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21年导游资格证考试《政策与法律法规》辅导:第三章

发表时间:2021/1/13 10:15:15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第三章旅游方针政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第一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主要内容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一)确定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意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旅游业提出了全新的定位,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进程中,首次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确定了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放宽旅游市场准人,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

(2)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3)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从而解决长期存在的旅游资源管理多头化的问题。

(4)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把应当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和机构转移出去。五年内,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的人员和财务关系要与旅游行政管理等部门脱钩。

(5)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所有旅游收费均应按规定向社会公示。

(6)全面落实旅游景区对老年人和学生等特殊人群门票优惠政策。

(7)城市公交服务网络要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公路服务区要拓展旅游服务功能。

(8)博物馆、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服务网点等在旅游旺季应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和服务时间。

(9)各类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要对游客开放。

二、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主要内容

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是一个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树立科学旅游观

科学旅游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体现。为此,《若干意见》指出,旅游业发展要秉持创新发展理念,要做到以下三个坚持:

(1)坚持深化改革、依法兴旅,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形成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守法经营、游客文明旅游的发展格局。

(2)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3)坚持以人为本,为旅游者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二)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若干意见》提出,为了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必须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到以下三个推动:

(1)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2)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3)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

(三)确定旅游业的发展目标

《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

(四)增强旅游发展动力

《若干意见》指出,要践行科学旅游发展观,深化旅游改革,必须增强旅游发展动力。为此,《若干意见》提出:

(1)政府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旅游管理部门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切实发挥各类旅游行业协会作用,鼓励中介组织发展。

(3)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人标准和运行规则,打破行业、地区壁垒,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

(4)各地要破除对旅行社跨省设分社、设门市的政策限制,鼓励品牌信誉度高的旅行社和旅游车船公司跨地区连锁经营。

(5)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扶持特色旅游企业,鼓励发展专业旅游经营机构,推动优势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6)稳步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对景区游客进行最大承载量控制。

(7)统一国际国内旅游服务标准,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建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8)取消边境旅游项目审批,将旅行社经营边境游资格审批和外商投资旅行社业务许可下放至省级旅游部门。

(五)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

旅游业的发展实践表明,要实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区域旅游一体化至关重要。为此,《若干意见》提出:

(1)进一步深化对外合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完善国内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加强区域性客源互送,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

(2)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东盟一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图们江地区开发合作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框架下,采取有利于边境旅游的出入境政策,推动中国同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中东欧的区域旅游合作。

(3)积极推动中非旅游合作。加强旅游双边合作,办好与相关国家的旅游年活动。

(六)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

针对我国近年来人境旅游市场增长乏力的情况,《若干意见》提出:

(1)完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体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实现国家旅游宣传促销专业化、市场化。建立多语种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网站,加强国家旅游形象宣传。

(2)研究促进外国人人境过境旅游签证便利化措施,推动符合规定条件的对外开放口岸开展外国人签证业务,逐步优化完善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数量适当、布局合理。

(3)统筹研究部分国家旅游团入境免签政策,优化邮轮出入境政策。为外国旅客提供签证和人出境便利,不断提高签证签发、边防检查等出入境服务水平。

(七)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若干意见》提出,要采取以下措施大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1)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在城乡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国民休闲度假需求。加强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合理优化布局,营造居民休闲度假空间。积极推动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向游客提供体育旅游服务。

(2)推进整形整容、内外科等优势医疗资源,面向国内外提供医疗旅游服

务。发挥中医药优势,形成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产品。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医疗旅游。

(3)有条件的城市要加快建设慢行绿道。建立旅居全挂车营地和露营地建设标准,完善旅居全挂车上路通行的政策措施。推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铁路旅游产品。

(4)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海洋旅游。继续支持邮轮游艇、索道缆车、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国产化,积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

(5)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6)创新文化旅游产品。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规范整合会展活动,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杜绝低水平的人造景观建设,规范发展主题公园。支持传统戏剧的排练演出场所、传统手工艺的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建设。

(8)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

(9)大力发展老年旅游。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休闲养生度假产品。规划引导各类景区加强老年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适当配备老年人、残疾人出行辅助器具。鼓励地方和企业针对老年旅游推出经济实惠的旅游产品和优惠措施。抓紧制定老年旅游服务规范,推动形成专业化的老年旅游服务品牌。旅游景区门票针对老年人的优惠措施要打破户籍限制。

(10)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品牌,加大对老字号纪念品的开发力度,鼓励各地推出旅游商品推荐名单。在具备条件的口岸可按照规定设立出境免税店,优化商品品种,提高国内精品知名度。研究完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将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符合条件的地区。

(八)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若干意见》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环境的具体措施:

(1)完善旅游交通服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建设要统筹考虑旅游发展需要。完善加油站点和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 ETC)建设。将通往旅游区的标志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范围,完善指引、旅游符号等标志设置。推进旅游交通设施无障碍建设与改造。

(2)重点旅游景区要健全交通集散体系。增开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列车和旅游专列,完善火车站、高速列车、旅游专列的旅游服务功能,鼓励对旅游团队火车票价实行优惠政策。加强高铁车站与城市、景区的交通衔接。

(3)支持重点旅游城市开通和增加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航线,支持低成本航空和旅游支线航空发展,鼓励按规定开展国内旅游包机业务。

(4)规划引导沿江沿海公共旅游码头建设,增开国际、国内邮轮航线。制定旅游信息化标准,加快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设,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九)保障旅游安全

(1)加强旅游道路特别是桥梁、隧道等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旅游场所特种设备定期开展安全检测。完善旅游安全服务规范,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安全风险防范及应急救助技能培训。旅行社、景区要对参与高风险旅游项目的旅游者进行风险提示,并开展安全培训。

(2)景区要加强安全防护和消防设施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旅游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将其纳入当地统一的应急体系。重点景区要配备专业的医疗和救援队伍,有条件的可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基地统筹建设。

(十)加强市场诚信建设

(1)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加快完善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行业协会要完善行业自律规则和机制,引导会员企业诚信经营。建立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加大曝光力度,完善违法信息共享机制。

(2)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执法,依法严厉打击“黑异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和价格欺诈的行为,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环境,引导旅游者文明消费。

(3)充分发挥旅游者、社会公众及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推动景区景点进一步做好文明创建和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工作,加大景区文明旅游执法,杜绝乱刻乱画、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行为。

(4)规范景区门票价格。利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项目价格,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景区应严格按照规定,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老人、军人、残疾人等实行门票费用减免。所有景区都要在醒目位置公示门票价格、另行收费项目的价格及团体收费价格。要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管,坚决制止各类变相涨价行为。

(十一)完善旅游发展政策

(1)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强化全社会依法休假理念,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职工结合个人需要和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为职工落实带薪年休假创造条件。

(2)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旅游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服务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安防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进一步完善游客咨询、标志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力量开发建设一批新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科普教育功能完善、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特色旅游目的地。

(3)编制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国家重点旅游区域的指导,抓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引导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各级政府要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政府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旅游等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十二)加大财政金融扶持

(1)抓紧研究新形势下中央财政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做好国家旅游宣传推广、规划编制、人才培养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支持服务业、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要将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纳入支持范围。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

(2)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通过企业债、公司债、中小金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加强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

(十三)优化土地利用政策

(1)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安排旅游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严格控制旅游设施建设占用耕地。改革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推动土地差别化管理与引导旅游供给结构调整相结合。

(2)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海洋功能区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范用海及海岸线占用。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

(3)进一步细化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石漠化土地开发旅游项目的支持措施。

(4)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修建旅游设施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十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编制全国旅游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优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旅游学科体系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建立并完善旅游人才评价制度,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

(2)推动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导游评价制度,落实导游薪酬和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导游职级、服务质量与报酬相一致的激励机制。

(3)加强与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建立一批国家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鼓励专家学者和大学生等积极参加旅游志愿者活动。把符合条件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范围,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

(4)支持旅游科研单位和旅游规划单位建设,加强旅游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的主要内容

2015年8月1 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6个方面、26条具体政策措施。

(一)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计划,改善旅游消费环境

《意见》提出,要着力改善旅游消费软环境,完善城市旅游咨询中心和集散中心,加强连通景区道路建设和加快停车场建设,加强中西部地区旅游支线机场建设,大力推进旅游厕所建设等。以上主要是针对散客化发展趋势下游客对旅游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新要求而提出的完善旅游设施建设的具体措施,目的在于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消费环境。

(二)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新辟旅游消费市场

《意见》提出,要加快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推进邮轮旅游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游艇旅游大众消费市场,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积极推动“互联网+旅游”等。这些举措强调通过放松管制、破除制约新业态发展的制度障碍人手,努力营造适合旅游新业态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实施旅游消费促进计划,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意见》提出,要丰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积极发展老年旅游、支持研学旅行发展、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等。这些举措是主要针对旅游新产品的发展,从培育消费新热点的角度提出的更有效、更具可操作性的支持政策。

(四)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

《意见》提出,要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等。这些举措的目的是以推动乡村旅游消费、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拓展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为核心,进一步开拓旅游消费空间。

(五)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需求

《意见》提出,要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弹性作息、鼓励错峰休假等。这些举措回应了社会普遍关注的休假问题,从破解旅游消费的制度障碍人手,提出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施错峰休假制度以及全面推动旅游消费的带薪休假督查制度,目的是激发居民消费热情,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拉动旅游经济发展。

(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旅游投资消费持续增长

《意见》提出,要加强政府支持力度、落实差别化旅游业用地用海用岛政策,拓展旅游企业融资渠道等。这些措施主要是从政策创新人手,对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资金、土地、信贷等瓶颈提出的配套支持政策。

四、《关于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通知》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建立权责明确、执法有力、行为规范、保障有效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进一步解决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害旅游者权益等突出问题,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2月4日发出了《关于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一)《通知》的主要内容

1.依法落实旅游市场监管责任

(1)强化政府的领导责任

主要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国家层面。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下设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工作小组,由国家旅游局牵头负责统筹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指导、协调、监督等工作。

二是地方层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旅游案件联合查办、旅游投诉统一受理等综合监管机制,统筹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

通过以上层面的有效工作,进一步落实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大力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文明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加快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格局。

(2)明确各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

这主要是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联动、行业自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原则,建立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市场执法、投诉受理工作的有效协调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责任。各有关部门配合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相关行业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

(3)落实旅游企业的主体责任

各旅游企业要依照法律法规主动规范经营服务行为。旅行社要坚决抵制“不合理低价游”、强迫消费等违法行为。在线旅游企业要遵守公平竞争规则。购物店要自觉抵制商业贿赂。饭店、景区、交通、餐饮等企业要保障旅游者出游安全,提高服务品质。各市场主体要积极践行旅游行业“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核心价值观,在旅游服务工作中诚实守信、礼貌待客,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让旅游者体验到优质服务。

(4)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12301”等旅游服务热线和旅游投诉举报网络平台的作用,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提供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线索。发挥旅游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员和旅游志愿者的监督作用,提醒旅游者遵守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行为指南,自觉抵制“不合理低价游”。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引导旅游经营者注重质量和诚信。强化媒体的舆论监督,支持媒体曝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典型事件。

2.创新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

(1)制定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责任清单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责任清单,通过政府公告、政府网站、公开通报等方式,向社会公开旅游部门及相关部门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执法权限、监督方式等事项,加强部门间对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信息沟通,强化联合执法协调监管的相关工作机制,提升综合监管效率和治理效果。各相关部门的旅游市场监管责任具体如下:

①旅游部门:依法承担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监督管理服务质量、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责任;负责牵头组织对旅游市场秩序的整治工作;负责对组织“不合理低价游”、强迫和变相强迫消费、违反旅游合同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和查处;负责联合相关部门组织查处“黑社…‘黑导”等非法经营行为;主动配合参与打击涉及旅游行业的“黑车…黑店”等非法经营行为;负责对涉及其他职能部门职责的投诉及案件进行转办等。

②公安部门:依法严厉打击在旅游景区、旅游交通站点等侵害旅游者权益的违法犯罪团伙,及时查处强迫消费、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等。

③工商部门:依法查处旅游市场中的虚假广告、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垄断行为(价格垄断行为除外)、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等。

④交通运输部门:负责道路、水路运输市场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负责对交通运输部门在管养公路沿线范围内依法设置的景区、景点指示牌被遮挡的投诉处理等。

⑤文化部门:负责对旅游演出、娱乐场所文化经营活动等方面的投诉处理和案件查处等。

⑥税务部门:依法承担组织实施法律法规规定的税、费征收管理责任,力争税款应收尽收;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从事旅游市场经营的纳税人偷逃税款、虚开发票等税收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等,

⑦质检部门:依法对旅游场所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等特种设备实施安全监察,对涉及特种设备安全的投诉举报及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等。

⑧价格主管部门:负责旅游市场价格行为监管,严肃查处旅游行业经营者不执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不按规定明码标价、欺诈宰客、低价倾销,以及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问题。充分发挥“12358”价格举报系统的作用,依法受理游客对价格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整顿规范旅游市场价格秩序等。

⑨商务部门:发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协调有关成员单位,针对旅游纪念品市场侵权假冒问题,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

⑩通信主管部门:依法对电信和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服务实行监管,承担互联网行业管理责任;督促电信企业和旅游互联网企业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责任,配合开展在线旅游网络环境和信息治理,配合处理网上虚假旅游广告信息等。

?网信部门(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清理网上虚假旅游信息,查处发布各类误导、欺诈消费者等虚假旅游信息的违法违规网站和账号等。

? 民航部门:依法承担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市场监管责任;依法查处民用航空企业侵害航空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维护旅游者机票退改签的合法权益;配合旅游部门共同治理旅游不文明行为等。

(2)完善旅游法律规范体系

及时修订《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配套制度,针对在线旅游、邮轮旅游、露营地旅游等新情况,出台具有针对性的管理规范。探索建立综合监管机构法律顾问、第三方评价等制度。

(3)健全完善旅游市场监管标准

全面推进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尽快编制《全国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建立涵盖旅游要素各领域的旅游标准体系。加快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管理服务标准的制定,使标准化工作适应旅游监管的新要求。持续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全面提升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探索建立旅游标准化管理与旅游市场准入、退出相结合的制度。

(4)推进旅游市场监管随机抽查

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规范相关市场秩序执法检查工作,提高监管效能。要配合旅游部门建立旅游市场主体分类名录库和旅游市场主体异常对象名录库,将行业市场秩序监管与各部门诚信体系建设、全国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水平指数等工作结合起来,及时公布相关市场秩序监管情况。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惩戒等措施,加大对违法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强化随机抽查威慑力,引导相关市场主体自觉守法。

(5)建立健全旅游诚信体系

加快建立旅游行业失信惩戒制度,建立旅游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将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记录与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接,将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企业作出的行政许可准予、变更、延续信息和行政处罚信息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公示,定期公布违法违规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记录;依托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加强信息互通,建立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使旅游失信行为人付出巨大代价。

(6)推进综合监管体制改革试点

根据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创新执法形式和管理机制,加快理顺旅游执法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职责关系,在2016年底前将旅游市场执法列入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

(7)加强执法与司法相衔接

加强相关部门间的执法协作,建立旅游市场执法机构与公安机关案情通报机制,及时查处侵害旅游者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3.全面提高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水平

(1)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普法工作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等法律法规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对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人员的法律法规和执法程序培训,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依法经营培训力度,使其准确把握法律法规主要内容,牢固树立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观念和意识,提醒广大旅游者理性消费、文明出游。

(2)加强对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监督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将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和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纳入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对接到旅游投诉举报查处不及时、不依法对旅游违法行为实施处罚的,对涉嫌犯罪案件不移送的,以及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严格规范旅游执法行为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长效机制,对重大处罚决定建立合法性审查机制,对旅游执法裁量权要有基准制度,进一步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合理规范裁量种类、幅度。对影响旅游市场秩序的重大事件要实行督办问责制度。

4.提高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保障能力

(1)健全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协调机构

建立健全旅游执法机构,强化旅游质监执法队伍建设,承担全面受理旅游投诉,开展旅游服务质量现场检查和旅游行政执法工作。国家旅游局负责指定机构统一受理全国旅游投诉工作,向社会公开投诉电话,承担向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转办、跟踪、协调、督办旅游投诉处理情况的职责。各级政府要在2016年底前建立或指定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实现机构到位、职能到位、编制到位,人员到位,根治旅游投诉渠道不畅通、互相推诿、拖延扯皮等问题。

(2)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基础保障

各级政府要积极做好执法经费保障工作。利用旅游大数据开展旅游市场舆情监测分析工作,提升统计分析旅游投诉举报案件数据的水平。建立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过程记录制度,切实做到严格执法、科学执法、文明执法。

(3)提升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能力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基层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其执法能力和水平。所有旅游市场综合执法人员须经执法资格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执证上岗。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重要意义,切实强化组织领导,积极抓好工作落实。国家旅游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通知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重大情况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二)《通知》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通知》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重要举措。它是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发布的第一个关于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文件,这也是由旅游业的综合性所决定的。《通知》也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对旅游市场的综合监管,对于保证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1.强化各级政府的领导责任,从而使对旅游市场的监管由部门监管转变为政府监管

国家层面: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下设国务院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旅游局,负责统筹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地方层面:各级政府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旅游案件联合查办、旅游投诉统一受理等综合监管机制,并将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和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纳入政府质量考核范围。

2.建立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主体责任清单,从而使对旅游市场的监管由旅游部门转变为各相关部门

建立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通过政府公告、政府网站、公开通报等方式,向社会公开旅游及相关部门职能、法律依据、执法权限等事项。对影响旅游市场秩序的重大事件实行督办问责制度。同时,对不作为、乱作为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3.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规范相关市场秩序执法检查工作,提高监管效能 一是推进旅游市场监管随机抽查,加大对违法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引导相关市场主体自觉守法。二是发布全国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水平指数( TOI),形成撬动地方政府和旅游目的地重视旅游市场秩序的工作抓手。

4.创新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

推进综合监管体制改革试点,根据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鼓励各地创新执法形式和管理机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加快理顺旅游执法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职责关系,在2016年底前将旅游市场执法列入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

5.引导旅游者通过司法、人民调解等途径解决纠纷

国家旅游局负责指定机构统一受理全国旅游投诉工作,向社会公开投诉电话,承担向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转办、跟踪、协调、督办旅游投诉处理情况的职责。加强相关部门间的执法协作,建立旅游市场执法机构与公安机关案情通报机制,及时查处侵害旅游者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主动引导旅游者通过司法、人民调解等途径解决纠纷,提升旅游者依法维权、理性消费的能力。

6.健全完善旅游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标准

针对在线旅游、邮轮旅游、露营地旅游等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旅游法》配套制度。探索建立综合监管机构法律顾问、第三方评价等制度,以及旅游标准化管理与旅游市场准人、退出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长效机制,对重大处罚决定建立合法性审查机制,进一步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合理规范裁量种类、幅度。

第二节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年2月19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顺应大众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引导全社会树立健康、文明、环保的休闲理念,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旅游休闲消费需求,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纲要》反映了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的重大变化,显示了对民生福祉的关怀和时代发展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目标

《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

为了保障国民的旅游休闲时间,《纲要》作了如下规定:

(1)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全年休假时间,完善针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的休假保障措施。

(2)加强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职工休息权益方面的法律援助。

(3)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

(二)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环境

为了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的环境,《纲要》提出了以下措施:

(1)稳步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城市休闲公园应限时免费开放。

(2)稳定城市休闲公园等游览景区、景点门票价格,并逐步实行低票价。

(3)落实对未成年人、高校学生、教师、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实行减免门票等优惠政策。

(4)鼓励设立公众免费开放日。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5)要将游客运输纳入当地公共交通系统,提高旅游客运质量。

(6)鼓励企业将安排职工旅游休闲作为奖励和福利措施,鼓励旅游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给予旅游者优惠。

(三)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环城市游憩带、特色旅游村镇建设,营造居民休闲空间。

(2)发展家庭旅馆和面向老年人和青年学生的经济型酒店,支持汽车旅馆、自驾车房车营地、邮轮游艇码头等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公园绿地等公共休闲场所保护,对挤占公共旅游休闲资源的应限期整改。

(4)加快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街区、景区等场所语音提示、盲文提示等无障碍信息服务。

(四)加强国民旅游休闲产品开发与活动组织

(1)鼓励开展城市周边乡村度假,积极发展自行车旅游、自驾车旅游、体育健身旅游、医疗养生旅游、温泉冰雪旅游、邮轮游艇旅游等旅游休闲产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提高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精品线路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开发适合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不同人群需要的旅游休闲产品。

(4)开发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都市休闲、城市观光、文化演艺、科普教育等旅游体闲项目,开发旅游演艺、康体健身、休闲购物等旅游休闲消费产品,满足广大群众个性化旅游需求。

(5)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

(6)加强旅游休闲的基础理论、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加大旅游设施设备的研发力度,提升旅游休闲产品的科技含量。

(五)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

(1)加强旅游休闲服务信息披露和旅游休闲目的地安全风险信息提示;加强旅游咨询公共网站建设,推进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商业集中区等公共场所旅游咨询中心建设;完善旅游服务热线功能,逐步形成方便实用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2)完善道路标志系统,健全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的旅游交通服务功能,提升旅游交通服务保障水平。加强旅游休闲的安全、卫生等保障工作,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健全旅游安全救援体系。

(3)加强培训,提高景区等场所工作人员、服务人员和志愿者无障碍服务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休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质量,加快旅游休闲各类紧缺人才培养。

(六)提升国民旅游休闲服务质量

(1)制定旅游休闲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健全旅游休闲活动的安全、秩序和质量的监管体系,完善国民旅游休闲质量保障体系。

(2)倡导诚信旅游经营,加强行业自律。加强跨行业、跨地区、多渠道的沟通和协调,打击欺客宰客、价格欺诈等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

(3)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畅通旅游休闲投诉渠道,建立公正、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依法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旅游休闲市场环境。

三、切实保障《纲要》的贯彻落实

为了切实保障《纲要》的贯彻落实,《纲要》要求发展改革和旅游部门负责实施《纲要》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

(1)各相关部门要将旅游休闲纳人工作范畴,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共同推动国民旅游休闲活动发展。

(2)要把国民旅游休闲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发展规划。

(3)加强对各地旅游休闲发展的分类指导,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编制适合本地区旅游休闲发展专项规划。城乡规划要统筹考虑旅游休闲场地和设施用地,优化布局。

(4)逐步增加旅游休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5)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旅游休闲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休闲线路和优质旅游休闲产品。

(6)鼓励和支持私人博物馆、书画院、展览馆、体育健身场所、音乐室、手工技艺等民间休闲设施和业态发展。

(7)落实国家关于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

(8)要切实加强监督管理,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强化综合执法,确保旅游休闲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得到有效实施。

第三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2016年12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总结了“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成就,指出要把握发展机遇,迎接“十三五”期间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

一、《“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

“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全面融人国家战略体系,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前沿,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依据“十二五”期间旅游业的发展成果,制定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具体的制定背景如下:

1.战略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

2015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0/c,。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全面繁荣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

2.综合带动功能全面凸显

“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度为10,2%。旅游业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并带动大量贫困人口脱贫,绿水青山正在成为金山银山。

3.代治理体系初步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公布实施,依法治旅、依法促旅加快推进。建立了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院出台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14] 31号)等文件,各地出台了旅游条例等法规制度,形成了以旅游法为核心、政策法规和地方条例为支撑的法律政策体系。

4.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出境旅游人数和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及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不断加强。积极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战略,举办了中美、中俄、中印、中韩旅游年等具有影响力的旅游交流活动,旅游外交工作格局开始形成。

二、“十三五”旅游业发展机遇与发展趋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一)发展机遇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大众旅游消费持续快速增长。

(2)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激发旅游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旅游业成为新常态下的优势产业。

(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优化旅游供给结构,推动旅游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

(4)旅游业被确立为幸福产业,有利于推动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促进更多的城乡居民参与旅游,带动企业投资旅游,旅游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5)外部环境总体良好,有利于我国旅游业发展。亚太地区旅游业保持强劲增长,全球旅游重心将加速东移,我国旅游业发展处于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之中。

(二)发展趋势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消费大众化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推进,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助游、自驾游成为主要的出游方式。

2需求品质化

人民群众休闲度假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需求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

3.竞争国际化

各国各地区普遍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参与国际市场分工、提升国际竟争力的重要手段,旅游市场全球化、旅游竞争国际化,竞争领域从争夺客源市场扩大到旅游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4.发展全域化

以抓点为特征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加速转变,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科技、文化、体育、健康医疗等产业深度融合。

5.产业现代化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更加广泛。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建成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将旅游业培育成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引领产业、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生力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旅游市场内在规律,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发展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

2.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体制机制,释放旅游业的发展活力,形成宏观调控有力、微观放宽搞活的发展局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内外联动、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3.坚持创新驱动

以创新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动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和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创新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4.坚持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发展贯穿到旅游规划、开发、管理、服务全过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旅游业新格局。

5.坚持以人为本

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旅游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提升人民群众品质生活的幸福产业。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旅游经济稳步增长

城乡居民出游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

2.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对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业的综合贡献率达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0万人以上。

3.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带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实,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

4.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在全球旅游规则制定和国际旅游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四、《“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规划指标和主要任务

(一)创新驱动增强旅游业发展新动能

1.理念创新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主要依靠景点景区、宾馆饭店等基础旅游要素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大众旅游新时代的要求。“十三五”时期,必须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加快由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促进旅游发展阶段演进,实现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规划》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全国要创建500个左右全域旅游示范区。

依照《规划》要求,创新发展,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的具体要求是:

① 绕全域统坑筹规划,全域资源整合,全要素综合调动,全社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目标,在推动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

②创新规划理念,将全域旅游发展贯彻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各类规划中,在旅游引领“多规合一”方面取得新突破。

⑧补齐短板,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

④推进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供给,形成综合新动能,在推进“旅游+”方面取得新突破。

⑤实施旅游扶贫,推进旅游增收富民,在旅游精准扶贫方面取得新突破。

⑥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在文明旅游方面取得新突破。

⑦完善旅游业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在健全旅游业统计体系方面取得新突破。

⑨保护城乡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在优化城乡旅游环境方面取得新突破。

2.产品创新扩大旅游产品新供给

(1)推动精品景区建设

全面提升以A级景区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着力加强3A级以上景区建设,优化5A级景区布局。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观光旅游产品精品化发展。强化A级景区复核和退出机制,实现高等级景区退出机制常态化。

(2)加快休闲度假产品开发

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旅游度假区和国民度假地。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休闲度假产品。加快推进环城市休闲度假带建设。

(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加大乡村旅游规划指导、市场推广和人才培训力度,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使亿万农民通过乡村旅游受益。

(4)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

突出社会效益,强化教育功能,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将红色旅游打造成常学常新的理想信念教育课堂。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模式,引导社会参与,增强红色旅游发展活力。

(5)加快发展自驾车旅居车旅游

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完善的自驾车旅居车旅游线路和旅游目的地,培育营地连锁品牌企业,增强旅居车产品设计制造与技术保障能力,形成网络化的营地服务体系和比较完整的自驾车旅居车旅游产业链。

(6)大力发展海洋及滨水旅游

加大海岛旅游投资开发力度,建设一批海岛旅游目的地。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推进横琴岛等旅游开发。制定邮轮旅游发展规划,有序推进邮轮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游艇旅游发展指导意见,发展适合大众消费的中小型游艇。支持长江流域等有条件的江河、湖泊有序发展内河游轮旅游。

(7)大力发展冰雪旅游

以办好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大力推进冰雪旅游发展。建设一批融滑雪、登山、徒步、露营等多种旅游活动为一体的冰雪旅游度假区或度假地,推出一批复合型冰雪旅游基地,鼓励冰雪场馆开发大众化冰雪旅游项目。支持冰雪设备和运动装备开发。

(8)加快培育低空旅游

结合低空空域开放试点,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景区、城镇开展航空体验、航空运动等多种形式的低空旅游。开发连接旅游景区、运动基地、特色小镇的低空旅游线路。提高航油、通信、导航、气象等保障能力。出台低空旅游管理办法,强化安全监管。支持低空旅游通用航空装备自主研制,建设低空旅游产业园。

3业态创新拓展发展新领域

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旅游发展新领域。

(1)旅游+城镇化

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大型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建设。将旅游发展融人城镇化建设,建设一批旅游风情小镇和特色景观名镇。

(2)旅游+新型工业化

鼓励工业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旅游,促进转型升级。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通过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助力城市转型发展。推出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3)旅游+农业现代化

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发展定制农业、会展农业和众筹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推进现代农业庄园发展,提高农业附加值。

(4)旅游+现代服务业

具体是:①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②促进旅游与健康医疗融合发展;③促进旅游与教育融合发展;④促进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⑤促进旅游与商务会展融合发展。

4.技术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

(1)大力推动旅游科技创新,打造旅游发展科技引擎

推进旅游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涉旅区域无线网络建设。推动游客集中区、环境敏感区、高风险地区物联网设施建设。

(2)建设旅游产业大数据平台

构建全国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平台,建立旅游与公安、交通、统计等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形成旅游产业大数据平台。实施“互联网+旅游”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建设一批国家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乡村等。

5主体创新提高发展新效能

?依托有竞争力的旅游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旅游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并购等方式发展知名旅游品牌。

②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推动网络营销、网络预订、网上支付以及咨询服务等旅游业务发展。规范发展在线旅游新业态。支持互联网旅游企业整合资源、要素和技术,推动“互联网+旅游”融合,培育新型互联网旅游龙头企业。

③支持中小微旅游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加快推进中小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中小微旅游企业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发挥其对自主创新创业的孵化作用

④积极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鼓励院校与企业共建旅游创新创业学院或企业内部办学。支持旅游规划、设计、咨询、营销等旅游相关智力型企业发展。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提升旅游业创新创意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

(二)协调推进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

1.优化空间布局构筑新型旅游功能区

按照分类指导、分区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全面推进跨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加快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构筑新型旅游功能区,构建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1)做强跨区域旅游城市群

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和资源等重点做强京津冀旅游城市群、长三角旅游城市群、珠三角旅游城市群、成渝旅游城市群、长江中游旅游城市群,形成新型的旅游功能区。

(2)培育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

依托跨区域的自然山水和完整昀地域文化单元,培育一批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构建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区域旅游业发展增长极。

(3)打造国家精品旅游带

重点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长城生态文化旅游带、京杭运河文化旅游带、长征红色记忆旅游带、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带、青藏铁路旅游带、藏羌彝文化旅游带、茶马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带等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

(4)重点建设国家旅游风景道

以国家等级交通线网为基础,加强沿线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风情小镇、特色村寨、汽车营地、绿道系统等规划建设,完善游憩与交通服务设施,实施国家旅游风景道示范工程,形成品牌化旅游廊道。

(5)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

依托特色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满足大众化、多样化、特色化旅游市场需求。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大力推进“厕所革命”

加强政策引导、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典型示范,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重点抓好乡村旅游厕所整体改造,着力推进高寒、缺水地区厕所技术革新,鼓励大中型企业、社会组织援建中西部旅游厕所,倡导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推进厕所无障碍化。积极倡导文明如厕。“十三五”期间,新建、改扩建10万座旅游厕所,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场所、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点的厕所全部达到A级标准,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中西部地区旅游厕所建设难题得到初步解决。

(2)加强旅游交通建设

①做好旅游交通发展顶层设计。制定促进旅游交通发展的意见,完善旅游交通布局。推动旅游交通大数据应用,建立旅游大数据和交通大数据的共享平台和机制。

②改善旅游通达条件。推进重要交通干线连接景区的道路建设,加强城市与景区之间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组织,实现从机场、车站、客运码头到主要景区交通无缝衔接。支持大型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红色旅游区等建设连通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的公路支线。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实现4A级以上景区均有一条高等级公路连接。

③推进乡村旅游公路建设。提高乡村旅游重点村道路建设等级,重点解决道路养护等问题,推进乡村旅游公路和旅游标识标牌体系建设。加强旅游扶贫重点村通村旅游公路建设。

④优化旅游航空布局。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支线机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支线机场。增加重点旅游城市至主要客源地直航航线航班,优化旅游旺季航班配置。加强重点旅游区的通用机场建设。

⑤提升铁路旅游客运能力。推动高铁旅游经济圈发展。加大跨区域旅游区、重点旅游经济带内铁路建设力度。根据旅游业发展实际需求,优化配置旅游城市、旅游目的地列车班次。增开特色旅游专列,提升旅游专列服务水准,全面提升铁路旅游客运能力。发展国际铁路旅游。

(3)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①加强旅游集散体系建设,形成便捷、舒适、高效的集散中心体系。

②完善旅游咨询中心体系,旅游咨询中心覆盖城市主要旅游中心区.3A级

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以及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商业步行街区等。

③完善旅游观光巴士体系,全国省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至少开通1条旅游观光巴士线路。

④完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完成3A级以上景区在高速公路等主要公路沿线标识设置,完成乡村旅游点等在公路沿线标识设置。

⑤完善旅游绿道体系,建设完成20条跨省(区、市)旅游绿道,总里程达5000公里以上,全国重点旅游城市至少建成l条自行车休闲绿道。推进残疾人、老年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提升旅游要素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提升餐饮业发展品质

弘扬中华餐饮文化,开发中国文化型传统菜品,支持文化餐饮“申遗”工作。深入挖掘民间传统小吃,推出金牌小吃,打造特色餐饮品牌,促进民间烹饪技术交流与创新。推动形成有竞争力的餐饮品牌和企业集团,鼓励中餐企业“走出去”。

(2)构建新型住宿业

推进结构优化、品牌打造和服务提升,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住宿品牌,推进住宿企业连锁化、网络化、集团化发展。适度控制高星级酒店规模,支持经济型酒店发展。鼓励发展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帐篷酒店、民宿等新型住宿业态。

(3)优化旅行社业

鼓励在线旅游企业进行全产业链运营,提高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水平。推动传统旅行社转型发展,鼓励有实力的旅行社跨省(区、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旅行社服务网络进社区、进农村。

(4)积极发展旅游购物

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提升工程。加强对老字号商品、民族旅游商品的宣传,加大对旅游商品商标、专利的保护力度。构建旅游商品生产标准和认证体系,规范旅游商品流通体系。在机场、高铁车站、邮轮码头、旅游服务中心、重点旅游景区等地,设置特色旅游商品购物区。

(5)推动娱乐业健康发展

推广“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等景区娱乐模式。支持高科技旅游娱乐企业发展。有序引进国际主题游乐品牌,推动本土主题游乐企业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提升主题公园的旅游功能,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品质高、信誉好的品牌主题公园。

(三)绿色发晨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

1.倡导绿色旅游消费

践行绿色旅游消费观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发布绿色旅游消费指南。鼓励酒店实施客房价格与水电、低值易耗品消费量挂钩,逐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引导旅游者低碳出行,鼓励旅游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拼车出行。提高节能环保交通工具使用比例,大力推广公共交通、骑行或徒步等绿色生态出行方式。

2.实施绿色旅游开发

推动绿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打造生态体验精品线路,拓展绿色宜人的生态空间。开展绿色旅游景区建设,“十三五”期间,创建500家生态文明旅游景区。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部建成生态停车场,所有新修步道和80%以上的旅游厕所实现生态化。

3.加强旅游环境保护

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方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活动进行分类指导。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约束作用,规范旅游开发行为。

4.创新绿色发展机制

(1)实施绿色认证制度

建立健全以绿色景区、绿色饭店、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为核心的绿色旅游标准体系,推行绿色旅游产品、绿色旅游企业认证制度,统一绿色旅游认证标识,开展绿色发展教育培训,引导企业执行绿色标准。

(2)建立旅游环境监测预警机制

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达到最大承载力的旅游景区,实行预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完善旅游预约制度,建立景区游客流量控制与环境容量联动机制。

(3)健全绿色发展监管制度

在主态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对旅游项目实施类型限制、空间规制和强度管制,对生态旅游区实施生态环境审计和问责制度,完善旅游开发利用规划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

5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绿色旅游公益宣传,推出绿色旅游形象大使。加强绿色旅游教育和培训工作,制定绿色消费奖励措施,引导全行业、全社会树立绿色旅游价值观,形成绿色消费自觉。

(四)开放合作构建旅游开放新格局

1.实施旅游外交战略

(1)开展“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

推动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部长会议机制。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旅游合作机制。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证便利化,推动航权开放、证照互认、车辆救援、旅游保险等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旅游投资互惠合作,推动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联合打造国际旅游精品线路,提升“一带一路”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拓展与重点国家旅游交流

推动大国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深化与周边国家旅游市场、产品、信息、服务融合发展,加强与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扩大与传统友好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交流,推动与相关国家城市缔结国际旅游伙伴城市。

(3)创新完善旅游合作机制

完善双多边旅游对话机制,推动建立更多合作平台,倡导成立国际旅游城市推广联盟,引领国际旅游合作。支持旅游行业组织、旅游企业参与国际旅游交流,形成工作合力。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开发具有边境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景区和线路。

2.大力提振入境旅游

(1)实施中国旅游国际竞争力提升计划

统筹优化入境旅游政策,推进入境旅游签证、通关便利化,研究制定外国人来华邮轮旅游、自驾游便利化政策。依法扩大符合条件的口岸开展外国人签证业务范围,提升购物退税网络服务水平,开发过境配套旅游产品。完善入境旅游公共服务和商业接待体系,提升入境旅游服务品质。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促进入境旅游发展方面的先行先试作用。

(2)完善旅游推广体系,塑造”美丽中国”形象

加强旅游、外宣合作,健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以及部门间联动的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发挥专业机构市场推广优势。实施入境旅游晶牌战略,推出一批入境旅游品牌和线路。调整优化中国旅游驻外办事处职能,适时在巴西、南非等地设立旅游办事机构。实施中国旅游网络营销工程、海外公众旅游宣传推广工程,促进入境旅游持续稳定增长。

3.深化与港澳台旅游合作

(1)支持港澳地区旅游发展

创新粤港澳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机制,推进便利化建设和一体化发展。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发挥粤港澳对接广西、福建等内地沿海省份的重要节点作用,开发一程多站旅游线路。支持香港建设多元旅游平台。推动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推进澳门会展业发展,支持澳门举办世界旅游经济论坛。推动粤澳、闽澳联合开发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2)深化对台旅游交流

巩固旅游在两岸人员交往中的主渠道作用,发挥旅游在增进两岸同胞情感.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品质、安全保障水平等。推进两岸乡村旅游、邮轮旅游、旅游文创等领域合作。支持平潭国际旅游岛、福州新区、江苏昆山等建设成为两岸旅游产业合作示范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厦门与金门、福州与马祖区域旅游合作。支持环海峡旅游圈建设。

(3)扩大旅游对港澳台开放

依托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对港澳台旅游先行先试。探索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关涉旅政策措施相互延伸。推进邮轮游艇旅游合作发展,支持香港邮轮母港建设和粤澳游艇自由行。加强与港澳台青少年的游学交流,定期组织港澳台青少年赴内地(大陆)开展游学活动。

(4)规范赴港澳台旅游市场秩序

加强与港澳台旅游部门合作,完善旅游安全保障和预警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共同打击以不合理低价组织的团队游和其他违法违规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健全大陆居民赴台游保险机制,扩大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保险覆盖面。

4.有序发展出境旅游

推动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简化签证手续、缩短签证申办时间,扩大短期免签证、口岸签证范围。将中文电视广播等媒体落地、改善中文接待环境、中文报警服务、中国公民安全保障措施和游客合法权益保障等纳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管理体系。完善出境旅游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境外旅游保险、旅游救援合作。推动建立与有关国家和地区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合作机制。加强与友好国家客源互送合作。

5.提升旅游业国际影响力

(1)实施旅游业“走出去”战略

将旅游业“走出去”发展纳入国家“走出去”战略,制定旅游业“走出去”战略规划。完善支持旅游企业“走出去”政策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建立面向中国公民的海外旅游接待体系。推进自由贸易协定旅游服务贸易谈判,推动旅游业双向开放。

(2)实施国家旅游援外计划

制定实施国家旅游援外计划,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旅游投资、品牌、技术、管理、标准等援助。

(3)积极参与国际旅游规则制定

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和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机构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培养一批符合国际组织需求的旅游专门人才,创造条件输送到国际旅游机构,扩大我国在国际旅游机构中的影响力。

(五)共建共事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1.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脱贫。

(1)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环境整治行动

提升旅游扶贫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通村公路、网络通信基站、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水平。规划启动“六小工程”,确保每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好一个停车场、一个旅游厕所、一个垃圾集中收集站、一个医疗急救站、一个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一批旅游标识标牌。到2020年,完成50万户贫困户“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的“三改一整”工程。

(2)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

动员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为贫困村义务编制能实施、能脱贫的旅游规划。

(3)实施旅游扶贫电商行动

支持有条件的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组织实施“一村一店”。鼓励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游客集散中心、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所开辟农副土特产品销售专区。

(4)开展万企万村帮扶行动

组织动员全国l万家大型旅游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院校等单位,通过安置就业、项目开发、输送客源、定点采购、指导培训等方式帮助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旅游。

(5)实施金融支持旅游扶贫行动

落实国家对贫困户挟贫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等支持政策。完善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扶贫信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扶贫项目的信贷投入。

(6)实施旅游扶贫带头人培训行动

设立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基地,建立乡村旅游扶贫专家库,组织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和扶贫带头人开展乡村旅游培训。

(7)启动旅游扶贫观测点计划

设立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中心,对乡村旅游扶贫精准度和实效性进行跟踪观测,为有效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2.实施旅游创业就业计划

建设面向旅游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支持各类旅游产业发展孵化器建设。开展国家旅游文创示范园区、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国家旅游创业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示范基地建设。举办中国旅游创新创业大赛。推动旅游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创新,开展互联网约车、民宿旅游接待、分时度假等共享经济试点项目。建设国家旅游就业需求服务平台,提供人才资源、就业信息等。完善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利益共享机制,鼓励旅游企业为当地居民提供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

3.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1)创新旅游监管机制

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旅游部门的主管作用,明确各相关部门责任。发布全国旅游秩序指数,建立重点地区旅游市场监管机制,完善旅游纠纷调解机制,健全互联网旅游企业监管体系。完善“12301”旅游投诉受理机制。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2)建立健全旅游诚信体系

建立健全旅游从业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信用体系。将旅游失信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记录范围,及时发布旅游失信行为信息记录。推进旅游失信行为记录和不文明行为记录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共享,开展联合惩戒。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引导旅游经营者诚信经营。

(3)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依法打击不合理低价游、强迫或变相强迫旅游消费、虚假广告行为,集中处理典型案件,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和从业人员。联合有关国家和地区,推进旅游市场秩序常态化治理。发挥旅游志愿者,社会监督员及新闻媒体对各类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社会监督作用。

(4)引导旅游者理性消费

规范旅游合同管理,加强旅游信息引导,提高旅游者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抵制不合理低价游。增强旅游者合同意识和契约精神,引导旅游者理性消费、依法维权。

4.大力推进文明旅游

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文明旅游法规体系,落实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行动指南。开展“为中国加分”文明旅游主题活动,征集“中国旅游好故事”。选树旅游行业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评选文明旅游公益大使,培养一批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导游人员。完善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加大惩戒力度。

加强旅游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旅游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建设,完善旅游志愿者管理激励制度。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建立一批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站。培育先进模范志愿者、志愿者组织,树立中国旅游志愿者良好形象。依法登记管理旅游志愿者组织。

5.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

(1)加强旅游安全制度建设

完善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加强境外旅行安全提示、热点景区景点最大承载量警示、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落实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安全规范。做好高风险旅游项目安全管理。

(2)强化重点领域和环节监管

强化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及景区地质灾害安全管理。落实旅游客运车辆“导游专座”制度。推动旅游客运车辆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并实行联网联控,建设旅游包车安全运营及动态监管平台。实施旅游用车联合检查制度。加强旅游节庆活动安全管理。加强景区景点最大承载量管控。加强旅游场所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

(3)加快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

健全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完善旅游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应急值守制度。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国家旅游应急管理指挥平台。推动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推进国家旅游紧急救援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建立紧急救援队伍。

(4)深化旅游保险合作机制

完善旅游保险产品,提高保险保障额度,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提升保险理赔服务水平。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机制,推动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游大巴及高风险旅游项目旅游责任保险发展。加强与重点出境旅游目的地开展旅游保险合作,建立健全出境旅游保险保障体系。

6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

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完善标准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自主相互衔接、协同发展的旅游标准制修订机制。加大对旅游标准化的宣传推广力度,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加强旅游标准实施绩效评估。

深入实施《旅游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年)》,加快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她评价机制。开展“品质旅游”宣传推广活动,鼓励旅游企业公布服务质量承诺和执行标准,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计划。建立优质旅游服务商目录,推出优质旅游服务品牌。

(六)深化改革完善旅游发展保障体系

1.推进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

鼓励各地成立由地方政府牵头的旅游业发展领导协调机构。推动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旅游部门综合协调和行业统筹能力。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和市场监管、司法仲裁等机构建设。

推进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发展。到2020年,打造50个先行区,进一步完善旅游业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土地、财政、资源、假日、金融、人才、技术等政策支撑措施基本成熟,旅游产业发展引导和行业管理方式进一步优化。

改革旅游业统计制度,建立健全旅游核算体系,提高旅游业统计服务决策、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全国旅游业数据采集平台,建立旅游业统计数据共建共享机制。鼓励采用服务外包等形式,选择专业统计机构开展旅游业统计抽样调查。推动建立省级旅游数据中心,改进旅游业统计信息发布方式。加强旅游业统计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旅游业统计国际标准和规范制定。

2.优化景区服务管理机制

建立景区旅游开放备案制度、景区旅游建设与经营项目会商制度、景区建设经营负面清单制度等。推动景区旅游实现特许经营管理,推进经营决策、劳动用工、薪酬制度等去行政化改革。完善景区建设经营活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景区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景区预约预报预订机制。

3.推进导游旅行社体制改革

以市场主导、执业灵活、服务规范、社会监督为目标,推进导游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导游准入制度。改革导游注册制度,明确导游资格证终身有效。依法开展导游自由执业改革试点,完善旅行社委派执业制度,打破导游异地执业的区域壁垒。建立导游社会化评价与监督体系。改革导游保险保障体系,建立导游品牌制度,完善导游等级评定制度。

完善旅行社监管服务平台,实现行政审批公开、透明、可追溯。健全旅行社退出机制,实现动态调整。优化完善旅行社分社网点设立、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旅行社委托招徕、出境旅游保险等方面政策。

4.强化政策扶持

(1)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

将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制定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加强监督检查。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休假时间。各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将带薪休假与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相结合,安排错峰休假。

(2)加大投入力度

编制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落实地方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的主体责任。将符合条件的旅游项目纳入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3)完善土地供给政策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合理安排旅游用地布局。在年度土地供应中合理安排旅游业发展用地。优先保障纳入国家规划和建设计划的重点旅游项目用地和旅游扶贫用地。对使用荒山、荒坡、荒滩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人股、联营等方式开办旅游企业。城乡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旅游经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可依法通过承包经营流转的方式,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未利用地,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

(4)创新金融支持政策

积极推进权属明确、能够产生可预期现金流的旅游相关资产证券化。支持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符合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和发行上市条件的大型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加大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和改进旅游消费信贷,探索开发满足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

(5)完善旅游财税政策

乡村旅游经营户可以按规定享受小微企业增值税优惠政策。乡村旅游企业在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方面享受一般工业企业同等政策。结合出境旅游消费增长,统筹研究旅游发展基金征收方式。推广实施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在切实落实进出境游客行李物品监管的前提下,研究进一步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引导消费回流。

5.加强法治建设

适应旅游业发展要求,修订完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等法规和旅游安全监管、发展规划、宣传推广、公共服务等方面规章制度。落实旅游行政处罚、旅游违法行为法律适用指引,推动研究旅行社、导游收取“佣金…‘小费”法律适用问题。积极参与旅游国际规则的研究制定。推动重点地区开展旅游立法试点,健全地方旅游法规体系。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检查力度,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实施重点人才开发计划

依托国家重点人才工程、项目、重点学科等,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新型智库。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地方重点人才支持计划。

(2)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

加强对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统筹指导和综合保障,加快建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有机衔接、布局结构更加合理的现代旅游职业教育体系。遴选和建设一批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示范点,适时将旅游管理类新专业纳入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加强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举办旅游职业教育骨干“双师型”教师、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MTA)骨干师资高级研修班。深化校企合作,建设一批旅游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创新型示范性校企合作项目。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相关赛项。推动省部共建旅游院校、共同培养人才。

(3)加强旅游相关学科专业建设

鼓励高校根据旅游业发展需求,设置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本科专业。推动适应旅游业发展新形势的教材建设和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共享。

(4)加强人才培养国际合作

开展“一带一路”等国际旅游人才开发合作,推动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大力引进海外高端旅游教育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支持旅游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到海外留学进修。

(5)加强旅游基础研究

整合各方面智力资源,加强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布局、管理、制度等研究,形成一批基础性、战略性研究成果。支持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智库等专业智库建设。推动成立中国旅游学会,逐步构建旅游智库群,形成产学研互动的旅游学术共同体。推进中国特色旅游发展理论体系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学术功底深厚、作风扎实的国家级旅游基础研究专家队伍。

编辑推荐:

2021年导游资格考试报考指南

导游资格考试历年真题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导游资格

        [VIP通关班-协议退费]

        课程模块 刷题模块 专享服务

        3680(起)

        了解课程

        596人正在学习

      • 导游资格

        [VIP通关班-畅学]

        课程模块 刷题模块 专享服务

        2580(起)

        了解课程

        615人正在学习

      • 导游资格

        [零基础通关班]

        课程模块 刷题模块 专享服务

        1280(起)

        了解课程

        782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