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4大学生村官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新农村建设3

发表时间:2014/2/11 16:48:11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一、政策条件

(一)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十一个“一号文件”

“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 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时隔1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于2003年12月30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 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 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2006年2月 21日,新华社公布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2007年1月2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至 此,中国在新世纪已连续出台了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的动力。2008年2月27日,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 民增收”为主题,强调农业基础建设和农村基础工作的2008年中央一文件,与前几个中央一号文件既 有衔接,又有新要求,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针对性。2009年2月1日的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 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再一次锁定“三农”问题。这是我国连续6年发 布的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是十一个中央一号文件。这一文件一共提出了 28点措施促进农业稳定 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

(二)中央系列政策对“三农”发展的主导意义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从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进一步转变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 工作的“重中之重”,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中来考虑,把城乡二元发展转变 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切标志着城乡一体化政策开始启动,历史留下来的“三农”问题有望 逐步得到解决。

1.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3年1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 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3月******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提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党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历史遗留 下来的“三农”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2.启动“多予少取”的支农政策

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改变“多取、少予”的政策,这既是解决“三农”问 题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应做出的政策调整。党中央在指导方针上幵始探索和实 行了“多取、少予”向“少取、多予”转变的实现途径和方式。

(1)中央财政增强对“三农”的转移支付力度。

(2)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

(3)推进税费改.革。

(4)提髙征地补偿标准。

3.把农村社会事业纳入公共财政

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最难。 改善和加强农村社会事业,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1)发展农村卫生事业。(2)发展农村教育事业。(3)探索农村养老保险模式。

4.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 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这一文件确立了公正对待农民工,让进城 农民融入城市的政策框架,并采取了相应举措:(1)取消专门面向外出就业民工的证件制度,简化农民 外出就业手续,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 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适时取消对外来人口实行的暂住证制度。(2)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 革,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3)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 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人正常的财政预算。(4)改收容遣返为收容救助。(5)2004年起,农 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决定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阳光工程”。

自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为 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条件。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从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 有余,人均食物占有量大幅增长,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二)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

高效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保持较快增长,农业生产进一步向优势特色产区集中。据统计,小 麦、玉米、水稻、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九大产业带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保持在85%以上;棉花生产三大优 势产业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7. 5%和98. 4%。

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2000年的 30%提高到2005年的4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近15%。到2005年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 产值达到4. 2万亿元,其中食品工业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0%。同时根据各地资源禀赋 和区位优势,围绕优势农产品和市场需求发展农品加工业,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 带和加工区。在农业部确立13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和以大城 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带动了龙头企业的集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

(三)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农民增收伴随着农业与农村经济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大致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阶段。当时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动,加上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农业出现了超常规 发展,这一阶段农民人均年收入实际增加15. 9%。第二阶段,1985—1991年,农民收入波动增长阶 段。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产品市场需求不旺,多数农产品价格下跌,再加上乡镇企业增长 速度放慢,这一阶段农民人均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仅为3. 25%,其中1989年还为负增 长。第三阶段,1992—1996年,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阶段。农业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需求推动下迅速 增长,同时农产品价格提升较快,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效益提高,促进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第四阶 段,1997—2003年,农民增收下滑阶段。由于农业连年丰收,多数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连续下跌。乡 镇企业又受宏观经济影响,增速下降,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农民进城打工难度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减 少,导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幅逐年下降,2000年人均纯收入增幅低至1.9%。2004年由于颁 布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扶农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多年来难得一见的好形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到2 936元,比上年增加314元,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

(四)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2000—2005年间,中央财政共投入92. 7亿元,各地方配套和自筹88. 5亿元,对全国306个大型 灌区、99个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了 1 100多个县级节水增效示范区。

21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完成投资4 178亿元,是 “九五”期间的3倍;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63万公里,全国乡镇、建制村通公路率分别达到99. 8%和 94. 5%;乡镇客车通车率达98%,建制村通车率达81%。自2005年底,全国有97. 1%的行政村已经 开通了电话。

(五)农村各项改革稳定推进

自2000年起,我国农村重点深化了五项改革。一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中央确定将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综 合生产能力并出台了征地被偿标准,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推进市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 制改革,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从2004年起,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 经营。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增加了农民的种粮收 益,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三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免了农业税,取消了牧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 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四是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强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 的金融扶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已扩大到了 29个省区、市,农村信用社支农投放继续快速增 加。五是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和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1451个县(市区),占全国 总数的50.7%。有4.1亿农民参加,中央财政支出42. 7亿元,各级财政也相应增加投入。.

(六)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

我国农村农副产品市场尤其是批发市场稳步发展,全国各地都建设和发展了一批规模较大、影响 和辐射能力较强的大市场。

农业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方式日趋多样,合作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导致的 需求上升和供给能力加强,农产品贸易大幅度增长,2005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达到558. 2亿 美元。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欧盟、日本的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

(七)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5年底,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经 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特别是转基因生物技术、超级稻、矮败小麦和禽流感 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农业先进适 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6%。农业标准化进程加 快,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八)乡镇企业总体实力增强

乡镇企业总体规模实力增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2005年,全国乡镇企 业拥有资产总额124 516亿元,其中工业企业资产总额94 421亿元,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加快,支撑作 用明显。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 9万家,实现增加值21 979亿元,完成营业收入 90 527亿元,实现利润4 752亿元。

(九)支持农村和反哺农业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中央财政“三农”投入明显增加,由于财政支农政策的重大创新,实施的“三减免、三补贴”政 策,农民从“三减免、三补贴”政策中直接受益来自各级财政的资金1 000多亿元。农业税减免惠及了 9亿农民,粮食直补使6亿多农民受益,良种补贴覆盖近40 000千公顷,农机补贴试点在中央直属垦 区和全国566个县实施。

二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明显增强。近27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增长很快,1978年 中国财政收入只有1 132. 26亿元,1990年达到2 937. 1亿元。尤其是近些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 长和企业效益大幅提髙,全国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39 300亿元,比 上年增加7 6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1%,增加4 442亿元。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 支持农村和反哺农业能力明显增强。

二、国际环境

2006年底,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意味着在“十一五”时期中国开始经济和市场的全面开 放。这对于中国农业来说,既带来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极大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对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机遇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配置,是全球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融合的 过程,可以按商品出口依存度来计算。

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参与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农产 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从2001年的277. 8亿美元攀升至2005年的558. 2亿美元,5年间年均增幅达 19.1%,我国正在成为一个对世界市场具有重要影响的农产品贸易大国,我国农业正在分享经济全球 化的巨大利益。

(二)经济全球化对农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中国的发展空间,扩大了中国的发展环境,大大化解了中国的资源矛盾。我国 农业短期的f过于求和长期的供给缺口压力,是中国农业增长面临的一个两难矛盾。这种矛盾的实 质,是中国农业增长中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约束与资源利用过度并存的问题。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中 国大量的山坡地、边远劣地和严重缺水耕地被投入开发和使用,这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导致昂贵的经济成本和代价,降低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提高了国内经济发展的成本,也造成了资 源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因此,单纯依靠国内生产结构的调整解决农业供求不平衡,资源的空间非常有限。根据我国农产 品供需结构和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充分利用农产品国际市场,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稀缺资源的有效配 置,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农产品生产,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各国不同的资源特点和利用状 况,决定了各国农业都存在着不同的相对比效优势。

(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国际挑战

第一,农产品进口压力与日倶增。从2005年开始,我国农业加入WTO的过渡期基本结束。过 渡期的结束,意味着我国农业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第二,国际市场的价格影响。开放经济下,国际市场的波动会直接传导到国内,潜在地造成国内 经济不稳定。从总体上看,世界粮食市场经常呈现不稳定特征,粮食贸易量的变动幅度相当大,自从 2005年7月起,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调整,人民币进入了一个较为长期的升值通道。人民币 升值一方面会加速国外“廉价”的农产品的进口,另一方面也提高我国出口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 格,削弱了产品在价格上的出口竞争力。

第三,国际贸易摩擦和反倾销“技术壁垒”的制约。目前,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2005年 我国GDP为22 600多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4 000多亿美元,外贸依存度高达64%,这在全球所有的 经济大国中都是罕见的,这意味着我国将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受到各种形式的贸易制约,包括农产 品贸易。

相关文章

村官考试综合辅导

更多关注村官考试报考指南  村官考试用书  村官考试时间

(责任编辑:wrr)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