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历类 >> MBA >> 报考指南>> 正文

MBA报考指南之为什么读北大国际MBA

发表时间:2014/4/4 16:00:00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MBA报考指南之为什么读北大国际MBA
  面临人生选择患得患失的时候,大多数人总会习惯性地去问一个比较终极的问题——“要什么?”而大多数情况下,回答这个问题,又往往是一个人对手中庞杂而又看似宝贵的多种资源作出取舍的时候。割舍总是痛苦的。但后来的结果总是一次次证明:退出画看画,往往能够领略到更好的意味。出现在这本书中的几十位北大国际校友,以及其他数千位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甚至各个国家的北大国际人在走进朗润园的时候,其中功成名就者不乏其人,意气风发者不乏其人,踌躇满志者亦不乏其人,但他们都或多或少怀揣着从现实到理想的问题。这些困惑也许并非升职跳槽这么具体,但一定会横亘在每个人发展道路的某一段。梦想,每个人都有,只不过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同,可能是职业发展遭遇了瓶颈,也可能是工作氛围不如意,或者是感觉生活没有激情、太过乏味……那么,选择读MBA是不是可以解决每个个体千差万别的“问题”呢? 
  (一)我恐惧经验枯竭的那一天 
  “我高中毕业就进了汇丰,从柜员一步步干起来,都是从实践中摸索,或是通过一些培训获得的。我的理论基础都比较薄弱,弥补宏观理论方面的欠缺是我很实际的一个需求。”——丁国良
  “30岁以后我不能凭经验去干活。在接触公司战略方面的一些问题时,有很多问题以我当时的知识储备和认知体系,我自己是解决不了的。北京吉普当时的经营困境并不是技术或者市场这些技巧性的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其他原因,我希望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陆群
  1998年从青岛迁到北京,丁国良出任汇丰北京分行副行长。一年之后的一个偶然机会,他从当时的行长那里看到了北大国际招生的信息,已经是副行长的他毫不犹豫地去报了名。尽管已经是分行副行长,并且曾接受过汇丰银行内部很多专业的培训,但对于高中毕业就进入汇丰,从柜员一步步做到现在职位的丁国良来说,坐在大学校园里,平心静气地读两年书,始终是他心底里的一个梦。
  10年前,商学院在内地还是比较新的教学模式,有机会、有实力接受这个培训的大都是各个行业的精英。我在内地已经工作7年了,见识了很多优秀的政府官员、国企领导和创业的老板,他们都有特别鲜明的特征,本身素质也非常出色。我自己是从基层一点点做起来的,工作虽然做得很好,但都是从实践中摸索,或是通过汇丰内部的一些培训获得经验。无论是在专业能力还是管理能力方面,我的理论基础都相对比较薄弱——那时候,中国锐不可当的发展趋势相当明显,弥补宏观理论方面的欠缺是我很实际的一个需求。1999年我就去报在职班了,但招生办公室看了我的材料,说我的职业背景很强,唯一一个问题是我没有学位,这个事情确实比较难办。后来我们汇丰银行的主席来北京的时候,我和他谈了一次,告诉他我非常想去读这个MBA,也跟他谈了这个MBA对我的意义。主席十分支持我,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招生处收到这封信之后,给我出了主意,让我去考一个GMAT的成绩,这样学校可以破格录取。
  和丁国良一样,陆群在他所处的汽车行业里,经验丰富、事业发展一帆风顺,而且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如果愿意读书,回清华是顺理成章、综合成本又最低的选择。但陆群却选择了北大国际的在职班。如果说丁国良的选择还有某种偶然因素的话,那么陆群从清华园到朗润园的“迁徙”更是一种主动的寻找。
  现在回头想去北大国际读书,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我在清华学的是汽车,大学毕业就分配到北京吉普,进公司后各方面发展非常顺利,比起一块儿进公司的同龄人,走得比较快,很快就承担了一些管理工作,还被公司派到美国做了一些国外交流的基础开发项目。1990年毕业到1996年,我已经成为北京吉普当时最年轻的一个科长。走到这儿,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前面发展得这么顺,我下一步该干什么?难道就这么一步步走下去吗?90年代,外企在国内的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和我同龄的那批人也有在外企里干得有声有色的,他们的顾虑反倒比较小,可以说,每个人生活都可以很精彩、每种生活方式都有它的快乐。到1999年,我已经工作了七八年,年龄也到了30岁,当时我就问自己一个问题——30岁以后难道我完全是凭借以前的那些经验来工作吗?清华对学生的教育很严格,基础知识相当扎实,但工作之后,尤其是后来我开始做管理工作,天天都接触到新事物,原来大学里的专业知识结构应对这些复杂的现象,捉襟见肘,经验肯定有入不敷出的一天。从我进北京吉普到去北大国际读书这几年,我亲眼见证了北京吉普曾经的辉煌,然后开始萧条。外面的环境变化太大了,北京吉普虽然是一个合资企业,但它国企的色彩依旧比较浓重。在这个时候即使看到了改变的紧迫性,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思维禁锢和视野局限,它也没有力量开始变革。我当时是在公司产品研发和产品战略部门,直接参与了公司战略方针的制订工作,因此对这种变化时期一个国企的困境体会深刻。这个时候我想是不是应该去读点儿书,也可以说是因为危机感——30岁以后我不能凭经验去干活,我还要不断地学习。我是学汽车出身的,接下来是不是应该读些更综合更全面的书,比如管理或者经济。那个时候,在北京吉普这样“国企”味道比较浓的公司里面,有这个想法去读书、而且还是读MBA的人并不多。北京吉普的工资并不高,1999年的12万学费对我是一个大数字,要是为了学位,回清华读是顺理成章的一个选择,但那个时候我已经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我的困惑来自哪里,我也知道我将来想干什么。在接触公司战略方面的一些问题时,有很多问题以我当时的知识储备和认知体系,我自己是解决不了的。很明显,公司当时的经营困境并不是因为技术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其他原因,比如管理等等,我希望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30岁,所谓而立之年。每个“不安分”的人都在为自己的下一步或迷茫,或选择,而通过MBA实现对自己的提升,是这些已经有了一定基础,需要外力在关键时刻助推一把的公司中层们顺理成章的选择,即使学MBA本身不会立刻带来丰厚的薪水和职位的提升,但学习就像给陷入停滞胶着状态的平淡生活投入了一剂催化剂。只是在理工科出身的陆群身上,北大国际的催化剂作用来得更剧烈些。北大国际毕业之后,陆群脱离了体制内按部就班的职业轨迹,毅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