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级经济师考试商业专业考点:商品流通业态

发表时间:2017/9/22 10:01:00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商品流通业态

知识点一、流通业态概述

(一)流通业态的概念

流通业态是指商品流通企业(主要是指零售商业企业,下同)根据经营的产品重点不同和提供服务的差异,为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营业形态,是对零售商业店铺的经营形态和售卖方式的统称。零售业态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市场经济不断成熟的必然产物。业态概念只适合表述和研究商业领域中的商品流通企业组织类型和经营方式。

(二)流通业态产生与演变的条件和规律

零售业态的产生与演变是在一定条件下有规律地进行的,不是由人们任意设计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促使零售业态产生及发展变化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知识点二、零售业态变迁的理论假说

(一)零售之轮假说

零售之轮假说(wheel of retailing hypothesi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马尔克姆·迈克内尔( Malcolm P.McNair)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零售业态的变革有一种像旋转的车轮一样的周期性发展趋势。通常每次的轮转包括三个阶段,即导入阶段、成熟阶段和脆弱阶段。 零售之轮假说很好地解释了零售业态从百货商店向专卖店、连锁店,进而向仓储店、折扣店的变迁。但是,零售之轮假说后来也遭到了质疑

(二)真空地带假说

真空地带假说( vacuum hypothesis)是由丹麦学者尼尔森(O.Nielsen)于1966年提出来的,它解决了零售之轮假说无法解释的现象。真空地带假说是根据消费者对零售商的服务、价格水平存在着偏好空隙来解释新零售业态的产生。从而产生了真空地带即空白部分。真空地带假说由于明确地引进了消费者的偏好分布,所以很好地解释了高价格高服务新业态加入的原理。因此,真空地带假说比零售之轮假说更全面了。

(三)零售手风琴假说

零售手风琴假说( retail accordion hypothesis)是由布兰德(E.Brand)在1963年首次提出来的,1966年赫兰德(S.C,Hollander)将其命名为零售手风琴假说。零售手风琴假说主要是从商品缀合宽度的扩大与缩小的角度来解释新业态的出现。

(四)自然选择假说

自然选择假说(natural selection hypothesis)是由美国学者吉斯特(R.R Cist)和迪斯曼(A.C.R.Dreesman)提出来的, 认为可以把各种零售业态看成是不同的经济“物种”,它们都面临着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竞争者策略、政治经济格局、文化变迁、技术革命以及自然环境等。零售业态必须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才能不断存在和发展。

(五)辩证过程假说

辩证过程假说( dialectic hypothesis)是借用黑格尔的“正反合原理”来解释零售业态变迁的理论。托马斯·马洛尼克(Thomas J.Maronick)和布鲁斯·沃克(Bruce J.Walker)认为,把现有的零售业态看成是“正”,那么“反”就代表着它的对立面,“合”是指两者的结合体。零售业态正是在与竞争者的挑战中,不断完善自身,不断“否定自己”,扬弃自身不合理的“内核”,从而上升到“否定之否定”的境界。

(六)零售生命周期假说

零售生命周期假说(retail life cycle hypotheais)是由戴维森(W. R.Davidson)、贝茨(A.D.Bates)和巴斯(S.J.Bass)三人于1976年联合提出来的。该假说认为,零售业态和生命体一样,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知识点三、零售业态分类

(一)有店铺零售业态

有店铺零售( Store-based Retailing)是指有固定的进行商品陈列和销售需要的场所和空间,并且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主要发生在这一场所内的零售业态。有店铺零售业态主要包括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等10种形式。

(二)无店铺零售业态

无店铺零售是指不通过店铺销售,由厂家或商家直接将商品递送给消费者的零售业态。无店铺零售业态主要包括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直销和电话购物六种形式。

知识点四、零售商圈确定

(一)零售商圈概述

1.零售商圈的概念

零售商圈是指零售店以其所在地点为中心,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距离扩展,吸引顾客的辐射范围。商圈的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商圈规模时大时小,商圈形态也会呈现出不规则的多角形。

2.零售商圈的层次

零售店铺的商圈由核心商圈、次级商圈和边际商圈-部分组成,

(1)核心商圈。

(2)次级商圈。

(3)边际商圈。

3.影响商圈形成的因素

影响商圈形成的因素可以划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部分。商店规模、经营商品种类、商店的经营水平和信誉、促销策略等属于影响商圈形成的内部因素,而家庭与人口因素、竞争对手位置以及交通状况等属于影响商圈形成的外部因素。

(1)商店规模。

(2)经营商品的种类。

(3)商店的经营水平和信誉。

(4)促销策略。

(5)家庭与人口因素。店铺所处外部环境的人口密度、收入水平、职业构成、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家庭构成、生活习惯以及流动人口的数量等都会影响商圈的形成。

(6)竞争对手的位置。一般来说,如果两个互为竞争者的店铺距离较近,则每个店铺的商圈范围就会较小。

(7)交通地理条件。交通地理条件是影响商圈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交通便利,商圈的范围就会扩大;反之,就会限制商圈的延伸。

(二)确定零售商圈的理论

1.雷利的零售引力法则

零售引力法则是由美国学者威廉.J.雷利(W.J.Reilly)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于1929年提出来的,也称雷利法则。雷利法则具体的内容是:两个城市之间存在着一个商圈分界点,两个城市对处于该分界点上的顾客的吸引力是相同的。

2.赫夫模型

赫夫模型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戴维-赫夫(D.L.Huff)于1963年提出来的,赫夫定律是关于预测城市区域内商圈规模大小的模型。赫夫认为,商圈规模的大小是由购物场所各种条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和消费者前往购物场所所感受到的各种阻力决定的。具体来说,商圈规模大小与购物场所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成正比,而与消费者前往消费场所所感觉到的距离(时间距离或空间距离)阻力成反比。

3.零售饱和理论

零售店铺饱和是指已有店铺设施得到了有效利用,并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状态。当市场上店铺太少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时,就是未饱和。当市场上店铺太多,而收益不能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率时,就是过饱和。因此,饱和理论可以用于平衡已有零售店铺设施(供给)及其使用(需求)之间的数量。

衡量是未饱和还是过饱和市场的指标是零售饱和指数。所谓零售饱和指数,是指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除以可用的供给量,用IRS表示。

4.购买力指数( BPI)

购买力指数由影响销售潜力的三个因素组成,分别是人口数量、有效购买收入以及商品零售额。人口数量是影响购买力指数大小最基本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人口越多,需求就越大,期潜在的市场规模就越大。 购买力指数综合了A口数量、购买力和购买欲望三个方面的因素。 赋予这三个因素不同的权重进行求和得到。其中,各因素的权重应根据不同的产品进行不同的分析。

购买力指数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消费者特征。

第二步:为每个市场计算下列百分比。

第三步:量化每一个因素的重要性即确定权重。

第四步:计算购买力指数。

编辑推荐:

初中级经济师考试历年真题word版免费下载

2017年经济师考试章节知识点整合|资料大全

备考复习点击试听经济师网络课程,刷题提分进入经济师免费在线题库

经济师准题库,直播刷题学习平台!

(一站式解决做题、听课两大需求。)

马上下载

(责任编辑:xy)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经济师

        [协议护航-退费班]

        12大模块 准题库资料 协议退费校方服务

        2100起

        初级 中级

        561人正在学习

      • 经济师

        [协议护航-畅学班]

        12大模块 准题库资料 协议续学校方支持

        1680起

        初级 中级

        505人正在学习

      • 经济师

        [丰羽计划-畅学班]

        4大模块 题库练习 精品课程

        1080起

        初级 中级

        445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