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成本过大“暗访密拍公务员”弊大于利

发表时间:2010/2/27 10:46:07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对办事群众粗暴冷漠,上班听音乐打瞌睡或是外出吃饭,自己还不察觉,可能已被摄入密拍人员的镜头——结果轻者写检查,重者将离岗学习。记者从重庆市綦江县纪委获悉,该县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作风进行暗访并处理(据《南国早报》7月11日报道)。 
这种“暗访密拍”式的督察方式,一听上去颇有些意思,如卧底侦查般紧张刺激,不知不觉中,那些违规的公务人员的行为举止全被偷拍了下来,为以后查处也提供了依据。这项措施的确“看上去很美”,然而,细细分析下来,却是弊大于利,掌握不好,必使公务人员落入人人自危的境地。 
应当看到,那些对群众冷漠生硬、擅离岗位、办理与工作无关事项的公务人员毕竟只是少数。为了这少数人,采取暗访(其实就是秘密调查)、密拍(其实就是偷拍)方式是否恰当值得商榷。 
首先,“暗访密拍”是以对全体公务人员的不信任为基础的。在这里,暗访人员并不知道谁在那里违反规定,如果知道了也不用暗访了,因而,所有的公务人员都是被怀疑对象,没人能事先证明自己的“清白”,除非经过了秘密镜头的考验。从这个角度看,进行大规模的暗访密拍欠妥,正常的监督就会变了味,让人觉得反感。“暗访密拍”,不仅让人联想到的是记者的秘密采访拍摄、警察的卧底侦查,还能联想到古代便衣锦衣卫监听群臣万民。这种方式与法律上无罪推定正好相反,无罪推定是未经法院依法判决,推定每一个人都是无罪的,而暗访密拍则是未经镜头摄录考验,推定每一个公务人员都是有渎职失职嫌疑的。一个或几个人成为怀疑对象尚且可以理解,但若全体人员都成为怀疑密拍的对象,这种监督方式就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 
其次,用秘密镜头的潜在压力迫使公务人员“规规矩矩”难以获得真正的服从。一项法律真正得到人们的遵守,不仅仅是因为刑罚的威慑,还有人们相信法律会带来公正的信仰促使其自觉主动遵守,而光靠刑罚解决不了问题。政府机关的规章制度也是如此,要想获得公务人员的主动遵守,光靠用秘密镜头发现问题后的惩罚措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要取决于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与公务员的职业操守。如果仅仅是在因为被密拍后可能被处分的高压下服从规章制度,则难以达到使公务人员主动遵规守纪的目的。 
再次,“暗访密拍”如此大的成本是否符合效益原则。这项措施要动用专门的调查人员、使用先进的偷拍密拍仪器,还要后期的光盘制作,较大的人力和财力支出不可避免,如此大的成本仅为了去发现一些违规行为是否值得?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考试科目