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务员 >> 申论 >> 申论指导 >> 正文

2007年《申论》基础理论辅导讲座(十七)

发表时间:2010/2/27 10:46:07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第四专题应试技巧与解题方法(四)
三、提出对策:申论应试的关键环节
(一)、提出对策概述
提出对策是申论的关键环节,重点考查应试者思维的开阔程度、创新意识、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给应试者提供了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应试者可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结合给定材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
提出对策的前提是准确地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没有对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正确分析与概括综合,提出对策根本无从谈起。如果说概括部分是提出问题,那么本部分则是解决问题。考生必须记住的是:本部分的解决方案就是针对前面概括的问题而言的,前面概括了几个方面或层次的问题,这里就应提出几个方面或层次的解决方案。
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是建立在对材料综合分析、正确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其前提是吃透材料,然后再进行合理的构思,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理性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求考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提出对策的要求
提出对策要求是把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有条理地表达清楚,旨在考查应试者的思维开阔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重点考查应试者的思维开阔程度、探索创新意识、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试者可以在较大的自由空间,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但应注意其有以下要求:
(1)、所提对策应是针对背景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的,有很强的限制,不能超出资料给定的范围和条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的对策方案必须写得合理和切实可行,要符合我国的国情、民情、政策、法律等,措施要切合实际,应抓住要害,切忌面面俱到或弃本逐末,而且要有针对性,具体而易于操作。
例如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测试"就"某省某市红星新村居民H状告××印刷总公司"所反映问题有企业在"环保"与生产效益上的"两难"情况,法院在断案时不得不考虑到的"连锁反应",公安干警对扰民事件爱莫能助等诸方面,但这些都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应从加强环保立法、执法和改造城市建设规划入手,才有可能从
根本上解决噪声污染等扰民问题。有一考生拟定的解决方案是:鉴于××印刷公司治理噪音污染不力,应由市环保局依据《环境保护法》令其停产,限期搬离居民区。这一处理方案就很难执行。且不说环保局这样做的法律依据是否充分,即使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也难以操作。针对2001年的"PPA事件"试题,有一应试者提出没收含PPA的药物,进行统一销毁,这一措施同样无法解决问题,并根本无法实施。
(2)、要做到意见或办法的可操作性,应使"提出的问题"有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去直接处理、落实,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办法,提出的对策合理、具体、便于落实,同时要考虑到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和必备条件,切忌模糊、脱离实际和坐而论道。
(3)、申论测试中还常常要求应试者以"某一虚拟身份",就阅读材料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因此应试者应仔细审题,看清命题者为你设定的身份,注意角色选择时扬长避短。
如2001年中央、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测试"(试卷B)的"第2题",给考生"假定"的身份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与阅读材料"PPA事件"有关的"职能部门"往往有许多,如与药品有关的"职能部门",有药品的生产部门,药品的经销部门,医务部门,政府的卫生管理部门、药政管理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等。在这些众多的部门中,应试者应注意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一个部门,如自己工作的部门或者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某一部门的某些情况。如果应试者对选定部门一无所知,很难提得出合理而且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
(4)、在语言表述上要求逻辑清楚,条理分明,用语庄重得体,符合背景材料中为应试者设定的虚拟身份,如已设定身份为"某政府教育管理人员",在文中还出现"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我们应学好专业知识,毕业后报效国家"等语言就是不合适的。同时要求行文简洁,符合题目的字数要求。
例如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测试"第2题的一份答案:
关于某市红星新村居民H状告××印刷厂一案,根据调查研究现提出解决方案如下:
①目前,以企业自身出资为主、政府拨款为辅建立印刷厂的噪声处理设施,将噪声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坚决杜绝夜间作业,如有违反处以5000~10000元的罚款。
②基本维持市环保局的处理决定:印刷厂对H脑溢血病发负有部分责任,虽然印刷厂已有所整改,但已造成H病发致残,应赔偿经济损失10000元。
③设立居民可以直接反映噪声污染情况的热线电话,由市人大、市环保局联合组成监察小组,及时处理居民反映的环保问题。
④用3到5年的时间,在郊区建立一座高技术含量、高环保标准的新印刷厂,将市区内的印刷厂搬出。建议省政府制定禁止在市区新建污染严重的企业的规定。
⑤市环保局组织"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学习班,对各大企业领导进行轮训。
该题的作答者抓住了背景材料中的主要问题: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是造成扰民的主要原因,在"方案"中突出了政府行为,有利于化解矛盾。提出的五条意见,由近及远,步步深化,重点突出,条理清楚,针对性强,便于操作和落实,体现了"标本兼治"的原则,是一篇优秀的解决方案。
(三)、提出对策的步骤
一般地讲,要完成拟定方案的任务,主要包含以下一些步骤:
首先,要全面地把握材料的信息,在概括要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清层次,理顺关系,对材料做到了然于胸。
其次,要抓住重点,把握主要矛盾,要确定解决问题的关键,即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突破了这个关键点,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再次,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从开始的第一步,到关键步骤,到预期的结果,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写出方案草稿,进行修改、定稿。
需要说明的是,在确定方案时一定要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来写,否则,方案再好也不可能得高分。
当然,在申论考试中,这一切都是在答卷纸上完成的,一切设计和评估都只是腹案。需要说明的是,考生在回答时要尽量追求更好的方案,但决不能因为选择最优而犹豫不决,因为你的一切腹案考官都无从知晓,考官看到的只是你的答卷。无论怎样,都要提出一个你认为好的方案。因为事实上,申论考试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也许你的答案就是最好的。
(四)、提出对策的方法
提出对策部分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拟定方案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对给定材料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对材料反映的问题进行处理,要求全面、准确地加工和处理给定的材料,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案。应该指出的是,在回答问题时,必须进入材料给定的角色,以"政府官员"或所给的其他角色的身份进行思考,提出决策方案。
1、发现问题
所谓问题就是矛盾,所有的决策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问题的解决,也就不会有决策活动。明确了问题,进行决策才能有针对性,以避免无的放矢。
(1)、要明确是谁的责任。一要弄清楚是"我们"的问题吗?这是题目所给材料规定范围内的事吗?如果不是,就放弃它。否则,你将落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二要弄清楚这是你作为给定角色应该做的决策吗?或者应该将问题向更高管理层的主管反映吗?
(2)、评估风险。每一项决策都会有风险,决策者需要综合考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其可能带来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因为,如果你要去解决不属于自己应该面对的问题,谁会领你的情呢?况且,你能解决得了吗?作出超出自己权力和能力范围之外的决策,比不作出决策更糟糕,而这一点,我们往往会忽视。
(3)、判别哪些因素将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克服决策过程中面对的不利因素,增加决策解决的可能性和有利条件,而不是相反。
2、分析问题
在确定了材料反应的核心问题之后,对问题的分析就成了主要的问题。作为给定角色的"政府官员"或者其他方面的管理者,考生需要正确而又迅速地分析问题。
(1)、明确决策的时间范围。根据材料反映问题的性质,明确提出方案的紧急程度,并在方案中用明确的文字表现出来,如常常用到"及时"、"紧急"等词语。
(2)、对同一个问题,在思考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如果只盯住一点,只考虑一种可能,死板地运用一种思维方式,是难以找到最佳方案的。
(3)、靓女先嫁。当一个决策已经清晰了之后,就立即把它确定下来。不要希望等到所有的决策都分析清楚后,再进行确定,这样,你可能永远也不能把问题分析清楚。
(4)、对未来目标的设计既要积极又要现实。
3、确定决策的目标
(1)、没有目标就无从决策。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良好的决策者,你可要千万记住,没有目标就无从决策。
(2)、分清决策目标的层次。决策目标有长期、中期、短期之分,还有最优目标、满意目标之别。一个决策者必须分清目标的层次,否则,就可能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
(3)、目标要分轻重缓急。可以说,能否分清决策的轻重缓急,是一个高明的决策者和一个拙劣的决策者之间的核心区别之一。分不清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搅成臭水沟,也"清净"不到哪儿去。
(4)、要指明目标的约束条件。任何决策都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和环境下运行的,一个决策者对此必须有明确的了解.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