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业助人制度的世纪变迁

发表时间:2010/2/27 10:46:07 来源:本站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对于社会工作的实质,社会工作者们大多持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即它是一项助人的活动,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毫无疑问,助人是社会工作的最本质的特征,而专业助人,是现代社会工作区别于一般助人的分水岭。

■ 本报记者 宋宗合

      近100年前,鲁迅在将“匕首”投向敌人的同时,也用这样的话帮助身边的年轻人,“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所爱的人,最好不要随便谈什么爱与不爱。当然,帮助不等于爱情,但爱情不能不包括帮助。”

      鲁迅当然懂社会学,不过到了现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那里,鲁迅所言的助人方式被归类为助人系统中之一环。在王思斌看来,1949年以后,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内地的助人系统呈链状结构,即人们遇有困难需要解决时,可能得到来自政府的或非政府的(民间的)帮助。来自政府的帮助主要指政府救助和通过其所属机构(主要是各种类型的工作单位和生产组织)所提供的职工福利,其中又以由工作单位提供的福利为主。很显然,鲁迅为青年人提供的帮助是一种民间的帮助。

      在中国社会学的视界中,在社会福利和助人体制方面,重要的物质需求方面的困难由政府或单位来解决,而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精神慰藉方面的要求则由家庭或亲友满足。

      但是生活在陕西岐山脚下的铁军并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满足,由于所属单位是陕西的一家军工企业,在军转民的过程中,企业将迁往宝鸡市,39岁的他被“精简”掉了。妻子无业,孩子上学,父母早已内退,全家收入是企业发给铁军的基本生活保障费、妻子卖水果挣的零花钱和父母的内退工资,总计600余元。

      在空荡荡的企业食堂里,喝酒成了铁军的惟一乐趣。准确一点说,是沮丧中的颓废,企业抛弃了他,他成了“啃老族”,妻子的抱怨、孩子的蔑视,极度压抑的铁军无法理解世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助人制度在变,铁军已经无法享受到企业的帮助,家人为“钱”四分五裂的状态也让他无法获得任何精神慰藉。

2月20日,上海南京路上熙熙攘攘,新航社区服务总站的志愿者招募活动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报名。据悉,社区志愿者主要是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转化、帮困解难、生活指导等辅助性工作。

       从“天衣无缝”到“急待补漏”

      转型一直是热门词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无疑是巨无霸式的转型。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带动了社会领域各个方面的转型。铁军体会的,正是社会助人制度的转型。

      在计划体制下,对于全民所有制身份的人来说,他获取帮助(重要的物质性福利)的优先次序是:工作单位——亲友——政府福利部门,而农村人的这一优先次序是:亲友——生产组织——政府。

      有学者曾经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助人制度称之为“天衣无缝”的制度,社会经济政策的变化,却刺破了这身“天衣”。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中,工作单位的市场化已经使原有的助人制度弱化,农村的生产组织原有助人功能也被逐渐打破,助人体系中的各种依靠正在萎缩。

      王思斌教授分析,向市场经济过渡改变着政府和单位统包的社会福利制度,一些企业的不景气甚至破产使这些企业的在职和退休职工的保障发生问题。同时,政府和企业越来越少地运用行政手段来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困难,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在解决人们现实的物质困难方面的作用也日显不足。此外,城市化正在疏远着人们之间的关系,甚至亲友关系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家庭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也将使亲友之间的相互关照力不从心。

       这个时候,助人制度将何去何从?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实践,彻底改变社会环境、社会结构与国民生活方式,彻底改变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与人们的社会态度,彻底改变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框架与互动模式,彻底改变国家、市场与民间社会的结构化关系,彻底改变经济政策、经济市场与社会政策、社会市场关系,彻底改变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彻底改变国家与公民关系,彻底改变社会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策略与发展方向,其革命性、历史性、战略性意义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会过分,社会结构转型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副教授刘继同如此表示。

      但是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发展的经验证明: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同样是硬道理。

      世界各国社会历史发展经验证明,社会政策理念与社会政策框架发展状况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佳标准,是观察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与市场关系、国家社会福利责任承担与服务能力的最佳角度,是评估公民生活状况、社会关系质量、社会福利水平与社会整体质量的最佳角度,是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现代化运动所追求的宏伟战略目标。

      社会转型和急剧的社会变迁会引发社会问题,如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及城镇的待业和失业问题,人们的社会心态失调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贫困问题等成为社会发展的创痛,社会工作当仁不让地成为助人体系中新生的力量。应时所需,社会转型留给社会工作的活动空间是广阔的,农村发展、妇女发展、助残助学、儿童救助、老人照顾、城市社区发展等领域都是社会工作可以进入的空间。

       助人体系纳入制度安排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这一重大决策,是前所未有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六中全会决议中的一个亮点。这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也预示着我国社会工作的春天已经来临。”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徐瑞新如此形容。

“社会工作的春天来临了!”这个决定迅速被社会各界广为评论。

好的态势在继续。2006年12月12日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庆红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一个紧迫任务,是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度重视选拔培养经济建设人才那样,高度重视选拔培养社会工作人才。”

      这说明政府在社会政策中迈出了较大一步,克服社会政策体系结构性与体制性缺陷,加强社会政策效果评估,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切实改善全体公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水平,以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活动,以生活化服务与制度化保障,扩大政府治理的社会性基础的社会政策格局正日益完善。

      从“经济中心”到“购买服务”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社会福利社会化”口号的提出,可以看出政府独揽福利的格局有了根本的转变,企业办社会的现象逐步消失,“天衣无缝”的社会工作(助人)体系产生了漏洞,原来被这一安全网保障的人已经预感到某种不安的威胁。

      但是社会政策的制定者并不是甩手掌柜,新型助人体系的发展是在国家改革经济政策的同时逐步完善的。

       2000年以来,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发展议题的政治意愿,通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构和谐社会等宏伟战略目标、中长期社会发展规划表露无遗,为社会政策议题、社会政策框架形成与社会发展、建构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刘继同如此评价。

      的确,好的社会环境在逐步形成。服务社会化正成为改革的配套工程。通过服务社会化,企业和单位将部分职工福利及服务的提供交给社会,于是民办社会服务设施发展起来。

      市民社会的勃兴正是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基础,而政府由集中专揽转向服务型,正是给社会工作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社会工作师

        [协议护航-退费班]

        13大模块 准题库高端资料 协议退费

        1900起

        初级 中级

        750人正在学习

      • 社会工作师

        [协议护航-畅学班]

        13大模块 准题库高端资料 协议续学

        1580起

        初级 中级

        753人正在学习

      • 社会工作师

        [丰羽计划-畅学班]

        4大模块 准题库高端资料 协议须学

        880起

        初级 中级

        655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