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务员 >> 申论 >> 申论指导 >> 正文

专家剖析广州公务员申论命题规律

发表时间:2010/2/27 10:46:07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2006年下半年广州公务员考试于9.23举行,虽然本次广州公务员考试只限06年或之前的毕业参加考试,07年的毕业生不能参加本次考试,但报考人数依然高居不下。据统计,9.23一共有31000多人竞夺778个职位,考录比例为40∶1,达到广州公务员报考考录比例最高峰。而本次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考试话题是有关“专家信用(诚信)危机”的社会问题,这一出题角度可以说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首先从出题的热点程度来看,专家出现信用危机这一社会问题确实是对目前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一个社会问题,相关的许多媒体杂志都曾对该社会问题有过报道和评论。因此可以说这一命题并不是一个偏题,而是一个已经被广泛讨论过的热点话题,因此是在情理之中的一个考题。但现实的考生反馈来看,相当多的考生在考试后的反映都是认为本次考试的话题出乎意料,根本没想到会考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在于,广州公务员考试的命题从来都是考社会热点话题,但是考的热点话题通常不是“近期”的热点话题,而是“往期”的热点话题。

可能说到这里,相当多的人可能会感到不解,什么是“往期的”“热点”话题呢?简单地说就是这一社会话题曾经在过去的某一时间段曾经是公众相当关注的话题,在当时曾经被广泛讨论过,但现在公众焦点已经不是主要集中在该话题上了,这就是“往期”时事。为什么还是“热点”话题呢,是指该话题虽然已经不是目前公众注意力的焦点所在,但这一话题仍然对现在的社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它还是“热点话题”。

就本次广州公务员申论考试的话题——“专家信用(诚信)危机”的社会问题来说,这一话题的在社会上的广泛讨论其实源于2005年 《中华工商时报》对香港教授丁学良的访谈。在访谈中丁学良批评国内经济学家一心为利益集团代言的,并放言:中国合格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这一言论在当时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公众和传媒的广泛谈论,而专家的诚信问题也就开始被公众所关注,可以说这是2005年的一大新闻。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此次是2006年下半年的广州公务员考试,但考试的话题却是2005年开始被广泛关注并讨论的话题。因此考生们在备考的时候,应不仅仅关注近期的热点时事,而应同时留意近几年发生的热点时事。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纳闷,出题人究竟是存在一个怎样的出题思路呢?笔者认为首先公务员的申论考试的题目必须体现一个“热点性”,就是不能拿一些广大考生认知度不强的话题来作为考题,因为一旦出现这样的考题,很可能绝大部分考生都无法发挥水平,大家都一起低分,也就失去从考试中发现合适公务员人选的考查意义。但是申论考试的题目也必须要体现一个“不可预测性”,为什么呢?首先从考试的区分度来说,如果考试的题目是所有或绝大部分的考生都熟知的话题,很可能所有的考生都能对该话题“侃侃而谈”,大家都考得很好,考生间的分数就会拉不开,这也同样会失去了从考试中发现合适公务员人选的考查意义。

这个时候就存在这样一个矛盾:“热点的”话题往往是“可预测的”,而“不可预测的”话题往往又不是“热点”话题。那怎么解决这一矛盾呢?出题人的思路是,虽然是要体现“热点性”,但可以体现“过去的”热点性,而不是“目前的”热点性。因为公众的关注焦点是会随着时间而推移的,而且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热点话题可说是层出不穷,所以虽然曾经的热点话题可能会一直对社会有较大的影响,但随着许多新社会问题的出现,很容易被公众所淡忘,所以往期的热点话题也就有了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因此,往期的热点话题常常就成为了命题者需找出题方向的首选。在这点来看,考生无论是从备考角度,还是从押题角度,都应该注意这一命题趋势。以下笔者将以广州2006年的两次公务员考试的申论题目做一个分析:

回顾今年上半年广州公务员申论考试,其主题是“听证”,给出8段关于听证的材料,从2003年的民航票价听证到2004年的北京景点门票听证,再到去年的个税起征点听证,以及广州市地铁票价调整听证和重庆市的依法行政网上听政等,要求考生以此写出两篇文章,一篇是根据材料文章用300字概括出我国近5年的听证制度发展;第二篇要求用800字,分析如何完善听证制度,以提高公众在政府管理工作中的参与度。从上半年广州公务员申论考试来看,听证问题就是一个“往期”热点话题,是一个从2003年就开始被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但在考试的前后时间段并不是舆论的焦点,但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话题。所以可能考生并不一定很熟悉,但却不能否认其热点性。

这次广州公务员的申论考试,据部分考生离场后的回忆,本次考试有两道题目,大致的题目内容如下:1. 根据给定资料,概述专家言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300字。2. 如何正确看待“专家信用危机”,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字数在1000字左右。在出题形式,和上半年的广州公务员申论考试差不多,但是第二个题目的写作字数有所上升。而且据部分考生考后反映,材料字数也比上半年有较大的增幅,虽然只有6-7则材料,但好几则材料都是篇幅较长的材料,因而阅读量增大了不少。同时据部分考生离场后的回忆,其材料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2005年 《中华工商时报》对香港教授丁学良的访谈,在访谈中丁学良批评国内经济学家一心为利益集团代言。2.公众对专家的信任度降低3.许多专家甚至在短时间内说活前后矛盾。4.现在社会有迷信专家意见的倾向5.许多专家不专心于学术研究,却只在乎经济利益。6.现在社会上充斥着一些“假专家”。

从上述的有关2006年下半年广州公务员考试的资料来看,同样本次考试的考试话题也是目前的社会的热点,但同样不是舆论的焦点所在,为什么?众所周知,最近广州最热的话题管圆线虫事件,原来一部分人曾认为这次可能会考这一热点事件的延伸话题,即有关公共卫生和公共医疗的话题,因此突然考与此风马牛不相及的“专家信用危机”问题,当然会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特别留意这一命题规律,最后祝广大考生在公务员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附:本次申论考试材料的来源

香港教授:中国合格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

丁学良批评国内经济学家一心为利益集团代言

2005年无疑是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多事之秋。民众和网络不绝于耳的批评和指责,使一向风光无限的主流经济学家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对中国经济学现状的认识和评价,可能将成为我们对改革路径的反思和探讨的由头。日前,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进行了专访 。

《中华工商时报》: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中国思想界的舞台上几乎只有经济学家在长袖善舞,经济学家因对政府决策独特的影响力而成为社会科学界最为耀眼的明星。与此同时,我们几乎听不到来自其它学科的任何声音,你怎样看这种现象?

丁学良:我想这是因为在过去长达25年的时间里,我们没有把一个社会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这样的更高目标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我们改革的制度和政策。我们总是在一段时间里,让一个目标压倒一切目标,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的改革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一些利益集团已经建立起来,等我们要纠偏的时候才发现要付出的代价已经很高。

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思想界几乎听不到其它学科发出的声音,而老是经济学家在唱独角戏,就是因为在这些年里,很多人误认为发展经济就是经济学的事情。其实不是,在任何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里,经济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法律、社会学、政治学包括经济学本身还有不同的学科,他们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在某一个具体政策上。不同学科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大,但在整个过程中他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像社会学重视的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公正,法学重视的是程序的公正,而政治学最重视的是政府的效率和成本。不可以剥夺其它学科只让某一学科讲话,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重点,这就是为什么在英文里,社会科学是复数而不是单数。只有让不同学科的人在一种正常的、常规的方式下,互相对话、互相辩论,然后才能让决策层汲取不同学科的合理经验,使之变成一个综合工程中的合理元素。

《中华工商时报》:在您看来,中国的经济学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平上?

丁学良:在西方经济学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经济学并不是一个公共的学科,经济学和物理学、数学一样,所讨论的都是非常专业化的问题。经济学怎么可能变成一个很Public(通俗的)的学科呢?

中国的经济学太热闹了,什么人都可以说自己是个经济学家,什么问题他们都敢谈,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学还远远没有走到经济科学的门口来,经济学在中国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学,严肃的学科一般不可能是闹哄哄的。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