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临床执业医师《生理学》章节试题2

发表时间:2017/5/17 15:37:22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A.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B.突触前膜超极化

C. 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D.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E.通过轴突-树突型突触的活动来实现

2.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

A. 钠、钾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B.钠、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C. 钾、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D.钾、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E. 钠、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3.GAB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其结果是:

A. 直接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B.先引起E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C.先引起I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D.引起IPSP,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E.引起一个较大的EPSP

4.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机制是:

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B.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C.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D.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E.突触间隙加宽

5.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是:

A.人泡作用 B.出泡作用 C.易化扩散 D.主动运输 E.单纯扩散

6.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B.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C.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对K+的通透性升高

D.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E. 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7.关于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 总和

E.易疲劳

8.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元细胞体主要集中于脑内哪一部位:

A.脊髓前角

B.中缝核

C.纹状体

D.低位脑干

E.黑质和红核

9.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与闰绍细胞形成的突触所释放的递质是:

A.5—羟色胺

B.甘氨酸

C.Y-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E.去甲肾上腺素

10.脊髓的Renshaw细胞,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GABA

D.甘氨酸

E. 牛磺酸

11.交互抑制的生理作用是:

A. 保证反射活动的协调性

B.及时中断反射活动

C. 使反射活动局限化

D.使兴奋与不兴奋的界限更加明显

E.有利于反射活动的交互进行

12.Renshaw细胞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抑制属于:

A.交互抑制

B.传人侧支性抑制

C.突触前抑制

D.回返性抑制

E.对侧肌抑制

13.下列哪种神经元的连接方式是产生反馈性调节作用的结构基础:

A.单线式联系

B.聚合式联系

C.环状联系

D.辐散式联系

E.链锁状联系

14.在动物实验中,当脊休克过去之后,在原来切断面以下再作第2次切断,其结果是:

A.脊休克再出现

B,不再出现脊休克

C.动物立即死亡

D. 脊休克加重

E. 出现血压降低

15.膝跳反射是属于:

A. 单突触位相性牵张反射

B.单突触紧张性牵张反射

C.多突触位相性牵张反射

D.多突触紧张性牵张反射

E. 单突触的牵张反射

16.7—运动神经元的生理功能是:

A.引起梭外肌收缩

B.直接兴奋a—神经元

C. 引起梭内肌舒张

D.直接抑制a-神经元

E.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17.肌梭与梭外肌的关系及其生理功能是:

A. 并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B.并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C. 串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D.串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E. 并联关系,感受压力变化

18.腱器官与梭外肌的关系及其生理功能是:

A. 并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B.并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C. 串联关系,感受长度变化

D.串联关系,感受张力变化

E.并联关系,感受压力变化

19,在对侧伸肌反射中,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 感受器兴奋及冲动在传人的传导时间

B.兴奋经过中枢突触的传递时间

C.冲动在传出神经上的传导时间

D.冲动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导时间

E.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时间

20.肌梭的传入神经纤维是:

A. a纤维

B.r纤维

C.I类纤维

D.Ⅱ类纤维

E.I和Ⅱ类纤维

(责任编辑:lqh)

5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