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07北京社招公务员考试专项突破:类比推理

发表时间:2014/1/27 0:11:56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2007北京社招公务员考试专项突破:类比推理
  一、类比推理题型分析

  我们先来看一下公务员考试类比推理的样题:

  【例题】义工:职员()。

  A.球迷:球员 B.学生:老师

  C.初学者:生手 D.志愿者:雇员

  【解析】本题选D。我们不难看出“义工∶职员”两者存在着一种相互排斥、属性相反的逻辑关系,即“义工”是提供义务劳动、不收取报酬的劳动者 ,“职员”是提供有偿劳动、收取报酬的劳动者,两者之间是无偿劳动者与有偿劳动者的逻辑关系,符合这一逻辑关系的选项只能是“志愿者∶雇员”。

  类比推理是逻辑推理的一种,公务员考试的类比推理题目多数从GRE/GMAT/LSAT题目演化而来,大部分是进行了变形和改造。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光波概念的提出者,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赫尔斯坦•惠更斯曾将光和声这两类现象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具有一系列相同的性质:如直线传播、有反射和干扰等。又已知声是由一种周期运动所引起的、呈波动的状态,由此,惠更斯做出推理,光也可能有呈波动状态的属性,从而提出了光波这一科学概念。惠更斯在这里运用的推理就是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的结构,可表示如下:

  A有属性a、b、c、d

  B有属性a、b、c

  所以,B有属性d

  逻辑学中类比推理的客观根据是什么呢?在客观现实里,事物的各个属性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因此,如果两个事物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那么,它们在另一些属性上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类比推理的结论是否可靠呢?这要看进行类比的两个或两类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与类推属性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有,用类比推理所得到的认识就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由此可见,类比推理的结论只具有或然性,可能真,也可能假。即类比推理尽管其前提是真实的,但不能保证结论的真实性。这是因为,A和B毕竟是两个对象,它们尽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的,但仍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有时就表现为A对象具有某属性,而B对象不具有某属性。

  二、公务员考试中的类比推理是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吗?

  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中规定的新题型类比推理并不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首创,实际上2005年广州公务员考试中就考了,而且样题都是相同的。但公务员考试中的类比推理追根溯源应该来自于逻辑学当中的类比推理,但在形式上很明显不同于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

  第一,对象不同。公务员考试中的类比推理是两对相关词,例如:“努力∶成功”对应“耕耘∶收获”;逻辑学中是指两个或两类对象,例如:“天空中的闪电和地面上的电火花”做对比。

  第二,要求不同。公务员考试中的类比推理要求考生通过对题干两个词的分析,在选项中寻找与其内在逻辑关系相同或相似的一对词;逻辑学中则是要求从两类比较对象A与B中推理出,若A具有a、b、c、d属性,B具有a、b、c属性,则B具有d属性。

  第三,结果不同。公务员考试中是考生找到与题干相似的一对词,这一对词必然与题干有相似性,是真命题;逻辑学中则是通过A、B对比,推理出B具有与A相同的属性d,这一属性B中未必具有,不是必然为真命题。

  综上所述,类比推理这一概念,在不同的范畴有不同的规定,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在推理方法上,二者存在着共性,公务员考试中类比推理的解题思路、步骤、方法,可以从逻辑学的类比推理中借鉴。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变式。

  首先,虽然比较对象不同,但都是要求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都可以使用比较分析法。在公务员考试中,可以先将题干部分的两个词进行比较,寻找出两者的共性或联系,然后以此为基础,同备选项逐一比较,寻找符合要求的选项。

  其次,逻辑学当中的类比推理是由对象推出属性,而公务员考试当中我们把题干中的一对词看作一个整体的话,则对题干两个词的内在关系分析,实质上是由对象推出属性,而寻找正确的选项则是根据此属性推出类似对象。

  最后,不管是在公务员考试中还是在逻辑学中,类比推理的客观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世界万物,又相同又不相同,总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种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就是事物的相似性。事物间不管差别多么大,总是具有相似之处的。相似性是事物所具有的一种普遍属性。有了这种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它去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从相似的原因或结果寻找相似的结果或原因,可以从相似的构造认识相似的功能。总之,运用相似性,进行类比推理,可以从已知的事物认识新的事物,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公务员考试为什么要考类比推理?

  一)公务员要具备一定的科技研究能力

  与普通老百姓相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无疑应具备更多的科学知识。不久前,应中组部要求,王渝生花了一个星期,出了一千道有关科学素质的考题,全部进入国家公务员考试题库科,也就是说,今后公务员考试将加强对考生科学素质的测试。据悉,这也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相吻合,《纲要》明确,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包括: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和相关计划的重要内容;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及题库中,列入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等。类比推理虽然不能直接推动社会进步,但它在人们的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拓展人们的眼界,可以为人们改造和认识世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一个有效的思维方法。

  1. 类比推理是探索真理的重要逻辑形式

  类比推理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科学的一种有效的探索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开拓思路、提供线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正如康德所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指引我们前进。”科学史上很多著名的发现是借助于类比推理而获得的。

  据历史记载,西拉克斯的国王为庆功谢神,命金匠打造了一顶纯金皇冠,要献给不朽的神。完工后,国王怀疑皇冠不纯,但在不毁坏皇冠的情况下找不到解决的方法,便请教好友阿基米德。这就是著名的皇冠问题。阿基米德苦思一段时间,也无所得。一日,他到澡堂洗澡,当他的身体进入浴池时,他敏锐地察觉到水位上升,由此受到启迪,产生联想,于是把在自己进入浴池中水位上升与求皇冠质量进行类比,发现了浮力原理这一共同规律,并解决了“皇冠问题”。在这之后,浮力原理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与生产生活之中。

  2. 类比推理可以帮助人们提出科学假说

  类比推理是形成科学假说的重要推理形式。在科学史上,许多重要的科学假说都是利用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建立起来的。

  19世纪中叶,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有一位医生,名叫奥恩布鲁格。有一次,他给一位病人看病,没有检查出什么严重疾病,但病人很快就死了。经过解剖尸体查看,发现胸膛积满脓水。医生想,以后再碰到这样的病人怎么诊断?忽然想起他父亲在经营酒店时,常用手指关节敲木质酒桶,听到卜卜的叩击声,就能估量出木桶中还有多少酒。他思考:人们的胸膛不是很像酒桶吗?他通过反复探索胸部疾病和叩击声音之间变化的关系,终于写出《用叩诊人体胸部发现胸膛内部疾病的新方法》的医学论文,发明了“叩诊”这一医疗方法。

  在上例中,奥恩布鲁格就是运用类比推理把“酒桶和装酒量”与“人的胸膛和胸腔积水”作类比:同是封闭的物体,内藏液体,叩击时能发出声音等,从而根据叩桶知酒量而推出叩胸知病情的结论。此外,在科学发展史上,惠更斯提出的光的波动假说,卢瑟福及其学生提出的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假说,也都是运用类比推理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3. 类比推理为现代科学技术经常应用的仿生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自然界的动植物,它们的生长都极为巧妙,它们是孕育出新事物、新方法绝无仅有的好样板。人类还在蒙昧的幼年时期,为了生存繁衍,便开始模仿大自然,利用类比的方法,从自然界万事万物身上吸取有利于自己生存的优点,用来武装自己,改变命运。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仿生学,就是专门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将生物的某些特征应用到我们的创造发明之中,以创造先进技术装置的新学科。人类对自然的模仿,正是建立在类比推理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正是利用类比关系的思维方式,人类在模仿自然中逐步有了现代文明。考察文明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许多重大发明,都是模仿生物的结果。例如:

  (1)蝙蝠和超声波探测仪。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蝙蝠是利用超声波来辨别物体位置的。它的喉内能发出十几万赫兹的超声波脉冲,每秒钟可以发出50多次;这些超声波碰到障碍物和小昆虫会立即反射回来,蝙蝠就是根据回波到达左右耳的微小时间来确定障碍物和昆虫的方位。蝙蝠的这种超声波探测本领,使科学家深受启发,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超声波探测仪。这种仪器用在海上可以测量海洋、寻找潜艇;用在工业上,可以用来检查金属内部有无裂纹和空腔。

  (2)鱼和潜水艇。1775年,美国爆发举世闻名的独立战争。战争中,英军凭借着优良的军舰大炮,赖在海上不走,企图卷土重来,并常使美国海防遭受重创。怎样才能把侵略者彻底赶走呢?一个名叫布什内尔的士兵思虑重重。一天,布什内尔在海边散步,看到一条大鱼从水底偷偷游过来,猛地向一群小鱼发动突袭。这使他茅塞顿开:为什么不造一条大鱼那样的船,从水下发动攻击!不久布什内尔负责造出了第一艘潜艇。布什内尔所造的潜水艇,外形并不像鱼,但它应用了鱼在水下潜游的原理,即潜水艇底部有一个类似鱼鳔的水舱,当船要下沉时,就往水舱里灌水,当船要浮出水面时,就把水舱里的水排出,这样潜水艇就可以自由浮沉了。虽然,人类利用仿生学原理已经发明了无数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科学仪器,但生物界的生物种类如此浩繁,它们永远吸引人们去研究、去模仿,从中进行新的创造。

  二)公务员要有一定的论证和说服能力 

  类比推理具有生动的说明作用,有一定的说服力,可以作为论证的辅助手段,并且别具风格。例如:(1)加拿大外交官切斯特•朗宁曾在竞选省议员时,由于他幼儿时期吃过中国奶妈的奶水一事,受到政敌的攻击,说他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朗宁反驳说:“你们是喝牛奶长大的,你们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了。”这样的反驳既有力,又幽默,显示了类比推理在论证中的特殊作用。 (2)数学中有一条三角形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根本不存在一条边大于其他两边之和的三角形。这个数学原理被一位科学家成功地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他认为,历史上如果三个割据势力并存,就形成了三足鼎立,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结构。如果强者侵犯了弱者,被侵犯的弱者就会与另一个弱者联合起来。结盟之后,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稳定的三足结构就不会被破坏。只有当强者的力量超过了两个弱者之和,三国鼎立的局面才会结束。这位科学家利用类比推理表达自己的思想,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论述更加形象,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四、类比推理应试要领和技巧

  一)应试要领

  由于类比推理涉及的逻辑关系比较多,要想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必须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 两组类比对象的共有属性越多,则据此推出的另一对相似词的可靠性越高

  两组类比对象的相同属性越多,意味着两组对象在类与类的关系中就越接近,因此就越能排除迷惑项,类推出的结论也就越可能符合题干部分词语要考查的逻辑关系。如果两组类比对象之间没有足够的共同属性,比较起来就可能不伦不类,即由两个已知词的逻辑关系推出的另一组具有相同逻辑关系的两个词,就很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

  例如:南京∶金陵

  A. 昆明∶春城比 B. 广州∶穗

  C. 太原∶晋 D. 北京∶蓟

  本题中,从题干部分很明显可以得出两个词之间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的逻辑关系,但仅有此关系无法在备选项中选出答案,因为A、B、D都符合要求。再仔细分析题干部分可以发现金陵是南京历史上有过的名称,而A中春城是昆明的别称,B中广州的简称为穗。只有D项中蓟是北京古代的名称。也就是说,在本题中若要得到正确结论,必须同时符合两个逻辑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多地找出类比推理对象之间的共有属性,这样才能提高结论的正确性。

  2.类比对象相同的本质属性越多,则结论的可靠程度越高

  在事物的众多属性中,本质属性决定着非本质属性。如果两组对象的共有属性是本质方面的,并且这种共同本质属性越多,那么得到的结论正确率就越高。

  例如:金刚石∶石墨

  A. 氧气∶氮气 B. 生石灰∶熟石灰

  C. 红磷∶白磷 D. 二氧化碳∶干冰

  本题中,题干部分金刚石和石墨具有相同的构成元素,虽然物理形态不同,但是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它们是同素异形体。在选项部分,最具迷惑性的选项就是D项二氧化碳和干冰,它们是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但它们不是同素异形体,后者仅指单质,不包括化合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应当是C项红磷与白磷,它们也是同素异形体。

  所以,在做类比推理试题时,一定要寻找到尽可能多的相同的本质属性。

  3.类比对象的共有属性与推出的一对词语间的联系越紧密,则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还取决于共有属性与推出的一对词语之间的联系程度。如果共有属性与推出的词语之间联系紧密,结论的可靠程度就大;如果进行类比的对象,其属性与推出词语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就有可能是属性与词语的生硬搭配,并无必然联系,那么结论的可靠性就不大。

  例如:水果∶苹果

  A. 鱼∶鲸鱼 B. 粮食∶蔬菜

  C. 花卉∶兰花 D. 大豆∶高粱

  本题中,题干部分是属种关系,苹果是水果的一种。在备选项中,有人将A分析后,认为鲸和鱼有很多相同之处,如都生活在水中,形体相似等,因此就错误地认为鲸也是鱼类,两者具有属种关系。实际上,鲸用肺呼吸,属于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因而并不构成属种关系,本题应选C。

  4.进行类比推理时,要注意避免犯“机械类比”的错误

  所谓“机械类比”是仅仅依据对象间表面相似或偶然相似进行类比,从而得出荒谬结论的推理方式。

  例如:工匠∶钟表

  A. 飞鸟∶飞机 B. 上帝∶世界

  C. 建筑工人∶楼房 D. 蜜蜂∶蜂巢

  中世纪时,在基督教神学中,有的神学家就认为:钟表是有一定构造、规律的,是由人制造出来的,有其制造者,类推出上帝创造了世界,原因是世界也有一定构造的,有规律的,所以世界也必然有一个创造者,他就是上帝,从逻辑关系上分析,这就是犯了“机械类比”的错误。而D项错在,蜜蜂建造蜂巢是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其没有计划性、目的性。本题正确选项应当是C。

  二)应试技巧

  对于类比推理这一题型,考生容易出现两种应试倾向:第一是麻痹大意,觉得此类考题非常容易,草草一看就匆忙作答;第二是纠缠不清,因为对此类考题感到陌生,无从下手而迟迟不下手,在一个考题上纠缠多时,反复考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对于公务员的应试者来说,这两种倾向都要避免,一定要在考试时注意应试的技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尽可能多地了解两个词语间的常见逻辑关系。因为只有积蓄了尽可能多的储备知识,才能最准确地对类比对象进行分析,找出符合要求的逻辑关系,得到正确结论。

  2.答题时要将四个选项看完之后,逐一分析,找到与题干词有最多共性,以及在本质属性上最为相似的备选项。

  3.不要被表面的、非本质的联系所迷惑,一定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找到尽可能多的相同或相似的本质属性。

  4.练习不在多,关键是总结规律和方法。一定不要陷入题海战术,有很多辅导书列出了很多的训练题,但大部分和真题的难度和命题思路有很大差距,人为增加了广大考生的备考负担和减弱了复习效率!

  五、类比推理典型题型分类精讲

  类比推理,考查的是考生对词语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这种逻辑关系种类繁多,有时很难快速判断出是何种内在逻辑联系。但其中仍然有一定的脉络可寻,较常见的关系有因果、象征、出处、属种、并列、事物与作用、整体与部分等十多种。

  具体可分为如下类型:1.原因与结果;2.工具与作用;3.物体与其运动空间;4.特定环境与专门人员;5.整体与其构成部分;6.同一类属下的两个相互并列的概念;7.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称谓;8.事物的出处与事物;9.工具与作用对象;10.作者与作品;11.物品与制作材料;12.专业人员与其面对的对象;13.作品中的人物与作品;14.特殊与一般

  1、原因与结果

  因果关系,是指由某行为而发生某结果,前事实与后事实之间互有关联,后事实由前事实而生。哲学上把因果关系定义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现实中常用“因为……,所以……”来表示。因果关系的形式基本上分为:“一因一果、一果多因、一因多果”这几种,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仔细区分。

  例题:努力∶成功

  A. 原告∶被告 B. 耕耘∶收获

  C. 城市∶福利 D. 扩招∶失业

  可以看出,努力与成功两个词具有因果关系,即只有努力才能成功或者说努力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两个词语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努力是成功的原因。在所提供的答案中能同样连成一句,有相同逻辑关系的话的,只有B答案:耕耘是收获的原因。有人或许会问,那D答案也可以说成:扩招是失业的原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找出的是和题干词语最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一组词语,努力和耕耘是成功和收获最直接也最主要的原因,而扩招并不是失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其余备选项中,A答案中的原告与被告构成的是一个法律关系中的两个主体。C答案中城市是一个社会区域,而福利是国家在社会公共事业方面的一种政策。

  2、属种关系与种属关系

  在逻辑学中将外延较大的概念称为属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称为种概念。属种关系是指外延较大的属概念对于外延较小的种概念的关系(即真包含关系),例如“动物”与“脊椎动物”,“劳动者”与“农民”。种属关系是指外延较小的种概念对于外延较大的属概念的关系(即真包含于关系),例如:“哺乳动物”与“脊椎动物”,在这一对关系中,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脊椎动物,但有的脊椎动物不是哺乳动物,这样,“哺乳动物”对于“脊椎动物”的关系就是真包含于关系。

  例题:修辞∶比喻

  A. 书籍∶报纸 B. 文艺∶宗教

  C. 写作∶文章 D. 文体∶散文

  本题中,题干中的修辞包含了比喻,比喻是修辞方法中的一种,所以两者构成了真包含关系,即属种关系。在备选项部分,A项中的书籍和报纸是并列关系,B项中的文艺和宗教同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两者也是并列关系,C项中写作和文章也不具有包含关系。D项中文体有多种类型,包括散文、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很明显,散文包含在文体中,D项的表述形式完全符合题干的逻辑关系,也构成属种关系,所以应当选D。

  本题中,若题干部分改为“比喻∶修辞”,则其内在逻辑关系随表述先后顺序的变化变为种属关系,即“比喻包含于修辞当中”,所以备选项D就不合适了,只有将D项中两个词语的顺序改变成“散文∶文体”,即“散文包含于文体当中”,才能符合更改题干词语顺序后所形成的种属关系。

  3、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同一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称谓。例如,“河北∶冀”、“马铃薯∶土豆”、“夫妻∶伉俪”、“蛐蛐∶蟋蟀”等等。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也是逻辑关系的一种。同一事物具有两个不称谓的构成原因主要有,口语与书面语、全称与简称、历史传统、习惯等。

  例题:桂圆∶龙眼

  A. 桔∶柚 B. 桂皮∶陈皮

  C.芒果∶荔枝 D. 大料∶八角

  本题中,桂圆和龙眼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两个名词都表示了同一事物。备选项中A、B、C都是指不同的事物,只有D项中大料和八角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指的都是一种烹饪常用的调味品,故正确答案应选D。

  4、并列关系

  本类试题所考查的逻辑关系,通常为同一类属下相互并列的概念,同时包括了对比关系、相邻关系等。例如:男人与女人、老师与学生、中子与电子等。

  例题:法院∶检察院

  A. 农业部∶商务部 B. 职工∶员工

  C. 法官∶检察官 D. 工厂∶工人

  本题中法院和检察院都属于我国司法系统,而且两者是并列关系。A项中虽然两者是并列关系,但这两者是隶属于行政系统;B项中职工和员工含义基本相同,不构成并列关系;D项中工厂和工人之间是包含关系。只有C项中法官与检察官同属于司法系统,且为并列关系。

  5、 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在中外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食粮,这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这些文化由人们所创作,用某种形式来表现,包括文学、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等,这些创作的人与其创造的表现形式就构成了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这也是类比推理可能会涉及到的一种关系。

  例题:范晔∶《后汉书》

  A. 罗贯中∶《三国志》 B. 魏征∶《通典》

  C. 孔子∶《论语》 D. 徐光启∶《农政全书》

  本题中题干部分范晔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记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A项中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C项中《伦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所著。D项中《农政全书》的作者是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所以本题应选D。

  六、典型例题训练和解析

  1.生病∶吃药

  A. 上课∶请假 B. 经商∶结婚

  C. 桌子∶风扇 D. 游泳∶更衣

  【解析】 本题选D。题干是一种因果顺承关系,只有D项符合这个推理关系。其他都不符合这个推理关系。

  2.洪水∶防汛

  A. 下雨∶哭泣 B. 春暖∶花开

  C. 出国∶谈判 D. 发言∶健忘

  【解析】本题选B。 题干中的两个词语是因果关系,即因为发洪水了,所以要开展防汛工作,由此判断,只有B项符合此关系。

  3.仿宋∶字体

  A. 知识∶书籍 B. 黑体∶字号

  C. 葡萄∶水果 D. 钢笔∶墨水

  【解析】本题选C。 题干中的词组是种属关系,仿宋属于一种字体。符合此关系的只有C项,葡萄是水果的一种,包含于水果当中。

  4.岛屿∶格陵兰岛

  A. 湖∶黑海 B. 黄果树瀑布∶瀑布

  C. 尼罗河∶海洋 D. 山脉∶阿尔卑斯山

  【解析】本题选A。 题干给出的词是属种关系,岛屿包含格陵兰岛,并且是世界之最,即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的岛屿。选项中只有A项对应关系正确,湖包含黑海,并且黑海是世界最大的湖;B项两个词相互倒置,与题干对应关系不符;C项尼罗河是河流;D项阿尔卑斯山并非世界最高脉,故选A。

  5.公孙树∶银杏

  A. 白杨树∶香蕉 B. 天敌∶敌人

  C. 红苕∶甘薯 D. 汉奸∶叛徒

  【解析】本题选 C。公孙树就是银杏,红苕就是甘薯,故选C。

  6.桂冠∶冠军

  A. 衮服∶礼服 B. 红豆∶相思子

  C. 贵妃∶皇后 D. 季风∶风洞

  【解析】本题选B。 桂冠和冠军都是指第一名,相思子就是红豆,故选B。衮服是皇帝的礼服,贵妃和皇后不具有题干要求的联系。风洞是一种装置,季风是一种大气现象。

  7.廉颇∶蔺相如

  A. 尉迟公∶秦琼 B. 杨继业∶寇准

  C. 秦桧∶岳飞 D. 孙膑∶庞涓

  【解析】本题选B。 廉颇和蔺相如是同朝的忠臣,且一武一文,符合此联系的只有B项,A项两人都是武官, C项秦桧是奸臣,D项两人是同学,在战国时期分别属于齐国、魏国,也不构成一文一武的关系。

  8.农业∶工业

  A. 劳动∶工资 B. 复印机∶电脑

  C. 高级∶职称 D. 土地∶果实

  【解析】本题选B。 题干是一对有并列关系的词语,农业是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所给选项中。B选项同为办公用品。两者的关系与题干相同。

  9.《资治通鉴》∶司马光

  A. 《史记》∶司马迁 B. 《汉书》∶班超

  C. 《战国策》∶左丘明 D. 《春秋》∶老子

  【解析】本题选A。 题干中的两个词语是作品与其作者的关系,A项符合,B、C、D三项错误。

  10.凡高∶《向日葵》

  A. 河流∶树木 B. 鲁迅∶《呐喊》

  C. 尼采∶哲学家 D. 《八骏图》∶齐白石

  【解析】本题选B。 此题题干是作家与其作品的对应关系,《呐喊》是鲁迅的作品,和题干的所属关系相同,故选B。

  七、类比推理强化训练

  1.肇事逃逸∶法律严惩

  A. 欺人太甚∶义气相投 B. 兢兢业业∶得到好评

  C. 态度粗鲁∶脾气不好 D. 志得意满∶志气大长

  2.《水浒传》∶林冲

  A. 《西厢记》∶李生 B. 《琵琶行》∶白居易

  C. 《世说新语》∶周处 D. 《蜀道难》∶李白

  3.犬∶忠诚

  A. 猪∶屠宰 B. 鸡∶鸡汤

  C. 牛∶勤劳 D. 羊∶羊奶

  4.社会∶和谐

  A. 关系∶冷淡 B. 剥削∶反抗

  C. 反感∶同情 D. 银行∶贷款

  5.教室∶自习

  A. 商场∶保洁 B. 学校∶宣传

  C. 公路∶驾车 D. 邮局∶邮票

  6.改革∶开放

  A. 进口∶出口 B. 上楼∶出门

  C. 苗头∶倾向 D. 江西∶湖南

  7.历史∶明智

  A. 新闻∶广播 B. 法律∶约束

  C. 制度∶学问 D. 政策∶援藏

  8.枕戈待旦∶刘琨

  A. 望梅止渴∶杨修 B. 黄粱一梦∶尾生

  C. 洛阳纸贵∶左思 D. 结草衔环∶吴起

  9.但丁∶米开朗琪罗

  A. 薄伽丘∶拉伯雷 B. 莎士比亚∶狄更斯

  C. 雨果∶乔托 D. 司汤达∶达•芬奇

  10. 岳飞∶戚继光

  A. 文天祥∶郑成功 B. 杨业∶祖逖

  C. 邓世昌∶林则徐 D. 杨靖宇∶袁崇焕

  11. 氏族∶部落

  A. 氯化氢∶盐酸 B. 短篇小说∶小说

  C. 市场经济∶商品经济 D. 导弹∶直升机

  12. 菡萏∶荷花

  A. 土豆∶马铃薯 B. 西红柿∶番茄

  C. 香瓜∶甜瓜 D. 蚍蜉∶大蚂蚁

  13. 面条∶食物

  A. 苹果∶水果 B. 手指∶身体

  C. 蔬菜∶萝卜 D. 食品∶巧克力

  14. 瓷器∶黏土

  A. 空气∶氧气 B桌子∶木头

  C. 水杯∶玻璃 D. 布∶棉花

  15. 剪刀∶布料

  A. 弓箭∶战争 B. 水缸∶盛水

  C. 秤砣∶钉子 D. 鸬鹚∶鱼

  16. 阿波罗∶太阳

  A. 维纳斯∶文学 B. 狄安娜∶月亮

  C. 马尔斯∶侵略 D. 该隐∶大地

  17. 航空母舰∶大海

  A. 轮船∶长江 B. 飞机∶机场

  C. 卫星∶月亮 D. 雄鹰∶高空

  18. 检察院∶检察官

  A. 公安局∶小偷 B. 政府机关∶公务员

  C. 工人∶工地 D. 研究所∶建筑师

  19. 封面∶书本

  A. 政治∶统治 B. 宗教∶上层建筑

  C. 雇员∶工厂 D. 毛笔∶宣纸

  20. 强盗∶抢劫

  A. 电脑∶聊天 B. 学生∶实践

  C. 考生∶作答 D. 司机∶送货

  1. 【解析】本题选B 。题干两个词语之间是因果关系,B对应正确。

  2. 【解析】本题选C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作品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C对应正确。

  3. 【解析】本题选C。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象征关系,C对应正确。

  4. 【解析】本题选 A。题干中两个词语是修饰关系,后者修饰前者,A对应正确。

  5. 【解析】本题选 C。 题干中两个词语前者是后者对应的环境,故选C。

  6. 【解析】本题选 A。题干中两个词语是并列关系,且一个对内,一个对外,A对应正确。

  7. 【解析】本题选B 。 “读史可以明智”,题干中两个词语是事物与其作用之间的关系;法律具有约束作用,所以选B。

  8. 【解析】本题选C。 题干中成语的来源与后面的人物有关,望梅止渴对应的是曹操,黄粱一梦对应的是卢生,结草衔环对应的是魏颗。C项对应正确。

  9. 【解析】本题选 A。题干及A项中人物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B、C、D项中狄更斯、雨果、司汤达都不是该时期的人物。

  10.【解析】本题选A 。题干中两人均是抵抗外族侵略的英雄人物,不同在于前者所抵抗的对象是中华民族的内部的成员,后者则不属于此,符合这一特点的只有A项,D项顺序不正确。

  11.【解析】本题选A。 氏族是部落的构成要素,氯化氢是盐酸的主要成分,二者规律接近;B项中短篇小说是小说的一类,而不是小说的构成要素;C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来说的,是一种经济手段,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来说的,是一种经济形态;D项导弹不是直升机的构成要素。

  12.【解析】本题选D。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同一事物的两个称谓,“菡萏”是荷花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名称,“蚍蜉”是大蚂蚁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名称,其他选项都不是。

  13.【解析】本题选 A。 题干中两个词是种属关系,A符合条件;B是部分与整体关系;C、D是属种关系。

  14.【解析】本题选D。 黏土是瓷器的原材料,而且成为成品后,不能再看出原来的物理性质。木头、玻璃分别是桌子、水杯的原料,但做成后还能看出原料;氧气不是空气的材料,而是组成部分。D符合条件。

  15.【解析】本题选C。 剪刀与布料之间是工具与作用对象之间的关系,而且彼此是对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即剪刀可以用来加工布料,布料可以用剪刀来加工,符合这种关系的只有C。A项战争是弓箭的使用环境,B项盛水是水缸的作用,D项鸬鹚与鱼之间虽然可以构成充分不必要条件,但鸬鹚并不单纯是一种工具。

  16.【解析】本题选B。 阿波罗是太阳神,狄安娜是月神,故选B。维纳斯是爱神,马尔斯是战神,该隐是《圣经》中的人物。

  17.【解析】本题选D。题干中两个词语是事物与其运动空间的关系,D符合条件。轮船除了在长江上航行外,还可在大海及其他水面上航行,A项中空间描述得太小;飞机主要是在空中飞行,月亮本身是一颗卫星。

  18.【解析】本题选B 。题干中两个词是特定环境与专门人员的对应关系,B符合条件。A明显不对;C中工人除了在工地以外,更多的是在工厂,且对应相反;D中两个词语无必然联系。

  19.【解析】本题选B 。封面是书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故选B。

  20.【解析】本题选C。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主谓关系,且后者是前者的主要行为,C符合条件。电脑是聊天的一种工具;学生和实践没有必然联系;司机主要是驾驶,和运送没有必然联系。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编辑推荐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各地资讯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