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社会工作师考试《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根据各章节的预计分值及重要性,中高分值章节如下:
一、高分值重点章节深度解析
在《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科目中,第三章、第十二章和第十四章构成了考试的"黄金三角",三章合计分值通常超过40分,几乎占据了考试的半壁江山。对这些章节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考生能否顺利通过考试。三大重点章节的核心考点、命题规律及备考要点如下,帮助考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复习。
第三章: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13-14分)
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作为历年考试分值最高的章节,非常重要。本章系统介绍了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各类救助制度的具体规定,考点分散且细致,几乎每一小节都可能成为命题点。从内容结构看,本章可分为社会救助一般规定和各类专项救助两大部分。
高频考点聚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申请条件(家庭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财产状况符合规定)、审核审批程序(申请→调查→评议→公示→审批)、动态管理机制(定期核查、分类施保)以及特困人员供养与低保的衔接。特别注意2024年新实施的《社会救助法》中对"低保边缘家庭"的认定标准及救助措施。
各类专项救助:包括医疗救助(救助对象范围、救助方式、与基本医保的衔接)、教育救助(不同教育阶段的救助措施)、住房救助(公共租赁住房、危房改造等)、就业救助(公益性岗位安置、技能培训)、临时救助(适用情形、救助标准)等。尤其要注意各类救助的申请条件与审批程序的异同比较。
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社会救助的途径、捐赠税收优惠、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主体和程序等。
命题特点与难点:
本章试题以应用型为主,常通过案例形式考查考生对各类救助条件和程序的掌握程度。特别是最低生活保障部分,几乎每年必考,且可能涉及计算题(如家庭人均收入是否达到低保标准)。另一个难点是各类救助之间的衔接关系,如低保对象同时申请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时的优先顺序和叠加效应。
高效学习策略:
建立思维导图:以"申请条件—审批程序—救助内容—监督管理"为框架,对各类救助制度进行横向对比,找出共性与个性。
关注新法变化:重点研读《社会救助法》新增内容,如急难型临时救助的简化程序、低保渐退机制等。
真题强化:近5年真题中本章考点重复率较高,应通过做题发现命题规律和常见"陷阱"。
第十二章:我国劳动就业和劳动关系法规与政策(13-14分)
劳动就业和劳动关系法规政策章节内容庞杂、专业性强,涵盖了从促进就业到劳动争议处理的全流程法律规定。由于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这部分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应用广泛,也是考试的重点考查领域。
核心考点精要:
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的种类(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必备条款、试用期规定(期限与工资标准)、解除与终止条件及经济补偿金计算(特别是违法解除的双倍赔偿)。
劳动基准:包括工资保障(最低工资标准、拖欠工资处理)、工作时间(标准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作制的区别与适用条件)、休息休假(带薪年休假、婚丧假、产假等)及特殊劳动保护(女职工"四期"保护、未成年工禁忌劳动范围)。
劳动争议处理:争议解决途径(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劳动仲裁的适用范围(确认劳动关系、追索劳动报酬等)、时效期间(一般1年,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拖欠报酬不受此限)及裁决效力。
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协商代表产生方式、集体合同订立程序(协商→职代会讨论通过→签订→劳动行政部门审查)、专项集体合同(如工资调整机制)的特别规定。
易错点警示:
本章数字型考点密集,如试用期期限(合同期3个月-1年,试用期≤1个月;1-3年,≤2个月;3年以上,≤6个月)、经济补偿金计算(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等。考生极易混淆不同情形下的数字规定,建议通过对比表格强化记忆。
备考技巧:
案例学习法:通过分析典型劳动争议案例(如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加班费争议等)理解法条应用。
流程图示法:用流程图梳理劳动争议处理程序、集体合同签订步骤等复杂流程。
重点标记法:对《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的"应当""不得"等强制性规定做特殊标记。
第十四章:我国社会保险法规与政策(13-14分)
社会保险章节涵盖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险种,每个险种都包含参保范围、缴费比例、待遇条件等大量细节内容。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这部分内容更新较快,考生需特别关注最新政策调整。
五险核心要点对比:
表:五大社会保险核心要点对比
最新政策动向:
2024年以来,社会保险领域有多项重要调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试点扩大、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等。这些新变化很可能成为2025年考试的命题点,考生应通过权威渠道获取最新信息。
记忆技巧:
口诀记忆法:如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单位16个人8"、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1-5年最长12月,5-10年最长18月,10年以上最长24月"等。
对比学习法:将五险的覆盖对象、缴费比例、享受条件等制成对比表格,一目了然。
场景联想法:通过设想不同职业人群(如企业职工、外卖骑手、退休人员)的社保需求,理解制度设计的差异性。
通过对这三大高分值章节的系统攻克,考生已经掌握了考试的"半壁江山"。接下来需要将这种深度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其他重要章节,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考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分值重要章节精要分析
在攻克了三大高分值章节后,考生需要将注意力转向那些分值适中但考查频率稳定的章节。这些章节虽然单章分值不如前三章突出,但合计分值可达30分左右,同样不可忽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章节往往与社会工作实务联系紧密,掌握它们不仅有助于通过考试,更能提升实际工作中的专业能力。下面我们将剖析第五章、第八章、第四章和第九章这四类中分值章节的关键内容与学习策略。
第五章:我国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8-9分)
婚姻家庭法规政策章节内容贴近日常生活,主要涵盖婚姻关系、收养关系和继承关系三大板块110。随着《民法典》的实施,本章重要性显著提升,近年来分值稳定在8-9分,且案例分析题出现频率较高。
核心考点聚焦:
婚姻关系:
结婚条件:必备条件(自愿、法定婚龄)与禁止条件(重婚、近亲属、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特别注意"疾病婚"从无效婚姻变为可撤销婚姻的立法变化。
婚姻效力:无效婚姻(重婚、近亲婚)与可撤销婚姻(胁迫婚、隐瞒重大疾病)的认定标准、请求权主体及行使期限(胁迫婚应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1年内提出)。
离婚制度:协议离婚的"冷静期"程序(申请→30日冷静期→领取离婚证)、诉讼离婚的法定事由(感情破裂的具体情形)及特殊保护(现役军人配偶离婚限制、孕期产后一年内男方离婚限制)。
收养关系:
收养条件:一般收养中收养人(年满30周岁、无子女或只有1名子女、有抚养能力等)、被收养人(未成年人)及送养人的资格条件;特殊收养(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子女、继父母收养继子女)的放宽规定。
收养程序:必须向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应办理收养公告。
收养效力:收养的拟制效力(养子女与生父母权利义务消除)与解消效力,以及收养解除的条件和后果。
继承关系:
继承方式:法定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遗嘱继承(公证/自书/代书/录音录像/口头遗嘱的形式要求及效力等级)与遗赠的区别110。
特殊情形处理:代位继承(被继承人子女先死亡,由其直系晚辈血亲代位)、转继承(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继承人死亡,其继承权转给其继承人)的适用条件10。
遗产分配:遗产范围(个人合法财产)、必留份制度(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份额)及债务清偿原则(以遗产实际价值为限)1。
学习难点突破:
本章法律术语专业性强(如拟制效力、代位继承等),且《民法典》对原有规定有多处修改。建议考生:
对比记忆:制作《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与《民法典》相关条款的对比表,突出立法变化点。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判例(如无效婚姻认定、遗嘱效力争议、收养关系解除等)理解抽象法条。
流程图示法:用流程图梳理协议离婚、收养登记、遗产分割等程序的完整步骤。
第八章:我国烈士褒扬与优抚安置法规与政策(7-8分)
优抚安置章节内容体系性强、政策连贯,主要涉及对军人及其家属的抚恤优待和安置保障。本章数字型考点密集,容易命制计算题,需要考生精确记忆各类标准和时间节点。
高频考点精析:
烈士褒扬:
评定标准:公民牺牲情形符合《烈士褒扬条例》规定的7种情形之一(如抢险救灾牺牲、与犯罪行为斗争牺牲等)110。
抚恤待遇:烈士褒扬金(上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倍)、一次性抚恤金(现役军人牺牲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加本人40个月工资)、定期抚恤金的发放条件(烈士遗属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18。
军人抚恤优待:
残疾等级评定: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认定标准及1-10级伤残等级划分10。
抚恤金标准:残疾军人抚恤金按等级和致残性质差异化发放,因战高于因公,因公高于因病18。
优待内容:包括医疗优待(优先就诊、减免费用)、交通优待(公共交通优惠)、教育优待(子女入学优先)等10。
退役安置:
安置方式:自主就业(一次性经济补助)、安排工作(服役满12年的士官等)、退休安置(年满55周岁或服役满30年)等不同情形的适用条件18。
保险接续:军人退役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转移接续的具体规定10。
数字记忆技巧:
本章涉及大量时间、倍数、比例等数字信息,如:烈士褒扬金为"3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烈士遗属定期抚恤金标准"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退役士兵待安排工作期间生活费按"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水平"发放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