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4大学生村官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新农村建设(9)

发表时间:2014/4/11 12:30:00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2014大学生村官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新农村建设(9)
要分享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QQ空间 朋友网 人人网 开心网 我的做题记录

【内容摘要】2014年福建大学生村官考试将于2014年1月19日进行,整理“2014大学生村官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新农村建设(9)”供考生参考。查看汇总:2014大学生村官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新农村建设汇总

  一、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必要性

  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重要历史阶段,没有高度的城市化 就没有真正的现代化。所谓小城镇,广义讲包括小城市、建制镇及乡政府驻地的集镇。

  一是通过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也有利于缓解城市的内需不足与市 场制约,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有助于启动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求严 重不足的问题,在经济处于全面过剩的情况下,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创造经济的最大增长空间,拉动农 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要求,避免“农村病”和“城市病”,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城镇化建设的聚集效应可以推动农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聚集效应使得本地区的资金、技 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扩大了本地市场,有利于进行规模生产,产生了市场规模效应, 聚集效应还带来信息与人才,有利于乡镇企业适应市场的变化。

  三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城镇化降低了农村工农业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和壁垒,有助于启动我 国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转移提供广阔 的空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口压力与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克服农民收入徘徊和 停滞的局面,帮助实现了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规律过程。我国是 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才能有效地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四是农村城镇化推动乡村工业的集聚和结构升级,成为乡镇企业集约化发展、农村非农化及其增 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它延长了农业产业的链条,拓展了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孕育和培植 大批的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另外,小城镇建设改变了农 民的生活方式,转变了农民的生育观念,有利于使农村人口控制由被动的强制行为日益转变为农民自 觉主动的行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小城镇建设打破了原有城乡格局,使农民既发生职业转换,又 实现异地转移,使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农村城镇化还有利于节约耕 地,农村人口进城居住将节约更多的农村建房用地,从总量上减少住宅占地。

  二、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困难

  从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区划格局来看,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矛盾逐渐 显现。主要表现为:一是乡镇规模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从经济发展状况看,乡镇规模太小,会直 接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规模合理,人口较多,且相对集中的乡镇,有利于经 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乡镇布局不合理。有些乡镇驻地相距30~40公里,有些仅相距不 足4公里。布局不合理,影响生产关系和资源的聚集,致使乡镇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农民负担加重,制 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合理撤并一些乡镇,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的要求。三是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已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党的十五届五中全

  会确定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重点。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逐步提髙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 城镇化道路。”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措施

  (一)加快土地流转与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相结合

  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实现这个转移,关键要加大推进农村承包土 地的自由流转力度,促进土地的低成本流转,解除土地对农民的人身束缚,赋予农民自由流动的权利。 推进土地自由流转,首要条件就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特别是土地流转政策;允许农民自主承包 或不承包土地;鼓励农民弃耕务工,或投入其他非农产业致富。推进土地流转就要进一步巩固农村税 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解除农民思想顾虑,使土地能够以比较低成本向有发展资金、有优势 项目、有科技支撑的种、养殖大户集中;将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源源不断地走向城镇经济发展 的新领域。

  (二)加强城镇二、三产业发展与加强城镇规划相结合

  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是城镇化的关键,要加强城镇二、三产业发展,搞好招商 引资,抓好三大集中区和沿山旅游开发力度,创造更多稳定的就业机会,使其引一个,成一个;成一个, 强一点;强一点,富一方。这是二、三产业发展吸纳就业的有效途径。目前,尤其是要结合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实现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以城固农、以城促农、以城富农,以城带农” 的城镇化发展的新局面。

  (三)加大城镇政策性投入与抓好经营城镇相结合

  采取政策扶持与市场经营的办法,突破城镇建设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 重点镇、小城镇转移,引导开发企业到小城镇按规划进行房屋幵发,鼓励民营企业多渠道、多形式投资 兴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全方位加大对重点镇乡的政策性扶持,重点镇乡收取的各种规费 90%应留给镇乡,以加强重点镇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经营城镇,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 城”的市场化道路,大力经营,牢牢把握政府城镇土地的“统一收购权”、“垄断供应权”和“拍卖经营 权”,通过竞价出让、股本经营、土地置换、成片开发等多种经营方式带来土地价值转移增值,使土地资 源向土地资本转变,使其效益最大化。大力经营城镇再生资本,即对城镇桥梁、道路、园林、路灯、公厕 等人力作用资本,通过托管经营、授权经营、股权转让等形式推向市场,获得更大效益。大力经营延伸 资本,即充分利用政府公共管理的专营优势,利用手中拥有的特许权,对路、桥冠名权.,路灯、广告载体 权,公交线路经营权,出租车牌照使用权等城镇无形资本,推行有偿使用,拍卖变现转化为巨大现实 财富。

  (四)加强农民工培训输出,大力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农民进城进镇或外出打工是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举办各种培训班培训农民 工,增加农民技能,提高农民素质,.建立永久性劳务市场,提供就业信息,举办农民工就业招聘会,牵线 搭桥组织农民工外出务工、劳务输出,做到农民工既能走出去赚钱,又能在家从事二、三产业;同时,要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突破体制性障碍,取消以职业性质划分户口的办法,农民只要在城镇有固定住所 和职业收入即可无条件准入城镇,其子女也可以就近上学;居住条件享受市民(国民)待遇,使农民进 城如同回家,充分体现社会的认同感,进而发挥创业致富的积极性。

要分享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QQ空间 朋友网 人人网 开心网 我的做题记录

【内容摘要】2014年福建大学生村官考试将于2014年1月19日进行,整理“2014大学生村官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新农村建设(9)”供考生参考。查看汇总:2014大学生村官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新农村建设汇总

  四、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的关系

  城镇化和乡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本质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城镇 化大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或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旺的形势下,加快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对于启动农村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乡村工业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转变农民生活方 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农村城市化可以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 需求,有效克服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的局面,解决需求严重不足问题。

  第二,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缓解了农村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 的矛盾,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

  第三,农村城镇化推动乡村农业和工业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前后发展的空间,为孕育和培植大 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创造了条件,成为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的载体。

  第四,农村城市化对农村和城市来讲是一个“双赢”格局。一方面,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得到了提 高;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消费、就业都将得到一定改善。

  第五,农村城市化打破了原有城乡隔绝的格局,使农民既发生职业转换,也实现地域转移,转变了 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五、城镇化和乡村建设互动的纽带

  (一)制度纽带:统筹城乡政策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的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农村医疗、保险及教育改革等各项制度改革 实际上是在“多予少取放活”六字方针下的统筹城乡政策,改革的目标是要将城乡置于同一制度框架 下,让城市和农村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

  (二)空间纽带:大城市郊区、小城镇

  它们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城乡文化交融过渡地带,是城乡产业的对接地区,是城乡各 类要素市场联系较为紧密的地方。城市产业梯度转移、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城市公共服务的扩散等首 先发生在城市郊区及小城镇。城乡互动在这里表现得最为突出。

  (三)产业纽带: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

  它以农产品为原料,生产出的产品销往城市或者成为城市制造业的初级加工品,以产业链的方式 将工业和农业连接起来,在这个连接渠道内,城市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很容易向农村渗透,城乡 间资本的流动也更为畅通。

  (四)文化纽带:农民工

  我国目前近1亿两栖栖身的农民工奔走于城市与乡村建设之间,他们大多是在家无地可种或不 够种,在城市从事脏、苦、累和危险的工作,却不能享受正常的医疗、教育和保险服务,处于两难困境中 的他们极易成为不稳定因素,迫使国家做出积极的应对,解决办法有两个方向:一是降低融入城市的 门槛,扩大城市的容纳力,让部分人长期稳定地留在城市;二是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吸引他们回 乡创业,建设乡村建设。在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之前这批流动的农民工将会长期存在。事实上,农民 工的频繁流动无形中架起了城乡间观念、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碰撞和交融的桥梁,他们既是城市文 明在农村的传播者,又是城市了解和接纳农村文化的现实素材。

  加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建设

  一、农村环境保护建设的必要性

  (一)农村环境形势严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是,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 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 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一些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 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 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及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推进环境友好 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三)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农村改厕和粪 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 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按照东中西部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采取不同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3.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 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积极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政策,优化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政府、企业、 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4.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 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 保护。

  (四)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

  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摸清全国 土壤污染与农业污染源状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与高效、低 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10%以上,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以及生活垃圾和污 水的处理率均提高10%以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严重的 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示范创建活 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要分享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QQ空间 朋友网 人人网 开心网 我的做题记录

【内容摘要】2014年福建大学生村官考试将于2014年1月19日进行,整理“2014大学生村官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新农村建设(9)”供考生参考。查看汇总:2014大学生村官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新农村建设汇总

  到2015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农村 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要重点解决我国农村突出的环境间题

  (一)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

  把保障饮用水水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配合《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 规划》的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 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 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要把水源保护区与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生 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结合起来,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分散供水水源 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制订饮用水水源 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大力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地下 水污染调查和监测,开展地下水水功能区划,制订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强农村饮 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二)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逐步推进县域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 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可纳入城 市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 方式进行处理。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粪 便的无害化处理,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 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广“猪一沼一果”、 “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秸秆 发电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三)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 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向西部和落后农村地区转移。严 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防止“十五小”和“新 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四)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 民生活环境。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 综合利用方式,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不能达 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等措施。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 水产养殖方式,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监管,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 护区内从事网箱、围栏养殖;禁止向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五)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综合采取技术、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提高 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能力。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在粮食主产区和重 点流域要尽快普及。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 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在高污染风险区优先种植需 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

  (六)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查清土壤污染现状,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 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 修复示范。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 品质量安全。

  (七)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 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 保护天然植被,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水土 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加强海洋和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逐步恢复农村地区 水体的生态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 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