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级出版考试理论与实务预习题(4.2)

发表时间:2018/2/4 17:05:37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本文导航

中级出版考试理论与实务预习题(4.2)--答案及解析

【答案及解析】

第11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10:审稿意见的表述方式;

审稿意见的写法多种多样,并无固定的格式。但是,不论采取何种写法,都要做到观点鲜明(即对稿件的评价和处理意见写得十分明确),意见具体,条理清楚,文字简要、通顺、流畅。不着边际、空泛笼统,是写审稿意见的大忌。审稿意见能反映出编辑的水平,包括学识的深浅、编辑业务的生熟、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以及语言文字水平的高低等。努力写好审稿意见,是每个编辑的基本职责之一。

例文一:《微积分》审稿意见

本书稿是为了适应成人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微积分教学之需要,由四位从事成人教育多年的骨干教师,针对成人教育学时偏少的特点编写而成的。本书拟作为成人高等院校“经济应用数学基础课程”的教材之一。这套教材包括……

目前有关微积分的书很多,其中也不乏高校教材,但大多数是为本科生编写的,尽管也有大专层次的电大教材,但是为了便于自学和远距离教育,讲解十分详细,因此从总体上看结构均显得庞大,不适用于面授类型的成人教育。

综观全稿,我认为本书稿能遵照原选题设想,从教学实际出发,在保持了数学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内容的取舍、结构的安排、例题和习题的选配等都作了妥善的处理,既较全面地介绍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应用,又突出了“成人教育”和“大专层次”两方面的特点,是一本针对性、适用性较强的成人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微积分教材。

与同类书相比,本书具有四大特点:

1.篇幅符合学时要求。本书仅15.6万字,比许多成人高等院校选用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7万字的《微积分》教材减少了一大半篇幅,比内容偏少的电大教材也缩减了1/4的篇幅,适应成人教育学时偏少的特点,体现了既定的编写思想。

2.内容选取适度。本书尽管篇幅小,但包含了与经济应用数学后续内容及经济类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关的全部微积分内容。全书共八章……内容选取确实做到了该删的删,当留的留,依照本书既定的编写要求,落实了国家教委提出的成人教育的基础课内容 “适度够用”的原则。

……

另一方面,本书是由四位作者合作完成的,其中有的作者缺乏著书的经验,因此,尽管本稿已在样稿的基础上,根据责任编辑的意见,在编写和整理稿件时下了一番功夫,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术性问题。例如,本稿在定义函数极限时,对函数定义极限条件,应该是0<<ε,稿中为<ε,不准确,应该强调,即为0<<ε。< p="">

2.内容的遗漏。在讲述函数的连续判断时,应举三个反例,但稿中只举出两个反例,应再补充一个极限存在但不等于的例子,就完整了,这点很重要。

总的看来,本书稿在政治性、科学性等方面未见有明显失误,全书构思比较完整,结构脉络清晰,是一本编写得颇有特色的成人财经类专业的教材,及早出版,将充实市场,满足教学之急需。但是,本书稿在准确性、文字表达及技术性问题上尚有欠缺,有待解决与提高。

(审稿人署名)

××××年×月×日

[原文作者

吕虹]

例文二:《期刊编辑学》审稿意见

《期刊编辑学》系高等院校教材之一。审读中的总印象是:它作为一部大学专业教材,有一定的理论力度和较为详尽的多种资料;结构比较严谨,论点分析有一定深度,还从工作实践中概括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每章后附有思考题,适用于对学生和初入出版界从事期刊编辑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和供他们自修学习。

一、书稿的主导思想及特点

《期刊编辑学》约32万字。它较充分地表达了期刊编辑学的性质问题,对出版业的性质及其规定性在期刊编辑工作中表现出的若干要点也予以论证。本书稿的特点之一是全。

本书稿的特点之二是专。

二、书稿存在的疏漏与“硬伤”

本书稿的基础较好,整体质量基本上达到了出版要求,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疏漏,也有“硬伤”。这主要表现在语句不够规范、用字有误、序号重复、概念混淆、资料失实等方面。例如:

1.10页“由众多不同的作者而非一人撰写的”,宜改成“由众多作者撰写的”。

2.40页“延申”应改为“延伸”。

3.44页“杂志全是由传教士、外国人创办”,宜改成“杂志全是由外国人(许多是传教士)创办”。

4.60页“专业性期刊《读书》、《博览群书》、《书林》、《中国图书评论》”,其中“《书林》”应删,因该刊在1989年7月后就停刊了,可以补上“《书摘》”。

……

此外,审读中发现稿中标题略多、重复语句及散文句式间或有之,需要按照大学教材的标准规范进行加工处理。

三、章节标题问题

本书稿在章节结构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精心设计,但是也还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需加以调整。如:

1.44页“清末民初的期刊”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期刊”同作为二级标题出现,似可合并为“早期的期刊”。正文内容可相应压缩调整。

2.375页标题“一、直述式”、“二、呼吁式”等,应按照教材编写体例改为四级标题“1.直述式”、“2.呼吁式”等,使之合乎教材要求,达到规范标准。

……

四、时间、年代撰写错误

本书稿中年代、时间撰写错误时有所见,如:

1.2页“见新闻出版暑1988年11月24日公布的的”1988年11月24日“应为”1988年8月24日”。

……

上述失误属引用资料的问题,但是说明作者写完书稿之后没有细致核对。此类错误不及时修改,书稿是不能出版的。

五、修改意见

从全书的总体结构上看,章节顺序及章节分题中,小部分要进行修改删并,如:

第十章中文学理论引用较多,显得过于铺陈,宜……

第十七章与第九章有重复之处,应注意调整;第十八、十九、二十章的内容……可简略些。

……

审稿中发现的上述一些具体问题,也要请作者逐章逐节进行修改。

综上所述,本书稿的主导思想和写作特色都是较好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也有助于对期刊编辑人员的在职培训。它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经过作者修改后,相信这些问题是能够解决的,整部书稿的质量可望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大步。因此,拟同意接受出版。

(审稿人署名)

××××年×月×日

[原文作者

文雯]

第12题

试题答案:A

考点:

☆☆☆☆考点9:审稿意见的内容;

责任编辑审读完全部稿件后,先要对稿件的内容、特点和问题等加以分析、综合,然后写出审稿意见。审稿意见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稿件的基本情况。包括稿名、稿源状况(即稿件来源)、审稿简况(如是否开过审稿会或外审过,若有外审意见,须附上)以及稿件的实际情况与选题报告中原先的设计是否吻合、有哪些变化等。

2.作者简介。一般应介绍作者的简要情况,包括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已出版的作品及其水平和社会影响。如是知名作者,介绍可以简单些;如是新作者,要尽可能详尽地介绍其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说明有无同类性质的著述,等等。

3.内容简介。说明稿件的内容范围、专业门类、写作方法等;文艺作品则可简述其情节。

4.稿件的价值评估和质量判断。这是审稿意见的重点。编辑要对稿件质量作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据此提出稿件是否采用的意见。可以先写总的印象和评价,然后列举理由,条分缕析地逐点说明;也可先分点说明,然后归纳作出总的评价。评价时要注意与同类出版物作比较,说明该稿件的特色或不足。

5.针对稿件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如果稿件从总体上看可以采用,但还有些不足,须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修改意见分全局性的和局部性的。前者包括观点、见解、重要的史料、内容结构和写作方法、文字风格等方面的问题,后者包括个别事实的出入、个别提法的斟酌等。可以将上述情况分别写出,一般先写前者,再写后者。提出局部性修改意见时,只须指出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并举典型实例加以说明便可,不必一一罗列,以免行文烦琐。

6.说明待处理的问题。初审时如有一些疑难问题不易或不便处理,编辑可在审稿意见中具体写明,以便复审、终审者提出如何解决的意见。以上所说的只是审稿意见的一般性内容,并非每篇意见都必须具备这些项目。根据稿件的具体情况,审稿意见的项目也可有所调整,少于或者多于上述各个项目的情况,都是允许的。但是,“稿件的价值评估和质量判断”一项,是任何稿件的审稿意见中都必不可少的项目。

审稿意见要注意详略得当、轻重有致。对本质性的、全局性的问题,宜多花笔墨写得详细些,对枝节性的问题可以简略些,最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也忌面面俱到、不得要领。

第13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28:内容提要概述;

内容提要也称“内容简介”、“内容说明”。它是对图书或刊物中文章的内容、特点的简要介绍和说明,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对一部书或一篇文章作出判断。

第14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8:简牍;

“简牍”是“简”和“牍”的合称。加工成细长条、可书写文字的竹片和木条,称作“简”。把多根简编联在一起称作“策”(册)。简一般宽约0.5厘米,可抄写一行字。可抄两行字的简使用较少。加工后可书写文字的木片称“牍”。牍比简宽,呈版状。在纸张大量生产、使用以前,简牍因其便于取材、制作且价格低廉而成为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得到广泛使用。从形态和功能看,简牍已具有较完备的书籍形态,对后世的书籍形制影响深远。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曰:“书契之用自刻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后先,而以竹木之用为最广。”从材料的易于获取来看,简牍的出现理应很早。至于究竟始于何时,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可以确认的是,简牍在东周至魏晋间(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已经得到广泛使用,是主要的文字记载材料。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有240多支,为墨书篆体,6600多字,主要记载用于葬仪的车马兵器。

从后世发现的简牍看,它们记载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各种官方文书、私人书信、各种书籍抄件、历谱,以及专为随葬用的遣册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是汉景帝年间(公元前156--前141)鲁恭王在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的一批简策,内容有《尚书》、《礼记》、《论语》等几十篇。因这些内容与当时的传本不同,引起了一场今古文经学的争论,形成了两大学派。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冢竹书的发现,在历史上也很有影响。荀勖、束皙等考订了这批简策,整理出《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16部书(现仅有《竹书纪年》的辑佚本和《穆天子传》存世)。

近一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战国至秦汉间的简牍。例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晏子》等竹简,其中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历谱是目前见存的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又如,湖北云梦睡虎地秦代墓葬中出土的《编年纪》、《语书》、《秦律十八种》和《秦律杂抄》等多种竹简,四川青川秦墓出土的“田律”木牍等,都为我们了解古代简牍在文献传播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了解简牍的形制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简牍的原材料也往往因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取材不一,如南方多用竹简,而敦煌、居延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都是木牍。竹简的加工一般需要经过这样几道工序:一是杀青。刘向《别录》说:“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含水量高,容易朽蠹,因而凡用新鲜竹子制作简片,都要先用火烤干,并削去不易着墨的竹青。制作木牍,也要先将木材作干燥处理。二是截断与片解(也有学者认为杀青是在截断与片解之后)。王充《论衡·量知篇》写道:“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竹子与木材都要截断,然后按照简长与简宽的要求,加工成一条条薄片。三是用编绳联简。单片的简也称“札”、“牒”,若干简编联起来便成为“策”,也称“简策”、“编”、“篇”等。联简所用编绳为麻线、丝线或牛皮条。编绳至少两道,较长简策则需三道或四道。编绳所过之处刻有契口,用以固定编绳。

简一般长23厘米,相当汉尺一尺。按照汉代的规定,抄写经书和诏令要用较长的简。敦煌出土的诏书简长24.3厘米,约合汉尺一尺一寸,即所谓“尺一之诏”。居延出土的诏书目录,简长达67.5厘米,合汉尺三尺。遣册和历谱也有长至三尺以上的,如银雀山汉墓的《元光元年历谱》,简长69厘米,是目前所见最长的。抄写经书的简大多也较长,如汉代五经用二尺四寸简。

简面上端空白处称“天头”,下端空白处称“地脚”,中间是书写面,以“栏界”与天头、地脚分隔。简策的开头,常有两根不写字的空白简,称“赘简”或“首简”,用以保护后面的文字。书写完毕的简策,以最后一根简为轴心,向前卷起,最后用带子将卷轴系好,以免散脱,并便于携带和存放。

简牍作为文字载体,较之甲骨、金石有着明显的优势,因而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流行的时间超过千年。后世的书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因袭了简牍的形制,如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书写形式;版面的版框、行款、天头、地脚。此外,书之称“卷”、“册”以及许多书业术语,如“杀青”、“尺牍”、“版图”、“书札”、“篇籍”等,无不与简牍相关。

第15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23:中国印刷术向域外的传播;

中国雕版印刷术诞生不久,就随着文化交流很快传入朝鲜与日本。后来,朝鲜的铜活字印刷颇为有名。印刷术的西传,则因中西交通不便而受影响。西方一些人认为,中国有意保守造纸与印刷的技术秘密,因此不能顺利西传,此说并无事实依据。根据埃及19世纪发现的数十张印刷品推测,中国雕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地区的时间,有可能是在十一二世纪,至迟不会晚于1350年。欧洲到14世纪末年才出现少量雕版印刷,西方学者推测是从阿拉伯地区传过去的。中国印刷术(不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西传的重要基地,是丝绸之路上的今新疆地区。跋涉于丝绸之路的商贩与传教士,以及蒙古人的西征,都有可能把维吾尔文的活字印刷技术带到欧洲。

在中国印刷术影响之下,德国人约翰·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一译“约翰·谷腾堡”)约在1445年发明铅活字印刷,比中国毕昇发明泥活字晚了约四百年。谷登堡的发明富有独创性。他使用铅活字与油墨,通过压印而不是刷印印刷,并且发明了木制印刷机,从而开创了近现代机械印刷的新纪元。当时欧洲虽有纸张生产,然而质量与产量都不敷需要。据说,谷登堡用羊皮纸印一部《圣经》,需羊皮三百多张。因此美国印刷史学者卡特说:“如果没有一种比较价廉可供印刷的纸张,印刷的发明就可能会中途流产。”又说,在这方面的“首席伟大人物”是中国的蔡伦,“蔡伦与谷腾堡在精神上是父子的关系”。[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吴泽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77页、203页]

第16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25:官刻;

官刻始于五代冯道刻印《九经》,此举使雕版印刷从民间行为上升为中央政府倡导之事。由于后唐刻书由国子监主持,书版也藏在国子监,所以后人称之为“监本”。历代朝廷都设有专门的出版机构,如宋有国子监、元有兴文署、明有司礼监、清有武英殿等。此外,朝廷各部门也都可以刻印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书,如刑部刻律法、太医局刻医书等。

地方官府也刻书。南宋的地方官府刻书最盛,不只是路、州、县官府,连接待过往官吏的招待所公使库,也有了余钱就刻书。明代藩王府刻书在地方官刻中享有盛名,人称“藩刻本”。地方官府所办学校,经常利用学田等产业收入刻书,其中不乏精品,人称“书院本”。顾炎武《日知录》说:“闻之宋元刻书皆在书院,山长主之,通儒订之,学者则互相易而传布之,故书院之刻有三善焉:山长无事而勤于校雠,一也;不惜费而工精,二也;板不贮官而易印行,三也。”

官刻的出版主体是官府。官府可以利用手中权力,形成人、财、物几方面的出版优势。历代朝廷刻书,都有学者专家主持,在他们手下从事校勘工作的,是一批硕学名儒。朝廷为刻书设立的作坊,规模很大。像清代武英殿,设立书作与刷印作两个作坊,书作职在界划、托裱等,刷印作职在写样、刊刻、折配、装订等。这两个作坊,内部又有分工合作,共有书匠、界划匠、平书匠、刷印匠等八十多人。大小官府刻书,都有经济补贴,为追求质量,往往不计成本。有时候,朝廷直接命令拥有良工佳纸的地方为之开雕,如北宋诏令成都、杭州刻书,元诏令浙江、江西刻书,清诏令扬州刻书,等等。

总的看来,官刻在出版史上所起的作用不小。首先,官刻高度重视出版活动的文化价值,使之成为一种出版传统,进而影响全国出版界的价值取向。其次,官刻所刻书籍以经籍与史籍这两类为主,数量众多,校勘精湛,士人奉为圭臬。第三,官刻出版大部头书籍的业绩突出,像宋代编纂刻印的《大藏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以及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都是鸿篇巨制,非以政府之力无法完成。与民间出版相比,官府刻书往往具有字大行疏、开本宽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特点。官刻常见的弊端有:经营管理落后;印刷技术创新能力远低于坊间;陈腐内容也不少,如明清两代官刻中《御制文集》、《御制诗》、《祖训》、《圣训》之类连篇累牍;官刻往往因政府的政治导向而对书籍作任意删改,如武英殿版二十四史就曾被清廷故意篡改;明代经厂本因出自太监之手,校勘不精亦为后人所诟病。

第17题

试题答案:C

第18题

试题答案:C

第19题

试题答案:B

第20题

试题答案:B

>>>2018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报考指南

历年出版专业资格资格考试真题大汇总

报名条件 考试科目 考试题型 考试时间

(责任编辑:)

3页,当前第2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出版资格

        [VIP通关班-协议退费]

        7大课程模块 2大研发资料 准题库高端服务

        3980起

        初级 中级

        345人正在学习

      • 出版资格

        [VIP通关班-畅学]

        6大课程模块 2大研发资料 准题库高端服务

        3980

        初级 中级

        545人正在学习

      • 出版资格

        [零基础通关班]

        3大课程模块 准题库高端资料 校方服务

        1680

        初级 中级

        465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