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申论热点及标准表述8

发表时间:2016/11/1 16:49:11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热点阅读八慈善事业发展

2011年,社会公众对慈善事业发展空前关注.一方面,慈善为救灾、扶贫、扶老、助残以及教育医疗环保等提供了有力支持,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一些媒体和公众先后揭露了个别公益慈善组织存在的问题,对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提出了质疑.申论考试,最有可能从慈善事业发展本身来进行考查.

(一)问题表现

1.慈善捐赠水平较低.慈善捐赠按照流向可分成三个部分,即向慈善筹款机构的捐款、向慈善执行机构的捐赠、向受助人的直接捐赠.我国现有近100多家慈善公益组织,所掌握的资金总计仅占GDP的0.1%.这100多家慈善公益组织主要是慈善筹款机构0.1%反映的是这些慈善公益机构的筹款水平.更多的直接给慈善执行机构和受助人的直接捐赠没有计入统计,如很多给养老院、福利院、学校、医院等福利性机构的企业捐赠和其他社会捐赠.另外,还有大量的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捐赠也没有计入统计,如民政系统在全国开展的经常化捐助行动、政府部门直接接收的各种抗灾救灾捐赠等.

2.慈善公益机构缺乏社会公信力."郭美美事件"暴露出慈善机构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损害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善款去向不够明朗,缺乏良好的管理模式和运行秩序:善款使用情况得不到社会有效监督,单凭内部自律和道德规范不足以得到公众信任.

3.公民慈善观念落后,个人主动性慈善捐赠参与率较低.大部分公民对慈善事业以及慈善机构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由于慈善意识普及率低,慈善活动开展不多,慈善事业宣传力度不够,使得慈善组织、慈善理念和慈善行动没有深入人心.

4.发展慈善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慈善事业的进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融投资、退出等完整法律框架尚未形成,使一些有意从事慈善事业者只能裹足观望.

(二)重要意义

1.发展慈善事业,有助于优化社会收入分配结构.

发展慈善事业从经济上看是建立一种财富良性转移的机制,它的善款来源不外乎三个渠道:一是企业赞助,属于社会产品的初次分配;二是财政援助,属于社会产品的再分配:三是社会成员的个人捐助,这是社会成员在获得初次、再次分配后自愿付出的份额.属于社会产品的第三次分配.此外还有来自国际的援助.慈善事业是移富济贫的事业,它通过社会劝募和自愿捐赠的方式实施富裕阶层帮助贫困阶层.实现阶层之间良性的财富转移.因此慈善事业越是发展,对缩小阶层收入差距、缓解社会冲突的作用就越大.另外,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还可以引导正常消费,有利于实现全社会从一部分人先富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

2.发展慈善事业,有助于促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目前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西部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需要较长的时间,国家的转移支付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慈善事业的发展对缩小这种差距也将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例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希望工程"以来,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25亿多元,为260多万贫困学生铺就了求学之路,其中在援建的11266所希望小学中.80%的学校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慈善组织在这方面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具有独特的优势.

3.发展慈善事业,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中华民族的慈善事业源远流长.《礼记.月令》中有"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 绝"的记述: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民间的个人行善称为"义举".如各朝代都有"义田"、"义仓"、"义舍"、"义学"等.急公好义.仗义疏 财一直被视为优秀文化,广为社会所称颂.当今的慈善事业,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融入现代文明.提出无私奉献不是富人的专利,而是全民的责任;提倡捐助不是捐助者的施舍和恩赐,捐助者 和受助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受助者获得了物质的满足,捐助者获得了精神的快乐:现代慈善不是"养懒汉",它突破"授人以鱼",倡导"授人以渔",通过他助达到自立;慈善行为不仅要重视物质的援助,还 要体现对受益者精神的鼓励和慰藉.使受益者达到精神的充实和愉悦,、总之.慈善事业的发展,可以弘扬慈善精神,提升公众的慈善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起团结互助、和衷共济、扶危济困、平等友爱的良好 风尚.

(三)对策措施

第一,加强慈善宣传,提高慈善事业的影响力.要大力宣传"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关爱奉献"的慈善精神和乐善好施的先进典型,将慈善意识和慈善价值观,与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纳入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要向企业界、各社会团体广泛宣传,引导他们积极投身慈善事业、树立负责任的社会形象.要深入开展各类慈善活动,运用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慈善宣传教育,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让更多的人了解慈善事业、支持慈善事业、参与慈善事业.

第二,广泛募集资金,培育慈善事业发展的动力源.募集资金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关键,是做好慈善工作、实施慈善救助的物质基础.要积极开展各类募捐活动,做到集中捐赠和经常性捐赠相结合,有组> 织捐赠和自发捐赠相结合,常规性捐赠和应急性捐赠相结合,泛发动和吸引县内外更多的企业、单 位和个人参与社会慈善捐赠.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参加慈善公益活动,当好热心为民、乐于奉献的楷模.引导广大企业家在不断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多行善举,为社会和谐进步做 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规范资金管理,提高慈善事业的公信度.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在于规范善款募集、透明使用善 款和善款使用效益最大化.我们要切实加强对慈善机构和资金的监管,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帮助其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全过程监控慈善资金的运作,定期公布开展慈善事业的相关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慈善捐助来自于民、用之于民,切实增强慈善事业的公信力.

第四,积极实施救助.扩大慈善事业的受益面.积极开展慈善救助活动,是慈善事业的主要内容.要不断创新慈善救助方式,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扶贫、济困、助医、助学等活动,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范围.特别要积极开发一些直接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项目,大力推行适合农村困难群众需要的慈善项目,切实突出慈善救助的重点,把有限的善款用到社会困难群体最需要的善事上,让困难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财务透明是慈善信息公开透明的核心.我们将继续推动公益慈善组织建立健全内部治理制度.逐步推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运行机制,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捐赠款物使用的追踪、反责机制和公示制度.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推动慈善组织制定行业规则和行业标准.加强行业监督,形成自律机制.我们还将培育发展第三方组织评估机制建设.制定评估规程和评估指标.及时发布评估结果.继续推动社会监督的制度建设.加强对慈善组织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逐步形成自律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

(责任编辑:昆凌)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