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预测试卷一

发表时间:2018/3/7 17:54:29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预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早对遗忘进行系统研究,并绘制了遗忘曲线的是( )。

A、冯特

B、巴甫洛夫

C、艾宾浩斯

D、弗洛伊德

【答案】C

【解析】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了系统研究。

2、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较短暂的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一时期称为( )。

A.关键期

B、守恒期

C、转折期

D、过渡期

【答案】A

【解析】题干是对关键期的名词解释。

3、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 )。

A、有直接影响

B、有间接影响

C、没有影响

D、有一定影响

【答案】A

【解析】教师不同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4、基于某种特定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是(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常模参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答案】D

【解析】题干是对标准参照评价的名词解释。

5、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者是( )。

A、布鲁纳

B、加涅

C、罗森塔尔

D、波斯纳

【答案】C

【解析】罗森塔尔等人对小学生作了学习潜力测验,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

6、看到某件物品时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这种现象被称为( )。

A、习惯

B、定势

C、功能固着

D、定向

【答案】C

【解析】功能固着,即从物体通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7、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创始人是( ),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桑代克

D、华生

【答案】B

【解析】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经历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据此形成了人格发展阶段论。

8、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答案】A

【解析】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叫正强化。

9、一般说来,由(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交往动机

D、无意识动机

【答案】A

【解析】内部动机越稳定,作用越持久。

10、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将迁移分为( )。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答案】C

【解析】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和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都可发生迁移,同一水平之间的是水平迁移,不同水平之间的是垂直迁移。

11、根据反映活动深度的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 )。

A、记忆知识

B、直观知识

C、理性知识

D、应用知识

【答案】C

【解析】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12、在技能学习的最初阶段,( )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A、知识

B、能力

C、练习

D、活动

【答案】C

【解析】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

13、随意识记属于( )策略。

A、组织

B、复述

C、精细加工

D、计划

【答案】B

【解析】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是复述策略的重要方法。

14、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 )的问题。

A、创造性

B、认知性

C、有结构

D、无结构

【答案】 C

【解析】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很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这就是有结构的问题。

15、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个体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 )。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答案】B

【解析】态度的行为成分指个体准备对人、对事、对物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16、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

A、认知测验

B、人格测验

C、兴趣测验

D、成就测验

【答案】A

【解析】智力测验是认知测验的一类。

17、教师评分的绝对标准对应的评价方式是( )。

A、诊断性评价

B、配置性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答案】C

【解析】绝对标准是以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为依据,构成一个标准参照系,因此选C。

18、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十反思=成长”的是( )。

A、加涅

B、布卢姆

C、波斯纳

D、罗森塔尔

【答案】C

【解析】波斯纳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公式。

19、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是( )。

A、教学媒体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答案】C

【解析】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传递的主要信息。

20、先行组织者技术一般用于( )。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合作学习

D、掌握学习

【答案】B

【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因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年龄差异

B、智力差异

C、群体差异

D、个体差异

E、性格差异

【答案】CD

【解析】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等差异。

2、少年期的心理发展具有( )特征。

A、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B、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C、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D、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E、道德认识与行为脱节

【答案】ABCD

【解析】E项是童年期的特征。

3、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征有( )。

A、多维思维

B、思维的可逆性

C、去自我中心

D、命题思维

E、具体逻辑推理

【答案】ABCE

【解析】D项是形式运算阶段的特征。

4、斯金纳认为有机体的行为有( )。

A、应答性行为

B、习得性行为

C、操作性行为

D、强化行为

E、消退行为

【答案】AC

【解析】斯金纳把有机体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

5、期待包括( )。

A、过程期待

B、结果期待

C、方法期待

D、效能期待

E、自我期待

【答案】BD

【解析】自我效能感理论中提出的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

6、对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有( )。

A、奥苏伯尔

B、班杜拉

C、安德森

D、加特纳

E、吉克

【答案】ACDE

【解析】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

7、布鲁巴奇等人提出的四种反思的方法有( )。

A、反思日记

B、详细描述

C、交流讨论

D. 行动研究

E、探索研究

【答案】ABCD

【解析】这四点是布鲁巴奇提出的四种反思方法。

8、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赣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 )。

A细微型操作技能

B、闭合性操作技能

C、连续型操作技能

D、开放性操作技能

E、徒手型操作技能

【答案】BD

【解析】A是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划分出来的,C是根据动作的连贯性划分的,E是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划分的。

9、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 )。

A、设置学习目标

B、浏览阅读材料

C、对注意力加以跟踪

D、产生待回答的问题

E、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答案】ABDE

【解析】C项属于元认知监视策略的内容。

10、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是( )。

A、认知性问题解决

B、常规性问题解决

C、发展性问题解决

D、创造性问题解决

E、理论性问题解决

【答案】BD

【解析】与问题类型相对应,问题的解决也有两种,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三、填空题(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能否发现问题,与个体的()、已有的()筹有关。

【答案】

【解析】活动积极性,知识经验

2、皮亚杰认为,()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答案】

【解析】他律道德

3、对多动症的行为疗法中,在强化程序上应多用()强化,少用()强化。

【答案】

【解析】连续,间歇

4、知识作为教学目标,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是()。

【答案】

【解析】记忆

5、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

【答案】

【解析】勒温

6、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教师也能够收集到大量的关于学业成就的信息。

【答案】

【解析】观察

7、专家型教师知道许多课堂规则是可以通过()和()来习得的,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

【答案】

【解析】练习,反馈

8、处于()阶段的教师经常思考的是“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和“如何呈现材料?”等同题。

【答案】

【解析】关注情境

9、()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答案】

【解析】道德行为

10、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和()三个过程。

【答案】

【解析】获得,转化,评价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答案】对

【解析】斯金纳认为某一反应出现后,有强化则该反应以后出现的概率就增加,反之则降低。

2、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答案】对

【解析】学习动机能推动人很好地去学习,取得好的效果,同时好的学习效果又会强化学习动机。

3、定势对迁移只起阻碍作用。 ()

【答案】错

【解析】当新情境与定势一致时,定势对解决问题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4、符号学习就是词汇学习。 ()

【答案】错

【解析】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此外也包括非语言符号和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5、技能是一种本能行为。 ()

【答案】错

【解析】技能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来的。

6、元认知调节策略与监视策略无关。 ()

【答案】错

【解析】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7、拥有某一领域丰富的知识经验麓翻有效地解决问题。 ()

【答案】错

【解析】若大量的知识经验以杂乱无章的方式储存于头脑中,对有效的问题解决毫无帮助。

8、品德是个体的先天禀赋。 ()

【答案】错

【解析】品德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后天学习形成的。

9、行为塑造法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 ()

【答案】错

【解析】题干阐述的是代币奖励法的优点。

10、教师可用相同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

【答案】错

【解析】不同性质的班级,其群体凝聚力和群体规范不同,教师的课堂管理模式也不应相同。

五、名谓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非正式群体

【答案】

【解析】非正式群体: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

2、标准参照评价

【答案】

【解析】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3、教学内容

【答案】

【解析】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自我意识

【答案】

【解析】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5、意义学习

【答案】

【解析】意义学习: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何理解学习的概念?

【答案】

【解析】

(1)学习是一个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简述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答案】

【解析】

(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相关,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他们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相关。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像并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

(3)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3.简述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答案】

【解析】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个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4、班级规模对课堂管理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解析】

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

七、论述题(共10分)

试分析行为目标的陈述须具备的要素。

【答案】

【解析】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陈述一般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1、具体目标:即用以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2、产生条件:即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也就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3、行为标准: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也就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定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八、案例分析题(共10分)

小林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后到菜市郊区一所小学任教。校长根据她来校后的工作表现,在她来校后的第二个学期就让她担任了班主任。由于小林来自城市,她总觉得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比较土气,没有见识,和他们在一起时总感到不自在,同时她在选配班干部、安排座位、做操排队、上课提问等许多事情上都对这些学生另眼看待。领导知道此事后曾善意地批评过她,可她仍不以为然。

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对小林的做法进行分析。

【答案】

【解析】

1、教师职业道德是指社会对教师提出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要求。

2、根据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小林的做法是不对的。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热爱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它既是教师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高尚道德素养的自我表现。热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理智的爱,不溺爱、不偏爱;其次,要无私的爱,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再次,爱与严格要求要相结合。由此可以看出,小林老师对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有歧视行为,经领导批评后仍不以为然,这是有违教师职业道德的。

关注2018年教师资格招聘公告>>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各地资讯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