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级社会工作者考试《社工综合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第三章

发表时间:2022/8/23 16:24:04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中级社会工作者考试《社工综合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第三章

1.(2018年第17题)社会工作者发现,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施暴者往往不顾学校的规定,多次对他人实施暴力。依据人类行为的类型,校园欺凌主要属于( )。

A.叛逆行为

B.反社会行为

C.本能行为

D.亲社会行为

参考答案:B

考点:人类行为的类型

参考解析:人类行为的类型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及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反社会行为是一种攻击他人或社会的、有消极作用的行为,如暴力行为、侵犯或攻击行为。

2.(2019年第13题)在一次车祸中,小张的头部遭受重创,医生告诉他有可能留下后遗症,比如经常性地出现幻觉。小张病愈上班后,受后遗症困扰,有时会无故责骂同事。根据日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划分标准,判断小张行为类型的标准是( )。

A.统计学标准

B.个体主观经验

C.行为适应性标准

D.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

参考答案:C

考点:行为适应性标准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的划分标准。

(1)统计学标准。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在统计学上被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偏离统计上的正常值则会被认为是偏差行为。

(2)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如果个人的行为符合当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该行为就是正常的,否则就被视为是有偏差的行为。

(3)行为适应性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就是适应性行为 如果由于器质或功能的缺陷使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带来不适,则被认为行为产生偏差。

(4)个人主观体验。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某种行为是正常还是偏差的判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不同评定行为的标准。应该说明的是,这些划分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认识的深入,这些标准也会发生变化。

3.(2020年第12题)高女士所在的公司近期完成了全面装修改造。高女士已怀孕三个月,她担心公司装修污染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于是找公司领导反映自己的想法,在此过程中与领导发生了激烈争执。为此,她向社会工作者求助,社会工作者根据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论判断,高女士的需要属于( ) 。

A.关系的需要

B.成长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中介需要

参考答案:D

考点: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参考解析: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认为人类存在共同的、客观的需要,他们把人类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中介需要。中介需要是指那些在所有文化中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和人的自主的产品、服务、活动和关系的特性。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列举了 11 种中介需要,即有营养的食物和洁净的水、具有保护功能的住房、无害的工作环境、无害的自然环境、适当的保健、童年期的安全、重要的初级关系、环境上的安全、经济上的安全、适当的教育、安全的生育控制与分娩。

4.(2020年第14题)小马因伤残无法继续从事原工作,寻找工作时又屡屡碰壁,因此十分沮丧。社会工作者得知情况后,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入手,协助他向民政部门申请临时救助,帮助他联系职业培训学校学习新技能,还组织社区志愿者对其进行鼓励支持。社会工作者的上述做法,充分考虑了社会环境具有( ) 。

A.平等性

B.多样性

C.层次性

D.稳定性

参考答案:D

考点: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参考解析:社会环境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层次性、稳定性、变动性。多样性:社会环境包括影响人类行为的众多因素,小到家庭、学校、群体和组织,大到社区和国家。社会环境可能是实体性的社会群体或组织,也可能是客观存在的舆论、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涵盖了影响人类行为的不同层次和方方面面的因素。

5.(2021年第14题)小明是初一学生,班主任张老师发现他比较胆小,学习中遇到困难总是采取逃避的态度。张老师通过家访了解到小明父亲是一名客车司机,常年在外跑长途,对小明要求严苛,小明母亲包揽了小明的生活,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小明的家庭教养模式属于( )。

A.民主型

B.支配型

C.娇纵型

D.冲突型

参考答案:B

考点: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因素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支配型家庭教养模式,主要包括六种。家长过分溺爱与严加管束结合,构成支配型家庭教养模式。在这种家庭中,家长在生活方面对子女无微不至,在学习上严加管理。一方面是过度保护,包揽生活中的一切;一方面又期望过高。这种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怯懦胆小、意志薄弱、既娇且骄、清高孤傲等个性心理特征。题中父亲对小明要求严苛,母亲则包揽生活,无微不至,是支配型教养模式。

6.(2017年第15题)社会工作者小李在辅导小学生小明时,只要小明按时完成作业,小李就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半年之后,小明养成了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小李的做法是基于()

A.米德的自我理论

B.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C.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理论

D.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

参考答案:C

考点: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参考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类所学习到的社会行为绝大多数是由强化引起的,即是由操作性行为的结果引起的。在操作行为中,通过强化作用便可塑造人的行为。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

7.(2018年第15题)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在于,前者重点强调人格发展中的( )。

A.生物因素

B.社会因素

C.心理因素

D.道德因素

参考答案:B

考点: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参考解析: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的人格心理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个人与其周围环境的互动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普遍经历着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事件的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8.(2019年第16题)宝宝六个月了,爸爸妈妈逗她时,她会微笑;见到陌生人时,她没有什么表情。根据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宝宝正处于( )。

A.前依恋关系阶段

B.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

C.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

D.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

参考答案:B

考点: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参考解析: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把依恋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前依恋关系阶段、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以及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其中,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强调促进与重要成人保持联系的行为。此时,婴儿显示出“选择性的社会微笑”,这发生在认出熟悉脸孔的过程中,对不熟悉脸孔则较少做出微笑反应。

9.(2021年第17题)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5岁以后的儿童看重法律的效力,同时也认为法律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儿童的道德发展中,这一阶段是( )。

A.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B.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

C.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D.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参考答案:A

考点: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参考解析: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前中后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为0~9岁,习俗水平为9~15岁,后习俗水平为15岁以后),每个水平又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为习俗水平的两个阶段。

后习俗水平阶段包括:

(1)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2)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结合题干:15岁以后的儿童看重法律的效力,同时也认为法律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本题答案为A。

10.(2017年第12题)社会工作者小王在某个青少年抗力小组中发现,有的组员会因为一些小问题与其他组员发生冲突,他们在应对冲突时,有时能理性面对,有时则出现逆反情绪。这说明青少年的情绪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A.两极性

B.随意性

C.差异性

D.稳定性

参考答案:A

考点:青少年阶段的主要特征与主要问题

参考解析: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比较丰富和强烈,出现两极发展特征。情绪发展的两极性是指情绪的内容、强度、稳定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具有两极性。情绪发展的两极性使青少年经常出现反抗情绪,需要加强情绪的自我调节。

11.(2018年第65题)70岁的姚爷爷患糖尿病二十多年,一直都是姚奶奶悉心照顾,独生子姚先生时常出差外地,儿媳要照顾年幼的孙女。半年前姚奶奶病逝,独居的姚爷爷变得很少与人说话,情绪越发低落,常常忘记吃饭,和儿子通电话时会突然变得激动起来。最近,姚先生发现父亲的血糖指标有些异常,劝其住院观察一段时间,老人不同意,干脆把自己关在屋里几天不见人。姚爷爷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多选题)

A.健康管理

B.生活照料

C.医疗救助

D.安全保护

E.精神慰藉

参考答案:ABDE

考点:老年阶段的主要特征与主要问题

参考解析:老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失智和失能、精神健康、死亡、老年歧视和被虐待等问题。

失智是一种渐进性认知功能退化,且此退化的幅度远高于正常老化的进展。特别会影响记忆、注意力、语言、解题能力,严重时会无法分辨人、事、时、地、物。其典型的起始症状为记忆障碍。病人短期记忆力差,而长期记忆在发病初期受到的影响不大。

失能是指因老年人日常生活操作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弱,不能很好地保持自我照顾的能力,而需要由其他人协助完成的情况。

精神健康问题。孤独、抑郁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境障碍,严重的称为抑郁症。抑郁症主要以抑郁、孤僻、悲观等负面情绪为主,表现为对自身极低的自我评价和对环境的极度悲观,丧失生活乐趣和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情绪极度低落,行为迟缓等。对于老年人抑郁问题,关键在于平时多给老人关心和情感支持,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对老年人而言, 主动参与社会交往,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调动自己乐观向上的精神,是对抗抑郁的好办法,

死亡是老年人面临的最大危机,是导致内心焦虑和恐惧的根源。老年人的很多问题,根源都死亡焦虑有关。而老年人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可能表现为对死亡问题的回避,对自身真实情感的否。

结合本题实际,姚爷爷患糖尿病,最近血糖指标有些异常,需要进行合理的健康管理;独居、常常忘记吃饭,需要适当的生活照料;独居、把自己关在屋里几天不见人,需要有适当的安全保护;“很少与人说话,情绪越发低落”,需要精神慰藉。因此ABDE选项当选。而医疗救助是针对城乡贫困家庭身患疾病而存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与题干不符。

12.(2019年第14题)42岁的秦女士是某医院医务部的工作人员,长期负责接听医院大大小小投诉电话和部分现场纠纷的处理,压力极大。工作10年来,亲友常劝她换工作。秦女士却说:“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能够帮助到人,感到很有成就。换工作也不是不行,但我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再说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学习新东西也不容易。”根据中年阶段的主要特征,秦女士心理发展的特征是( )。

A.流动智力缓慢下降

B.道德感不断增长

C.实用智力不断增长

D.理智感缓慢下降

参考答案:A

考点:中年阶段的主要特征与主要问题

参考解析:中年阶段,个体的认知发展错综复杂。个体的固定智力继续上升,流动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巧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本题中秦女士提到“学习新东西也不容易”,体现心理发展特征中的流动智力缓慢下降,因此A选项正确。

相关推荐:

历年初中级社会工作者考试各科目真题及答案解析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社会工作师

        [丰羽计划-畅学班]

        准题库高端资料 协议续学

        880起

        初级 中级

        753人正在学习

      • 社会工作师

        [协议护航-畅学班]

        精研课程 准题库高端资料 协议须学

        1280起

        初级 中级

        655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