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六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发表时间:2010/2/27 10:46:07 来源:本站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1、审计证据的种类:按照外形特征划分: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

(1)实物证据通常是证明实物资产是否存在的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但实物资产的存在并不能完全能证实被审计单位对其拥有所有权。而且对某些实物资产的清点,虽然可以确定其实物数量,但其质量好坏将影响到资产的价值,有时难以通过实物清点来加以判断。因此,对于取得实物证据的账面资产,还应就其所有权归属及其价值情况进行确认。

(2)书面证据包括与审计有关的各种原始凭证、会计记录、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各种明细表、各种会议记录和文件、各种合同、通知书、报告书及函件等。书面证据是审计证据的主要组成部分,可称之为基本证据。书面证据按其来源分为外部证据和内部证据两类。

(3)口头证据是被审计单位职员或其他有关人员对审计人员的提问做口头答复所形成的一类证据。这类证据可靠性较差,证明力较小,本身并不足以证明事情的真象,其主要作用是发掘一些重要的线索,从而有利于对某些需审核的情况做进一步的调查,以搜集到更为可靠的证据。

(4)环境证据也称状况证据,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具体而言,它又包括以下几种:

#1.有关内部控制情况。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严密,所需的其他各类审计证据的数量就越少;否则,审计人员就必须获取较大数量的其他审计证据。

#2.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素质。

#3.各种管理条件和管理水平。

2、书面证据按照起来源划分为:外部证据和内部证据。外部证据是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组织机构或人士编制的书面证据,它一般具有较强的说明力。注册会计师为证明某个事项而自己动手编制的各种计算表、分析表等也属于外部证据。

#1、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能足以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是审计人员为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必须建立在足够数量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之上,但这并不是说,审计证据的数量越多越好,为了使审计人员进行有效率、有效益的审计,审计人员通常把需要足够数量审计证据的范围降低到最低限度。因此,每一审计项目对审计证据的需要量以及取得这些证据的途径和方法,应当根据该项目的具体情况来定。只有审计人员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法取得其认为足够的审计证据时,才能据以发表审计意见。

#2、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1.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它是指审计证据应当与审计目标相关。审计人员只能利用与审计目标相关联的审计证据来证明和否定被审计单位所报道的事项。

(1)审计人员通过符合性测试获取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的相关事项包括以下几点:A、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B、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C、内部控制制度在所审计期间是否一贯得到遵守。

(2)审计人员通过实质性测试获取审计证据时,应考虑的相关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A、资产或负债在某一特定时日是否存在。B、资产或负债在某一特定时日是否归属为被审计单位。C、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否与被审计单位有关。D、是否有未入账的资产、负债或其他交易事项。E、会计记录金额是否恰当。F、资产或负债的计价是否恰当。G、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是否恰当。H、会计报表项目的分类反映是否适当,并前后一致。

2.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能如实反映客观事实。审计证据的可靠程度通常可参照下述标准判断:

(1)书面证据比口头证据可靠;

(2)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可靠;

(3)审计人员自行获得的证据比由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证据可靠;

(4)内部控制较好时的内部证据比内部控制较差时的内部证据可靠;

(5)不同来源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相互印证时,审计证据更为可靠。

(6)越及时的证据越可靠;客观证据比主观证据可靠。[Page]

#3、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的关系及需考虑的因素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密切相关,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其充分性。一般而言,审计证据的相关与可靠程度越高,则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就可减少;反之,审计证据的数量就要相应增加。

审计人员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应当考虑下列主要因素:

1.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影响审计证据的数量。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部分组成。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具体又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项目的性质。如果所审计的项目具有投机冒险的性质,审计人员要有意识地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

(2)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弱。

(3)业务经营性质。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越复杂,审计的相对风险就越大,就需收集很多的审计证据。

(4)管理当局的可依赖程度。当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较差甚至根本不可信赖时,审计人员要收集详实、有力的审计证据,以防止发生重大案件。

(5)财务状况。当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不佳时,有时可能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加以掩饰。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必须注意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或适当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

(6)时常更换审计组织。若被审计单位经常或无正当理由更换审计组织时,大多数是因为对审计报告不满。在这种情况下,接任的审计组织及其审计人员就要冒很大的审计风险,故必须注意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或适当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

2.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性。越是重要的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就越需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其审计结论或意见。

3.审计人员及其业务助理人员的审计经验。

4.审计过程中是否发现错误或舞弊。一旦审计过程中发现了被审计事项存在错误或舞弊的行为,则被审计单位整体会计报表存在问题的可能性就增大。因此,审计人员应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以确保能作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

5.审计证据的类型与获取途径。审计证据的质量较高,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就可减少;否则,审计证据的数量就要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时,可以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如果获取最理想的审计证据需花费高昂的审计成本,则审计人员可转而收集质量稍逊的其他证据予以替代,只要它仍能满足审计目标要求。但是对于重要的审计项目,审计人员不应以审计成本的高低或获取审计证据的难易程度作为减少必要审计程序的理由。

一、审计程序: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审计程序或审计方法):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

1、检查是注册会计师对会计记录和其他书面文件可靠程度的审阅和复核。

2、监盘:是指注册会计师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各种实物资产和现金、有价证券等的盘点,并进行适当的抽查。

3、观察:观察是指审计人员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等,以获取证据的方法。

4、查询及函证:查询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疑点和问题,通过向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和外部有关方面调查询问,弄清事实真象并取得证据的一种审计方法。函证是注册会计师为印证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所载事项而向第三者发函询证的一种方法。如果没有回函或对回函结果不满意,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必要的替代程序,以获取相应的审计证据。[Page]

5、计算: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原始凭证及会计记录中的数据所进行的验算或另行计算。

6、分析性复核: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的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一般来说,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都将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

二、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认定的关系:审计程序同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审计程序可以产生多种审计证据,而要获得某类审计证据,也可以选用多种审计程序。

一、审计程序的分类

1、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取得了解的程序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每次会计报表审计都必须执行的程序。

2、符合性测试程序

符合性测试是为了获取证据,以证实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设计的适当性及其运行的有效性。并不一定每次会计报表审计都必须执行这类程序。

3、实质性测试程序

实质性测试程序包括两部分:

(1)交易和余额的详细测试;

(2)对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应用的分析性复核程序。运用这一类审计程序可取得证明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上的各项认定是否公允的证据。

A、交易的实质性测试和余额的实质性测试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为了审定某类或某项交易认定的恰当性,而后者则是为了审定某账户余额认定的恰当性。

B、详细测试、分析性测试在审计中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可相互替代。分析性测试的结果往往可为详细测试提供一定的有益的方向性指导。

实质性测试在每次会计报表审计中都必须执行。

二、整理、分析与评价审计证据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审计证据的取舍。取舍的标准大体有:(1)金额大小。(2)问题性质的严重程度。

2.分清事实的现象与本质。

3.排除伪证。

1、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其内容包括注册会计师在制订和实施审计计划时直接编制的、用以反映其审计思路和审计轨迹的工作记录,注册会计师从被审计单位或其他有关部门取得的、用作审计证据的各种原始资料,以及注册会计师接受并审阅他人代为编制的审计记录。审计工作底稿的全部内容,是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Page]

2、根据审计工作底稿的性质和作用,分为:

(1)、综合类工作底稿。

(2)、业务类工作底稿。

(3)、备查类工作底稿。

3、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结构: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基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