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当前位置:

临床助理医师《病理学》复习资料32

发表时间:2017/1/23 14:46:57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第三节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调节

内分泌系统直接山下丘脑所调控,下丘脑含有重要的神经核,具有神经分泌细胞的功能,可以合成、释放激素和抑制激素,通过垂体门静脉系统进入腺垂体,调节腺垂体各种分泌细胞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下丘脑视上核及脑室旁核分别分泌血管加压素(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经过神经轴突进入神经垂体,贮存并由此向血液释放激素。

通过腺垂体所分泌的激素对靶腺如肾上腺、甲状腺和性腺进行调控,亦可直接对靶器官、靶细胞进行调节。下丘脑是联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枢纽,也受中枢神经系统其他各部位的调控。

神经细胞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能力,它们可分泌各种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通过突触后神经细胞表面的膜受体,影响神经分泌细胞。下丘脑与垂体之间已构成一个神经内分泌轴,以调整周围内分泌腺及靶组织。

内分泌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下丘脑也有直接调整其功能的作用,一个激素可作用于多个部位,而多种激素也可作用在同一器官组织,包括神经组织,发挥不同的作用。应激情况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分泌增加,加强血糖的调节,提高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限制血容量丢失,减少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CRH和皮质醇还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

(二)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

下丘脑、垂体与靶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性腺)之间存在反馈调节,如CRH通过垂体门静脉而刺激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细胞分泌ACTH,而ACTH水平增加又可兴奋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皮质醇,使血液皮质醇浓度升高,而升高的皮质醇浓度反过来可作用在下丘脑,抑制CRH的分泌,并在垂体部位抑制ACTH的分泌,从而减少肾上腺分泌皮质醇,维持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通过先兴奋后抑制达到相互制约保持平衡的机制,称为负反馈。

但在月经周期中除了有负反馈调节,还有正反馈调节,如促卵泡素刺激卵巢使卵泡生长,通过分泌雌二醇,它不仅使促卵泡素分泌增加,而且还可促进黄体生成素及其受体数量增加,以便达到共同兴奋,促进排卵和黄体形成,这是一种相互促进,为完成一定生理功能所必需。反馈控制是内分泌系统的主要调节机制,使相处较远的腺体之间相互联系,彼此配合,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并克服各种病理状态。

反馈调节现象也见于内分泌腺和体液代谢物质之间,例如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与血糖浓度之间成正相关,血糖升高可刺激胰岛素分泌,而血糖过低可抑制胰岛素分泌。应激时,血管加压素可促使ACTH、GH和PRL分泌增加,而全身性疾病时则可抑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产生低T↓3、低T↓4综合征。

(三)免疫系统和内分泌功能

内分泌、免疫和神经三个系统之间可通过相同的肽类激素和共有的受体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调节环路。神经内分泌系统对机体免疫有调节作用,淋巴细胞膜表面有多种神经递质及激素的受体,表明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其递质或激素与淋巴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介导免疫系统的调节。如糖皮质激素、性激素、前列腺素E等可抑制免疫应答,而生长素、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能促进免疫应答。

乙酰胆碱、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内啡肽以及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对免疫应答的影响因免疫细胞的种类不同而作用各异。ACTH既可由垂体产生,又可由淋巴细胞产生。

ACTH既可刺激肾上腺皮质产生和释放糖皮质激素,又可作用于免疫系统,抑制抗体的生成。内啡肽与淋巴细胞的相应受体结合,增强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和非杀伤活性,促进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抑制抗体的产生。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不仅作用于脑垂体细胞,调节ACTH及内啡肽的分泌,也作用于免疫细胞,影响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免疫功能。

免疫系统在接受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的同时,亦有反向调节作用。近年发现,神经内分泌细胞膜上有免疫反应产物如白细胞介素(IL-1、IL-2、IL-3、Il-6等)、胸腺肽等细胞因子的受体,免疫系统也可通过细胞因子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发生影响。

例如,在下丘脑神经元上有IL-1特异的结合受体,IL-1通过受体作用于下丘脑的CRF合成神经元,促进CRF的分泌。将IL-1注入侧脑室可增强动物慢波睡眠,抑制动物摄食活动。IL-2可通过增强基因表达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PRL、TSH、ACTH或LH、FSH、GH等激素的释放。

内分泌系统不但调控正常的免疫反应,在自身免疫反应中也起作用。内分泌系统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桥本(Hashimoto)甲状腺炎、Graves病、Ⅰ型糖尿病、Addison病等。在人类,自身免疫病好发于育龄女性,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也说明内分泌激素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有关。

第四节 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内分泌疾病相当常见,可因多种原因引起病理和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功能亢进、功能减退或功能正常。根据其病变发生在下丘脑、垂体或周围靶腺而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

内分泌腺或靶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或应答反应降低可导致疾病。非内分泌组织恶性肿瘤可异常地产生过多激素。此外,因医疗而应用药物或激素可以导致医源性内分泌疾病。

(一)功能减低的原因

①内分泌腺破坏:可因自身免疫病(Ⅰ型糖尿病、桥本甲状腺炎、Addison病、卵巢早衰、多内分泌腺衰竭综合征)、肿瘤、出血、梗死、炎症、坏死、手术切除、放射损伤等;

②内分泌腺激素合成缺陷,如生长激素基因缺失或突变、激素合成过程中的酶基因缺陷均可使激素的正常合成障碍;

③发生在激素、激素受体、转录因子、酶及离子通路的基因突变均可导致激素缺乏;

④内分泌腺以外的疾病,如肾脏破坏性病变,不能对25-羟维生素D↓3进行1α羟化,转变为具有活性的1,25(OH)↓2D↓3,也不能合成红细胞生成素。

(二)功能亢进的原因

①内分泌腺肿瘤,如垂体各种肿瘤:ACTH瘤、GH瘤、PRL瘤、TSH瘤、促性腺激素(Gn)瘤、甲状腺瘤、甲状旁腺瘤、胰岛素瘤、胰高血糖素瘤、醛固酮瘤、嗜铬细胞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②多内分泌腺瘤1型、2A型、2B型;

③激素受体突变而有获取功能(gainoffunction),腺苷酸环化酶自动活化并产生过多cAMP并发挥生物活性作用;④异位内分泌综合征:由非内分泌组织肿瘤分泌过多激素或类激素所致;

⑤激素代谢异常,如严重肝病患者血中雌激素水平增加,雄烯二酮在周围组织转变为雌二醇增多;

⑥自身免疫:TSH受体抗体刺激甲状腺功能增强(Graves病),⑦医源性内分泌紊乱。

(三)激素的敏感性缺陷

表现为对激素发生抵抗,主要有膜或核受体和(或)受体后信号转导缺陷,使激素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临床大多表现功能减退或正常,但血中激素水平异常增高,也有表现功能亢进者。

第五节 内分泌疾病诊断原则

完整的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应包括功能诊断、病理诊断和病因诊断三个方面。

一些典型的患者具有特殊的面容(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等)和病理性特征(如甲状腺肿大、眼部特征、黑棘皮病、异常毛发分布、生殖器幼稚等),对于诊断可提供一定的线索,但是轻症不典型患者因缺乏症状和(或)体征,早期识别并非易事,必须配合实验室检查,才能早期诊断、早期防治。

(一)功能诊断

1.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和体征对诊断内分泌疾病有重要参考价值,而有些表现与内分泌疾病关系比较密切,如闭经、月经过少、性欲和性功能改变、毛发改变、生长障碍或过度、体重减轻或增加、头痛、视力减退、精神兴奋、抑郁、软弱无力、皮肤色素改变、紫纹、多饮多尿、多血质、贫血、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呕吐、腹痛、便秘、腹泻)等。应注意从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中寻找内分泌功能紊乱和内分泌疾病的诊断线索。

2.实验室检查及其资料分析

(1)代谢紊乱证据:各种激素可以影响不同的物质代谢,包括糖、脂质、蛋白质、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可测定基础状态下血糖、血脂谱、血钠、钾、钙、磷、碳酸氧根等。

(2)激素分泌情况:激素测定通常采用竞争性蛋白结合原理,对内分泌紊乱和疾病的认识起到积极推进作用。临床上可由空腹8~12小时后血中激素和24小时尿中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测定(GH、PRL、ACTH、TSH、LH/FSH、总T↓3、总T↓4、游离T↓3、游离T↓4、皮质醇、睾酮、雌二醇、孕酮、甲状旁腺素、胰岛素、C肽、醛固酮、儿茶酚胺等),一般在基础状态下,测定垂体和靶腺两方面的激素水平,如ACTH和皮质醇、TSH和T↓4水平,LH和睾酮水平,可帮助了解其功能和发病部位。

但因激素呈脉冲性分泌,尤其是促性腺激素和性腺激素,最好相隔15~30分钟抽一次血,共3次并等量混合后,测定其值。测定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UFC),17-羟、17-酮类固醇,醛固酮,香草基杏仁酸(VMA)等,应同时测定肌酐量,使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

(3)动态功能测定主要有下列两类:

1)兴奋试验:多适用于分泌功能减退的情况,可估计激素的贮备功能,应用促激素试验探测靶腺的反应,如ACTH、TSH、hCG、TRH、GnRH、CRH试验,胰岛素低血糖兴奋试验,胰高血糖素兴奋试验,左旋多巴、精氨酸兴奋试验等。

2)抑制试验:多适用于分泌功能亢进的情况,观察其正常反馈调节是否消失,有无自主性激素分泌过多,是否有功能性肿瘤存在,如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葡萄糖耐量试验可作为兴奋试验(胰岛素、C肽)又可作为抑制试验(GH)。可乐定抑制试验观察儿茶酚胺(CA)分泌情况。

判断激素水平时,应考虑年龄、性别、营养状况、有无用药或是否处于应激状态以及取血时间等,并应结合临床状况,力求正确。

(二)病理诊断

包括病变性质和病变部位的确定,现有多种检查方法可帮助明确微小病变。

1.影像学检查蝶鞍X线平片、分层摄影、CT、MRI、B超,属非侵袭性内分泌腺检测法,可鉴定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性腺疾病、肾上腺肿瘤、胰岛肿瘤等。意外瘤(incidentaloma)为无症状的肾上腺肿瘤,直径<3.5cm者,若不愿探查,可以用CT随访;较大肿块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或作探查手术。

2.放射性核素检查甲状腺扫描(↑(131)I、↑(123)I、↑(99m)Tc);肾上腺皮质扫描采用↑(131)I-胆固醇;↑(131)I间碘苄胍(↑(131)I-MIBG)扫描用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3.细胞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病理活检,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精液检查,激素受体检测。

4.静脉导管检查选择性静脉导管在不同部位取血测定激素以明确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病变部位,如下岩窦(左、右)取血测定垂体激素对于判断垂体病变有价值。

(三)病因诊断

1.自身抗体检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又称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胰岛素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抗肾上腺抗体等,抗体测定有助于明确内分泌疾病的性质以及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甚至可作为早期诊断和长期随访的依据。

2.白细胞染色体检查有无畸变、缺失、增多等。

3.HLA鉴定

编辑推荐:

临床助理医师《病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临床助理医师《心血管系统》辅导资料汇总

2016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查询时间

临床助理医师考试报考指南

(责任编辑:lqh)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