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抗肠蠕虫药

知识点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哌嗪。对蛔虫和蛲虫均有较强的作用。本品治疗蛲虫病需连续应用7~10日,远不如使用阿苯达唑方便。其不良反应小,尤其适用于儿童。

甲苯咪唑。治疗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和鞭虫病首选药。能控制传播。甲苯咪唑显效缓慢,给药数日后才能将虫体排出。

阿苯达唑。口服后吸收迅速,其抗虫作用与甲苯咪唑相似,也是一种高效、广谱、低毒的抗虫药,为蛲虫病首选药

噻嘧啶。对蛔虫、蛲虫和钩虫感染均有较好疗效,对鞭虫无效。噻嘧啶可抑制虫体乙酰胆碱

吡喹酮。为广谱抗蠕虫药

(二)典型不良反应

1.哌嗪类驱虫药

常见腹痛、腹泻、眩晕、嗜睡、幻觉、焦虑、疲乏。

2.噻嗪类驱虫药

十分常见头晕、失眠、口干、疲倦、药热、畏寒等

3.嘧啶类驱虫药

仅大剂量时出现不良反应。

(三)禁忌征

1.哌嗪类驱虫药

对过敏史者、肝肾功能不全者、有神经系统疾病者禁用

2.噻嗪类驱虫药

左旋咪唑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妇女禁用

3.嘧啶类驱虫药

1岁以下儿童、妊娠期妇女、肝功能不全者禁用

(四)药物相互作用

1)哌嗪与氯丙嗪合用,有可能引起抽搐,避免合用

2)哌嗪与噻嘧啶合用,有拮抗作用产生

3)左旋咪唑与噻嘧啶合用可治疗严重的钩虫感染

4)左旋咪唑与噻苯达唑合用可治疗肠道线虫感染

5)左旋咪唑与枸橼酸乙胺嗪先后使用,治疗丝虫感染

8哌嗪对人体具有潜在的神经肌肉毒性,避免长服

知识点二、用药监护

蛔虫病和鞭虫病应用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做为首选药,

蛲虫病以阿苯咪唑、甲苯咪唑为首选药,次选伊维菌素

钩虫病首选三苯双脒,次选阿苯咪唑、甲苯咪唑

绦虫病首选吡喹酮,次选阿苯咪唑、甲苯咪唑

注意阿苯咪唑在治疗囊虫病时,多于服药后2~7日出现不良反应,需采取相应措施(应用糖皮质激素、降颅压、抗癫痫等治疗)

知识点三、主要药品

1.哌嗪

【适应症】用于蛔虫和蛲虫感染。

【注意事项】(1)对贫血或营养不良者宜先给予支持治疗后,再用本品(4)对由用药过量而发生惊厥时,应即洗胃和吸出剩余药物,并静注地西泮5~10mg

【用法用量】口服:用于驱除蛔虫服用枸橼酸哌嗪,成人一日3~3.5g,睡前顿服

用于驱除蛲虫服用枸橼酸哌嗪,成人一日2~2.5g,分2次给予,连续服用7~10日。

2.阿苯达唑

【适应症】用于治疗钩虫、蛔虫、鞭虫、蛲虫、旋毛虫等线虫病乙基治疗囊虫和包虫病

【注意事项】(1)蛲虫病易自身重复感染,故在治疗2周后应重复治疗1

【用法用量】口服:(1)成人用于蛔虫及蛲虫病,单剂量400mg,顿服。(2)儿童,12岁以下儿童用量减半。

3.甲苯咪唑

【适应症】用于蛲虫、蛔虫、钩虫、鞭虫并、绦虫等。

【注意事项】(1)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甲苯咪唑可使肝脏转氨酶astalt血尿素氮增高

【用法用量】用于蛔虫、蛲虫病,单剂量200mg顿服

4.噻嘧啶

【适应症】用于蛔虫、蛲虫及十二指肠钩虫感染。

【注意事项】(1)对贫血或营养不良者宜先给予支持治疗后,再用本品(2片剂服用时不宜咬碎

【用法用量】儿童常用量:蛔虫病,一日10mg/kg,睡前顿服,连服2

【制剂与规格】宝塔糖0.2g。片剂:0.3g。混悬液

5.吡喹酮

【适应症】用于血吸虫病、绦虫并及囊虫病

【注意事项】(1)治疗过程中可引起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疹等,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应注意观察

【用法用量】口服:治疗囊虫病总剂量120~180mg/kg,分3~5日服用,一日量分2~3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