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造价师辅导资料—《土建工程》第四章第一节考点

发表时间:2019/9/24 9:47:16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②掺外加剂法。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防冻剂、早强剂、减水剂及加气剂,可使混凝土在负温下迸行水化作用,增强强度。同时可使混凝土冬期施工工艺大大简化,节省能源和附加设备,降低冬期施工的工程造价,是常用的施工方法之一。

掺外加剂混凝土冬期施工主要包括低温早强混凝土、掺防冻剂的负温混凝土等,主要用于不易保温的框架结构、高层建筑结构、一般梁板柱结构,以及地下结构或单面积的板式基础结构。当最低温度低于-5℃时,可采用早强剂或早强减水剂;当最低问题不低于-20℃时,应采用防冻剂进行混凝土施工;若最低温度低于-20℃时,宜采用加热养护方法进行混凝土冬期施工。

③电热法。电热法是利用电流通过导体混凝土发出的热量,加热养护混凝土。电热法耗电量较大,附加费用较高。电热法有三种:电极法、电炉法和综合法,以电极法较为常用。

④蒸汽加热法。蒸汽加热养护分为湿热养护和干热养护两类。湿热养护是让蒸汽与混凝土直接接触,利用蒸汽的湿热作用来养护混凝土,常用的有棚罩法、蒸汽套法以及内部

通气法。而干热养护则是将蒸汽作为热载体,通过某种形式的散热器,将热量传导给混凝土使其升温,毛管法和热膜法就属这类。

⑤暖棚法。是在要养护的建筑结构或构件周围用保温材料搭起暖棚,棚内设置热源,以维持棚内的正温环境,使混凝土浇筑和养护如同在常温中一样。但暖棚搭设需大量材料和人工,能耗高,费用较大,一般只用于建筑物面积不大而混凝土工程又很集中的工程。采用暖棚法养护混凝土时,棚内温度不得低于5℃,并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2)高温施工。当日平均气温达到30℃及以上时,应按高温施工要求采取措施。

高温施工宜采用低水泥用量的原则,并可采用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宜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混凝土坍落度不宜小于70mm,混凝土浇筑入模温度不应高于35℃。

5.装配式混凝土施工

(1)材料要求。装配整体式结构中,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现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预制构件吊环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HPB300钢筋制作。预制构件吊装用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及配套的吊具,应根据相应的产品标准和应用技术规定选用。

(2)构件预制。预制构件制作单位应具备相应的生产工艺设施,并应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必要的试验检测手段。

预制构件制作前,应对其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进行技术交底,并应制定生产方案;生产方案应包括生产工艺、模具方案、生产计划、技术质量控制措施、成品保护、堆放及运输方案等内容。

带面砖或石材饰面的预制构件宜架用反打一次成型工艺制作,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构件饰面层采用面砖时,在模具中铺设面砖前,应根据排砖图的要求进行配砖和加工;饰面砖应采用背面带有燕尾槽或黏结性能可靠的产品。

2)当构件饰面层采用石材时,在模具中铺设石材前,应根据排板图的要求进行配板和加工;应按设计要求在石材背面钻孔、安装不锈钢卡钩、涂覆隔离层。

3)应采用具有抗裂性和柔韧性、收缩小且不污染饰面的材料嵌填面砖或石材之间的接缝,并应采取防止面砖或石材在安装钢筋、浇筑混凝土等生产过程中发生位移的措施。

夹心外墙板宜采用平模工艺生产,生产时应先浇筑外叶墙板混凝土层,再安装保温材料和拉结件,最后浇筑内叶墙板混凝土层;当采用立模工艺生产时,应同步浇筑内外叶墙板混凝土层,并应采取保证保温材料及拉结件位置准确的措施。

应根据混凝土的品种、工作性、预制构件的规格形状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振捣成型操作规程。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并宜采用机械振捣。

预制构件采用洒水、覆盖等方式进行常温养护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要求。预制构件采用加热养护时,应制定养护制度对静停、升温、恒温和降温时间进行控制,宜在常温下静停2?6h,升温、降温速度不应超过20°C/h,最高养护温度不宜超过70°C,预制构件出池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不宜超过25°C。

脱模起吊时,预制构件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且不应小于15N/mm2。

(3)连接构造要求。

1)装配整体式结构中,节点及接缝处的纵向钢筋连接宜根据接头受力、施工工艺等要求选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浆锚搭接连接、焊接连接、绑扎搭接连接等连接方式,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①纵向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钢筋接头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中Ⅰ级接头的性能要求,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预制剪力墙中钢筋接头处套筒外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预制柱中钢筋接头处套筒外侧箍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套筒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

②纵向钢筋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对预留孔成孔工艺、孔道形状和长度、构造要求、灌浆料和被连接钢筋,应进行力学性能以及适用性的试验验证。直径大于20mm的钢筋不宜采用浆锚搭接连接,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构件的纵向钢筋不应采用浆锚搭接连接。

2)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灌浆料、坐浆材料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键槽。

①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

②预制梁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预制梁端面应设置键槽且宜设置粗糙面。键槽的尺寸和数量应按规定计算确定;键槽的深度不宜小于30mm,宽度不宜小于深度的3倍且不宜大于深度的10倍;键槽可贯通截面,当不贯通时槽口距离截面边缘不宜小于50mm;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30°。

③预制剪力墙的顶部和底部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侧面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也可设置键槽;键槽深度不宜小于20mm,宽度不宜小于深度的3倍且不宜大于深度的10倍,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30°。

④预制柱的底部应设置键槽且宜设置粗糙面,键槽应均匀布置,键槽深度不宜小于30mm,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30°,柱顶应设置粗糙面。

⑤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80%,预制板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4mm,预制梁端、预制柱端、预制墙端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6mm。

3)预制楼梯与支承构件之间宜采用简支连接。预制楼梯宜一端设置固定铰,另一端设置滑动铰,其转动及滑动变形能力应满足结构间位移的要求,且预制楼梯端部在支承构件上的最小搁置长度6、7度抗震设防时为75mm,8度度抗震设防时为100mm。预制楼梯设置滑动铰的端部应采取防止滑落的构造措施。

(4)构件储运。应制定预制构件的运输与堆放方案,其内容应包括运输时间、次序、堆放场地、运输线路、固定要求、堆放支垫及成品保护措施等。对于超高、超宽、形状特殊的大型构件的运输和堆放应有专门的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预制构件的运输车辆应满足构件尺寸和载重要求,装卸构件时,应采取保证车体平衡的措施;应采取防止构件移动、倾倒、变形等的固定措施;应采取防止构件损坏的措施,对构件边角部或链索接触处的混凝土,宜设置保护衬垫。

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并应有排水措施;预埋吊件应朝上,标识宜朝向堆垛间的通道;构件支垫应坚实,垫块在构件下的位置宜与脱模、吊装时的起吊位置一致;重叠堆放构件时,每层构件间的垫块应上下对齐,堆垛层数应根据构件、垫块的承载力确定,并应根据需要采取防止堆垛倾覆的措施;堆放预应力构件时,应根据构件起拱值的大小和堆放时间采取相应措施。

当采用靠放架堆放或运输构件时,靠放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与地面倾斜角度宜大于80°;墙板宜对称靠放且外饰面朝外,构件上部宜采用木垫块隔离;运输时构件应米取固定措施。

当采用插放架直立堆放或运输构件时,宜采取直立运输方式;插放架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并应支垫稳固。

采用叠层平放的方式堆放或运输构件时,应采取防止构件产生裂缝的措施。

(5)结构施工。

1)一般规定。装配式结构施工前应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的规定;施工方案的内容应包括构件安装及节点施工方案、构件安装的质量管理及安全措施等。

2)构件吊装与就位。吊装用吊具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设计、验算或试验检验。吊具应根据预制构件形状、尺寸及重量等参数进行配置,吊索水平夹角不宜小于60°,且不应小于45%;对尺寸较大或形状复杂的预制构件,宜采用有分配梁或分配桁架的吊具。

未经设计允许不得对预制构件进行切割、开洞。吊运过程中,应设专人指挥,操作人员应位于安全可靠位置,不应有人员随预制构件一同起吊。

安装施工前,应进行测量放线、设置构件安装定位标识,应复核构件装配位置、节点连接构造及临时支撑方案等,应检查复核吊装设备及吊具处于安全操作状态,应核实现场环境、天气、道路状况等满足吊装施工要求。装配式结构施工前,宜选择有代表性的单元进行预制构件试安装,并应根据试安装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

预制构件吊装就位后,应及时校准并采取临时固定措施,每个预制构件的临时支撑不宜少于2道,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相关规定。

3)构件安装。

①安装准备。墙、柱构件安装前,应清洁结合面;构件底部应设置可调整接缝厚度和底部标高的垫块;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灌浆前,应对接缝周围进行封堵,封堵措施应符合结合面承载力设计要求历多层预制剪力墙底部采用坐浆材料时,其厚度不宜大于20mm。

②钢筋套筒连接施工。采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钢筋浆锚搭接连接的预制构件就位前,应检查套筒、预留孔的规格、位置、数量和深度;被连接钢筋的规格、数量、位置和长度。当套筒、预留孔内有杂物时,应清理干净;当连接钢筋倾斜时,应进行校直。连接钢筋偏离套筒或孔洞中心线不宜超过5mm。

钢筋套筒灌浆前,应在现场模拟构件连接接头的灌浆方式,每种规格钢筋应制作不少于3个套筒灌浆连接接头,进行灌注质量以及接头抗拉强度的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灌浆作业。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应按检验批划分要求及时灌浆,灌浆作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及施工方案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灌浆施工时,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当连接部位养护温度低于10℃时,应采取加热保温措施;灌浆操作全过程应有专职检验人员负责旁站监督并及时形成施工质量检查记录;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计量灌浆料和水的用量,并搅拌均匀;每次拌制的灌浆料拌和物应进行流动度的检测,且其流动度应满足规定;灌浆作业应采用压浆法从下口灌注,当浆料从上口流出后应及时封堵,必要时可设分仓进行灌浆;灌浆料拌和物应在制备后30min内用完。

③后浇混凝土施工。后浇混凝土施工时,预制构件结合面疏松部分的混凝土应剔除并清理干净;模板应保证后浇混凝土部分形状、尺寸和位置准确,并应防止漏浆;在浇筑混凝土前应洒水润湿结合面,混凝土应振捣密实;浇筑用的材料的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浇筑用材料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连接处构件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的较大值;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工作班且建筑面积不超过1000m2应制作1组标准养护试件,同一楼层应制作不少于3组标准养护试件。构件连接部位后浇混凝土及灌浆料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临时固定措施。

(三)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

预应力混凝土是在构件承受外荷载前,预先在构件的受拉区对混凝土施加预压力,这种压力通常称为预应力。构件在使用阶段的外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拉应力,首先要抵消预压应力,这就推迟了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同时也限制了裂缝的开展,从而提高了构件的抗裂度和刚度。对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施加预压应力的方法,是张拉受拉区中的预应力钢筋,通过预应力钢筋和混凝土间的黏结力或锚具,将预应力钢筋的弹性收缩力传递到混凝土构件中,并产生预压应力。

1.预应力钢筋的种类

主要有冷拉钢筋、高强度钢丝、钢绞线、热处理钢筋等。

(1)冷拉钢筋。冷拉钢筋是将HRB335、HRB400、RRB400级热轧钢筋在常温下通过张拉到超过屈服点的某一应力,使其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后卸荷,再经时效处理而成。冷拉钢筋的塑性和弹性模量有所降低而屈服强度和硬度有所提高,可直接用作预应力钢筋。

(2)高强度钢丝。高强钢丝是用优质碳素钢热轧盘条经冷拔制成,然后可用机械方式对钢丝进行压痕处理形成刻痕钢丝,对钢丝进行低温(一般低于500℃)矫直回火处理后便成为矫直回火钢丝。常用的高强钢丝分为冷拉和矫直回火两种,按外形分为光面、刻痕和螺旋肋三种。预应力钢丝经矫直回火后,可消除钢丝冷拔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这种钢丝通常被称为消除应力钢丝。消除应力钢丝的松弛损失虽比消除应力前低一些,但仍然较高,经“稳定化”处理后,钢丝的松弛值仅为普通钢丝的0.25?0.33,这种钢丝被称为低松弛钢丝,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常用的高强钢丝的直径有4.0mm、5.0mm、6.0mm、7.0mm、8.0mm.和9.0mm等几种。

(3)钢绞线。钢绞线一般是由几根碳素钢丝围绕一根中心钢丝在绞丝机上绞成螺旋状,再经低温回火制成。钢绞线的直径较大,一般为9?15mm,较柔软,施工方便,但价格较贵。钢绞线的强度较高。钢绞线规格有2股、3股、7股和19股等。7股钢绞线由于面积较大、柔软、施工定位方便,适用于先张法和后张法预应力结构与构件,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的一种预应力筋。

(4)热处理钢筋。热处理钢筋是由普通热轧中碳合金钢经淬火和回火调质热处理制成,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高黏结力等优点,直径为6?10mm。产品钢筋为直径2m的弹性盘卷,每盘长度为100?120m。热处理钢筋的螺纹外形有带纵肋和无纵肋两种。

近年来,我国强度高、性能好的预应力钢筋(钢丝、钢绞线)可充分供应,故提倡用高强的预应力钢绞线、钢丝作为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主力钢筋。

2.对混凝土的要求

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当采用钢绞线、钢丝、热处理钢筋作预应力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施工中,不能掺用对钢筋有侵蚀作用的氯盐、氯化钠等,否则会发生严重的质量事故。

3.预应力的施加方法

预应力的施加方法,根据与构件制作相比较的先后顺序,分为先张法、后张法两大类。当工程所处环境温度低于- 15℃时,不宜进行预应力筋张拉。

(1)先张法。先张法是在台座或模板上先张拉预应力筋并用夹具临时固定,再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放张预应力筋,通过预应力筋与混凝土的黏结力,使混凝土产生预压应力的施工方法,见图4. 1.26。

先张法多用于预制构件厂生产定型的中小型构件,也常用于生产预应力桥跨结构等。 先张法工艺流程见图4.1.27。

1)预应力筋的张拉。预应力筋张拉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合适的张拉方法、张拉顺序及张拉程序进行,并应有可靠的质量保证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

①预应力筋的张拉一般采用0→1.03或0→1.05(持荷2min)→,目的是为了减少预应力的松弛损失。

②预应力筋张拉的相关规定。预应力筋应根据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采用一端或两端张拉。采用两端张拉时,宜两端同时张拉,也可一端先张拉,另一端补张拉。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有黏结预应力筋长度不大于20m时可一端张拉,大于20m时宜两端张拉;预应力筋为直线形时,一端张拉的长度可延长至35m。无黏结预应力筋长度不大于40m时可一端张拉,大于40m时宜两端张拉。

2)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采用重叠法生产构件时,应待下层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5.0MPa后,方可浇筑上层构件的混凝土。

混凝土可采用自然养护或湿热养护。但必须注意,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进行湿热养护时,应采取正确的养护制度以减少由于温差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先张法在台座上生产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其最高允许的养护温度应根据设计规定的允许温差(张拉钢筋时的温度与台座养护温度之差)计算确定。

3)预应力筋放张。为保证预应力筋与混凝土的良好黏结,预应力筋放张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不应低于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75%,先张法预应力筋放张时不应低于30MPa。

(2)后张法。后张法是在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的构件或结构中,张拉预应力筋并用锚具永久固定,使混凝土产生预压应力的施工方法,见图4.1.28。

后张法的特点是直接在构件上张拉预应力筋,构件在张拉预应力筋的过程中,完成混凝土的弹性压缩,因此,混凝土的弹性压缩,不直接影响预应力筋有效预应力值的建立。后张法预应力的传递主要靠预应力筋两端的锚具。锚具作为预应力构件的一个组成部分,永远留在构件上,不能重复使用。

后张法施工分为有黏结后张法施工和无黏结预应力施工。后张法宜用于现场生产大型预应力构件、特种结构和构筑物,可作为一种预应力预制构件的拼装手段。

后张法施工工艺流程见图4.1.29。

编辑推荐:

造价工程师考试免费提醒平台

2019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准考证打印信息汇总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