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0年土地估价师:土地经济学的历史与进展

发表时间:2010/1/15 13:48:59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土地经济学的历史与进展
如上所述,可知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源于社会实践,欲把握其发展规律与趋向,必须把这个学科置于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来考察。从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一般可依据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采集者退散

1. 第一个阶段,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古代社会。

(1)尚未进入文明社会,先是地广人稀无所谓土地问题,继之随着人口大量增加,人地矛盾突现,渐次出现了地权关系、土地利用和土地分配问题,遂引起土地问题的研究。

(2)我国早在商、周封建体制建立后,曾出现对田制改革和田制政策的研究。《尚书、禹贡篇》曾把全国农地划分为三等九级,其后历代都有各自的土地分类方法和农地区划研究,并流传“天人合一”人地关系之说,对农地利用也提出了“因时、因地制宜”、“顺天时、量地利”的用地原则等。这可谓朴素的土地经济研究。

2. 第二阶段,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学产生以后的时期。

古典经济学家对土地经济问题开始了系统的深入研究。

(1)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学派先驱威廉·配第提出了“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著名论断;

(2)亚当·斯密、戴维特·李嘉图等对地租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

(3)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地租原理,为马克思主义土地和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上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直至20世纪20年代,土地经济学开始从经济学中孕育而生。
3. 第三阶段,20世纪20年代前后。

(1)土地经济学的产生

美国伊利等首先提出“土地经济学”一词,相继发表了《土地经济学大纲》(1922年)、《土地经济学原理》(1924年)、《土地经济学》(1940年)等名著。1945年曾经师从伊利的雷·拉特克利夫(R U Ratchiff)出版了《城市土地经济学》。因此,世人公认伊利为土地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迨后,不仅在美国,而且德国、日本等都相继建立了土地经济学这门学科,出版了大量著作。就美国而言,这门学科已经明显地趋向两极发展:一是“土地经济学通论”的综合性在增强,出现了雷利·巴洛维的《土地资源经济学—不动产经济学》;同时又向部门专业化发展。现在有些大学院校除开设“土地经济学通论”外,还分别有《城市土地经济学》、农村土地经济学等专著;二是在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专业等商业院校,已涌现出一系列土地、不动产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带动了自然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为后来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我国土地经济学的发展

中国最早问世的土地经济学专著是章植的《土地经济学》(1930年)。

最早由大学出版的专著,是原金陵大学农经系师生通过集体调查研究而编写出版的《中国土地利用》(中英文本)。全书共分三册,一论文集、二地图集、三统计资料,调查研究历时9载,1937年先在美国出版英文本(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此专著堪称世界第一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重要专业文献,至今仍为美国许多大学所珍芷。

20世纪30—40年代由“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陈翰笙、钱俊瑞、薛暮桥、孙冶方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中国土地问题的深入研究,主要代表作有《现今中国的土地问题》(1933年)、《中国南方土地问题》(1936年)等。其后,又有朱剑农的《土地经济学原理》(1946年),吴文晖的《中国土地问题与对策》(1944年),张丕介的《土地经济学导论》(1944年),刘潇然的《土地经济学》上、下册(1945年)等相继问世。而在1949年以前的40年代,中国有许多著名高等院校的经济系、农经系都开设有《土地经济学》,视为高级课程,配备了较强师资力量。1932~1949年肖铮在原中央政治学校(后改为“政治大学”)设立“地政学院”和“研究所”、“地政系”主持业务,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但1949年以后至70年代,由于新中国进入了全国性的土地制度改革和城乡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已有的土地经济学教学研究工作基本上中断了。

1949年后在台湾地区出版的土地经济学专著,则有肖铮的《平均地权本义》(1966年)、《平均地权之理论体系》(1986年),张德粹的《土地经济学》(1963—1979年),林英彦的《土地经济学通论》(1971—1991年)、《不动产估价》(1974—1993年),苏志超的《不动产估价概论》(1993年)、《地权、地税与土地政策》(1994年),唐家柯的《不动产通论》(1993年),许文昌的《土地经济学新论》(1994年)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政治大学、逢甲大学及中兴大学设有地政系或地政研究所,台湾大学等也设有土地经济专业或课程,培养了专业人才。 采集者退散

中国大陆土地经济学的恢复和发展。1980年11月“中国土地学会”在北京成立,并于1983年学会上提出编写《中国土地经济学》专著等;与此同时,1981年在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相继出版了《国土经济研究》(1982年)和《国土经济学》(1986年)。接着,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正式成立,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和集中统一管理,又相继在“中国土地学会”下筹建了“土地经济研究会”(后改名为土地经济分会),并在不少院校设置了土地管理学院(系)及研究所、研究中心等,有力地推动了土地经济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致使在距今20年的短时期内,我国土地经济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开始进入了全面繁荣阶段,先后出版的研究成果和专著犹如雨后春笋,不胜其数。较为系统的专著就有:朱剑农的《土地肥力经济原理》(1981年)、《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概要》(1984年);周诚等的《土地经济学初编》(1986年)、《土地经济学》(1989年)、《城镇不动产市场经济问题》(1993年)、《土地经济研究》(1996年)、《土地经济学研究》(续集)(2000年)等;张薰华等的《土地经济学》(1987年)、《土地市场》(1996年);刘书楷等的《土地经济学原理》(1988年)、《土地经济学》(1993年)1996—1998年)、《土地经济研究论文集》(1999年)、《土地经济学》(国地资源干部培训教材,2000年)等;李鸿昌、周治平等的《城市土地经济学》(1988年)、《城市土地经济运行》(1990年);曹振良等的《土地经济学概论》(1989年)、《房产经济学概论》(1992年);毕宝德等的《土地经济学》(1991、1993、1998、2001年)、《中国地产市场研究》(1994年);张朝尊等的《中国社会主义土地经济问题》(1991年);王万茂等的《土地生态经济学》(1992年)、《房地产经济学》(1994年);李铃的《地产管理》(1992年)、《国地资源管理概论》(1999年);徐文通的《房地产经济学》(1992年);高映珍等的《土地制度研究》(1993年)、《土地经济问题再认识》(1996年);曲福田等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理论探索》(1991年)、《中国土地制度研究》(1997年)、《中国土地使用制度研究——土地制度改革的产权经济分析》(1997年)、《经济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2001年);张月蓉等的《土地资产收益流失与管理》(1993年);刘维新等的《中国土地租税费体系研究》(1994年);张跃庆等的《城市土地经济学》(199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1996年);张琦的(现代企业制度与土地资产管理)(1995年);董黎明等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1995年);黄贤金等的《土地政策学》(1995年)、《农地价格论》(1997年);张凤荣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1996年);唐忠的《农村土地制度比较研究》(1999年);钱忠好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1999年);叶剑平的《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2000年)等。

中国土地经济学,可以认为已初步建立了如下的学科体系:①土地经济学通论(含通论、概论、原理等);②部门土地经济学(含农村土地经济、城市土地经济及土地资产经济等);③不动产——房地产经济学(含房地产经济理论、房地产市场、价格、投资、金融及经营管理等;④土地生态经济学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经济学等。

※ 2010年土地估价师考试远程辅导方案>>>

※ 如果您想轻松、顺利的通过《2010年土地估价师考试》,可以参加中国土地估价师考试网教研团队推出的“2010年土地估价师考试远程辅导”,点击了解详情>>>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