、工作程序,隐患排查治理的要求

难点安全生产检查的工作程序,隐患排查治理的要求

知识点一、安全生产检查(常考点)

(一)安全检查的类型

1. 定期安全生产检查。

2. 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

3. 季节性及节假日前后安全生产检查。

4. 职工代表不定期对安全生产的巡查。

5. 专业(项)安全生产检查。

6. 综合性安全生产检查。

(二)安全生产检查的内容

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

软件系统主要是查思想、查意识、查制度、查管理、查事故处理、查隐患、查整改。

硬件系统主要是查生产设备、查辅助设施、查安全设施、查作业环境。

对非矿山企业,强制性检查的项目有: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高压医用氧舱、起重机、电梯、自动扶梯、施工升降机、简易升降机、防爆电器、场内机动车辆、客运索道、游艺机及游乐设施等;作业场所的粉尘、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和有毒物质的浓度等。

(三)安全生产检查的方法

1. 常规检查:定性检查,主要依靠安全检查人员的经验和能力。

2. 安全检查表法:安全检查表一般包括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标准、检查结果及评价等。了解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依据。

3. 仪器检查及数据分析法:在线监视和记录系统、仪器检查法。

(四)安全检查的工作程序

1. 安全检查准备: 资料、计划、提纲、人员

2. 实施安全检查:访谈、查阅、观察、测量

3. 综合分析:分析、判断,确定问题

4. 提出整改要求:整改意见和要求

5. 整改落实:举一反三

6. 信息反馈及持续改进:实现闭环

例:对非矿山企业,强制性检查的项目不包括:(  )

a、压力容器           b、防爆电器           c、振动           d、手持电动工具

答案:d

例:认真做好安全生产检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可使安全检查工作事半功倍。下列事项中,属于检查前准备内容的是(   )

a、查阅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记录           b、查阅检查对象的日常维护和保养记录

c、分析检查对象可能出现的危险、危害情况d、进行检查对象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性后评估

答案:c

知识点二、隐患排查治理(常考点)

(一) 定义及分类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二)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职责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第2点)。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向从业人员通报。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消除重大事故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除依照规定向本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有关负责人不及时处理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可以向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9)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除依照上述要求报送外,应当及时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1)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2)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3)隐患的治理方案

10)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车间、分厂、区队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

13)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及有关部门挂牌督办并责令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有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

经治理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提出恢复生产的书面申请,经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申请报告应当包括治理方案的内容、项目和安全评价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等。

(三) 监督管理

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立即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对挂牌督办并采取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收到生产经营单位恢复生产的申请报告后,应当在10日内进行现场审查

审查合格的,对事故隐患进行核销,同意恢复生产经营;审查不合格的,依法责令改正或者下达停产整改指令。对整改无望或者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根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6号),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监督管理的职责

b.生产经营单位应保证事故隐患治理所需的资金

c.一般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组织整改

d.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制定整改方案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