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务员 >> 申论 >> 申论指导 >> 正文

北京公务员申论考前押题:公平问题

发表时间:2010/2/27 10:46:07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一、教育不公平问题

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各地的教育差距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我国义务教育的差异度,我国地区差距不仅省区之间差距明显加大,县级差异也很大。

2、城乡差别:农村教育问题仍然突出。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农村辍学率仍然偏高。

3、阶层差别: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学生

(1)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实际的教育收费不断增加,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收费,社会弱势群体教育权利受不同程度的影响,校园中的“贫困生”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2)在城市化过程中,全国数千万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被忽视。在城市重点中学,以及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不同阶层、家庭背景存在明显差别。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和热门专业,来自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比重越来越高。干部家庭的学生比例远远超过其它阶层。

(3)不同阶层在学业成功上的差异同样巨大,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学习失败、辍学留级、中途弃学的,主要是家境贫寒、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的孩子。

4、女性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在城市和高层次的教育中,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用人制度和传统观念的改变,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类学校在校生的比率不低,但发展极不平衡。

  原因:

1、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主要是强调教育的直接功利价值,希望迅速改变工业、科技落后局面,因而,教育的实际重心在高等教育。而计划体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并不是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

2、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城市、城镇,从而有利于城镇学生的升学。公立学校之间形成的重大差距,已经成为目前市民关注的新的教育不公的动因。

3、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

4、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数面前的人人平等。出现同一份考卷,各地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从而加剧了原本已经存在的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

5、深化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教育结构单一、学制僵硬、各类教育之间的不衔接、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实用价值、教学难度过高等等,制度化教育的自身缺陷,产生对学生的排斥力,是造成教育机会、尤其是学业成功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重要原因。

对策:

1.将教育公平问题作为与效率同样重要的价值目标

(1)在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地区以继续普及教育为主

(2)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以“改善教育品质、提高教育质量”为主。

(3)高等教育在迎接大众化阶段到来的大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公平问题,争取建立起兼顾公平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机制和制度架构。

2、增进教育公平的主要途径

(1)通过发展教育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各级政府必须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通过制度创新、政策调整开放教育,吸引和促进社会资源向教育的流动。

(2)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

(3)建立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首先在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初中教育普及率。高等学校可扩大国家所需要的、免收学费学科的范围,制定鼓励高校招收贫困生的社会政策。同时,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

3、促进教育发展的“地方化”。中国地区差距极大,应当因地制宜发展教育。建立教育发展“地方化”的思路和管理模式,从而矫正全国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弊端,矫正高度国家化、城市化的取向,是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选择。通过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转换职能,下放权力,促进教育的地方化,以利于教育模式多样化的改革。

4、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具体措施是平均分配教育经费,使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水平大致相似;公平地调配师资、校长,或实行定期轮换,以保证大致相同的师资水平;按学区平等地接受学生,使生源质量大致相似。在教育资源比较充裕,小学教学条件较好的城市、地区,可以将实行“小班小校”作为改善小学品质的现实目标。

  二、农民工收入过低问题

1.工资率低。由于农民工劳动时间长,加班加点和牺牲节假日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所谓“正常现象”,导致实际的工资率非常低。

2.收入水平低。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着又苦又累的工作,但收入水平非常低,各地农民工的收入大约只相当于本地城市职工平均收入的1/5至1/3。

3.农民工没有社会保障,一旦遇到风险,则完全由自己承担。

4.农民工收入缺乏正常的增长机制。

5.农民工的收入没有保障,欠资问题相当突出。

原因:

1.农民工供给严重大于需求,致使劳动力价格降低。

2.农民工的技术素质低,大多数从事的是低技术工作,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3.对农民工的歧视政策,如城市职工可以享受社会保险而农民工却享受不到。

4.用人单位与农民工贯彻执行《劳动法》不力,执法部门监管不到位。

对策:

1.提高农民工素质,特别是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训练。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的收入水平与接受的文化技术教育水平基本上成正比。要提高收入,就是要提高技能。

2.严格执行《劳动法》,执行每天8小时工作制和每周40小时工作制,加班加点要按照法律规定支付报酬,提高其工资率,严禁拖欠农民工工资。

3.不断提高各个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目前我国最低工资标准过低,不能有效地保护农民工的利益。

4.尽快建立适合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工的各项权益。

5.要根据行业、部门和地区特点,成立农民工工会,通过工会组织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6.要依据经济发展状况,通过政府干预,形成正常的收入增长机制。

 

7.农民工必须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


三、国家公务员的收入分配不规范问题来源:www.examda.com

1.制度内收入分配平均主义现象依然存在甚至相当严重。

(1)在现行的工资制度中,不同级别、同一级别的不同档次之间工资差距过小。工资未能够充分体现个人的职责和贡献。

(2)奖金和福利是按照平均分配的方式发放的,而且在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大,进一步加剧了平均主义倾向。

2.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外收入迅速增加。

3.不同地区之间,同一个地区不同的部门之间,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收入差距悬殊。

  原因:

1.在制度范围内平均主义分配的存在,不利于调动广大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特别是不同级别之间和同一级别不同档次之间收入差距过小,使职责、贡献与收入相脱节,遇到风险就相互推诿,不负责任,降低了党政机关的工作效率。

2.灰色收入的存在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分散了政府机关的精力,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小单位”的创收上,滋长了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败坏了党风和政风,引起社会的不满。

3.地区之间和同一地区的不同部门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导致机关工作人员心理上的不平衡。

  对策:

1.要大幅度提高公务员的工资。目前我国公务员收入明显低于社会其他许多行业职工的收入,不利于高素质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不利于公务员队伍的稳定,也为不少行政机关进行或明或暗的创收提供的借口。因此要全面地大幅度地提高公务员的收入,由目前的处于社会各行业的中等偏下提高到中等偏上水平。

2.要按照公务员的职责和贡献与收入挂钩的原则,打破公务员收入的平均主义分配状况,适当拉开收入差距。

3.规范公务员的工资外收入,除了必要的奖金津贴以外,其他全部进入工资序列,同时取消实物分配,将实物分配货币化。

4.将必须保留的行政性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上缴国库,不能作为本单位的帐外资金实行体外循环。

四、行业之间的收入不平等问题 来源:www.examda.com

1.当前我国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使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的趋势。1978年我国最高收入行业和最低收入行业的工资比是1.38:1,2004年我国分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最高为最低的6.13倍高收入行业基本上集中在具有垄断性的行业。

2.我国的垄断行业不是在自由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