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9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复习:气血津液病证

发表时间:2019/6/3 15:41:25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气血津液病证

一、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病因:情志失调,体质因素

病理基础:气机瘀滞

病位:主要在肝,涉及心脾肾

病性:初起多实,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以气为主。

治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移情易性。

1.痰气郁结证(梅核气):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加减

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2.心神失养证(脏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加减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人喊叫等。舌质淡,脉弦。(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噎膈与梅核气:二者均见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噎膈系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吞咽困难。梅核气则系气逆痰阻于咽喉,为无形之气,无吞咽困难及饮食不下的症状。

二、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病机:实火--火热熏灼、迫血妄行;虚火--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治则:治火(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

治气(实证清气降气,虚证补气益气);

治血(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祛瘀止血)。

三、痰饮是指体内谁也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分类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3.溢饮:身体疼痛而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治疗原则:以温化为原则。因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通过温阳化气,可杜绝水饮之形成。故《金匮要略》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同时还应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水饮壅盛者,应祛饮以治标;阳微气虚者,宜温阳以治本;在表者,当温散发汗;在里者,应温化利水;正虚者补之;邪实者攻之;如属邪实正虚,则当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又当温清并用。

四、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病因:禀赋不足,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病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位:肺、(脾)胃、肾

治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病势:①病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伤气耗,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多见;②病久入络,血脉瘀滞。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与血瘀密切相关。

消渴变证:消渴病常病及多个脏腑,病变影响广泛,未及时医治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常可并发多种病。如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为痰,以及血脉瘀滞,痰瘀阻络,脑络闭阻或血溢脉外,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

五、自汗、盗汗自汗:不因外界因素的影响,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

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

病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

病性:自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属实证者,多由肝火或湿热郁蒸所致,虚实之间可兼见或相互转化。

辨证要点:自汗多属气虚不固、营卫失和;盗汗多属阴虚内热

治疗原则: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泻热,化湿和营。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固涩敛汗之品。

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可归纳为虚实两类。

1. 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加减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2. 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加减

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昏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3. 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加

发热,热势或高或低,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4. 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加减

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5. 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泄热—丹栀逍遥散加减

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6. 湿郁发热:利湿清热—三仁汤加减7. 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加减

午间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有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外感发热为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热度较高。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表症。

七、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治疗原则:“虚则补之”、“损则益之”,当以补益为基本原则。

虚劳:证候虽多,但总不离五脏,而五脏之辨,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对虚劳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所以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往往相互影响,由一虚渐致两虚,由一脏累及它脏,使病情趋于复杂和严重,辨证应该注意。

编辑推荐:

2019年中医医师考试最专业的辅导课程火热报名中

(责任编辑:gx)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